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度亡经--莲花生大士
西藏度亡经
莲花生大士
中阴救度密法
中阴救度密法序(序一)
佛法之在西藏,自我宗喀巴大士降生以来,重整法幢,中兴显密,若事若理,性相互
融,信解行证,次第不紊。说者谓整个佛法,皆萃于西藏,非无故也。吾华为佛教先进国,
显法且不论;密法自唐时善无畏,金刚智,不空三藏诸大祖师,先后来中土,弘扬金胎二
部,宗风极盛。七祖惠果知法运将衰,授日本沙门空海:五部灌顶大法,及金刚顶经等二百
余卷,载于俱东。嗣后更遭明季之禁制,智炬光沉,菩提道塞,而法统就湮矣!迨乎近顷,
密乘稍稍崛起,复兴有望,然而门户主奴之见,或未尽泯也。夫如来一代时教,显密并行,
非可轩轾.显重理解,密重事修.密非显,无以探其旨趣;显非密,无以得其究竟,如车两
轮,缺一且不举,况行远耶?!衲尝留学西藏,见彼都比丘修学之历程,一取准于朗忍,
朗忍即宗喀大士菩提道次第论也。论以三学为基础,三士为摄行,次六度,次四摄,次止
观,最后为密乘。既通其业,然后博涉性相等学,故类能泊然于世间之利养,而成就者众。
及返观内地,旁瞬东瀛,乃不禁有感于藏东两密,皆后于我国,后来者竟居上,而先进者反
多逊色焉。观化庐张居士莲菩提,夙具大心,悲智双运者也。既不以衲为无似,而殷然有所
问法,今更于业务余晷,取达瓦桑杜格西英文本三种,译成华文,曰中阴救度密法、曰涅槃
道大手印瑜伽法要、曰明行道六成就法。之三者,皆藏中无上秘要,且中土未之前译,而转
译于佛法未弘之欧西,再转译以供献于我邦人,宁非至可庆幸之事?!试即此编而探讨
之,若事若理,即密即显,圆融无疑,至于瑜伽心法,首重师承,直契本尊,当寻文自知,
勿庸辞费云尔。
中华民国二十五年之十月释超一序于无锡圆通寺
中阴救度密法序(序二)
夫中阴者,正是已离此处,未至彼处,中间所受阴形。又曰中有;中间所有,故名中
有。小乘或曰有中阴,或曰无中阴,大乘说不定,何也?谓极善极恶之人,直至所至,则
无中阴,余皆有之。总之,意识落谢之影子耳!所谓意成身,或意生身也。据本分而言,
离心意识者,盖离此也。学者果能一念不生,前
后际断,视而不见,听而不闻,仰之弥高,
钻之弥坚。尘尘尔,刹刹尔,三心不可测。巍巍乎,荡荡乎,五眼岂能窥。到这里,有无不
住,圣凡不立,名不得,状不得,不得不得。诸佛因之而圆证,菩萨因之而起修,祖师因之
而悟入,众生因之而迷倒。妄想幽微,而为正报;妄想坚固,而成国土,沉没业海,漂流生
死,无有了日,吁可悯也!
莲菩提居士,悲佛道之垂秋,惜大法之陵夷,发菩提心,将此中阴救度密法一书,由西
藏流入西洋者,重译以归震旦。其书中,从一七、二七,乃至七七,不断导示,提醒亡者识
神,使得著落。究竟不离实相,处处呼令识自本心。离开有喜乐忿怒等观境,已指示其未在
心识以外。时时嘱念观世音,尤相应于无缘大慈悲主,诚哉度亡妙法也!普愿法界有情,
发起正信,依而行之,从性起修,全修在性,转识成智,返妄归真,同入般若波罗密多门,
共证无上正等正觉道,而后可。
中华民国二十五年丙子秋沙市章华寺净月谨识
中阴救度密法序(序三)
原夫一真法界,二仪未彰。清净本然,固无生佛之别;光明藏海,何有依正之分。此心
不觉,三细之见相以立;能所对待,六粗之境界斯成。由是因果连绵,善恶昭揭,致阴阳有
数,生灭无停。为万象之元造,作四生之先机,三界杂还,七趣纷纭。从此是非憎爱,人我
冤亲。既失平等之念,焉知清净之心,业海茫茫,相续流转不息,幽关隐隐,究竟解脱何
依?
唯我释伽世尊、能仁正觉,大慈大悲,救世救人,为此大事因缘以出现于世。权示相好
严身而设化允宜,观众生根有利纯,示大教义有顿渐。普令有情,同归正觉,初中后善,方
便无碍多门。有显有密,归元总是一路。然而返妄归真,转识成智,究竟了脱生死,离苦得
乐,求免隔阴之迷,不失本来之面,则藏密中、中阴救度一法,洵径中径又径欤?!梵言补
特伽罗,此云数取诸趣;中阴者,由趣之趣于其中间,某一期之意生幻执有情,亦有列之六
趣外者。依密法言,成就菩提,有其三等:上焉者,克期取证;中焉者,命终升登;下焉
者,中阴成就。因器利使,各由上师之得悉地者,察知根器,付以相当之修持对治法门。谨
依师教如理思修,唯有成功,决无退缩,此之谓即身成佛。浅显言之,即一生成就之义也。
夫在迷有情,轮转六道者,无非从缘进退,随业升沉,有感斯应。三弥底部论中所引佛所说
偈有云:“生世乐欢喜、异世乐欣然;作福二处欢,自见其业净。此世业报尽,来世复应
受;阴坏随业往,更受异阴身”又有云:“善恶二种业,是业人世造;是业是其物,自捉自
随去。粗阴是恶业,细阴是善行;善恶二俱造,随捉逐业往。”又有云:“护根往善道,不
护堕恶道。弃舍此人形,受天身具足。”凡此皆勉人于生世舍恶修善,俾获异生福乐之果道
而言。又有云:“如是正解脱,渡欲淤泥流,智者莫能测,得至无动乐。”此则教人,超凡
入圣之道。正解脱者,菩提般若也;无动乐者,摩诃涅槃也。凡夫久滞生死,惟以背觉合
尘,所以背觉合尘者,舍离菩提般若,有以致之。而菩提般若,亦岂他人物哉?怀宝行
贫,自失自耳。一旦识心达本,当体知归,转识神为妙智,化灵性成光明,则又生死即涅
槃,烦恼即菩提,固亦何有待于中阴境者乎?!孔子云:“朝闻道夕死可矣!”味哉言
也。如其不然,本性未明,业识无主,自不免积月累年,起惑造业,死王骤至,临终颠倒惊
惶,随妄境以牵流,依罪福而受报。一落中阴,昏迷冥暗,恐怖奔驰,如斯苦境,莫可言
状。念念不忘,数定七七,形形相续,质比小儿。震旦度亡,有如系念幽戒等法,然尚未若
此法,可互七七勿辍行之。种种导示,步步提撕,理擅般若,事尽业果,法良意美,利益存
亡之能事毕矣。
张莲菩提居士者,好学深思,尤喜探求秘藏。其能得此藏密法宝流入西洋之英文佳译,
固非彼个人庆幸,实为国中一般佛徒共同之福缘也。惟赖其谙习英文且娴佛学,由是乃得重
译公布,法流普及,居士之功,懿欤伟矣!虽然,得是篇者,须当精勤体认,深刻研究其
第一义谛之容有言下未尽者,必如是,方可豁然贯通,打破牢关,不特当下跳出中阴,即圣
谛亦不为矣!圆觉经云:“幻身灭故,幻心亦灭;幻心灭故,幻尘亦灭;幻尘灭故,幻灭
亦灭;幻灭灭故,非幻不灭。”于此不灭之道,离四句,绝百非,亡能所,无对待,正好安
身立命。传云:“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其然,岂其然乎?合掌偈颂云:
中阴之道,显密要关,凝冰溶水,体无两般。
澈悟本源,此心而安;随缘自在,前三后三。
章华本一幻谈丙子晚秋
中阴救度密法序(序四)
中阴救度,吾国无其名而行其实,不知若干年矣!无论贵贱,无论贫富,每遇亲属逝
世,例有超度之举。或者狃于习惯,虚应故事;或者发于真诚,实耗巨款。不明切要之方,
遂渺救度之效,可怜哉!间有因作法者加持,追荐者精诚,兼以逝者业识清净,或能感应,
然亦仅矣!观化庐主人张君新译中阴救度密法一书,系美国伊文思温慈博士受法西藏达瓦喇
嘛。翻为英文,据其原书绪论,藏方成就喇嘛,以定力验得七七中阴境界,乃愈努力宏扬此
法。张君翻为华文,以惠中土,功德之广,无量无边,大德缁素,同声赞叹!或问中阴境
界,既系自识所变,何故幻出不可思议之现象?则应之曰:无量劫来,自识所集不可思议之
妄想,不知凡几?!除昏迷而受生者不计外,若欲超出轮回,此等业识,安有不生障作祟之
理?!不有修持,识何由清?不有忏悔,识何由净?由戒定慧,去贪嗔痴,因果不虚,勿堕
恶趣,瑜伽行人,应共勉之!
