伅真陀罗所问宝如来三昧经--支娄迦谶

伅真陀罗所问宝如来三昧经三卷 后汉月氏三藏法师支娄迦谶译 伅真陀罗所问宝如来三昧经卷上   闻如是。一时佛在罗阅只耆阇崛山中。与六万比丘俱。菩萨七万三千人。一一尊复各从十方佛刹。来到是间。悉得陀邻尼法。其欲无所挂碍。其心所念羞惭。多所忍而行。从是而得成。其心如金刚无能断截者。诸佛法一切习。诸佛法欲具足。其意所作而欲甚尊。其意不离菩萨心令他人亦尔施与伏意而不乱所爱而无所惜其净戒庄严饰身口意。其忍辱柔软是则为力。是则僧那阿僧祇劫。忆那术百千所作。精进而不懈怠。禅惟务三昧三摩越。其心知他人意。以是自娱乐。其慧功德无所不解。其心譬若须弥。无能譬者。其心如地水火风。亦无所爱。亦无所憎。常有慈心。其身光明无所挂碍。其哀是行。为一切人而作伤心。已法等心已是为乐。其护者不堕一道。有利无利。若誉若谤。若有名无名。若苦若乐。过世间之所有法。一切诸会不已为会。却诸外道。降伏众魔。是者难值。若优昙钵花。时时可得。一切人而无倩者而为作倩。故名曰厚。其厚者乃致至泥洹。已无极上僧那僧涅已深法。猛若如师子。已怛萨阿竭印而印之。所受决而无所碍。其作如所言。已谛法而审。其光明照于日月。十方莫不闻名者。一切诸佛无不救护。不令离法。悉皆守名深法灭。不断三宝。其心功德。通无央数刹土。其心净洁。习其处而往还。到佛所无所失。常教道一切人。已入般若波罗蜜沤和拘舍罗。则是头随人心所喜。以法教照。各令得所索。知诸人相。所行随所乐喜。不失其意。而作医王之德。疗于老病死已。供养过去无央数佛。其功德而致相诸种好已。过空无相无愿之法。诸法无所有。如幻野马如梦。如水中影山中之响。悉知一切之音声。通入诸法各各能答。已成持诸所欲。以智慧晓了道事。已稍近尊十种力。肉眼慧眼道眼法眼佛眼。过度众冥。尽入诸功德行。晓知菩萨之藏。其闻是法不复转移。便得相印三昧。金刚行三昧。其法在所作三昧。宝明持三昧。不舍一切人三昧。悉知一切心三昧已。得佛智慧。如佛所作为一切作。本已具足诸好。有菩萨名曰乐作(一)。复有菩萨名曰乐等有(二)。复有菩萨名曰宝手(三)。复有菩萨名曰明华(四)。复有菩萨名曰宝炎(五)。复有菩萨名曰喜见(六)。复有菩萨名曰意喜(七)。复有菩萨名曰喜以眼见(八)。复有菩萨名曰持地(九)。复有菩萨名曰欢喜作(十)。复有菩萨名曰大处废(一)。复有菩萨名曰大利(二)。复有菩萨名曰辟魔(三)。复有菩萨名曰意乐香(四)。复有菩萨名曰人中之天(五)。复有菩萨名曰谛愿(六)。复有菩萨名曰等视(七)。复有菩萨名曰尽见等不等(八)。复有菩萨名曰执御(九)。复有菩萨名曰一切无倩而作倩之厚(二十)。复有菩萨名曰弥勒(一)。复有菩萨名曰雨音(二)。复有菩萨名曰两若山半(三)。复有菩萨名曰两山鼎(四)。复有菩萨名曰慈行(五)。复有菩萨名曰光英(六)。复有菩萨名曰光声阳(七)。复有菩萨名曰镫明王(八)。复有菩萨名曰如当眼所见(九)。复有菩萨名曰光等知(三十)。复有菩萨名曰尊官(一)。复有菩萨名曰天官(二)。复有菩萨名曰天眼(三)。复有菩萨名曰视处悉吉(四)。复有菩萨名曰快臂(五)。复有菩萨名曰谛议意(六)。复有菩萨名曰安处意(七)。复有菩萨名曰安处度(八)。复有菩萨名曰无所动而度(九)。复有菩萨名曰金刚行度(四十)。复有菩萨名曰三世行度(一)。复有菩萨名曰谛如事不异(二)。复有菩萨名曰持严欲好(三)。复有菩萨名曰不尽欲(四)。复有菩萨名曰不稽留欲(五)。复有菩萨名曰意音(六)。复有菩萨名曰净音(七)。复有菩萨名曰饱满一切音(八)。复有菩萨名曰文殊尸利(四十九)。   如是等菩萨会者。七万三千人于三千大千刹土。释梵护持世者。一一豪尊。诸天龙阅叉犍陀罗阿须伦迦留罗真陀罗摩睺勒人非人。尽来会。悉欲闻佛所说经。提无离菩萨。从坐起整衣服。叉手长跪而赞叹佛说。俗者不及道之明。为世间而作本。已过度于众冥。今自归度于世者。以布施总持十种力。已自伏意并化余人。是则为度一切莫不供事者。今自归于三界无能与等者(一)。以相无所不饶益其光(二)。赤色若于金。其音中和色甚殊好。无能与等者。今自归莫不供事者(三)。以度而度以降伏众外道。其智甚尊在于众黠之上。莫能有转动者。尽知一切之行。其功德甚尊。今自归无极之大哀(四)。诸所欲于欲无所得。众魔已索莫能当者。其净戒无所不安。于诸天一切则为天中天。其意无所复着。今自归莫能当者(五)。其闻德莫不欢喜。形像若宝。其见者无不爱乐。于施与已离淫怒痴。今自归其德。若天无所不覆(六)。以四谛过于四窦。以无眼者悉得视占。所说法无涯底。于三世行为一切作本。今自归其足而有轮(七)。其身者为诸天一切人之所供事。无男无女皆得而依。众魔而不敢当。则是天上天下之所特尊(八)。以众谛政法持于一切。其心等慈无所不遍。为一切作导。其法而等住。今已自归其德无及者(九)。其音柔软清净。其闻者莫不悦心。其声如梵无所不至。一切诸音皆悉具足。今自归于尊谛(十)。已度空无相无愿。其智甚深不可得根。已入众脱是为功德。今自归已得脱者(十一)。悉知因缘而所生。有之功德。其见无内无外用等故。其知所说别于如作。今已自归过度诸所可见(十二)。亦无所从来。无所从去。视诸法悉脱。若幻野马。今自归于法功德(十三)。所生无所生俱无生。其有已灭无有尽时。所住如法如怛萨所入(十四)。审如所说。若法如怛萨无所动转。其德若大山。身者若金刚。今自归安则若山(十五)。身心意而适等。其名流于三世莫不闻者。一切所问皆能报答。惟不以烦而肯说者。愿欲所问(十六)。赞叹佛已。傥肯说者而欲问之。佛言。在所问。提无离言。何谓菩萨以法自在说而庄饰身(一)。何谓菩萨快深法无所不入(二)。何谓菩萨知一切人心(三)。何谓菩萨随所喜而化(四)。何谓菩萨心行而入(五)。何谓菩萨知因缘有所作(六)。何谓菩萨而施与。为庄严持戒忍辱精进一心智慧(七)。何谓菩萨得在梵天(八)。何谓菩萨其智甚尊(九)。何谓菩萨而常得胜(十)。何谓菩萨从是得度(十一)。何谓菩萨于声闻辟支佛一切人。而示现法不入其中(十二)。何谓菩萨离于生死而不泥洹(十三)。何谓菩萨知一切人界不离法身(十四)。何谓菩萨不离本。于离本而示现(十五)。何谓菩萨而得尊贵。其福若帑藏(十六)。何谓菩萨随欲而得入道(十七)。何谓菩萨尽知诸法(十八)。何谓菩萨所作常安谛(十九)。何谓菩萨于世间而行无所著(二十)。何谓菩萨而自在法端正莫能当者(一)。何谓菩萨常不离佛(二)。何谓菩萨安谛而学(三)。何谓菩萨意与法无所取无所舍(四)。何谓菩萨而护一切(五)。何谓菩萨至法轮转(六)。何谓菩萨乃至阿惟颜(七)。佛言。善哉善哉。提无离。菩萨所问乃尔令一切得所。其在会者。若当来悉为作导。是摩诃衍而得久住。佛言。谛听谛听今我所说。则言。愿乐欲闻。佛言。菩萨用四事而自在。何谓四。其光明为一切无所挂碍(一)。所有名宝其有索者不为爱惜(二)。若明经者说法而不中断于边劝助(三)。若有倩令说法而不以难。承怛萨阿竭不可议踊跃而说之。于菩萨事无所悕望以法而施与(四)。是名曰四事。复有四事深入诸法。其慧所作不离功德。何谓四。于十二因缘而真知之(一)。如自惜身亦惜于人与身无异(二)。于生死亦不念有所从来有所从去(三)。一切诸法以空现空(四)。是为四事。复有四事。悉知一切人心其功德增减。何谓四事。以入法身而无瑕秽(一)。诸种好悉以现(二)。以四事而观(三)。其心无破坏便得三昧(四)。是为四事。复有四事。随一切所行而教化之。何谓四事。其慧而等(一)。悉化一切人(二)。观知诸法(三)。其心已净洁悉净一切人心(四)。是为四事。复有四事。知一切人心化之所行。何谓四事。其智无所不入(一)。其慧无所挂碍(二)。其心无有二(三)。睡卧诸盖已不复着(四)。是为四事。复有四事。所作罪福不忘。何谓四事。一切无所断(一)。亦无所著(二)。而知因缘所作随其示现以法持法(三)。亦不念有我。亦不念有人。随是教者不失道法(四)。是为四事。复有四事。以布施而庄严。何谓四事。以相庄严(一)。随人所喜。示现其好(二)。其色甚尊好(三)。所作而不可尽(四)。是为四事。复有四事。用净戒而为庄严。便为遮迦越罗不忘菩萨心(一)。得作释提桓因以菩萨心而自庄严(二)。而作梵天其心以菩萨而为庄严(三)。离一切恶道但生天上世间作人。以菩萨心而为庄严(四)。是为四事。复有四事。忍辱庄严。何谓四事。其音如梵声闻者各得所(一)。其声软好譬如迦陵(二)。一切莫不爱乐(三)。常于功德而坚固(四)。是为四事。复有四事。以精进庄严。何谓四事。其身若金刚诸邪不能得其便(一)。为一切而作厚(二)。所作事具足办而不中悔。学问无厌极(三)。其心所求而悉具足(四)。是为四事。复有四事。以禅自庄严。何谓四事。所作不抵突(一)。而不调戏(二)。不为弊恶(三)。自知而无异意(四)。是为四事。复有四事。以智慧而庄严。何谓四事。不自念有我。亦不念有人。亦不念有寿。亦不念有命。亦不着亦不断(一)。所作甚尊(二)。一切所有无所不入(三)。一切诸法无所复畏(四)。是为四事。复有四事。其慧自致梵天。何谓四事。以空慈念一切(一)。教一切人而以加哀(二)。总揽诸法而已护故(三)。等于一切亦不舍佛(四)。是为四事。复有四事。不离于智。何谓四事。以四禅而住不动转于菩萨(一)。以四事三昧三摩越。用沤和拘舍罗故不生无色中(二)。自在心所说不离法(三)。遍至十方尽见诸佛(四)。是为四事。复有四事而自在。何谓四事。于内而自灭于外亦自灭(一)。悉晓了诸法如幻(二)。以慧为力(三)。不自贡高而得度(四)。是为四事。复有四事。深入慧。何谓四事。知欲而不断欲。不中道取证(一)。知生死以沤和拘舍罗而在中(二)。所见悉知其政道非政道。亦不舍所见(三)。知无黠而亲近十二因缘(四)。是为四事。复有四事。于罗汉辟支佛一切人。以法而示现不于中有所悕望。何谓四事。视诸三昧知若如幻(一)。晓了诸法而严饰(二)。以旬自娱乐所作审谛(三)。其心自知譬若如幻(四)。是为四事。复有四事离生死亦不般泥洹。何谓四事。念诸佛故(一)。其心而等哀(二)。用沤和拘舍罗故(三)。不忘本发心之愿(四)。是为四事。复有四事。而知一切人不离于法身。何谓四事。视一切人皆自然。诸人入法身亦自然(一)。知一切人而自然(二)。人自然慧自然而不疑(三)。人自然泥洹自然而得忍(四)。是为四事。复有四事。亦不离本。于无本而见。何谓四事。常念泥洹欲具足佛法。其意而遍知(一)。以身现遮迦越罗梵释。于其中现功德。令会者因是法(二)。以身现不肖。令劣者得作功德(三)。其有所求者则施与以身。于尊贵现于极豪而往率化(四)。是为四事。复有四事。持想入无想。何谓四事。生死无常其心净(一)。从本已苦今已慧得(二)。视一切诸法无我(三)。泥洹寂(四)。是为四事。复有四事。离诸见法。何谓四事。清净(一)。于慧眼无所不见(二)。佛眼者悉在前立(三)。已度诸法印阿惟颜(四)。是为四事。复有四事。自在决诸疑。何谓四事。所欲无覆蔽(一)。入诸谛慧(二)。无所不覆(三)。不离诸陀邻尼(四)。是为四事。复有四事。而随习俗无所著。何谓四事。尽知世事(一)。便能度一切人(二)。已离憎爱(三)。以净于本无所沾污(四)。是为四事。复有四事而住法。何谓四事。其心自在(一)。其慧亦自在(二)。其智亦自在(三)。沤和拘舍罗而自在(四)。是为四事。复有四事。何谓四事。不离怛萨阿竭(一)。为一切赞叹佛形容(二)。教照人令发心为菩萨(三)。常念于佛(四)。是为四事。复有四事。寂而知诸法。何谓四事。以道尽知俗事(一)。一切晓了诸慧(二)。于所闻无有疑而得法忍(三)。不念有是无是。不随俗人有所作为(四)。是为四事。复有四事。