民国二十五年丙子季秋江陵邓继诠谨序
中阴救度密法序(序五)
释迦世尊,以一大事因缘,出现于世。大事者何?即救度众生超出生死苦海是也!世人
皆贪生畏死,独不知畏生,不知有生即有死,生即死之根苗,所以生死循环,轮转不已也。
世尊怜之,以佛眼观察众生之死此生彼,前身后身,中间脱离尸体。再往投胎之阴形,特指
名曰中阴身,俾世人懔然于中阴道之险窄,及早回头。知投生之可畏,则了脱生死,自有其
道,此诚无缘之大慈悲也。俱舍论云:“欲界中阴之身量,如小儿五六岁,诸根明利,依于
倒心。虽住远方,然由业力所起之眼根,能见生处父母之交会,而起倒心。若为男,则缘母
而起男欲;若为女,则缘父而起女欲。自然投入母胎而受生。”彼中阴本身,初不自知为投
胎,所谓倒心也。各宗经教,教人返妄归真,度脱生死,即令死后不受中阴,直超极乐国土
耳。但吾人方死或死后,对于中阴身之救度法,则我国所译经论中,尚未之详,惟西藏密教
中有之。此书已流传于英国牛津大学,且有译本。张莲菩提金刚正居士,怜此大法,震旦未
传,亟为移译。余受而读之,觉其历叙中阴初期中期后期之情状,历历如绘,令人警悚。而
其救度方法,至详至悉,又令人欣喜赞叹,知此中阴险窄之途,有可出之道,且可由金刚同
志,他力救度之,此诚度世之慈航宝筏也。顾西藏密教,其甚深部,所观佛像,每作双身,
此书中救度时所现之像亦然,浅学者每多怀疑,以为欲除生死,首在断欲,何故反现双身?
甚至有加以毁谤者。而不知此正我佛之大慈大悲,成就众生苦心也!圆觉经云:“一切众
生,皆因淫欲而正性命。当知轮回,爱为根本。”众生既念念不离男女之欲,中阴之投胎亦
然。故佛亦现双身,俾得舍凡间之父母,而投入佛之怀抱也。否则佛之法身,遍一切处,无
像可见;即丈六金身,亦应众生之心量而变现者,更何有双身哉?!吾恐读此书者,以凡情
推测圣境,故附及之。
丙子季秋蒋维乔法名显觉叙于因是斋
中阴救度密法序(序六)
观无量寿佛经云:“诸佛如来是法界身,入一切众生心想中。是故汝等心想佛时,是心
即是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是心作佛,是心是佛。”由今思之,此即瑜伽法也。瑜伽者,
相应义,相应有五:一与境相应,二与行相应,三与理相应,四与果相应,五与机相应。此
中显宗多取理相应,密宗多取行相应。行者以身口意三密,系念本尊,与本尊之三密相应,
谓之瑜伽三密。夫三界唯心,万法唯识,本佛法之总纲。所以者何?以一切世出世间,但唯
有识,无别界。今依于第六意识之抉择,舍染归净,而起观行,熏习赖耶。净薰增一分,即
染薰减一分,此为佛法修持转识之定例,而无或移也。妙定居士,近由英文转译藏密三种:
一中阴救度法,二涅槃道大手印瑜伽法,三明行道六成就法。洵属彼中无上翻译典,其名则
未之前闻,其法则至奇至正,其理则一准诸唯识。生佛不一异,自他不一异,乃至心境不一
异,一多不一异,一真法界,即于中现。如取衣珠,绝非高谈理论,说食数宝。而如理如
量,真实受用,惟在人之自为耳,不宁唯是。第一种七七中阴境界,现种种相,历历如绘,
语语蹈实。吾人于此最后一息告终之顷,倘不幸而修习未成,进退失据,遂觉茫茫泉路,长
劫沉沦。一向无确切救济之策,殊不知藏中早有此巴多脱卓之大法在也。按其实际,仍属唯
识上事,三界唯心之理,岂非益足徵信矣乎!树铭根钝障深,对于此编,不克发其深切之知
见,只觉以前所知者,大类盲人摸象,今此则坐窗所见,一隙微明。下劣者若此,上根当何
如耶?!又复应知:密严于显,首在师承,一一法均须上师教授,行某法须有某种证验,以
及仪轨等等,皆有定程,非可漫为,为亦无益,或且得咎。譬之牛乳养生,固无疑义,用违
其宜,可变毒药,此非牛乳过,不善用之过也;密不如法,亦复如是。惟愿有缘善信遇斯法
宝,幸毋忽诸。
锡山皈依三宝弟子张树铭和南敬序
中阴救度密法序(序七)
举世茫茫,谁知究竟;浮生梦梦难了业缘。以故生则忧疑震警,五性烦恼;死更张皇漂
渺,六道沉沦,此皆未明中阴之故也。中阴者,依世俗解,可简称为精魄神魂灵识之作用;
依佛法言,则如俱舍论瑜伽师地论等,有许多说明,均属显教理论,亦即玄微奥妙,不易透
澈。其在密法,则有中阴成就之妙道,属于无上瑜伽部。夫密法失传中士久矣,东瀛虽曾间
接求得吾国唐时印度大师善无畏金刚智不空诸三藏传来之胎金余绪,而其全部瑜伽及无上瑜
伽诸密,由莲花生燃灯智诸大士自印度整个传入西藏者,直到最近数年,始渐发明于世。如
此一部中阴根本教法,不图竟先得流入西洋,西洋久以物质文明自负一时,而现亦竟有如温
慈博士其人,不惟能学大乘佛法,且更进而能求学无上醍醐之密乘;岂其贤哲亦渐省知形下
之学,诚不足以求真实之安乐美善,于今日之世界人生乎?!然亦何幸得有如张妙定居士,
既深研于藏密,又素谙习英文,一部醍醐妙法,赖其重译之力,始光震旦。俾人人一读而能
了解中阴大事,明白生死原则,揭示妙谛,指点迷津。其最妙尤在无论已否入密之人,闻此
妙法,皆有得度之机,居士之功不在达瓦喇嘛及温慈博士下也。又所谓:“无上甚深微妙
法,百千万劫难遭遇”者,此书足以当之矣!
中华民国二十五年季秋之吉佛弟子汉阳李卓茂于沙市
中阴救度密法序(序八)
夫器世间不能免离成住坏空之常途,有情世间不能免离生老病死之定例。故众生无不欲
生,而未能免死,盖有生必有死也。我佛慈悲,开示八万四千法蕴,以超越轮回、解脱生死
为指归,而于人中广为宣说,勿求人天福报,吾国所译经论中,已详言之矣!惟于度亡之
道,则尚未有专经。世俗以寿生血盆太阳太阴眼光灶神胎骨分珠妙沙等伪经报答死者,是以
死者为已入地狱,或已为饿鬼,药不对症,从有仁人孝子,无裨死者于万一,是诚大可哀怜
也!中阴救度,无上乘中,有多种密法。死者灵识,在此时期,昏迷复清醒,清醒又昏迷,
救之之道,端在其清醒之际,如法指导,且在使其数数清醒,而勿令长久昏迷,俾多得指导
之机会。菩提学会,现已从藏文译述其法,只以密法限于戒律,须有师承,未经如法灌顶,
不得妄授,虽付刊印,未敢流通。今阅张居士所重译中阴救度法,我佛救济群伦之醒醐妙
宝,乃亦见于欧西文字之中,佛法不可思议,于斯益信也!张居士愿有人能取藏文原本更校
治之,使臻美善,此诚本会之责也,请以此为息壤。
丙子秋临海屈映光序于上海菩提学会
莲菩提谨附赘白:
屈大开士此序文,为已排妥前面诸序后所收到,故虽为与本编极关切之一序,反而居
殿。但可留余地,便赘琐谈,祈以非侮为幸。按本书英文本中,正文之下附注极多。全书共
有二百六十余面,除纂述者伊文思博士自弁言一首图像说明数页,及另一巫绰夫约翰博士,
取此书与印度教之瑜伽等比论、一篇长序文外,伊博士于正文以前,尚有一极长之绪论。正
文以后,更有极长之余论。其绪论内容目次如下:(一)巴多脱卓法之重要(二)表法原文作
符号说,(三)中阴七七之奥义,(四)五大地水火风空根本五大之密教义,(五)正智略解,
(六)西藏葬送仪,(七)中阴境界略说,(八)中阴现相之心理说,(九)冥判说,(十)转生
说,(十一)宇宙观,(十二)根本教义之提纲,(十三)本书手钞原本述要,(十四)巴多脱
卓法之源流,(十五)本书之英译及纂集。其余论内容目如下:(一)瑜伽学说,(二)丹特
罗学略论,(三)曼特罗即真言学略论,(四)上师与弟子及灌顶摄受略说,(五)实相说,(
六)南北两传之佛教及与基督教之比较,(七)中世纪基督教之冥判说。
以上绪论余论及其开首弁序等文,占本书大半之篇幅,极具精采,且十九皆为学密乘尤
其学藏密者必读之文字。虽其用意在极力介绍正知见于西洋学者,然敢谓其中亦甚多为吾东
洋佛非佛徒尚未及知或不免误解之处。即以文艺论,亦斐然一伟大著作品。莲菩提牵于俗
缘,且须修学有定课,世出世学,根底又极劣,今惟勉译是法之正文而已,然甚盼国中大
德,如菩提学会中不乏通习藏英文之学者,对于本法,或即取此原书英文本,全部译出,或
取他种藏文刻本,译成巨帙,使无上醍醐之中阴妙法,放大光明于中土,且不致令吾华对于
彼早应与吾人连体之密教典乘,反落他人之后,似亦当务之急者。又此书译英之达瓦喇嘛,
先为英国驻藏政治官觅聘作译人,后为英政府招致任印度喀耳克塔大学之藏文总教授,英藏
赖以多所沟通,已有年所。反观吾国,绝未闻有设藏文科目于何者之大学,此而如再不疾起
直追,迎头赶上,区区之愚,诚恐藏方之向我,障碍滋多,而大好边陲,前途黯淡,在此不
在彼,则又岂非吾国朝野上下所当共同注意者耶!
中阴救度密法重译述缘
夫三界如火宅,众生没在苦,我能仁世尊,以一大事因缘,出兴于世。其一大事因缘
者,最简单言之,无非拯拔群伦,出秽若愚迷之轮回生死,登常乐我净之涅槃智岸。已既利
济,还当同样利济他人而已。教自天竺。金口圆宣,初固无何大小等乘之分别也。洎自双林
息照,结集分流--执拘于业力之片面理事者,有如今之南传教;夸大于般若之玄深高调
者,有如今之东行教;独其晚成于西藏之北传一脉,则小大融通,有如我宗喀巴祖师之菩提
道次第广论所弘明者。近岁以来,世渐明藏传佛教之博大精深,醇正完备,匪特东洋,即在
欧西甚不乏佛徒中志士学人,舍汉日南洋大小诸宗,而砥砺研求于西藏佛教之经律论密者,
岂无故哉?!
盖藏传佛教,归纳所谓小大诸乘为下中上三士之整个菩提道,而一梯以阶之。经纬于性
相中观华严等以为学之基,而趣求四级密乘乃至无上瑜伽以克行之证.其步伐组织,理论实
践,实超越于南东二传远甚也。当慨乎吾国自晚宋以降,举凡文化宗教,乃至科哲,所以委
靡不振者,有三大病根:一喜自贡高,二故步自封,三因循苟且。既好护已之短,又拒受人
之长。如今日纷纷毁碍于至极健全之藏密者,未事研究,辄妄讥其为鬼神教,或指为带有藏
地旧时之笨教成分。及印度晚出之丹特罗,不知丹特罗乃冒袭密乘瑜伽而变相,正同我国偷
窃禅法初门之道流,如谓吾国佛源于道何其谬乎?!
至谓藏密含有类似笨之事相,则彼极少分事相,早已化体易性;犹之佛初亦化纳婆罗门
首领事火迦叶师徒辈,岂得因此谓佛教带有婆罗门色彩乎?况藏密之与笨,佛之与婆罗
门,至今仍各别其道。史实事实,皎然在也。如曰鬼神,则唐时善无畏及不空等弘来之密
法,非早即有鬼神乎?!
今扶桑之东台两密,尚只作修等部,至多不过瑜伽,固亦有鬼有神;我国水陆焰口之夹
杂密,亦有鬼神。彼不明乎各各颜色,多手多面,乃至双身等等事相之表法意义者,徒因未
研究密部典籍耳!岂不知吾国密典残缺,今不及日本,即其当初,亦根本不及藏传之富
乎!?