而为师无所贪。何谓四事。为一切人作因缘(一)。其心质朴而无谀谄(二)。舍身之安而忧他人(三)。所求慧不用身故但为一切(四)。是为四事。复有四事。为一切作护。何谓四事。自舍身而忧他人(一)。悉舍诸乐以法自乐(二)。所闻不以为解(三)。以法而自长养(四)。是为四事。复有四事。当成轮转。何谓四事。逮得陀邻尼。逮得自恣所欲(一)。而无尽灭(二)。自入其心于内晓了诸法(三)。尽解他人(四)。是为四事。复有四事。乃至阿惟颜。何谓四事。已度于生死。不离于菩萨(一)。便得无所从生法乐忍故。受生死用不离法故(二)。已得阿惟致印(三)。已今得怛萨阿竭印(四)。今到十道地。以到十道地。从次第悉晓了。是为四事。佛说菩萨四事经时。三千大千刹土六反震动。其光明无所不明。诸天飞在其上。以亿百千种妓乐。而娱乐供养佛。雨于天华。皆言。善哉善哉。佛从无数劫所行。今皆闻之。其在会者其闻是法。从本已作功德。闻已便讽诵持。复为一切人广说。其心未曾忘。菩萨如是辈人所作。亦当如佛。吾等已得是利。所以者何。逮闻是法。尔时诸天及人八万四千。皆发阿耨多罗三耶三菩提心。万二千菩萨。皆得无所从生法乐忍。提无离菩萨问佛。从怛萨阿竭般泥洹已后。其有闻是经者。讽诵赞供事。当得几法功德。佛言。当得八法功德。其信无有异于菩萨而坚住(一)。其身施人于功德。而令增益于一切人。其心无所恨(二)。住于无极大哀教照一切(三)。以法故学问不厌足。若海不厌众流(四)。欲护诸法(五)。以法功德而自长养。虽身而死后还倍好(六)。入诸福功德具足本愿。为诸佛所拥护(七)。降伏众魔以离恐惧(八)。菩萨以是八事。佛般泥洹已后。便逮得功德法。尔时三千大千刹土。地为六反震动。悉平如掌。诸山陵海水陂渠沟坑。悉见如地其在水中。谓为如故。以百岁枯木诸树。皆生若干种叶。其叶者在佛方面。皆倾枝向之。其余好树亦复如是。地为生莲华大如车轮。其色无数。其光明悉开辟三千大千之刹土。从下视上。了无所见。但闻妓乐其音甚好。尔时从冰山香山。其香到是无所不遍。其华从是山出。乃来雨佛上。遍其地没人踝。佛所坐树其树亦出华。亦闻妓乐音若如天乐。其佛上便有三十万里珍宝华盖。而覆盖座盖间而有珍宝铃。周匝其边。悉皆垂珠。从其垂珠间。其音声悉遍三千大千之刹土。舍利弗前长跪问佛。是何本之瑞应乃有是现。佛谓舍利弗。有王名曰伅真陀罗。从名香山。与诸伅真陀罗无央数千。与犍陀罗无央数千。与诸天无央数千。而俱来说是瑞应。言适未竟便见伅真陀罗与八万四千伎人俱来。及无央数人。其华从上堕。譬若天雨从上悉下。与诸俱来者。头面着地为佛作礼。绕佛三匝皆在前住。伅真陀罗王。便以手持琉璃之琴。所以者何。是本之愿。面面各四万二千伎乐。伅真陀罗在其中央。同时鼓琴。其声悉遍三千大千之刹土。诸欲天子所有伎乐。应时其音不与是声而等。所以者何。其音悉覆即令不如诸欲天子诸色天子。皆悉到佛所。鼓是音时三千大千之刹土。应时诸树。名大山冰山王摩诃目邻。皆悉[(尸@言)*令][(尸@言)*令]摇。譬若如舞一切低昂皆向佛。譬若如人之作礼。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诸一一尊。比丘及新发意菩萨。其在会者。诸天龙鬼神一切。自于坐皆踊跃。陂峨其身而欲起舞。提无离菩萨问。尊声闻已离诸欲。悉得八惟务禅。尽见四谛。何缘复舞。诸尊声闻答言。吾等不得自在用是琴声。于坐不能忍其音。亦不能制其心令坚住。提无离菩萨问摩诃迦葉言。仁者年尊而知厌足。自守如戒。为诸天及人之所敬爱。云何不能自制身舞。若如小儿。摩诃迦葉言。譬若随蓝风一起时。诸树名大树而不能自制。所以者何。其身不堪伅真陀罗王琴声。譬若如随蓝风起时。以是故吾等而不能自制。今乃知上人之所作。其功德不可当。诸声闻之所有。今悉为是音而覆蔽。提无离菩萨复谓摩诃迦葉。观诸阿惟越致所作为。闻是琴声而无动者。其有智人。闻是奈何。而不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诸声闻之所有威神之力。皆悉为琴声而所覆蔽。是音不能动摇诸摩诃衍。伅真陀罗王。所有伎乐八万四千音声。皆悉佛威神之所接。亦伅真陀罗。本愿福之所致。诸所音乐声。莫不闻其声。皆言。诸法等而悉脱。下中上悉净。而亦空无有异。一切诸人计。无有人已。过去当来今现在亦尔。但闻其音了无所有。其法者一切人声亦复如是。一切刹等刹。所已故等而无刹故(二)。其明无所有。等而称其刹者。无有生者。亦无长大者。是故空无有识而自然。诸所有无所有是自然(三)。亦不可得外行。亦不可得内行。其慧而本异法。而字法亦无所有。其名亦尔(四)。其知名色无所有。其行无著已。过去安无有极(五)。已从闻法本。尽坏无所有。亦无所至。亦无所住(六)。其所计但有字。但字尽知。字法而等不校别(七)。心所持等持故无所有。其本转而不相知。心所思亦无所生。其知是慧便入法(八)。其根根已等断前与后法这等其知等于三世。其慧便入无央数(九)。凡人为色名之所系。是者凡之所作。从本至本。从生至老无有已。已知因缘不复灭。其言有我有人。是与本而反(十)。我所住等无所住。诸法亦无所住。其知住无所住。是为欢喜闻信(十一)。譬若雨而有电。是上之自然。一切诸法我故曰自然(二)。我与人自然空。已知是者便入陀邻尼印。诸所脱门户而悉知。相等相故(三)。无有相法者。无有空故。无悕望用字故。故与法别。便有上中下(四)。其字者不自知而别用。不可见故。其心已本来故。而有本者续故。已知诸法无所有。已为断本际故(五)。已断本际。为一切而有行。已知本际等。是则为慈哀(六)。已净于慈。便等于苦乐。亦不喜亦不忧。所已者是为上人。已入本故。法学者寂而寂。若说若不说。无所增减法者。所以故寂而无悕望(七)。空中之声而不可获。但可闻无所说。若所说若所闻皆不诚。闻是音时。八千菩萨。悉得无所从生法乐忍。提无离菩萨问佛。是叹声从所出。佛语若问伅真陀罗王悉自为。若说之应时受言。便问伅真陀罗是叹声所从出。则答言。从一切人声从彼出。复问。一切人声。从所出从空出。提无离菩萨则言。伅真陀罗。一切人声不从意出。伅真陀罗复问提无离菩萨。是声当从身出为从心出。提无离言。亦不从身出。亦不从心出。何以故。其身不常住故。譬若草不常生。若墙壁不常而住。会有僻时其心无有形。亦不可见。亦不可闻。亦不可听。譬若如幻。伅真陀罗复问提无离。若无有身无心。是声何从得出。则答言。一切从念自然而有声。如仁说。声从念便有。今我叹声因空而出。所已故诸声不离空故。伅真陀罗则言。如仁欲知声者。皆因空自然有声。但闻音而不可见。即时灭。其灭者亦空。故曰自然。诸法所以等者。如空等故。其有所说。无所说亦等。所以者空等故。一切诸法。但可闻不可见。其所闻法。于闻不见其法。如法声不见。是声亦于法不现。诸法不可觉。所以闻者。已沤和拘舍罗故而可闻。则亦无所闻。已沤和拘舍罗知。便于法无所悕望。无所悕望者。是固要是固力。不复羸便坚强。无有能断。无有能断者无有生。无有生者无所属。无所属者便已轻。已轻者便净洁。已净者便无垢。已无法甚明甚朗。甚明者是心本。心本者为过。其过者知过已。已过者便无有想。已过诸想其处转上。转上者是菩萨忍。已得忍者无所不忍。亦忍空亦忍人。何以故。空亦不离人。何所是空人则空。忍于无想忍于有想。所以故想者自然而无想。亦忍无愿。亦忍有愿。所以故其愿想自然。无有愿本。诸法泥洹。亦复忍于生死。所以故生死者譬若如梦。菩萨得忍者不疑有无。持一计而尽知一切人。用得忍故。知一切诸法。亦无所至。亦无所来。知诸法悉住。已住于法者。知一切人亦住。已入是法者。是为无所从生法乐忍。但有音声。其法忍者。亦无所语无可说。其本者亦复不可说。佛者甚尊。不可说法。而令人得了。提无离菩萨白佛。快哉伅真陀罗所说微妙。晓了知深法而得忍。能有一一尊。所有所入忍而甚深问佛。是王所作功德。已更几佛。其所欲自恣乃尔。佛语提无离菩萨。可知洹河边沙。一沙为一佛土。尽索满中星宿。是数可知。伅真陀罗所供事佛。其数不可计。提无离菩萨问伅真陀罗。所供事佛甚多乃尔。合会功德甚大巍巍。何缘不疾成佛。伅真陀罗则言。菩萨用十事无有厌足。何谓为十。供事怛萨阿竭而无厌足(一)。所作功德亦无厌足(二)。学问法亦不厌足(三)。四禅五旬知亦不厌足(四)。视诸法亦不厌足(五)。欲广说法亦不厌足(六)。欲教一切人亦不厌足(七)。常欲护法亦不厌足(八)。欲具足诸波罗蜜亦不厌足(九)。欲感动化道劝助亦不厌足(十)。是菩萨十不厌足。伅真陀罗问佛。闻菩萨摩诃萨有三昧。名曰宝如来。其得是三昧者。悉具足诸宝。其问者所说法而自在。佛言。谛听所说。伅真陀罗言。受教惟愿闻之。佛言。菩萨不尽佛及法比丘僧用。是三事发心。便有八十法宝。何谓八十。其心不忘萨芸若。是则为宝(一)。其心不舍信。是则为宝(二)。其心习诸功德不懈。是则为宝(三)。其心坚其愿不舍。是则为宝(四)。其心所有施与无所爱惜而复增益。是则为宝(五)。其心所作但念菩萨。是则为宝(六)。其心庄严身。不犯身三事。是则为宝(七)。其心净者其语无恶。是则为宝(八)。其心庄严心不念恶。是则为宝(九)。其心已戒庄严加身。不欲不念人恶。是则为宝(十)。其心无所挂碍等一切人。是则为宝(一)。其心已忍辱为庄严。忍一切诸恶。是则为宝(二)。其心不爱惜身寿命用菩萨故。是则为宝(三)。其心无所憎爱亦不摇动。是则为宝(四)。其心坚固精进而不懈怠。是则为宝(五)。其心所作皆欲成。是则为宝(六)。其心所念意行直所作不忘。欲具足菩萨事。是则为宝(七)。其心禅三昧三摩越。已发是所作便自在。是则为宝(八)。其心求法欲合会诸智。是则为宝(九)。其心所闻法而习诵便有精进。是则为宝(二十)。其心所说法无所悕望。度诸求故。是则为宝(一)。其心于法无有虚饰。是则为宝(二)。其心念正道所作如事。是则为宝(三)。其心所闻所作如所闻用审故。是则为宝(四)。其心具足智慧已。不随他人教。是则为宝(五)。其心已无极慈而自护。是则为宝(六)。其心为无极哀。谓等一切故。是则为宝(七)。其心无极护已法自娱乐。是则为宝(八)。其心已无极等观视诸法。是则为宝(九)。其心于生死不以为勤苦。已入功德故。是则为宝(三十)。其心欲教一切人。多念于人不自念。是则为宝(一)。其心不乏已法分与人令得而学。是则为宝(二)。其心以大智无所不晓。有神足无所不感动。是则为宝(三)。其心而亲近迦罗蜜。无所闻而学问。是则为宝(四)。其心远离恶师而习功德。是则为宝(五)。其心等一切因是习无有二心。是则为宝(六)。其心知生死是则为病。便入一切人意。是则为宝(七)。其心为一切作药而愈诸病。是则为宝(八)。其心不轻易无智者。用法尊故。是则为宝(九)。其心不自贡高而忍一切。是则为宝(四十)。其心不谀谄。是则为宝(一)。其心所闻法不忘。于法住故。是则为宝(二)。其心尽护诸法。用念报诸佛恩故。是则为宝(三)。其心欲报恩。用坚固厚故。是则为宝(四)。其心若有侵者而不念报。是则为宝(五)。其心乐于山间。欲守法净故。是则为宝(六)。其心常欲舍家。欲作沙门。至于正道故。是则为宝(七)。其心于道而自趣足。自制而护恶。是则为宝(八)。其心知足。令人各欢喜。是则为宝(九)。其心于世事知足者。是为不厌足于法。是则为宝(五十)。其心自护不与众闹从事。是则为宝(一)。其心不厌足诸功德。用诸相具诸种好。是则为宝(二)。其心不厌足于智慧。欲决一切人疑故。是则为宝(三)。其心常念佛。不离佛故。是则为宝(四)。其心常念法。所说不离法故。是则为宝(五)。其心常念僧。便至阿惟越致僧故。是则为宝(六)。其心常念戒不动离菩萨。是则为宝(七)。其心常念施。不贪身故。是则为宝(八)。其心常念天上。