至或不满于藏方普通鲜持南无阿弥陀佛六字洪名,而特盛行嗡嘛呢呗咪吽六字大明,则
因未读大乘庄严宝王经,而不知此六字陀罗尼之要妙功能,甚不可与彼六字佛号妄为轩轾分
别也。莲菩提亦渴欲生阿弥陀佛净土者之一,然于一心不乱及念佛是谁,彼彼境界及面目,
自嗟业深障重,实尚未能得、未能见也。惟堪信正如我之尚未能得、尚未能见者,似亦不无
极大多数。此而既尚未能得、尚未能见,是否可遂高枕而操生西之左券;或大言不惭,学舌
于一千七百公案,明达者自思之,况每读定不定业之经论传著,乃至眼见耳闻于七众老小之
伸腿闭目,而无人敢为之入往生传者,比比皆是。则可与我洒同情之泪者,想亦有大多数其
人也。
呜呼!人死后不能说话,婴生时只管娇啼。然则一切芸芸众类,攘攘熙熙,到了将死不
死之时,真正死了以后、或其死而又生之间,究竟如何景况?如何经过?瑜伽师地论中,虽
有一大篇唯识法相的中有说法,但无有如此书中所述极尽周详,为之澈底提拔之办法。且此
种办法,就其理论,至极成立;就其实践,则据译传此书之达哇喇嘛,口述于其纂集之受法
弟子伊博士。而博士叙入原书绪论中所云,藏方固有喇嘛成就者,以定力验得七七中阴境
界,而后愈努力于本法之宏扬,则此书即名之中阴历程指南,亦无不可也。惟此中结穴处,
仍不外于三界唯心万法唯识的两句总话头。此两句总话头,何尝不举整个佛法,包摄而无
余,且由作密进至于修密、再进至于瑜伽、乃至于无上瑜伽,愈深造而愈切全此两句。即如
此书中所引大圆满与大手印两大无上瑜伽法者,无非讲究生死涅槃不一不异者,然决非空
谈。乃亦有特别办法与把握者,岂同说说罢了,未得为得、未证为证者乎?故若并未纯习于
此种特别无上之办法,且确切得有把握者,切忌口开河,说甚有相三密、无相三密,扪住眼
睛哄鼻子,自宽自解,且自欺欺人、自害害人,逞利口于生死涅槃、犹如昨梦一派的漂亮风
头话,以为本尽的办法,原来如此,而小之、少之、浅之、易之,乃至或如上述之三大病
根,深自固闭而拒之、疑之,甚至毁之、碍之。此则释尊复活,龙树再来,亦无办法者矣!
盖本书所言于上述两法,修习有成者,可无须乎此法云。其最著重,乃在有成者之成
字,成即成就之省文。成就者,即已修习功成,确得把握之也。金缨珞要门,引历代祖师上
师,关于大手印之传承法语颂中,有一龙树上师(此诸历代祖上师之一,非龙树菩萨,应知)
之颂曰:
未达,不可行于达者行,如鄙劣人,触犯国王位;
达者,不可行未达者行,犹如大象,陷坠淤泥中。
依大手印立场言之,龙树上师此颂之意,为达者劝勉,著眼处在后两句;但此颂亦可以
之交警达者未达者,则尤当著眼前两句。大象陷泥,尚无性命之忧;鄙人犯王,几何能保其
首领?此则敢敬告读此书者也,嗟乎!彼欧西形下唯物之邦,后吾几三千年方得闻大乘佛法
者,乃竟先有此醍醐妙宝,出现彼中。而吾震旦,方拥美号,为释尊教统中,三嫡支之优
者,今始从彼,转输而得之,亦未免惭且愧矣!惟莲菩提自顾愚蒙,世出世学,均极下劣,
显密圣教,未窥尘毫。而不自量力,冒昧从事,重译于此之似易实难,似浅实深,一部大
法。区区鄙怀,亦不过以其有亟宜提供于吾国佛化界之必要耳。世之达者,倘能细心取原
书,更治译之,使臻美善,曷欣盛欤!
中华民国第一乙亥丙子重译草成张莲提金刚正时客于荆沙
获此法本于中阴救度密法有大因缘.
如要修习仍请觅求上师传授灌顶方为如法.
中阴救度密法上卷
藏文原名“巴多脱卓”英文译本名“西藏度亡法”,前西藏喇嘛格西达哇桑杜英文遗译从
学弟子美国伊文思温慈博士纂集印行于英国牛津大学,震旦观化庐三密弟子张莲菩提重译华
言。
皈敬偈
皈命法界体性尊其光无量不可思
无上圆满报化尊莲部金刚喜怒部
我莲华生大导师一切有情摄护主
历代上师及三宝我今至心皈命礼
凡夫之人,报尽命终,将入已入,中阴境界。有上妙法,使之听闻,即得救度,是名中阴救
度密法。法有三分:初序言,次正述,后结述。
初序言
密乘中有种种法,教令行人,于人世间,修菩提道,死后乃得超越中阴,直趣涅槃。行
人生时,依上师教,如法修习。有上等成就者,命终自得救度;生时修习未得成就,临命终
顷,但当专念于昔所修习,亦得救度;即普通曾闻密法之人,临终如此,亦易得度。惟因业
力所障使,而有未能者,则于此际本来真空实相当前之时,须安祥忍耐,谛听于此从闻得度
之无上妙法。
密乘中又有观察死状自度之法:行人临命终时,先自观察其将死状况次第来前、一一毕
现时,即当专心致志,如法入观,即自度矣!若此者,自无须乎此书之所云云。其有未能自
度,或不免于业力牵使及障碍者,则此上妙要法,不得不请由他人读诵之,使能由闻得度。
有时死者之尸,不在其处,则为读诵之人,可据坐于死者生时习惯所常用之椅座床榻等,如
法读诵。须先作观,召使死者之灵识,来前谛听。斯时死者亲属人等,切忌哭泣嘈闹,徒为
无益反碍作法故。
若死者之尸,在于其处,则其呼吸将欲不继,即当请由其传法上师,或其宿昔亲近之金
刚弟兄,或其亲近挚爱之眷属亲友堪任者,引唇附近死者之耳,但勿贴近之,而为此“巴多
脱卓”之读诵。“巴多”意云中阴,‘脱卓’意名‘闻度’,合言之即由闻得度于中阴也。
次正述
若力能备广大供养,即当如法敬备,以供养三宝;如力未能者,可称力备办,当一一
作观,观其化为无量上妙之供。于是如下依次举诵各祈愿偈:
一请诸佛菩萨普加被偈
二祈求护免中阴险难偈
三六种中阴境界警策偈
四护免中阴恐怖总愿偈
上之四偈,附本书之附编中。藏地度亡作法之喇嘛皆熟读能背诵,每诵七遍或三遍,依
时间长促为定。念毕诸偈,即依下述种种,逐步逐日,为此巴多脱卓之念诵。
此巴多脱卓法,总分三步:第一步--于将欲命终而尚未命终之际,作法使之入实相光明
观;第二步--命终已后,中阴现前,作法导示提醒灵识使之趣入实相光明;第三步--既已深
入中阴,上胜能度脱之机会已过,妄心炽然又复求生,作法导示其灵识令醒悟补救,即生亦
导示其如何避下劣而上胜,有闭胎择胎入胎等法。本书上卷详第一二两步,下卷专述第三步
及结述分。
第一步将欲命终入观实相
有人于佛法唯曾听闻,而不认识信受;亦有人虽认识信受,而不甚真切。但无论何人,
如属曾受密乘灌顶且曾多少受习密法者,则此巴多脱卓之妙法,一经使用,此之人等,即得
当前合入根本净光,不落中阴。由径直大道,而得投入本不生之一真法界体性海中。其作法
如下:最好能将传授彼密法之金刚上师请致到来,否则请其金刚弟兄到来:倘此均未能办
到,则请其信行相同、而有学识之知交到来,或有学识之眷属伴侣亦可。如并此之人等亦
无,则但觅一能读此法之文字者,为之照书读诵,但必字句音读,明白清朗,向彼耳际,了
了读诵之。于是彼垂死之人,一经入于耳识,即为提醒,具其作观之妙增上缘。一时根本净
光,豁然开曙,俱生智得以显发,而未有不得其解脱者矣!人于将欲命终,其至极最后一次
出息吐呼出体,其体之灵力活素,一时散降而欲由中枢灵脉道中部之心脏处更复下趋。斯际
人之灵识,虽欲证验实相法界之根本净光,往往不自支持,随其体中灵力活素向下劣之灵脉
窍道而窜降(灵力活素及灵脉窍道意义均详见另由鄙译《明行道六成就法》)。故行此巴多脱
卓法之念诵者,必趁其灵力活素至多不过散降过中部之心、甫欲过脐而下然尚未更下降入于
左脉下端处之顷,为有效之提醒。此之时间,等于垂死人至极最后一次吸入之风息住其体中
之长久,大约二三十分钟或食顷之久。此际行法之人,须极端注意,惟恐失此千钧一发之
机。总须趁垂死者尚未至于此极之时,即坚切勤恳反复叮咛,为如下导示以提醒开晓此垂死
之同类者曰:
“善信某某:汝之气息,现将不继矣,入观于实相法界之净光明者,今其时矣!汝金刚
上师昔曾教汝如何作观于清净光明之法,汝今将实地体验之。此时中阴境方将开始,根本清
净光即当初一曙发现前之最要境地,不可错失。此中所有,惟一虚空,如一片无云之晴空。
汝之赤裸无瑕自性亦空之心识真空体,与之合入无间,如入无中心无边际之一太虚空里。汝
当如是了知之、观得之且入住之。”
如上嘱告,不计遍数,反复叮咛,向死者之耳际说言。要在于其至极最后之一次出息未
终之先,已得入于其灵识而生效,方能使之得度。又死者之出息将停未停即宜预移其体右侧
而作狮子卧式,其喉际静脉管如有急跳乱动之状,宜以指尖轻轻微按,以安止之。如死者欲
深入睡眠状态,务宜频频轻呼其名止之勿眠以谛听嘱告,一面以指轻按止其喉际静脉管之跳
动,此法能令其灵力活素不致附带灵识降入下劣窍道;一经提醒,便可上趋顶门之梵穴,即
能脱颖而出,于一刹那顷得睹必行始一闪放于中阴最初境之法界妙明清净光。有情得度于中
阴,此为最初最要关头,故极宜注意者也。
死者至极最后之一次入息与其至极最后一次之出息中间相距之时间,即其此生之灵力活
素最后贯注于其中枢灵脉穴道之惟一最后之一次,此之时间普通泛称为昏厥或曰闷绝。然非
至其最后之出息终了及灵识离体,出而不再入息者--尚未死。此种似死未死之时间久暂,与
各个人体之四大色力及其灵力活素之强弱,乃至与平昔入定功夫,皆有正比关系;其色力灵
力定力大者,则此之时间较长。故如上之最初导示须趁此际不计遍数继续不断而为之,出息
终了后仍为之,直至其某一窍或多窍流淌一种黄色液时,始可休止。人于生时多所恶行,而
色力及灵力活素乃至定功均薄弱者,流淌此液特速!最快者气绝方一弹指顷,即流淌此液;
稍优者能经食顷之久;总以愈缓愈佳,依密乘法典所述:人于气绝后,灵识离体,未得立即
认证解脱者,率皆经过一种昏沉迷惚境况。为时三日又半,至四日之久。于此期间,亟宜继
续不断时时依下所述者,以导示之。
将死之人,如自己能察知死期已届(察知死状法极多,密乘有特别教授,大乘要道密集
书中亦有此法少分),不待将绝气时,即当自行作法,成就其入证实相光明之解脱。如觉恐
因障碍而未能者,则当于身旁留得其金刚上师或金刚弟兄,为他力之帮助。此助法或作法之
者,于其将死象徵次第现前,即须为警告曰:“今者,地大降于水大矣”等云云。
注地大降于水大者:谓死者之体,忽尔觉受一种极强大压力之痛苦。此外本书尚略去
二句:一为、“水大降于火大”,谓死者之体,忽尔觉受犹如坠落冰水之一种至极寒冷之痛
苦;又、“火大降于风大”,谓死者之体,忽尔觉受如被极狂烈之风,吹折其体,碎为尘
埃,至极支解之痛苦。此诸觉受皆有外表可徵:如面部筋肉抽缩视听不灵、呼吸阻困、喘急
莫堪,等等苦状,即其四大粗根解离之象徵也。(此但言四大,如明行道六成就法之中阴成
就法中,则言五大,尚多《风大降于空大》一句可参读彼书)
死者之死状,一一呈现时,作法之人,即须软语附其耳曰:
“善自作意!善自作意!”
如死者为师长前辈,则但加属曰:
“师长”或“尊者”“请善专念作意!”
如属师兄弟,或曾通之他人,则须导示之曰:
“善信某某:所谓死之一法,今临汝矣!汝当专念,作意思维,而自念言曰:“我今者
报尽命终之时至矣!我当以此机缘,实证菩提。普为十方世界一切有情,尽吾能力,使之一
一同证菩提,广行我之大慈悲愿,达于至极圆满地。”
善信某某:须知此正是为利乐一切众生之妙明净智法界体之实相,当为汝体自认证之极
大机缘。汝唯专念作意,决勿失之交臂,且须自念言曰:“我至今虽尚未认证,然已了解中
阴境中,有究竟真实之法界光明,任其现相种种,我惟认证投合其中任何胜上之一体,誓不
舍离之。”
善信:汝如平昔有所修习,有何种种胜上妙严之本尊道场观法者今时切宜忆念而修行
之,坚固不舍。
上之告言,反复叮咛,使垂死者明白入在耳识,印入心中,无一刹那涉及妄念,直至其
死法决定完毕已。更加如下导示:
如死者为作法者之上师辈、喇嘛辈,或高德尊长辈,则但曰:
“师长”或“尊长”“请善专念作意,观合住入根本净光。”
若为同辈或他人,则须如左祥告曰:
“善信某某:一心谛听,今者汝当证验,由真实清净之法界体性所发射而出之妙明净
光,汝当认知之,当证合之。善信!汝之心体,本元真空,无色无相,唯一真空,同此法界
之真实体性,无二无别;但此空者,并非空无所有之空。所谓空者,无障碍故,无不照故,
无不应故,大自在故,等同诸佛真实性故。又此心体,虽实空寂,而常摄照,虽常摄照,而
实空寂,此寂与照,不可分离,即诸如来法性之身。又此心体,恒寂恒照,不生不灭,是即
如来之无量光及无量寿。汝能得如此,一切已具。汝既知汝心性本空,同诸佛性,又此真
空,即汝心性,汝即能入诸佛心中,和合无间,而一切成就。”
如上导示,务极分明清楚,反复述告,三遍七遍乃至多遍。则一者提醒死者之识神,犹
如上师所导示于彼之入观实相法;二者足使死者认证其本己心性与妙明净光体者元本非一非
异;三者本来面目既已当前明了,即可究竟合体于法界体性之智身,而安住彼岸矣!