便入一生补处。是则为宝(九)。其心尽知本。索晓诸所有。是则为宝(六十)。其心知法。不坏法身故。是则为宝(一)。其心所作知如事。尽知一切人之所语。是则为宝(二)。其心知自在。饱满一切人。是则为宝(三)。其心得陀邻尼。所闻法无所忘。是则为宝(四)。其心知本法。诸所有自然悉晓了。是则为宝(五)。其心护慧。知其识如幻。是则为宝(六)。其心学审谛。从是而得脱。不坏所作。是则为宝(七)。其心护法。欲知人自然。是则为宝(八)。其心知无常苦生死。于三界无所著。是则为宝(九)。其心视诸法无有我。用无人故。是则为宝(七十)。其心入泥洹。从本本寂复寂。是则为宝(一)。其心知空无相无愿。已度于脱近泥洹门。是则为宝(二)。其心无有生。无有生无所坏无所灭。其脱是者得忍。是则为宝(三)。其心知若幻如梦如野马如山中响如水中影已。坚固无所悕望。是则为宝(四)。其心喜知十二因缘已。去着断之事。是则为宝(五)。其心所见悉晓而不求不堕二。是则为宝(六)。其心不入二事。以一事悉知法。是则为宝(七)。其心具足诸行而不转还。度于诸色名。是则为宝(八)。其心稍近。已具法故。是则为宝(九)。其心合聚三十七品。用度诸法故。是则为宝(八十)。佛语伅真陀罗。已习是八十事而具足。便得宝如来三昧。已逮是三昧者。于道宝于欲宝无所住。何谓欲宝。何谓道宝。欲宝者。诸天及人人中之尊。释梵四天王遮迦越罗。若尊者诸侯。其一一豪姓者。于天上天下各自有尊。已得者则不如骄。自于是中悦心为菩萨而欲得之。是名曰欲宝。道宝者。以法度俗。何所法而度俗者则道法。何以故。欲之所作皆因慧。慧者则象道之法。譬如众流皆归于大海。须弥者诸山中尊。月者众星中大明。日者明于众冥。若师子诸兽中之猛。如王于众而为上。如释于忉利而为尊。梵者于众梵而独高。以是慧尊于诸法。故曰智慧王。所以其欲度者。因是而得度。用安隐道故。若冥持炬火而得明。其作甚猛降伏众魔。作医王调和诸药。作师晓知诸事。若持弓弭箭在所射。其箭无所不入。若力士持兵有所击。应时无有全命者。持是智慧击于愚冥无有不尽者。所以者何。用去垢故。其心而等无有异。亦不与人有所诤。亦无有能害者。与人无有恨。所作有究竟故。其慧而忠质故。能有所成作至诚。是为止意。一切平等是为断因缘。是神足合会诸功德。是则为根。所作在后。是则为力。于无智而为智。是则为觉。视人道径者。是则为道。已寂而寂。向观而观。于冥欲作明。冥去是则为明。是明之自然故。无有垢故。能净余脱于欲故。能脱余欲。不可见已度诸界故。无有诸界。内已寂已过诸空。用入空故。已离诸所见。是则无想。无所求寂。是则无愿想。已度三界。已相无有相是为相。其相与空等故。所以者何。以无求故。是则为布施。已度是我所非我所无希望。是则为戒。我无所住。是则为忍。无所持无所舍。是则为精进。无所增减是则为禅。不可知处所。是则为慧。其所入一切皆慧之所入。与沤和拘舍罗而相得故。譬若如梦。已无我为庄严。所作皆功德。已离无所住。佛语伅真陀罗。是则慧宝。菩萨已具足是者。便逮宝如来三昧。譬若大海悉含受众流及宝。其名宝悉从中生。若菩萨得是三昧者。便含受一切人。是为合集诸法故。是者众宝之明。是者众宝之本。以是故三宝众不知尽。提无离菩萨问佛。伅真陀罗王。已逮得是三昧不。佛言。自从伅真陀罗而问。为而发遣。提无离则问。仁者已得是三昧。伅真陀罗报言。是三昧不作是住念。当得我者不得我者。是三昧无有能得者。是三昧亦无有色。而不可知。痛痒思想生死识。亦不可知。是三昧不可已色见。亦不可听闻。亦无所生相。亦无所尽相。亦无所有相。而可相相相。亦不可观亦不可视。其言我能视我能观。不为三昧。何以故。有因缘想故。三昧者无有因缘想。三昧者等诸法故。已等诸法。我亦如是。一切人等人。何以故。等一切空故。三昧者空相。一切人无有想。无有想是三昧相。一切人无有愿。无有愿是三昧相。一切人悉净。悉净是三昧相。一切人无有我。无有我是三昧相。亦不可得身。亦不可得细滑。亦不可得心。其有说我知法我见法。是皆不可得。所以故不可从悕望得。提无离菩萨白佛。见伅真陀罗所被服从婇女及妓乐。谓已媱劮。不知所入法甚深微妙。所说自恣如法。佛言。菩萨已入深慧。晓了沤和拘舍罗。其道地如是无所不作。伅真陀罗。所持琴而鼓之。其音莫不而闻。故七十亿真陀罗。三十亿犍陀罗。自随者八万四千夫人。悉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菩萨以是慧沤和拘舍罗。便致名及美。人而在尊位。用不可数人。故为作本。如人作火不益薪。知令灭不久。菩萨而独住者。不能为人作本。以与人共乃能益人。其欲作大火者。当益其薪。故能大明。菩萨以人为薪。乃能成大之光明。佛言。菩萨所受人多各各得本。提无离问佛。伅真陀罗。何以故能持伎乐音。而令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佛言。伅真陀罗犍陀罗者。悉乐于伎乐。便以伎乐而乐之。各得欢喜。知得欢喜。便令闻佛音闻法音闻僧音。赞叹菩萨快。其德极尊。当以心习萨芸若。但闻布施持戒忍辱精进一心智慧音。慈哀护等。意止意断神足根力觉道。向观禅惟务三昧三摩越。皆闻是音。无常苦无我寂。亦复闻是音。空无想不愿。无生无所生无生死。亦闻是音。复闻菩萨藏陀邻尼。金刚行三昧。净水诸法王印海印三昧。入一切诸法自恣诸法三昧。庄严三昧。宝如来三昧。宝自然三昧。知禅三昧。欢喜三昧。令地悉作莲华三昧。莲华尊三昧。无所不遍。入三昧。法池三昧。其意差特三昧。大电明三昧。师子明三昧。日明三昧。无央数因三昧。已入本三昧。金刚署三昧。金刚幢幡三昧。若金刚三昧。金刚济三昧。如地三昧。若须弥三昧。若须弥住三昧。明华三昧。其心自恣三昧。知一切入三昧。一切所行其地因是三昧。甚深全三昧。无央数说法三昧。开冥三昧。知一切人心行三昧。所乐三昧。生旬三昧。降伏魔三昧。现诸色三昧。各入其音三昧。悉知一切人身三昧。法行三昧。慧地首三昧。地首三昧。见谛所有三昧。解诸缚三昧。悉入诸因缘三昧。 伅真陀罗所问宝如来三昧经卷中   佛言。其伅真陀罗。妓乐音声如是。用是音故。令人发菩萨心。是者其德甚厚。佛说伅真陀罗功德。尔时其在会者。衣裓上皆化自有华。皆起持是华。散伅真陀罗上。则时伅真陀罗。以右肩悉受华。其华不堕地。便持是华供养散佛上。其华于佛上。便化作珍宝华盖。覆蔽千佛刹。其华盖者。一一处悬亿百千珠宝。其一珠光明出亿百光明。一一明者有一莲华。其色若干其香甚香。其一一莲华上有坐佛。如释迦文。皆言。善哉善哉。仁者伅真陀罗。所化人甚多。皆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是菩萨之所作已度界。己界亦现过于生死。复见如故。住于泥洹三界而行。用一切人故。伅真陀罗念诸坐佛。欲持宝华盖遍覆其上。应时坐三昧。其三昧名严盖。则时诸坐佛上皆有华盖。及诸菩萨比丘僧。其会者各各有华盖。以手拥盖抵。诸菩萨比丘僧会者。皆持华盖供养上诸佛。伅真陀罗。复念欲请佛及诸化佛及菩萨比丘僧到香山。自是其所居处欲令宫室。及诸天鬼神一切。闻说法时皆得安隐。令悉见供养佛。可已为本。因是便可得福。伅真陀罗。便从坐起已。头面着地。为佛作礼。白佛。惟怛萨阿竭及菩萨诸比丘僧到香山。就其请处欲以饭食供养七日。令一切人得增益功德。佛即时默声。已受请故。伅真陀罗。则时欢喜。使已所从中宫。八万四千人。皆鼓琴作伎乐供养佛。作礼而去还归香山。庄严宫舍纵广三万里。令受佛及俱来者。其地墙壁绀琉璃色。以天金分布其间。无央数宝以杂厕其中。悉具诸床座。其足者悉名宝。以天缯为綩綖。为佛作座而高二千三百里。相持珍宝而庄严之。周匝栏楯皆以众宝。皆悬缯幡盖。烧名殊香。上有帐幔悉覆其上。以天华散遍其地。近佛座处而有四树皆宝。伅真陀罗。自呼官属及中宫。便言。佛者难值。譬若华优昙钵。今已得之当好供养。各弃谀谄嫉妒及贪。其乱者当正心。当至心供事。皆当具华名殊绝好。当以奉上名香及栴檀。于香山而熏之。今所当事是一切之尊。所作妓乐调和其音。当令悲好。其伅真陀罗所乐者。当作是供。人中之人。华盖缯幡。及天衣殊好软者。其色无数。当用是而奉上。佛者难值。其供事佛者。后生天上作四天释梵。其作是者便至此得。其色端正命则长寿。所生甚尊便得自在。其貌无辈所闻则得。其供佛者便得此德。若天上世间。常得安隐。其欲得是身常得休息。是皆供佛所致。其欲得辟支佛声闻菩萨道。为作是者便能降伏众魔。伅真陀罗。为诸官属中宫说是。受其教。具诸华香。调作百味之食。便住香山之南。与诸妓乐俱。皆令而作鼓诸琴瑟。所作已办。愿及用时其音皆雅悦心。一切欲令安隐莫不欢喜。其貌常净笑对一切。其尊无盖。诸天阿须伦莫不供事。惟愿用时屈神到是(一)。总持十种力。其力常胜莫能当者。降伏外道益于一切。其意已净弃于众垢。惟愿用时劳于尊神(二)。其身不受一切之尘。其功德不可胜数。其意甚尊无有极。所生甚豪。行步莫能与及逮之者。三道之恶已永无有所行。无行已悉舍行。其有见者莫不欢乐(三)。其明过于日月星辰。及释梵之明而不敢当。其明过于三界之上。其明见者。若在冥中见于灯火。莫不欢喜。诸所有明皆悉为蔽。其明无所不明。诸天龙所有妓乐不从其乐。而可得脱日益垢浊。其闻佛音莫不得脱其垢便除。十方诸医不能除人心之垢。佛则是医。所语闻者心垢则除便得安隐。佛者实尊尊中之尊。莫能与等者所语悉净无有异诸。所有恶莫不为伏。惟愿用时劳其尊神。本已布施而行。今已住于布施。当以法而施与。本已行净戒。自致得安隐。伏意而忍辱得成。惟愿用时劳于尊神。住于精进。已禅旬而自娱乐。其心意已住。以智慧光明而见。心常而欢悦。惟愿用时劳屈尊神。其心慈哀等于一切。已受过诸限。其功德过于梵。已佛故而得住。惟愿用时劳屈尊神。则时佛告诸比丘僧。各令护钵。当就其请。尽七日及护寺者。提无离菩萨自念。欲作交露车纵广四百里。其中悉有莲华。欲令佛及诸菩萨比丘僧。各各坐一一莲华之上到香山。则时三昧。应时便有如所念。白佛今有交露车愿就之。佛便坐莲华上。其座高四丈九尺。诸菩萨及比丘僧。各各坐莲华之上。如所言。所以者何。惟加哀我各坐已竟。则时以右手。自以神足而擎举之。诸欲天子。诸色天子。见提无离菩萨所作威神变化乃尔。各以其妓乐华香。而供养随到香山。伅真陀罗。遥见佛在交露中坐。来见已便令八万四千真陀罗揵陀罗。皆持华香而鼓琴瑟。作其唱乐而趣前迎佛。便相将入宫。到其处所佛就其座。诸菩萨比丘僧各各悉坐。伅真陀罗。语释梵四天王。今具已办各各布之。中宫一切各持饮食而悉供养。饮食已竟。行澡水讫。伅真陀罗。以机坐佛前听佛说经   佛语提无离菩萨。菩萨奉行檀波罗蜜。凡有三十二事。清净行之。何谓三十二事。一者菩萨布施欲求佛。发心为本。二者菩萨布施。当离罗汉辟支佛道。三者菩萨布施。念欲度脱十方人民。四者菩萨布施与人心不悔。五者菩萨布施与人。视之如佛。六者菩萨布施与人。心无悭贪。七者菩萨布施与人。心不乱欢喜与之。八者菩萨布施与人。手自斟酌。九者菩萨布施与人。意广不殆。十者菩萨布施与人。不求欲有所生。十一者菩萨布施与人。不从中有所悕望。十二者菩萨布施与人。不有所置随佛经教。十三者菩萨布施与人。乐佛经故。十四者菩萨布施与人。欲求佛道故。十五者菩萨布施与人。不自贡高。十六者菩萨布施与人。欲劝勉教人故。十七者菩萨布施与人。欲度脱人民。十八者菩萨布施与人。欲持经法教人民故。十九者菩萨布施与人。随佛教故。二十者菩萨布施与人。欲降伏魔官属故。二十一者菩萨布施与人。欲求成就得佛故。二十二者菩萨布施与人。欲求为人中雄猛故。二十三者菩萨布施与人。欲闭塞饿鬼道故。二十四者菩萨布施与人。欲使后世习布施故。二十五者菩萨布施与人。后世欲得豪贵富乐故。