第二步中阴现前入观实相
(甲)中阴初期(七七日之前三日半或四日,藏文名此期曰“几海”中阴)
以上所述,乃指死者,一经命终,即得体证于初次放光之本妙明净之法性,而得度脱之
境界。倘此初放净光,未得体证之者,则于死法完全决定终了以后大约食顷馀久之时,净光
虽又复有第二次之放射,然死者通常不能如初见者之明,因其业力此际渐开始发生障碍。人
于世间作业,或善或恶,每多畸重畸轻,则其命根业识,亦必随其涣散之灵力活素,牵使之
循右或左之灵脉穴道,经由相当之窍道,游离出体。然甫经出体未久,其业识必有一刹那,
尚不昏沉迷惚,而顿觉清明。此一刹那之清明,可体证于第二次之净光,但其能得体证与
否,端赖于其宿习善恶业力,及其曾否有禅定修持及密法作观等以为断,故不一定也。又通
常死者离体之业识,每自迷闷,且自计曰:“我岂已死乎?抑尚未死乎?”彼亦恍惚能见其
亲属人等一一当前。此种昏沉迷惚之几海境界中,尚无后述之喜怒诸尊及司命鬼王现前。
在此期中,为此巴多脱卓法者如下:
若死者生时修习密法本有若干成就程度者,则此时仍可但用如上之极简单之劝告曰:“
善自作意!善自作观!”等言已足。若其修习密法无何程度可谓成就,但亦曾受习且略有修
作于其本尊道场观者,则为如下之导示曰:
“善信某某:一心谛听!汝今者当如昔所修作,入观于汝某某本尊之曼荼罗道场观,一
心不乱,但作意专念,观汝本尊,观其犹如水中月轮。虽非实月,然了了月轮,与实月者无
二无别。又必了了分明,观汝本尊,如同真有生命之活体。”若死者为极曾通而未习密法之
人,则可改云:
“专汝心念,观想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六字大本尊即白色四臂观音,今印一像于书首
以便缘观)。”
上之嘱言,感示入于死者心识中,则彼之或将毫无把握以入中阴者,如是即当有确切之
认识。
有人在世,虽曾从上师受学观法,然徒未实修。斯时必再得其上师或同法已修习之金刚
弟兄,一一从头复说与彼之灵识,乃能收效;亦有受学密法作观,曾经习练,然因病苦剧
烈,心识中未能将幻法妄想之积习清除而即死者,则上之嘱示,至为必要;复次,有人于所
修持,纵颇纯熟,然于戒律净行,有所犯失者,则此嘱告,万不可少。总之人能观入初曙之
妙明净光而解脱者,斯为最上等。如其未能则提醒其灵识导示之,使之能观入次曙之清净光
明,仍得上等成就。盖此际死者之身可谓之为方舍大种身之非大种灵识身,方不自知其已死
抑未死。故若经导示如法,提醒其灵识,一时如所提醒者,正念观想,则穷子归来,投于慈
母,与妙明净性,和合不二,虽有业力,不能为阻。譬如日出,昏夜明破,妙明净光,自能
消灭业力之黑暗。又此际死者灵识,倏入新界,正自莫知所可,故必趁此以净境之观念,提
醒之使作净观。净念之观成,则其业力自末由发生以牵引之入歧途也。
(乙)中阴中期(藏文名此期曰“踵倚”中阴)
倘虽经如上各种导示提醒,仍未得正念观入实相光明者,则死者灵识,不久当降入中阴
之中期名曰“踵倚”中阴者。至彼之时,死者平生业力,将逐一相逼而来,阻其入观实相,
故其解脱,自较初期中阴者更难。然此脱卓密法,仍可救度之;因此密法,有无上威力故,
能救度利益至于一切究竟故。
死者之灵识于初期及中期两中阴境方将转替之时,如睡后方欲醒之顷,忽而顿觉较前清
明,能了了见知棹上供设各品,有一部为自己而陈列--或此时有人徒其尸身脱衣物,或有人
粪除其垫具卧褥等事,乃至或有其眷属亲朋向其尸身悲号哀泣。然因彼尚未完全脱其昏迷
故,见彼哭叫者,竟一一答之。讵任彼答言,诸人无一理会彼者!如是彼懊丧莫可名状,
怏怏不乐,废然欲他去。甫欲离去,忽焉所闻之声、所见之光、所触之焰,奇异莫名,惊惧
恐怖,不知其可。当此时也,正宜为之作明白晓畅如下之导示曰:
“善信某某:汝之心识,切勿散乱。谛听谛听!
中阴法者,总有六相:一者处胎,二者睡梦,三者禅定止,四者报尽命终,五者命终入
法界观,六者又复转生。
善信!汝今所经历者,为上述之后三。即报尽命终,命终入法界观,以及又复转生之三
种境界。自汝死至昨日止,其间已有两次法界体性之真实妙明净光,照临于汝。惜汝不胜汝
之昏沉迷惚,未得如所导示于汝者,以观入而证合之。此时也,汝之初期中阴已过,汝已将
入于中阴之中期矣!
善信!再勿昏迷,当一汝心念,谛听我言:须知此后汝仍有观入证合妙明净光之机,但
切勿昏迷,坚信遵从所导示于汝者。
善信乎!一切有情,生必有死,汝今所历者,死之境界也,汝已脱离汝最近以前所生之
世界。此非汝一人如此,同此世界中,各各有情,皆当如此,汝决不可有何痴恋怯懦贪著于
此人生世界。汝纵再欲贪著不舍,已不可能,纵能得之,亦不过再度随波逐流,于茫茫生死
苦海,头出头没,有何益乐?!故汝决不可痴恋怯弱,贪著于生死。最要者,念念不忘,皈
命于三宝!
善信!汝于中期中阴境界,如遇有足使汝惊惶恐怖、莫知所措者,有一偈言,无上秘密。汝
坚诚持念,即可得度。偈曰:
嗟我今入中阴妙明净光当证
纵有惊惶恐怖我观之如幻境
且能认知诸幻皆我自识变映
又知诸境即是中阴幻法之影
此中唯一大事一心观妙明净
喜怒诸尊现前毫无恐怖相应
善信!此偈义谛,至为要妙,汝当一心持念,牢记勿失,且了达之。如是勇往直前,则
一切如幻境界,汝当认知之,而无复有所惊惶恐怖者矣!
善信!汝方作意欲抽身他去,汝必立即感受有法界真空性之无比大光,骤然闪亮,光芒
眩耀,莫可仰视。如秋云善变,忽现奇形怪相,咄咄逼人。须知此皆汝之自识所变现发射
者,不必警恐,但如是认知之。又此极强大光焰照射之中,忽然带有无比巨大之声,千倍电
雷之烈,此亦无非汝之自识变现而有,不必惊恐。须知汝今之身乃灵识之身,非复四大和合
之血骨肉身,所有一切任何暴烈之光焰声浪,固不能坏汝之灵识身,此种之身,实更无可坏
灭死亡者。汝但如是知如是解,则汝自能认识种种幻相,皆汝自识变现所成,亦即汝之中阴
现相。
善信!倘汝今时,尚自昏沉迷惚,不自振作,如是如实以认知之者,则汝生时所有修行
之观法定法,亦均徒为无益,而未能使汝得免于此幻相之惊恐。又汝若仍不明白了解上述偈
文之义谛者,汝亦不能依此总持偈语以悟入实相之道,则结果汝终不免于生死轮回之苦趣而
已。”
(子)首七期中入观喜乐部诸尊
今假定死者为一般极普通之人,为业障牵使,纵经上之数数导示,终未感入其心识。则
此之死者必须经历通常七七四十九日中末两中阴之境界,除非彼能于中间任何一日,得如导
示而忽然证合以得度脱,于是今当将七七日之逐日导示入观法全部述明。今初述其首七期
中,导示以使之入观于喜乐部诸佛圣尊之法。作法者须逐日依法详为导示之,俾得安然得度
其业识幻情,或邪惑积习所妄认为难过渡之困难危险之境界。又下述之第一日者,须知非由
死时算起,乃由死后之三日半或四日之时为始。通常死者于此时如从睡梦醒觉,确知已死,
然其妄想未除;又亟欲求生之妄念,即于此时将发轫也。
第一日之作法
“善信!汝于前此之三日半期内,乃在痴迷。今乃如梦初醒,必自惊讶曰:“究已发生
何事乎?”
汝且谛听:汝须认识此为中阴,生死业轮转动之时也。汝于此中所当见者,将有种种光
焰及各部圣尊。汝今所见,方如一片蓝色之晴明天空耳。
善信!中央当现法界体性智种之发生佛土,此中当有毗卢遮那簿伽梵世尊,白色、坐狮
子宝座、手执八幅法轮,与无上空性尊圣佛母相抱。此最胜双尊之无上净光,将由毗卢遮那
世尊之心中发射,光蓝色,灿烂眩耀,直射汝身,汝将不敢仰视。随此蓝光同时射入汝者,
将有一种薄弱之白光,此乃天道之光。汝因业力所牵,或以法界体性智之蓝光为强烈而怀恐
怖,不敢观入,欲逃避之,反于白光生喜乐心。但汝此时,切不可如此!不可于彼灿烂眩耀
之蓝光生惊惧心,惟当恭敬信受,坚固虔诚,而祈愿之。须一心观想此光即毗卢遮那世尊心
中所放射,于中阴之险隘道中,来摄受汝者,乃毗卢遮那世尊之恩光也。至于彼薄弱白光,
由于天道,汝不可喜乐求著于彼,否则汝虽得入天道,仍未脱出六道轮回。此为一大障碍,
不可错误,不可怯弱,惟当一心钦仰皈命毗卢遮那世尊之蓝色净光,且随吾诵偈可言曰:
吁嗟悠悠生死皆由无始无明法界体性智光今幸炳然照我
毗卢遮那世尊愿为我之前导无上空性佛母为我拥护于后
中阴险隘道中度我安然而过住入圆满一切清净佛性界中
如上祈愿,汝当反复诚恳念持,则汝可为毗卢遮那心中证得法身佛性,住入中央密严净土。
”
第二日之作法
倘纵经上法导令入观,而死者之嗔心业障力强。口虽诵上偈,而心夺于幻境,仍自怯
弱,未克悟入清净法界体性,则第二日当有持金刚部主尊,及其眷属菩萨,放光接引;然同
时亦有其地狱业因力相牵引。于是作法者,当呼其名而示之曰:
“善信!汝心莫散乱,谛听我言:此第二日者,将有根本清净水大之白光发现。当此之
时,宝蓝色之东方,上胜妙乐国土,有佛名持金刚部主阿閦鞞薄伽梵世尊,蓝色、手执五钴
金刚杵、坐象王宝座,与玛嘛几佛母相抱,与其眷属地藏王及弥勒两菩萨,各有其佛母名纳
先玛及补别玛者,现在汝前,令汝之原本清净识性,等同大圆镜智体者,映入此持金刚部主
尊心中,反射一种清净白光。乃又有由地狱发出之一种如烟如雾之光,亦照汝身。汝为嗔心
业力所牵,乃于白光生恐怖,而于地狱之烟雾光,反生喜著。汝切不可如此,汝当振作精
神,不可喜著地狱之烟雾光,不可恐怖白光。须知此白光者,乃持金刚部主世尊之妙净光,
来接引汝,度汝于中阴狭道之恩荣光,汝当至诚皈依,投入之;其地狱之烟雾光者,乃汝嗔
心业力之所积感,汝若误著彼光,即入地狱道,一入其中,即诸苦无量,求出无期,故汝不
可顾视,而当避此足以妨汝度脱之大障碍。汝当息止一切嗔念,毋自怯弱,惟一心竭诚致敬
而皈向持金刚部主薄伽梵世尊,持念如下之偈言曰:
吁嗟悠悠生死由于嗔业之力大圆镜智净光
今幸照耀我前持金刚主慈尊其为我之前导
圣玛嘛几佛母其为我之后护中阴险隘道中
度我安然而过住入圆满一切清净佛性界中
如上祈愿,汝当反复诚恳持念,则汝可为摄入金刚部主心中,证得报身佛性,住入于东
方上胜妙乐土。”
第三日之作法
然有恶业障碍,及诸骄慢之人,虽经上法指导,仍未能一念观于上述之白光而得度者。
则第三日有宝生如来放光照射彼身,法当又呼死者之名,而示之如下:
“善信:一心谛听!第三日者,当由根本地大中,射出黄色妙净光。有南方众宝庄严佛
土之宝生如来世尊,身黄色、手执妙宝、坐马王宝座,与佛眼佛母相抱,与虚空藏及普贤菩
萨各有其佛母名玛莲玛及杜别玛者,以为眷属,于其圆光聚中,放射平等性智之黄色光,其
光焰各各毫端皆具无上妙宝,发光无量,灿烂眩耀,人莫敢视。此光直射汝身,然同时另有
一种由人道放出之薄弱黄而带蓝之光,亦照射汝身。当此之时,由于汝之我执骄慢,或畏观
黄色大光,反喜著黄而带蓝色小光。汝不可如此,须知黄色强大之光,乃智慧之光,故必钦
仰注观,不可舍离。若汝能知此智慧光即汝之本智所射映者,汝即可与之合体,无二无别,
即可顿证佛果。汝若未能如是认识,则汝当自念:“此乃宝生如来之恩荣光焰,我惟一心皈
命。”此实即宝生如来之恩光,钩召于汝,汝当信受。又彼黄而带蓝之弱小光者,乃由汝之
无始我执种子,积聚发现,汝如仍喜著于彼,汝惟再向人道,再历生老病死诸苦,自甘凡下
之趣耳。此为汝解脱之大障碍,故汝不可怯弱,不可顾视于彼小光,惟当消灭我见、及一切
偏执,振作精神,一心专念皈向宝生如来世尊,如下偈言,坚诚祈愿曰:
吁嗟悠悠生死由于我慢太深平等性智净光
今幸照耀我前宝生如来世尊其为我之前导
佛眼佛母圣尊其为我之后护中阴险隘道中
度我安然而过住入圆满一切清净佛性界中
恭敬虔诚,如上祈愿,汝将为宝生如来尊圣双身之圆光聚所摄受,证得报身佛性,住入
于南方众宝庄严佛土。”
第四日之作法
如上观法,虽属心识怯弱,应亦得度。虽然,有种人等,即令如上指导入观,而其恶业
甚重,或犯戒誓,或向无修持者,仍不能悟入。其障深业重,由于贪悭所使者,则虽见净
光,终怀恐怖而避去之。是故于第四日,当有阿弥陀如来世尊,及其眷属放光接引;同时饿
鬼道,亦放业感之光前来摄取。则应如下作法,呼死者之名而导示之曰:
“善信:一心谛听!此第四日,当有根本清净火大之红色光,由于西方红色极乐净土所
放射,有阿弥陀如来世尊,身红色、手执妙宝莲花、坐孔雀王宝座,与白衣尊圣佛母相抱,
与观自在及文殊师利两菩萨,各有佛母,名吉尔地玛,及阿洛克玛者,以为眷属。此六圣尊
之圆光聚中,放射净妙红光,照临汝身,此妙观察智光,红色宝焰,灿烂眩耀,皆出生于阿
弥陀慈父之心中。以其光焰强烈,汝或不敢仰视,但汝不可畏缩;同时又有饿鬼道之薄弱红
光,亦随之照射于汝,汝不可著此,须振作精神,毫无怯弱。因汝之贪心业力,此时牵使汝
畏观眩耀之强大红光,而喜著于弱小之饿鬼道红光,则为汝之大障。汝此时应实心认识大红
光为智慧光,而观入之,则汝当认证佛果。若汝未能认识,须专心诚敬,自念言曰:“此为
阿弥陀世尊之恩光,我惟一心皈命。”须知此实阿弥陀世尊钩召于汝之恩荣光,当敬谨信
从,不可怯弱而思躲避。汝虽欲躲避,此慈恩之光,必仍不离汝,不可恐怖;至于彼薄弱之
红光,乃汝贪生死心之所感召,来相摄汝于饿鬼道中者,为汝解脱之大障碍,切不可喜著于
彼。如喜著之,即为摄入饿鬼道,无量众苦,再求解脱,穷劫无期。故汝此时不可怯弱,惟