二十六者菩萨布施与人。世世得菩萨道故。二十七者菩萨布施与人。常欲与善师相随故。二十八者菩萨布施与人。欲使世世和颜向十方人故。二十九者菩萨布施与人。欲成佛道之本故。三十者菩萨布施与人。欲反成就菩萨故。三十一者菩萨布施与人。欲得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故。三十二者菩萨布施与人。欲成境界庄严。欲向佛入诸经法故。是为菩萨清净布施三十二事。菩萨行檀波罗蜜如是。   菩萨清净行尸波罗蜜。凡有三十二事。何谓三十二。一者菩萨身所行常清净。是为持戒。二者菩萨离悭贪嗔恚愚痴。口所言净洁。是为持戒。三者菩萨心作明慧不欺于佛。是为持戒。四者菩萨不随外道奉行十事。是为持戒。五者菩萨生天上世间。常不离佛道。是为持戒。六者菩萨离罗汉辟支佛。心去调戏。是为持戒。七者菩萨远离谀谄。入佛智慧。是为持戒。八者菩萨多学智慧心为第一。是为持戒。九者菩萨极大慈哀向于十方。是为持戒。十者菩萨遍护十方人悉具足。是为持戒。十一者菩萨未尝犯禁。离于惭愧。是为持戒。十二者菩萨不毁缺所行身常畏慎。是为持戒。十三者。菩萨不中道犯行违戾本心。是为持戒。十四者菩萨自守不犯众恶。是为持戒。十五者菩萨随明人之教度脱恶道。是为持戒。十六者菩萨持戒生天之本。是为持戒。十七者菩萨悉欲具足随佛智慧。是为持戒。十八者菩萨常坚持戒不犯佛教。是为持戒。十九者菩萨不自贡高轻侮他人常自制止。是为持戒(少十九一法诸藏并阙)。二十者菩萨能自制心不随爱欲。是为持戒。二十一者菩萨持戒不失得佛诸经。是为持戒。二十二者菩萨持戒有信。劝助乐不欺。是为持戒。二十三者菩萨不犯悭贪。是为持戒。二十四者菩萨持戒坚住随法教化。是为持戒。二十五者菩萨弃捐财富。常欲作沙门是为持戒。二十六者菩萨习乐于空闲之处。乐于经法。是为持戒。二十七者菩萨不贪饮食衣被。欲入道故。是为持戒。二十八者菩萨断截诸恶成诸功德。是为持戒。二十九者菩萨暴露专精。远离姓族守功行德。是为持戒。三十者菩萨入深法行无所附着。是为持戒。三十一者菩萨随次第法行十二因缘。是为持戒。三十二者菩萨不随诸外道。远离四颠倒。是为持戒。是为菩萨清净持戒三十二事。菩萨行尸波罗蜜如是。   菩萨清净行羼提波罗蜜。凡有三十二事。何谓三十二事。一者菩萨不贪身。是为忍辱。二者菩萨不惜寿命。是为忍辱。三者菩萨不持嗔恚意向人。是为忍辱。四者菩萨人有骂詈毁辱悉受。是为忍辱。五者菩萨若见疲病羸劣。当哀伤之。是为忍辱。六者菩萨不轻易无教之人。是为忍辱。七者菩萨虽自豪尊为人所易。是为忍辱。八者菩萨为人所剥割不嗔不怨。是为忍辱。九者菩萨无嗔恚恨意于人。是为忍辱。十者菩萨为人所败令就小道。心不回转。是为忍辱。十一者菩萨乐信佛道其心不懈。是为忍辱。十二者菩萨心不动乱。清净而住。是为忍辱。十三者菩萨未尝持嗔恚向人。是为忍辱十四者菩萨护他人心令不得起。是为忍辱。十五者菩萨常以柔软之心向人。是为忍辱。十六者菩萨常持慈哀之心向人。是为忍辱。十七者菩萨不恃自贡高之心向人。是为忍辱。十八者菩萨为十方天下人下屈。是为忍辱。十九者菩萨不持忿行向人。是为忍辱。二十者菩萨自守无所犯负。是为忍辱。二十一者菩萨常自制心令意不起。是为忍辱。二十二者菩萨自有过失能自悔责。是为忍辱。二十三者菩萨不持他人长短。是为忍辱。二十四者菩萨常乐念佛道是为忍辱。二十五者菩萨常乐解于经法。是为忍辱。二十六者菩萨常爱乐十方人民。是为忍辱。二十七者菩萨常欲施与十方人民。是为忍辱。二十八者菩萨常持和心向人。是为忍辱。二十九者菩萨常喜劳来于人。是为忍辱。三十者菩萨常随经法不中断绝。是为忍辱。三十一者菩萨闻有三治不恐不怖。是为忍辱。三十二者菩萨无所从生乐喜智慧。是为忍辱。是为菩萨清净忍辱三十二事。菩萨行羼提波罗蜜如是。   菩萨清净行精进波罗蜜。凡有三十二事。何谓三十二事。一者不断佛道。是为精进。二者不断经法。是为精进。三者不断比丘僧。是为精进。四者度不可计人。是为精进。五者受不可复计死生心不殆。是为精进。六者当供养无央数佛无厌极。是为精进。七者当作不可复计功德。是为精进。八者当学不可复计经卷。是为精进。九者悉当教十方天下人。是为精进。十者成就十方天下人皆使得佛道。是为精进。十一者当为十方天下人。给所当得悉当从与之。是为精进。十二者自身所有好物持施与人。是为精进。十三者诸禁戒悉当护持。是为精进。十四者忍辱之力悉当柔弱。是为精进。十五者诸禅三昧悉当具足。是为精进。十六者诸智慧悉令具足。是为精进。十七者诸佛境界所行功德。自庄严作佛时境界。是为精进。十八者欲求极大力。是为精进。十九者悉降诸魔及官属。是为精进。二十者持佛经法。悉降伏余外道。是为精进。二十一者十种力四无所畏。诸佛经法悉欲得具足。是为精进。二十二者庄严身口心。是为精进。二十三者未尝懈怠休倦。是为精进。二十四者所作为事悉当究竟。是为精进。二十五者心常当猛健。是为精进。二十六者悉弃捐诸爱欲。是为精进。二十七者诸未度者悉当度之。诸未闻经者悉当使闻之。诸未般泥洹者皆令当得般泥洹。是为精进。二十八者一一相者辄有百福功德悉当具足。是为精进。二十九者诸佛经法悉当护之。是为精进。三十者不可复计诸佛境界我悉当知。是为精进。三十一者世世常当见无央数佛。是为精进。三十二者远离从精进出生。远离身心无形。亦无所住。亦无所出。亦无所入。亦无所生。是为无所生乐住。是为菩萨清净行精进波罗蜜如是。   菩萨清净行禅波罗蜜。凡有三十二事。何谓三十二事。一者所念无所犯。是为净。二者所持不缺。是为净。三者所分别不忘。是为净。四者去离调戏。是为净。五者自守知足。是为净。六者心不邪念。是为净。七者劝人作功德持用索佛。是为净。八者不犯六事。是为净。九者适无所著。是为净。十者自观内外。是为净。十一者悉具五旬。是为净。十二者心常柔软。是为净。十三者不着于身。是为净。十四者内行定。是为净。十五者向入佛道。是为净。十六者远离于恶人。是为净。十七者智慧明所入。是为净。十八者悉入所因功德。是为净。十九者悉令经法本乐。是为净。二十者随次第入行。是为净。二十一者智慧恩不转。是为净。二十二者沤和拘舍罗所成就。是为净。二十三者悉欲具足佛事。是为净。二十四者悉哀苦人。是为净。二十五者不与罗汉辟支佛从事。是为净。二十六者稍稍乐入深智慧具足。是为净。二十七者所作功德不厌。是为净。二十八者一切人本无有人信是事。是为净。二十九者悉得佛三昧不乱。是为净。三十者悉入十方天下人所念事悉见。是为净。三十一者悉知十方天人身事。是为净。三十二者譬如医王悉愈人病。菩萨持经法。悉愈十方天下人生死老病。是为净。菩萨行禅波罗蜜清净如是。   菩萨行般若波罗蜜。凡有三十二事。何谓三十二事。一者欲得佛诸经法无厌时。是为高明。二者随次念诸经法。是为高明。三者智慧解黠。是为高明。四者所因法不灭智慧。是为高明。五者入黠守解五阴。是为高明。六者以黠慧承经法解于本端。是为高明。七者阿伊檀拘舍罗持智慧解。是为高明。八者十二因缘拘舍罗稍稍觉知。是为高明。九者四谛拘舍罗悉知是灭。是为高明。十者稍稍入慧拘舍罗制不随泥洹。是为高明。十一者内观皆悉晓知。是为高明。十二者故受化生死。当悉晓知。是为高明。十三者诸经法无所从生悉当晓知。是为高明。十四者一切人本端无形本自净。随世间习俗而入度十方人。是为高明。十五者一切法为一法耳。本端者泥洹也。是为高明。十六者一切境界为一境界耳。何以故。本自空故。是为高明。十七者一切佛为一佛耳。何以故。法身所入不可计故。是为高明。十八者一切事不悉见说。何以故。各各有字拘舍罗悉当知。是为高明。十九者无所挂碍护智慧。不可计十方天下人来问悉能报。是为高明。二十者悉得诸经法未尝有忘。用得陀邻尼故。是为高明。二十一者悉觉诸魔事。觉者当即远离。是为高明。二十二者一切法如幻。譬如人假着。笼躯须臾脱去。一切无所有亦如是。是为高明。二十三者如梦中所见。及水中影深山音响。一切法皆如是。是为高明。二十四者一切法皆空。本无所从来故。是为高明。二十五者十方天下人心所念。智慧悉至悉知其本。是为高明。二十六者持沤和拘舍罗威神之力入泥洹。后复来出现生死。是为高明。二十七者空无想无愿。一切法随教悉见度脱。是为高明。二十八者本端定无定无所见。一切法悉了其本。何以故。一切法无所持无所著。是为高明。二十九者悉得明无有痴冥。悉得智慧光焰。为十方天下人。说经法悉度脱。是为高明。三十者一切生死本无所从来。去亦无所至。悉晓知随习俗入。而为十方人说法。更生更死示现如是。是为高明。三十一者四事不护智慧悉至遍皆悉知。是为高明。三十二者为十方人说经法。从次第随人所喜乐为说之。当自制心自护智慧。悉具足成就。诸佛悉遥见是高才。为菩萨持佛威神。为悉拥护。是般若波罗蜜三十二事清净如是。   菩萨沤和拘舍罗所行。有三十二事。何谓三十二事。一者教十方天下人自护身。二者福多者亦不于中住。福少者亦不于中住。三者教十方天下人民索菩萨道者。当教不索菩萨道者。不教悉视如师无异。四者常欲多珍宝财物施与众人。五者常乐求罗耶多教于人。六者示现母人身欲多教母人。七者示现年少教化小儿。八者示现若干种人。用哀世间人故。九者世间有狂乱者。亦现狂身安隐度之。十者若有乱心烦愦。随其烦愦为说经道。十一者随十方人所喜持法往度之。十二者持禁戒百岁若千岁。若有人所欲喜舍戒往教度之。十三者随人所好喜被服诸音伎乐。持施与之人得莫不欢喜。因持经法往教之。十四者头陀沙门各异志行。随其法行往教之。十五者尼揵波和及余外道。随其种类而入教之。引着佛道中。十六者于诸淫女人中。示现端正化淫女人。独尊悉教诸淫女人令不淫。及复化作男子。稍稍内佛道中。十七者若大会作诸音乐。时有观者听音乐之声。一切人大欢喜。持诸音乐声说经法。其有闻者莫不得度。十八者世间工师伎道化身。悉入其中教化令为佛道。十九者示现般遮旬世间有贫穷羸劣者。指示地中伏藏财物。施与贫穷人。竟为说经法皆令发意。二十者世间有死丧号哭愁毒者。亦复化现威神。亦复愁毒化教愁毒人令为经道。二十一者世间亡财物。菩萨化示伏藏财物教令为道。二十二者若有侯王。若有傍臣。若有迦罗越。傥有无子愁毒者。便化入腹中作子。各为父母家室。说经令得度脱。二十三者于贾人中最尊贵。中道资粮乏绝。便现威神。给与伴人浆水饮食令饱满。以为说经道。二十四者若有人堕地生盲。若百人若千人若万人。亦复持威神现盲人。悉复给示。与衣被饮食所当得。悉使盲人得眼视。莫不欢喜。如是稍稍为说经法。皆使发意求佛道。二十五者于大城中。若有见囚徒拘系牢狱。亦复化现作囚徒。亦复各各在其中持威神之力。悉使系者得洗沐衣被饮食。悉为说经皆令发意索佛。二十六者若有死罪将诣城外。菩萨便持威神之力。随其人数。以化人补其处将人持去。其人得脱大欢大喜。便饮食令饱与衣被。为说经道。其人得脱喜乐。皆发意求佛道。二十七者若有斗诤变讼。若诤钱财。若诤田宅。菩萨于中央两分和解。若有不足持钱财。义为和解给足与却。后为说经道。令发意索佛道。二十八者沤和拘舍罗。菩萨常端正示现于人作丑恶。二十九者现身作可怜沙门教人。转复作白衣行教人。三十者菩萨行沤和拘舍罗。远离在外余道。随其被服言语于其众中。诽谤佛。诽谤法。诽谤比丘僧。稍稍持经法。教化引着佛道中。三十一者稍稍教人。般泥洹亦复随之。般泥洹即复化出异方现。三十二者行沤和拘舍罗菩萨。自在所喜而化现。若化出作罗汉。若复化出作辟支佛。若复现作菩萨。若复化现作佛。是为沤和拘舍罗三十二事清净如是。佛说般若波罗蜜时。伅真陀罗及眷属。及诸天龙阅叉犍陀罗九万三千人。悉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与佛俱来者八千菩萨。悉得无所从生法乐忍。伅真陀罗王。得明慧三昧。闻佛所说欢喜踊跃。则以天缯贡上于佛。是间不能平其价数。则时伅真陀罗宫室八千人。以千叶华盖以贡上佛。佛以威神。令华盖悉在虚空。置佛头上合为一华盖。纵广四千里。伅真陀罗子及诸夫人。见是威神变化。悉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皆对佛惟。怛萨阿竭教照吾等。令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作是言时。佛则离地百四十丈坐于虚空。从身放光明照三千大千之刹土。伅真陀罗摩休勒。诸所有眷属。及诸欲天子。诸色天子。所有唱伎乐不鼓而自鸣。于香华之山。诸华果树悉作琴声。其音甚好。佛举身毛。一一毛皆放光明。有莲华。一一莲华有菩萨坐。皆有三十二相。用佛威神故。诸伎乐声但闻说经。皆作难经之音。如人所疑。诸莲华上坐菩萨。皆发遣难经之问。决诸狐疑。   诸音而作声。云何发菩萨心行而不忘。自致坐于佛树(一)。菩萨报言。其心欢。于一切便有无极大慈。以是之故不忘(二)。其音复作问。其意云何。所因云何云何。已无极大慈而生(三)。菩萨报言。其意。不谄所因如慧。无极大慈者致于泥洹(四)。其音复问。所施与云何已与。云何从而不悔所作。云何不求有所生。云何作菩萨愿(五)。菩萨报言。所有物而不爱惜。既与便无有悔意。常念菩萨道故。不求有所生处(六)。其音复问所作净戒。云何于戒而不自贡高。云何教失戒者。何从自致至摩诃衍(七)。菩萨报言。其有善心便有净戒。知一切法空故不贡高。作无极大慈故能教失戒者(八)。其音复问。若有骂詈挝捶欲杀者当云何有忍辱。其意云何不起而有悦(九)。菩萨报言。当念我作佛时。为一切人作医王。其病者我当愈之。以是故能忍辱。其有骂詈挝捶欲杀者。其意不起而有悦(十)。其音复问。精进云何而有究。云何不殆成菩萨行(十一)。菩萨报言。精进者用法故。欲护一切故而有究。晓了空事故不殆(十二)。诸音复问。其意当云何而令备足。其心如深入。云何于禅而自知无所希望(十三)。菩萨报言。其心不迷故能备足。其心不谄故如深入。用沤和拘舍罗故能禅。以是故无所希望(十四)。诸音复问。云何得智慧。所见而直行。云何具法慧业。当云何而决疑(十五)。菩萨报言。喜学问者增于智慧。晓知十二因缘故能直行。喜以法施与。故决诸疑晓知其本(十六)。诸音复问。云何而多智。能自致是以闻。云何而教人而自致得尊(十七)。菩萨报言。常谦损故多智。所闻如作乃能致。是以法施无所悕望。故能至尊(十八)。诸音复问。其慈者而云何。乃至无极之大哀。云何具护等。云何得至梵天(十九)。菩萨报言。其等心是则慈。不厌极是则护。因是其心欢喜悦。故能至梵天(二十)。诸音复问。云何菩萨能见佛。见已云何而欢喜。云何闻法而不疑(二十一)。菩萨报言。其心常念佛故。能致得见闻法。其心而净洁故能无疑(二十二)。诸音复问。云何功德而可集。云何其慧而可合。云何向观而可知。如是之事云何求(二十三)。菩萨报言。于功德无厌足。是故集学问无有厌故能致其慧。其心不乱无所念。是故为向观(二十四)。诸音复问。臧者云何其处。云何其行。云何所缘(二十五)。菩萨报言。臧者空无所有。其处者波罗蜜四禅是其行。所缘度一切(二十六)。诸音复问。何谓魔事。何谓佛事。云何所作至菩萨(二十七)。菩萨报言。无有胆而怯弱。是故为魔事。随摩诃衍心。是故佛事。悉舍众恶故致菩萨(二十八)。诸音复问。云何当亲近于迦罗蜜(汉云善友)。云何离于恶师。云何而等住。云何而舍(二十九)。菩萨报言。其教导菩萨道。是则为迦罗蜜。令离菩萨心。是则为恶师。所作而自知。是故为等住。舍外道诸邪。是则为政(三十)。诸音复问。云何可护诸法。云何可教一切人。云何为沤和拘舍罗。令成菩萨道(三十一)。菩萨报言。精进故能护法。沤和拘舍罗故。能教人随人有无。若道若俗而为开导故。成至菩萨道(三十二)。诸音复问。云何所作而用慧。云何是魔事。云何而谨敕不失时(三十三)。菩萨报言。所作令无罪是故慧所作而非法。是为魔事。常随其教。是则为谨敕常有谦损为人之所敬(三十四)。诸音复问。其道者云何。非道者云何。云何造人令入道(三十五)。菩萨报言。六波罗蜜是故道。其急者是声闻辟支佛事。是故非菩萨道。晓了般若波罗蜜沤和拘舍罗故。能造人令入道(三十六)。诸音复问。何谓为利。云何是镇。云何能令勤苦人。而令得欢喜(三十七)。菩萨报言。其得者七觉意。其法者是则利。其镇者是则陀邻尼。所教已法无饥渴。是则为欢喜(三十八)。其音复问。何所是菩萨父母。何所是亲属。何所是眷属。何所而有好(三十九)。菩萨报言。慧则为母。法则为父。三十七品是亲属。其功德是则为眷属(四十)。故能于一切而有好(四十一)。诸音复问。何从可知无我。何从可知慈而念一切。无我与慈。云何等令如称(四十二)。菩萨报言。晓了空事乃知无我。是则为大慈。知一切人皆空故(四十三)。一切生死无有生死法令然。其知是者亦复生死(四十四)。其谛者亦无有往。无有还者亦无有住。其作是者便能至道(四十五)。空无有相无有愿。已去求则为一相。已知者晓了五阴空。故无有想。无有想故无愿。一相而无数(四十六)。事五阴则空。已知观故。五阴亦知观一切人悉空。亦不有亦不无(四十七)。智慧则为护空。沤和拘舍罗护一切人。已无极大慈而教人。已故可至泥洹(四十八)。诸音复问。无有生故无所有。一切诸法如是(四十九)。何所生知微妙而生死(五十)。菩萨报言。无所生故无所有。是故慧之灭。用沤和拘舍罗微妙。故有生死(五十一)。诸音复问。何谓而得决。何谓不复还。云何而得忍。云何而无疑(五十二)。菩萨报言。等住而得决。已入法身不复还。已得无所从生法乐忍便无疑(五十三)。诸音复问。何谓佛树。何谓菩萨相。何缘佛名为佛。何谓名为怛萨阿竭(五十四)。菩萨报言。佛树者。普若天无所不覆。习诸法是菩萨相。是故名曰佛。以智故于心无所希望。其身亦尔。故名怛萨阿竭(五十五)。 伅真陀罗所问宝如来三昧经卷下   伅真陀罗诸子。闻是法得欢喜信忍。各各解身上珍宝。以供养上佛。各各说言。今用吾等故。以是所有上佛。今还得闻诸法。各各白佛。甚可奇。是伎乐之音。乃作是问。诸坐化菩萨悉决其难。其在会者皆无狐疑。为我等开无央数冥。而令得明。是者谁之所致。令诸伎乐音。乃作是难问。诸坐化菩萨。而皆发遣。悉为解之。佛言。皆怛萨阿竭之所致。若我欲令空而作音声常可致。何况伎乐及诸树。以是故怛萨阿竭所作不可计。伅真陀罗诸子皆言。令一切人皆如怛萨阿竭。及伅真陀罗八万四千夫人。各各持天珠而奉上佛。则时散佛头上。便化作八万四千交露帐。其中悉有床具足皆珍宝。皆布天缯以为綩綖。诸交露帐中悉有坐佛。其佛皆三十二相诸种好悉具。八万四千夫人。见是变化莫不欢喜。皆发阿耨多罗三耶三菩提心。皆踊跃合作一音。而叹怛萨阿竭已。自净复净他人。悉去无垢。无所著无所污。其明甚好。其眼如优钵华。今自归明若如月(一)。其欢者莫若如见佛。佛为一切莫不断其罪。所语其闻者莫不欢悦。常爱乐于庐野。以众宝而合成。悉览持法宝藏。今自归无所不度者(二)。若度水以到岸。却外道伏诸邪。其净于莲华。以空率化。以谛教道。今自归欢喜者(三)。度四窦已四谛而率人。于世间行与人眼。足下轮有千好。今自归音安好(四)。其身过于人。为一切而说之。其有力无与佛等。今自归十种力(五)。而断欲有所得而不喜。无所得不已忧。于世间开盲者。如冥中然灯火(六)。已伏心致十种力而施与。自娱乐身已伏寂而度。今自归而无何(七)。其相者而甚尊。在于一切为之上。为一切示现。莫不得其本。其忍及慈已自娱乐。今自归为尊所敬(八)。若船师无所不度。佛者是即尊。烧三毒坏绝众冥。一切愚闇皆蒙其恩莫不来供。今自归寂诸恶已尽(九)。光而七尺色若如金。其音甚大声而清净。于人之上是则为尊。今自归为一切而作本者(十)。贡高诸冥已悉除去。度于一切自守如道。为众作导。所语悉谛而无有异。今自归于冥而作明(十一)。其祠祀而甚大故名字。而悉闻其法说如所言。其所闻莫不遍。今自归欢喜(十二)。大已住其处。降伏贡高自用者于一切而无所著。故知而极尊。今自归脱人之欲者(十三)。其声甚好音闻梵天。悉知罪福。去人之垢。晓知五阴。所作得重莫能等者。今自归去诸秽垢(十四)。其心悉等将护一切已率其意。其知无所不晓。已住于道所作悉正。所教皆谛莫不得脱。今自归所知而时(十五)。为人示导其德软好。其闻音者莫不解释。众魔甚多莫不而伏。一切悉过。自用诸所贡高。今自归已去众恶(十六)。诸有附者莫不随教。皆而来敬莫不供者。其佛难值所入微妙。其来问者莫不喜悦。今自归其德无辈(十七)。其意己力无所不晓。于好于丑其心适等。已坚住其处莫能动者。今自归已总诸力(十八)。其手足而有网。足下有轮。脱诸生老死。常胜一切。今自归其德如天无所不盖(十九)。则时伅真陀罗夫人。赞叹已竟各各复问。虽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难以母人。自致阿耨多罗三耶三菩提(二十)。佛言。以一事离于母人。疾得男子。至阿耨多罗三耶三菩提。何谓一事。以发萨芸若。作无央数功德而不忘。是为一事。复有二事。母人疾得男子。自致阿耨多罗。何谓二事。所作如所语不事诸天。但归于佛。所作如正不信于邪。是为二事。复有三事。母人疾得男子。自致阿耨多罗。何谓三事。护身三事而净。护口四事。护意三事。是为三事。复有四事。母人疾得男子。自致阿耨多罗。何谓四事。所施与不谀谄。于戒而不谀谄。常自守护亦不谀谄。听闻其法亦不谀谄。是为四事。复有五事。母人疾得男子。自致阿耨多罗。何谓五事。用法故。所作如法。闻法而直住。不乐于母人。常念作男子。是为五事。复有六事。母人疾得男子。自致阿耨多罗。何谓六事。不懈怠。所作不忘。其心柔软。质朴而不谀谄。亦无恣态。所作至诚。是为六事。复有七事。母人疾得男子。自致阿耨多罗。何谓七事。常念佛得法身。常念法得佛慧。常念僧欲令来属。常念戒欲净之所求。常念施与去诸垢。常念天上欲令如菩萨心。常念人欲度生死故。是为七事。复有八事。母人疾得男子。自致阿耨多罗。何谓八事。不以饮食而自乐。亦不华。亦不香。亦不众好杂色。亦不至戏观之庐。亦不倡伎而为乐。亦不歌舞。是为八事。复有九事。母人疾得男子。自致阿耨多罗。何谓为九。亦无所断。亦无所著。亦不念有我。亦不念有人。亦不念有寿。亦不念有命。亦不念有所生。亦不念无所生。而信因缘。是为九事。复有十事。母人疾得男子。自致阿耨多罗。何谓为十。为一切而有慈不贪利。一切物亦不念他。男子身命尽而不欺众。不两舌而喜骂。亦不妄语。其有作倡伎乐。其心不以为乐。亦不起意。亦无所恨而正住。不以邪罪福事而索知。是为十事。母人可得为男子。疾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母人有施心有法心。视诸色若水中之聚沫。自于色不贡高。于安于苦。视若雨中之泡。若得安不以为爱。若得痛而不怒。于安隐亦不喜。于痛亦不忧。视而知思想。若野马。其心亦不在男。亦不在女。生死譬如芭蕉。知生死无有可于生死。亦不念有。亦不念无。其识譬如幻。视其心意。若幻无有异。于诸法无有着。以四大地水火风而知一切。若舍以三事而得成。有草有土有木。人者亦无吾无我无命所作。如所为无崖阂。是则本眼已自然而有所视。眼者如水中泡。但怙以肉而里空本空而净。耳鼻口身意亦尔。视其身若如影。其声者譬若向。知其心如幻。其作是者。疾离母人而得男子。自致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佛说是时。诸夫人皆欢喜已。头面着佛足。应时佛笑。无央数色光明。