当诚信皈敬于强大之红光焰,一心不乱,投入弥陀如来双身尊圣体中,如下颂偈,坚诚祈愿
曰:
吁嗟悠悠生死由于贪欲太深妙观察智净光
今幸照耀我前阿弥陀佛世尊其为我之前导
白衣尊圣佛母其为我之后护中阴险隘道中
度我安然而过住入圆满一切清净佛性界中
恭敬虔诚,如上祈愿,汝将为阿弥陀佛尊圣双身圆光聚所摄受而证得报身佛性,住入西
方极乐佛土。”
第五日之作法
依上法,应无不可得度者。然有有情,久狃贪欲,未得观入,此恶业力并其嫉妒妄念不
除,终不免于恐怖怯弱,未能为上述之光钩摄入。于是迁延至第五日,此日当有不空成就如
来及眷属,放光摄受;然同时亦有阿修罗道之光相牵取。乃当作法如次:
“善信:一心谛听!此第五日者,当有根本清净风大之绿光,照射于汝,北方无上妙行
成就佛土,有佛号日不空成就,绿色、手执交叉羯磨金刚杵、坐于上身人形下身鸟形飞空兽
王宝座,与多尔马绿色救度佛母相抱,与金刚手及除盖障两菩萨,各有其佛母,名扛得玛及
尼得玛者,以为眷属。此成所作智之妙绿光明,由无上妙行聚积之不空成就双圣尊心中射
放,有如使人不敢逼视之强烈虹光,直射汝身。汝或惧睹,然不可畏惧,彼即汝自清净性
中,所应同具之威光,汝当以无二无别之正念以观入之;其与此同射,一种暗淡绿色光者,
乃阿修罗道之光,为汝嫉妒嗔恨之心所感召,亦将同时照射于汝。汝惟无动于心,即汝意志
低劣,亦切勿著彼,因汝若意志低劣畏惧强大绿光之眩耀而欲避去,反喜著于彼阿修罗道之
弱小绿光,则将退坠。须知强大绿光,正是不空成就如来成所作智之智光钩,须坚信之,不
得引避,汝即引避,此光亦钩摄不离于汝,汝勿畏惧;不可喜著阿修罗道之小绿光,彼为深
强嫉妒之毒业力,来钩引汝,汝若贪著入彼道中,则斗争无休,苦恼无量,故切勿喜著于
彼,须止息妄念,勇猛直前,深信欲乐于威赫大绿光,一心不乱,注观于不空成就如来,坚
诚持念如下偈言曰:
吁嗟悠悠生死由于嫉妒太深成所作智净光
今幸照耀我前不空成就世尊其为我之前导
多罗圣救度母其为我之后护中阴险隘道中
度我安然而过住入圆满一切清净佛性界中
恭敬虔诚,如上祈愿,汝当为不空成就佛尊圣双身之圆光聚所摄受,证得报身佛性,住
入于北方无上妙行成就之佛土。
第六日之作法
如上所述五日中导示入观法,即属有业力牵引者,应亦可观入其中一尊。但能观入任何
一尊,即已度登彼岸矣!然有有情,虽经如上之连续导示,终不免妄执过甚,或于正智之净
信欲乐上,素乏习近,则如此之辈,根于恶习,懦缩于正智之光明,不为其光钩摄,而自徘
徊歧路,将自退坠。于是彼五方五佛,与其眷属,犹复悲愿不舍,于第六日,同时齐放光
明;然同时彼诸轮回之业力光,亦复放射,此日当为作法,呼死者之名,而为如下之导示
曰:
“善信!迄至昨日,五部佛尊,已曾一一放光,照摄于汝。惜汝宿障力故,使汝畏缩
未得观入,徘徊于此,以至今时。汝若明了,彼五佛光明,亦即汝自清净识中映现而生者,
则今时以前,早已可为五尊任何一者所摄入矣!今者汝当一汝心念,今者彼五佛之四智合体
光明,同时再放,摄受于汝,汝当善自了知。又善信!此第六日者,彼五根本净大之佛土,
各色光明,同时再放--由中央法界体性智发生土中,有毗卢遮那佛,与佛母,及眷属,来向
汝放蓝光;由东方上胜妙乐土中,有阿閦鞞佛与佛母及眷属,来向汝放白光;由南方众宝庄
严土中,有宝生佛与佛母及眷属,来向汝放黄光;由西方极乐净土中,有阿弥陀佛与佛母及
眷属,来向汝放红光;由北方无上妙行成就佛土中,有不空成就佛与佛母及眷属,来向汝放
绿光。善信!在此五禅那佛及佛母及大圆光外四隅,又有东南西北四门守护忿怒尊,共名曰
勇胜者、摧坏死神者、马颈王者、甘露瓶者;复有四门守护之女身尊,其名曰持叉棒者、持
索者、持链者、持铎者;复有六道之佛世尊,天道之佛名曰无上威权,阿修罗道之佛名曰坚
固甲胃,人道之佛名曰释迦狮子,畜生道之佛名曰不可摇动狮子,饿鬼道之佛名曰焰口,地
狱道之佛名曰真实王。此守护四门男女八圣尊,及六道之导师六佛尊,及一切勇胜者皆来向
汝放光。
更有具一切善,且为一切佛之父母,名普贤王如来,及普贤王佛母者,亦来向汝放光。
善信!如上一切佛部眷属,共四十二尊,一一皆即汝自清净心菩提种类性所出生者,
皆来放光相摄,汝须善识之。
善信!此诸胜上境界,原本非在汝之身外也,汝之自心四周及中央,即彼五方五部一大
曼荼罗也。彼诸尊者亦非由他处而来,原本汝自心清净识所变现,汝须如是觉知之。
善信!诸尊之体,非大非小,皆应感而有其大小;各别庄严,各别其色,各别其坐式,
各别其宝座,各别其所持之标帜。又善信!此曼荼罗诸尊,共有五圆光,每一圆光内,有一
双身佛尊像,其眷属菩萨,惟四方圆光有之。男身菩萨,形同其佛父;女身菩萨,形同其佛
母。此诸佛菩萨聚,共成一大曼茶罗,向汝密集放光摄照,即汝身相依以为依怙者,汝须如
是觉知之。又善信!此时各部依怙诸尊,又各于心中放出光明,联合而为四智之和合光,犹
如日体光明,系组合各色光线而成者,向汝直射,照耀汝心之光体。若分析之:则有达摩驮
睹智之蓝色光,如倒置青蓝宝石制成之圆底杯,作光球之中心;其周围复绕有较小之同色光
球,其各小光球之周,复绕无数之光星,层层之光球光星,周匝围绕,成一无比眩耀之蓝光
圈,向汝直射。又有金刚萨埵心中之大圆镜智白色大光明聚,如倒置玻镜制成圆底杯形,亦
周匝围绕无数无量之白色光球与光星,放射无比眩耀之白光,向汝直射。又有宝生佛心中之
平等性智大黄色光明聚,如倒置黄金制成圆底杯形,亦层层周匝围绕无数无量之黄色光球与
光星,放射无比眩耀之黄光,向汝直射。又有阿弥陀佛心中之妙观察智大红色光明聚,如倒
置珊瑚宝石圆底杯形,亦层层周匝围绕无数无量珊瑚色之光球与光星,放射无比眩耀之红
光,向汝直射。上述各色光明聚,同时直射汝之心中。然须知此之各各光明,来相照摄于汝
者,并非由他处来,乃汝自清净心智所映现,以故汝又不可矜持之,亦不可懦怯畏惧,惟当
制伏沉掉,安和身心,以住于三摩钵提观。住此观时,则所有各相及光,自与汝体融合不
二,而摄汝入佛地矣!何故此时独无成所作智之绿光来照摄于汝,则因汝之心智本能,现已
表示,犹未发达至与彼相应之程度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