而从口出遍十方。还绕身三匝还从顶入。阿难从坐起正衣服。长跪已赞叹而问。面明如月其光甚尊。其色如火中之金。今笑愿闻其缘。今欲所问(一)。总持尊慧。为一切悉作本。其因地之者莫不供事。属之所笑会有欢者。今欲而问(二)。已法施自乐。已清净之戒忍辱之力。属之所笑是谁之本。今欲所问(三)。精进而根得成之力。以禅惟务以自娱乐。其慧若天无所不遍。属之所笑而为论本。今欲所问(四)。常若有慈。加之于哀护。寿适平而无奇特。属之所笑谁当得本。今欲所问(五)。已断三毒而有三眼。所语法譬若甘露。属之所笑谁当值本。今欲所问(六)。降伏众魔却于外道。已四谛而教。属之所笑谁当致本。今欲所问(七)。尊于十力决断众疑。其德无数。属之所笑谁当得本。今欲所问(八)。佛语阿难。乃见伅真陀罗诸夫人眷属为我作礼者不。阿难白言。已见佛谓阿难。诸夫人因是欢喜。为我作礼而自发心合会功德。寿终已后离于母人。当得男子便生兜术天上。当与弥勒相见讲议菩萨之事。弥勒佛时皆当供养。是波罗劫其当作佛者。皆悉来而供养。稍稍于是劫中。当成菩萨行。伅真陀罗自致至成佛。是诸夫人。皆当生彼佛刹悉作菩萨道。   伅真陀罗白佛。今吾等所作。已若如佛。生死已尽。但住于天及人。已住于佛道。今已具法藏。已住其慧地。已治于功德。已现于谛道。已说沤和拘舍罗。已造菩萨心。开决众法说。所说而得依欢喜。而闻法时。众会及诸菩萨各各有念。伅真陀罗能至久如。而成佛号字云何。及其刹土有众菩萨。及其所有佛。应时悉知诸菩萨所念。便呼阿难谓。伅真陀罗王。却后七万四千八百劫。当为佛号字群那罗耶波披沙(汉曰德王明)。其刹土名栴陀惟摩罗(汉言日月明)。其劫名罗陀那三披(汉言宝等有)。其地平等悉白琉璃。其地之明譬若如日。其地甚净无有尘垢。在于虚空而有交露之帐。皆悉众宝诸菩萨悉坐其中。所行径处。诸菩萨各见佛。见已便念。我之所见若如是。化诸菩萨所疑。所见佛则当开解其疑。皆当得无所从生法乐忍。尔时刹土无有城郭丘聚县邑。王者之土。一切人皆在交露帐中。不见母人。亦不闻母人。其往生者。皆悉而化在莲华师子之座。众菩萨以禅为乐。以法欢喜为食。亦无异道。不闻异道一切。但有众菩萨。悉摩诃衍。无有邪道不信佛者亦无众魔。亦无魔民。亦无求者。亦无苦者。以好之藏。以空印而封。彼闻诸天及人等无异。但有名字。其佛寿十小劫。当以无央数众菩萨以为僧。悉当得不可议惟务。是佛欲般泥洹时。先当授菩萨决。其菩萨名曰沤多惟授。后当作佛号字摩诃惟授(汉言大严)。是劫罗陀罗三披。于佛于法于僧无有尽时。故名曰罗陀那三披。伅真陀罗。于佛前受决。即时欢喜踊跃。飞上去地百四十丈而住。欲令一切在会者而欢喜。自用功德。因佛威神而说叹。诸法本净。若空自然无有。自然故无垢。其知是者。则佛之上子(一)。若梦之所见不可得。故不可持。若如虚空。其知诸法如梦。不以死生为勤苦(二)。如幻师有所现。于其中无所得其五阴若如幻(三)。其色本若水中之沫。痛痒者若水中之泡而自然。思想者若野马如芭蕉无所得。生死无所得(四)。心意所知但有字。佛言。若如幻知五阴本如空。于生死不已等。已四大等如称所。已等如毒故(五)。六衰者如空野。已如法持佛威神(六)。自伏者乃施与。为是者即之安。其已净是则戒。想已尽则忍辱。能自制而寂为精进(七)。所作而无异。是则之为禅。如所缘无所碍故慧。持是学则波罗蜜(八)。无我无人则善慈。清净者是为哀。其寂者若护等。作是行上梵天(九)。以四事杂施与受佛忍以不怒贪。已无过所有(十)。无我寿命亦尔。六衰空而悉寂。其知者则菩萨(十一)。菩萨者不希望。不想有人无人。亦不想有我无我。其心不二故无所著(十二)。法无所有。而无所依。去无所至。来无所从。住法身无所阂。怛萨者与佛等(十三)。亦不有亦不无。因法缘所因便有。若电现则灭。心者亦尔(十四)。于生死而有行。其心不可见。心者如风无所著。其心者为本净。已知心本净。于生死无所沾污(十五)。若垣壁墙因土草木而得成。其身无知。譬若石本之净。身者无所希望(十六)。若风不可得。其声亦尔。若山中有妓乐之响。其知是声之亦净。于是响亦不作欲(十七)。若虚空而不堕。无所住无有处。尽知诸法。若虚空无所住无所止。如是知者已为等住(十八)。若有大火不能焦烧其虚空。其知诸法净若空。若异方刹土而有大火。往到彼间。其火亦不能害。已知是法。不已须弥遮迦和山之为碍。其知是者。能遍诸刹土。其四大地水火风悉平等。用空故。其知是者。能到亿亿刹土(十九)。于三界而有声上中下。于百亿劫而有声。无有竟。本自然故(二十)。佛色心等如称而微妙。用净故。诸佛平等若称(二十一)。菩萨行已。合会无央数之功德。已知善心诸法悉平等。后能便受其决(二十二)。菩萨者自己界于法身而甚净。其知是者后乃受决(二十三)。于色不想。于想亦不想。于痛痒思想生死识亦不想。以法故而受决。受决者不以阴四大。故空者尽平若称。已知是者为无所从生。后乃受决(二十四)。尽者不能自知。不尽者不能知尽。已向尽者。诸法忍后乃受决。无想者若直之道。有想者若入邪道。于诸法无所著。已过三世。其知是者乃得决(二十五)。自知我而自然。诸法悉自然。无我而自然。用空故而自然。空者自然无所有。其知三盖心等而空。是故曰自然。其知受决者。不当作是知。为有希望故。其知不心不意。受决者是则为受决(二十六)。伅真陀罗谓。诸会者若等悉住在地。而我在虚空。其知在地。于虚空心适等。遍于三世而无所著(二十七)。伅真陀罗赞叹说是。从虚空来下。前到佛所而白曰。今佛者用我故于世而有。佛尽为我说。吾之愿已从无央数阿僧祇劫而行菩萨道。不忘功德今悉得闻。时会诸菩萨各有是念。伅真陀罗。已从本何过去佛而发心。佛则知诸菩萨所念。欲决其疑故唤提无离菩萨言。过去不可胜数阿僧祇劫。   尔时有佛。号字罗陀那吱头(汉言为宝英)。其刹土名曰首呵(首呵者汉言曰为净貌)。其劫名波罗林(波罗林者清净貌)。尔时怛萨阿竭。有十二亿菩萨。皆精进悉得忍。皆阿惟越致。其佛寿六十亿岁。其刹土庄严无所不办。其地悉琉璃。无种诸谷者。其有饥渴名美饮食尽悉在前。其土者无有异道。皆悉摩诃衍。尔时之世有遮迦越罗。名曰尼弥陀罗。而主四方。是遮迦越罗。供养佛六十亿菩萨至千亿万岁。所作功德而无央数。及夫人八万四千。及子千人。及官属八万四千人。与俱发阿耨多罗三耶三菩提心。发心复供事佛至亿万岁。却后以太子。名曰和陀波利林代而立为王。弃国行作沙门。其太子立为王者。亦供养佛。如前数已。复立其子而为王。便弃国行作沙门。如是展转相传如前法。乃至尽于佛寿。其佛般泥洹已。最后末王而制持法。佛语提无离菩萨。汝乃知时遮迦越罗尼弥陀罗不。今现伅真陀罗是。提无离则言。善哉善哉。佛之智以不可计尽久远。悉知而说之。佛言。是智不足言。所以故能知一切人已过去当来今现在心所行。有所因无所因。有功德无功德。是故怛萨阿竭智无所挂碍。佛说无所挂碍时。八万四千人。悉发阿耨多罗三耶三菩提心。伅真陀罗与宫室眷属。供养佛七日已。便持所有国土悉奉上佛。是者皆怛萨阿竭所有。时时抂尊来到是间。当用哀一切故。伅真陀罗太子。名曰遗摩罗涅。以摩尼珠交露以奉上佛。白言。今吾伅真陀罗者。于伎乐而有大欲。唯愿佛以法教照吾等。令于伎乐而无欲心。佛言。从今已去我为若心作护。有伎乐之音时。令若闻六十四法声当所向。何谓六十四法。但闻无常声。苦声。空声。无我声。寂声。清净声。无生死声。本净声。无所从生声。如其本声。本际声本无声。法身声。怛萨阿竭声。无人声。无寿声。无命声。无来声。无当来声。无过去声。无现在声。无处所声。无所得声。无所上声。布施声。净戒声。忍辱声。精进声。一心声。智慧声。慈声。哀声。护声。等声。佛声。法声。僧声。不忘菩萨声。意止声。意断声。神足声。根声。力声。觉意声。道所入声。响声。观声。沤和拘舍罗声。四事杂布施声。教一切声。护法声。降伏魔声。幻声。梦所见声。若日明声。若响声。若水中影声。不坏法身声。十种力声。四无所畏声。十八法不共声。阿耨多罗三耶三菩提声。阿惟越致声。庄严国土声。是为六十四事。诸所伎乐以佛威神但闻法声。已入是者便得三十七品。时会者莫不欢喜。皆以头面着地。各各悉言。菩萨甚尊。已住法者。皆为佛所护。佛语。诸会者如若之言。菩萨已住法者。皆为佛所护。所以者何。以护菩萨者。为护一切人。所以者何。菩萨发心用一切故。所以为僧那。将护愚冥脱于生死皆至泥洹。佛言。其知护菩萨者。是人已为护一切人。以其有以钵震越衣被。所当得者而与菩萨已。为施与一切已所以者何。菩萨出息入息而得生活。譬若如人有出息入息。因是而得住足。欲饶益一切故。一切众会。诸欲天子。诸色天子。清净天子。真陀罗揵陀罗摩休勒。皆赞叹劝助佛之所言。皆持众华而散佛上。伅真陀罗自念。诸比丘菩萨上至佛。皆当还去。欲令因伅真陀罗神足。而还便化作交露车。纵广三百里皆悉众宝。无央数宝以为诸树。为怛萨阿竭作师子座。高四丈九尺。以天缯无央数色。有綩綖布其诸座。令诸比丘菩萨各各就坐。为诸帝释四梵天王。作座如天座。则已成办。白佛。已加哀当就之。佛与比丘僧诸菩萨。悉就伅真陀罗车。则时因伅真陀罗神足。去地百四十丈。其车行于虚空。八千天子。其诸伅真陀罗揵陀罗皆共随从。伅真陀罗以金为绳。与眷属俱挽交露车适当向道。佛放光明悉照三千大千刹土。王阿阇世及诸群臣。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见光明知佛当来。悉持缯盖幡花香。出罗阅城。皆出而行迎。伅真陀罗八万四千伎乐。皆作倡伎鼓琴瑟而行。其音先闻。伅真陀罗与子及眷属。挽车送佛。至耆阇崛山中已到。佛从车已下自就其座。诸比丘菩萨皆在前而住。阿阇贳王。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诸一一尊者。及散王属阿阇贳者。皆持缯盖华香。悉以供养佛作礼。各各问言。怛萨阿竭。提无离菩萨问佛。伅真陀罗与诸眷属。以车送佛到是。当得何功德。佛言。伅真陀罗及眷属。其发阿耨多罗三耶三菩心者。因是功德皆当得五旬。乃至成佛而不忘。从一刹到一刹供养诸佛。闻其法亦供。视诸比丘僧。皆当知宿命。悉当成无极之大哀。常当护法。常当教化一切人。王阿阇贳语伅真陀罗。善哉仁者。为佛所誉。阿阇贳复报语伅真陀罗仁所作功德。愿分我少所令我得其功德。伅真陀罗则答言。若可意者持是功德。而相与及一切人。何以故。菩萨诸所作功德。皆为一切故。不于中有所贪。诸所作功德。不念独是我所作。一切人许菩萨有所作。为一切当蒙其福祐。何以故。菩萨者。是一切之因缘。稍而自习故能益于人。伅真陀罗谓阿阇贳。善哉仁者。而得二加罗蜜。一者是佛。二者是文殊尸利。蒙是恩所作非法其狐疑悉得解除。阿阇贳王言。菩萨所作甚善。已意作法器。诸所闻法其心不疑。亦不念亦不忘。提无离菩萨问佛。何谓菩萨能作法器。佛言。以三十二事为法器。何谓三十二事。菩萨坚住为佛所护。是为法器(一)。其意不谄所语无异。于功德有信。是为法器(二)。以习菩萨事。是为法器(三)。所闻用意。是为法器(四)。已入意稍欲至道。是为法器(五)。入知诸本。是为法器(六)。布施得尊。是为法器(七)。净戒具足所愿。是为法器(八)。忍辱者致三十二相。是为法器(九)。精进者一切诸佛法。是为法器(十)。一心者疗治其病。是为法器(十一)。智慧者无所挂碍。是为法器(十二)。慈者为一切人而等。是为法器(十三)。其哀者护一切贫穷。是为法器(十四)。其护者为哀一切人。是为法器(十五)。等心者为一切其心无有异。是为法器(十六)。为人作迦罗蜜。是为一切功德之法器(十七)。所闻不厌足。是为般若波罗蜜法器(十八)。作沙门虽离父母亲属。其心不已为勤苦。是为法器(十九)。乐在山间而自独处其心专一。是为法器(二十)。能忍空闲可得禅旬。是为法器(二十一)。其无者己所有而与之便教道入。是为法器(二十二)。护诸法使盲冥而得明。是则为法器(二十三)。知陀邻尼。晓了其事能开导人。是为法器(二十四)。在所欲为一切人能决其疑。是为法器(二十五)。其念佛者疾得见佛。是为法器(二十六)。(二十七二十八两法诸本并皆阙)。其无嗔怒其心不恨。其功德不知尽。是为法器。已知空事不慕所有。是为法器。晓了十二因缘过着断上而去。是为法器(二十九)。已得法忍者。是为法器(三十)。今受决不久。是为法器(三十一)。于阿惟越致。前其力故不动转。是为法器(三十二)。是为三十二事菩萨法器。说是时万人皆发阿耨多罗三耶三菩心。皆举言。令一切悉得是法器。令吾等逮得如佛所说法器。佛谓伅真陀罗。可还处所勿令人勤劳。伅真陀罗言。其心念劳者。是非菩萨。其不念劳者是为菩萨。伅真陀罗复问佛。何所菩萨念劳。何所菩萨而不念劳。佛言。菩萨以四事可知有劳。何谓四事可知有劳。闻无央数人其心恐怖。是为一劳。闻不可度生死其心恐怖。是为二劳。闻不可限诸佛智其心恐怖。是为三劳。闻无央数功德而成一相其心恐怖。是为四事。知而有劳。菩萨以四事知而不劳。何谓四事。欲度一切人皆令至泥洹。是为一事不以为劳。欲自护无央数生死。盖欲作功德其心不恐。是则不为劳。闻无央数佛智。欲悉具足其心不恐。是则不难。闻无央数功德而成一相其心不恐。续作功德不以为难。是为四事知菩萨而不为勤劳。复有四事。知而计勤劳。何谓四事。中间中间。爱乐声闻之事而往附觐。中间中间。乐辟支佛法而往亲近。诸法欲尽时而不用意。亦无有护。亦不教人发菩萨心。是为四事。知菩萨而计勤劳。复有四事不可计有劳。何谓四事。不于罗汉辟支佛法而自娱乐。听亡身命不离其法。若闻有好人可发菩萨心。故往教不避大远。是为四事知菩萨而不为劳。复有四事。可知有劳。何谓四事。若沙门婆罗门贫穷乞丐者。如有所求辄嗔怒向之。但忧食饮卧起得安。而不念余人。不念学问。我当多知时时所闻慧急去而不欲教人向。是为四事。知菩萨而计有劳。复有四事。知而不计劳。何谓四事。其乞丐者有所求则而施与。视之如迦罗蜜。其心柔软好颜向一切。不自念身安但欲安他人。于学不以厌足。如所闻教化一切人无所希望。是为四事。知菩萨不计有劳。复有四事。菩萨计而有劳。何谓四事。不求波罗蜜道。不以四事而有所施。于一切人不精进而欲教其趣。可所闻念已为足。不念菩萨道。是为四事知计有劳。复有四事。可知菩萨不计有劳。何谓四事。若身被火不已为剧。求诸波罗蜜亦如是不以懈怠。以四事施与常以备足不逆求者。以精进欲于人欢喜。欲具诸功德知而不厌。是为四事。菩萨知不计劳。佛谓阿阇贳。闻菩萨而不计劳则。答言已闻。佛言。已闻者从今已去。其有行菩萨者。所作勿厌极而计劳。王阿阇贳问佛。何谓菩萨行。佛则于伅真陀罗揵陀罗诸会中而言。各各得所。其阿阇贳闻佛所说菩萨行。如所行闻法则作行。于菩萨不计勤苦而行。于一切等心行。坚固行。谛行。其意所作而净行。于菩萨法而不谄行。布施行。与行。所有无所惜行。其作菩萨行不作有。所依净戒行。寂行。身口意净行。菩萨已心常念而行忍辱行。弃舍众恨而行。其作菩萨行者。不起其意精进行。有所致行。于生死不以勤剧而行。其作菩萨行其心不怯弱。禅行。知行。安身心而行。其作菩萨行心而不乱。菩萨者以智慧行当如法行。其行菩萨不计有所得。慈行。柔心行。常作哀行。菩萨所作行。无有恚行。空行。以意行。无有想清净行。其菩萨行无所愿。菩萨行是当行。具足意智慧行。菩萨所行。无所碍信行。精进行。用意安三昧行。其菩萨行无所断神足行。惟务行。以五旬行。菩萨所作而不罪行。平实行。乘法行。欲教一切而行。其如菩萨行。所作而不藉因缘行。如作行。断绝众冥行。于菩萨所作而不错净行。清净行。脱众垢行。菩萨其作是行。无有悔安行。护一切令无畏行。菩萨其作是行。为悉具足所欲。如日行。如月行。如莲花不污行。菩萨作是行。为诸天一切之所敬。如释行。如梵行。具足道行。菩萨其作是行。众魔悉恐。持行。尊行。尽淫怒痴行。菩萨作是行者。无央数诸天皆赞叹之。所行。久长行。智慧眼清净行。菩萨作是行者。无所希望。寂行。肃行。于名色无所著行。菩萨其作是行。无有罪。菩萨所作如是行。为诸天所叹。所语柔软行。如平等行。舍邪道行。菩萨之所行以慧为本行。勇猛行。动众魔行。会当坐佛树无有异行。得陀邻尼行者。菩萨在所作而不厌行。山间行。能忍行。常爱乐欲作沙门行菩萨所行如所因。欲脱行而心行。于一切而尊行。菩萨所缘所而不失。辩行。沤和拘舍罗行。于禅旬而不希望行。其作菩萨无所法行。于俗行。非俗行。欲色无色行。菩萨作是行。无所畏。一切无所不行。尽知一切人行。菩萨所行。譬若如天无所不覆(三十二)。佛说菩萨行时。五百菩萨皆得无所从生。法乐忍。于众会八千人。皆发阿耨多罗三耶三菩心。悉对佛言。吾等悉当奉行菩萨行如所行。佛作瑞应。欲令伅真陀罗还归其处。时伅真陀罗宫室眷属。绕佛三匝。前长跪而辞。放身光明皆作伎乐鼓于琴瑟。地六反为震动。而雨天华。便还处所归其宫室。释提桓因白佛言。今伅真陀罗。供养佛及法比丘僧诸菩萨。其功德已出我上。佛语释提桓因。不独过若上。其德已过三千大千刹土诸释梵四天王诸声闻辟支佛上。所以过者何。菩萨一发心。过诸声闻辟支佛一切人。当因其法得度脱故。菩萨胜于一切。莫能有胜于佛者。故知无能胜菩萨者。所以者何。佛因菩萨心。而自致成诸声闻。悉因佛法而得成。佛说是语。释提桓因则自泣泪出。白佛。令我有损本。不发菩萨心。时座中有天子。名曰惧或。谓释提桓因。佛法而普天。莫不发菩萨心。今若之悔。当复何益。所以者何。焦烧菩萨种故。已不在菩萨法器。惧或说是语时。五百忉利天子。皆发阿耨多罗三耶三菩心。惧或天子白佛。我见佛从本行。菩萨从提和竭佛受决。得无所从生法忍。时今怛萨阿竭。如所得法乐忍。惟愿说之。今吾等闻佛。佛言。无功德菩萨。不能得闻无所从生法乐忍。佛语惧或。菩萨以四事。得无所从生法忍。何谓四事。等知诸佛以过去当来今现在无有(一)。于诸法等无有异(二)。等诸刹土(三)。等一切人(四)。是为四事。复有四事。何谓四事。乐空而知四禅(一)。以无极哀乐于三活(二)。以沤和拘舍罗乐六波罗蜜(三)。以智慧乐于五旬(四)。是为四事。复有四事。何谓四事。于五阴求菩萨道。菩萨知五阴而自然(一)。于四大求菩萨以自然(二)。信四大于六衰求菩萨。视六衰而自然(三)。于诸法求菩萨。于诸法自然而不疑(四)。是为四事。复有四事。何谓四事。以住于本际而知诸法(一)。已住怛萨阿竭。于法无所不入。于三世而等(二)。入于法身悉知诸法。其相若空不可坏(三)。视诸法悉等无有异(四)。是为四事。菩萨得无所从生法乐忍。说是时。五百菩萨悉得无所从生法乐。惧或天子。得法忍不疑。说是欲竟时。佛呼阿难。若悉得伅真陀罗所问不。阿难白言。悉得甚善。是法快哉无比。甚深微妙如本所说。以是而知本晓了诸法。阿难白佛。如本所闻法。今闻是者可悉晓了。今我声闻。闻是悉晓了是法。何况菩萨其智无极。其心若海无所不受。其智甚广无所不苞。于诸法无所不总。于众宝而为大器。于一切无倩者而为作倩。若视厚其慧不可度。阿难复问佛。其后闻是者。当得向法明。佛言。今怛萨阿竭一毛光明。悉覆三千大千日月之明。如怛萨阿竭举身毛光明。不如得是法明。其决无所不过。所以者何。诸明者皆因智慧而得。法明者而知一切人。故尊而无盖者一其后闻是者。皆得慧明便持讽诵读。教人为其法智。不离菩萨。用一切故。于无极哀以为摩呵僧那僧涅。以慈而为铠以降伏众魔。稍近佛树下。阿难白言。今我承佛威神而持是法。其讽诵读。为一切人广说。其福云何。佛言。若有人以七宝满三千大千刹土。施与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罗汉辟支佛上至佛。所作功德至千岁。佛问阿难。其德甚多不。阿难白言。甚多甚多。天中天。佛言。不如男子女人奉行菩萨事。而昼夜各三讽诵读。若为人说是法中事。其德出彼上。何况说如是法者。何以故。菩萨以经中四事。为人说解中义是故为法施。众施中之尊。于是为极上之恩。法施者是为极上之护。何以故。其法施者。闻听心垢则除便得脱。其所有物而施与。但长养于生死。其欲度于生死者。当以法而施与。是为随佛教法施者。一切人因是中而得德。菩萨法施时。得三十二事。何谓三十二事。用意安(一)。所作安(二)。于行安(三)。于爱欲少(四)。于怒鲜(五)。痴亦尔(六)。自就脱。复脱人。度生死(七)。为人所爱(八)。为诸天所叹(九)。为龙阅叉犍陀罗所护(十)。因所作而分越(十一)。便得衣钵震越床卧具病瘦医药(十二)。名声远近莫不闻者。终不为邪之所得(十三)。为诸佛之所赞便能行护法(十四)。因是而得法身。不畏于恶道(十五)。于诸天及人不以为难(十六)。所生不离诸佛法(十七)。所生便知宿命(十八)。所生爱(十九)。身而不缺减(二十)。便逮得三十二相(二十一)。得陀邻尼所破坏欲(二十二)。而知诸因缘以禅自养(二十三)。以大慧治道路(二十四)。于冥疾明(二十五)。其心不邪念(二十六)。俗事之所施与而过上(二十七)。于法藏不可尽在所欲(二十八少二十九至三十二四法诸本皆阙)。是为三十二。释提桓因白佛。我奉行持是法。若佛般泥洹以后。其有人应法器者。我当拥护令得闻是法。所以者何。如是经中所说功德。用功德欢喜故。佛言。善哉善哉。释提桓因于我前而勇猛若师子说。后当护是法。用是功德故。若阿须伦欲以兵而来不敢当若。所以者何。是法要无能得者。而若欲护之。其有所畏者。所见不邪故。于法无所希望。是故为护。梵天白佛。其有郡国县邑聚落其说是法。吾等自当舍其处所当往拥护。所以故声闻辟支佛释梵。因是法而得自成致。四天王白佛。吾等是佛弟子。皆当奉行是法。当拥护之令得久住。其吾等所部主。不信佛法者。若龙阅叉犍陀罗真陀罗摩休勒。其有不信者。我当令信。则皆言。随其习俗。说咒曰。   多錍唵錍阿猎錍婆少猎錍休晏摩休晏伊晏牵晏阿和[口*鞮]惟越[口*鞮]波利眄陀那尼蚊眄波袈散那吚和吚和惟利頞眄妲眄妲摩罗伊陀。   悉当令信向佛法其有邪意者皆令正心。其有阅叉自用者。皆不自贡高。皆当令赞叹佛而拥护法。是要佛之所说。四天王咒是言。其有求人短者皆得不胜。佛语弥勒。提无离菩萨。我从阿僧祇劫。而行菩萨道。今以法而相属累令得久住。弥勒菩萨谓提无离菩萨。佛般泥洹已后。吾等当护是法。当教告人广说其事。后世若有菩萨有功德者。当逮得是经卷。我等当劝助而拥护之。若后世其逮得是经者。有书讽诵读皆得安隐。当知弥勒。提无离菩萨之所拥护。时于会中。魔来而白佛。佛为声闻说法时。我不恐惧。亦无所忧。佛今所说菩萨印。住怛萨阿竭稍近菩萨道。为一切作护。我今闻是愁忧。譬若如老今以羸极。若欲躄地。惟怛萨阿竭加哀而哀。所以者何。闻是甚愁甚忧。从今已去莫复说是。佛谓。魔莫复啼哭。亦勿致愁。今若伴者亦甚众多。其有不闻是法者。悉是其伴。信乐者少少耳。佛以取土著爪甲上。其有信向是法。其数若爪上之土。其有不信者之数。譬若地之土。如地土之数不信者。悉若之侣也。用是故且自欢喜。无央数一切人界。说是法时悉发阿耨多罗三耶三菩提心。九万二千菩萨皆得无所从生法忍。八万四千人皆得须陀洹道。八千比丘皆得阿罗汉。尔时三千大千刹土而为六反震动。其光明无所不照。普雨于天华。其琴瑟倡伎乐不鼓而自鸣。诸天无央数辈。在虚空中皆言。善哉善哉。吾等于阎浮利。再见法轮而转。如怛萨阿竭。于波罗那界转于法轮。多得安隐。不如今之所说复增加转倍。其有持讽诵读是经者。所说以为助法轮转。弥勒提无离菩萨及阿难问佛。是法为何等。当云何行。佛言。是名伅真陀罗。所问诸波罗蜜解诸法宝品。佛说是经。弥勒提无离菩萨。比丘僧诸天人。犍陀罗鬼神龙。莫不欢喜。前为佛作礼而去。
点我:
标签: 佛经原文

相关文章

《百喻经卷下》:79、为王负机喻

《百喻经卷下》:79、为王负机喻

  译文:  从前有一位国王,想入无忧园中欢娱嬉乐,吩咐一个臣子道:「你拿一张矮櫈子来,放到园中去,我好用来休息。」当时那人羞于拿着一张櫈子,便对国王说:「我不能拿,我愿背着。」国王便把三十六张櫈...

佛说法灭尽经--失名

佛说法灭尽经--失名

佛说法灭尽经 闻如是,一时,佛在拘夷那竭国。 如来三月当般涅盘,与诸比丘及诸菩萨,无央数众来诣佛所,稽首于地,世尊寂静,默无所说,光明不现。 贤者阿难作礼白佛言:世尊前后说法,威光独显。 今大众会,光...

千手千眼大悲心咒行法--知礼

千手千眼大悲心咒行法--知礼

千手眼大悲心咒行法 宋四明沙门知礼集   此大陀罗尼。忝自髫年便能口诵。且罔谙持法。后习天台教观。寻其经文。观慧事仪足可行用。故略出之诚堪自轨。然智者所立行仪。总有四种。何等为四。一曰常坐。即文殊问经...

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第五十一--未知

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第五十一--未知

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第五十一 初分大乘铠品第十四之三   “世尊,布施波罗蜜多无缚无解,净戒、安忍、精进、静虑、般若波罗蜜多无缚无解。何以故?世尊,布施波罗蜜多性无所有故无缚无解,净戒、安忍、精进、静...

大乘瑜伽金刚性海曼殊室利千臂千钵大教王经第五卷--大广智不空

大乘瑜伽金刚性海曼殊室利千臂千钵大教王经第五卷--大广智不空

  第五卷大乘瑜伽金刚性海曼殊室利千臂千钵大教王经   是时释迦牟尼如来。在舍卫国中祇园精舍大道场。大会众中有百亿菩萨摩诃萨众。五万亿声闻缘觉众。八万亿比丘比丘尼沙弥式叉四部弟子众。五万亿龙神八部众...

百喻经新白话版4

百喻经新白话版4

  49.小儿争分别毛喻  譬如昔日有二个小儿,到河里游戏,在水底捡到一把毛。  一小儿说:“这是仙须。”  一小儿说:“这是熊毛。”  当时河边有一仙人,二小儿争论不休,就到仙人那里,决断疑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