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业经 五百位牧童--堪布索达吉

五百位牧童   ——戏骂生为牧童,因愿得证罗汉   当佛陀在舍卫城的时侯,萨迦国王恭请世尊及比丘僧众在祇陀太子园应供三个月。国王用上好的牛奶、酸奶、醍醐等食物供养,并派五百名牧童帮忙作杂事。圆满结束后,国王供养佛陀无价妙衣,还以各种卧具、医药供养僧众。   那时,有五百个牧童不约而同地想:「国王过去生中一定造了很大的善业,今世才会成为有权势、有威望又有福报的国王,现在又继续供佛与僧,积累资粮。而我们这些人,大概前世没有什么善业,所以今世成为牧童,实在也应该发心供僧才对啊!」   于是,他们共同决定以饮食供养世尊与僧众,在一切准备就绪之后,便恭请世尊及比丘僧应供,世尊默许了。午前,世尊领着僧众前来应供,牧童们虔诚供养。供养圆满后,五百牧童一起到世尊前求法。世尊观察他们的根机,传给他们相应的法,他们以智能金刚摧毁二十个萨迦耶见,得到预流果。   得果后的牧童们发心出家,在得到萨迦国王的允许后,再于世尊前祈求:「我们想在您的教法下出家受戒,恳请世尊悲悯摄受。」   世尊开许了,并以「善来比丘」的方便言词,令他们当下得到近圆戒体,五百位牧童立刻成为身披袈裟、手持钵、净持梵行的清净比丘。世尊又给他们传法,他们各自精进,很快就摧毁三界烦恼,获证阿罗汉的果位。   得果后,他们以神通观察到一些具足因缘而可以调化的众生,就前去调化。但是,其中有一个牧女,想尽办法都不能使她对佛陀生起信心,无奈之余,只好强拉硬扯地把她带到世尊面前。   当牧女一见到世尊的三十二相金色身后,顿时生起无比的欢喜心,这种喜悦比十二年的禅悦还要殊胜,无法言喻。她又看到左右的人都捧着供品,而她什么也没有,便环视周遭,发现路边的果夏达呷花长得很好看,便顺手采下,拿去供养佛陀,并在佛前恭敬礼拜,祈求传法。   世尊观知她的寿命不长,给她传了相应的法。传法圆满后,牧女回去不久,因四大不调,很快就生病去世了。由于她曾对世尊生起欢喜心的缘故,转生到天界,成为一个可爱的天女。   一般天人有个规矩,生天界后需进行三种观察:观察自己前世是哪一道众生?以什么样的因缘得生天界?以后又会转生到什么地方?   这位天女观察知道,自己前世是人道中的一个牧女,因为以欢喜心供养佛陀果夏达呷花的善根,因而转生为天女。她满怀对世尊的感恩心,想立即拜见世尊,于是就穿著妙衣霓裳,身戴金银宝珠,手持天上青莲、白莲、曼陀罗花等来到世尊座前。她合掌恭敬供养鲜花,再祈求世尊传法。佛陀为她传了相应的法,她以智能金刚摧毁萨迦耶见,获证预流果。之后,又对世尊恭敬顶礼,右绕三匝,才返回天界。   当时,有许多精进不眠的比丘们见到夜间光芒普照的情景,以为是大梵天、帝释天、或四大天王来拜见世尊,第二天,便请问世尊:   「世尊,昨夜光亮如同白天,是不是大梵天、帝释天、或是四大天王来世尊这里呢?」   世尊说:「都不是。你们还记得有一位牧女对我欢喜供养果夏达呷花吗?」   「记得,记得!」   「这位牧女以欢喜心对我供花,死后转生为天女。为了报答佛恩,她特地在昨夜来拜见我。我为她传法,她得圣果之后,已返回天界。」   比丘们接着请问:「世尊,这位天女以什么样的因缘今生为贫穷的牧女,而后又能转生为可爱的天女呢?祈求世尊为我们宣说前后的因缘。」   世尊告诉比丘们:「这是前世的业力与今生的因缘所造成的。早在贤劫人寿二万岁迦叶佛出世的时候,有一位性情暴躁的比丘尼,经常以瞋恨心恶口骂人『牧女』,她临终前,生大惭愧心,发愿道:   『我于迦叶佛教法下一生修持清净梵行,没有得到什么境界,但愿释迦佛出世时,我能在佛的教法下,令佛欢喜,证得果位,并希望恶口骂人的恶业不要成熟。』   比丘们,你们是怎么想的呢?当时的恶口比丘尼就是今世的牧女,这是她前世恶业成熟的缘故。今世的因缘则是,她以欢喜心供养我一朵果夏达呷花,而得以转生为天女,这是今世善业因缘所感得的果报。」   比丘们又请问:「世尊!那五百名牧童,以什么样的因缘今世同为牧童?又何以能在遇到佛陀后,出家共证罗汉?希望世尊为我们演说,我们都乐意听闻。」   世尊告诉他们:「早在贤劫人寿二万岁迦叶佛出世的时候,那五百名牧童都是比丘,当时他们嬉戏以『牧童』互相骂人。后来,他们在临终的时候,一起发愿:   『虽然在迦叶佛座前,我们没有得到什么境界和功德,希望以一生持戒的功德,能于释迦佛出世的时候,在佛的教法下出家,令佛欢喜,证得阿罗汉果位。也希望恶口相骂的业报不要成熟。』   当时的五百位比丘就是现在的五百位牧童。因为他们恶口嬉戏的业报成熟,今生成为牧童,又临终时所发的愿力也成熟,所以,今生能遇佛,令佛欢喜,并出家证得阿罗汉果。」
点我:
标签: 佛经原文

相关文章

景德传灯录 卷二十七--释道原

景德传灯录 卷二十七--释道原

景德传灯录 第二十七卷   禅门达者虽不出世有名于时者十人。   金陵宝志禅师。   婺州善慧大士。   南岳慧思禅师。   天台智扉禅师。   泗州僧伽和尚。   万回法云公。   天台丰干禅师。...

佛说信解智力经--法贤

佛说信解智力经--法贤

  佛说信解智力经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与大苾刍众俱。尔时佛告诸苾刍言。苾刍汝等当知。所有信解力法。此法能证真实之理。即是如来无所畏法。唯佛能知。苾刍或有声闻。作如是言。我于此...

无事可做就是福?

无事可做就是福?

  无德禅师收了不少青年学僧,大家慕名跟他学禅。禅师吩咐僧众,一切都不可带进山门。禅堂里,他要学僧“色身交予常住,性命付给龙天”,但学僧有的好吃懒做,讨厌工作,有的贪图享受,难以忘俗。无德禅师于是...

金刚三昧本性清净不坏不灭经--失译师名 

金刚三昧本性清净不坏不灭经--失译师名 

金刚三昧本性清净不坏不灭经一卷 新附三秦录失译师名    一名金刚清净经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毗耶离国大林精舍重阁讲堂。与大比丘众五千人俱。尊者摩诃迦葉。尊者舍利弗。尊者大目揵连。尊者摩诃迦旃延等众...

大乘理趣六波罗蜜多经第七卷--般若

大乘理趣六波罗蜜多经第七卷--般若

  第七卷大乘理趣六波罗蜜多经   精进波罗蜜多品第八   尔时薄伽梵。说是安忍波罗蜜多已。时慈氏菩萨摩诃萨。即从座起偏袒右肩。右膝着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大圣世尊已说安忍波罗蜜多。应当广说精进波罗...

机关算尽的渔夫

机关算尽的渔夫

  有个村庄座落在海边,村民们平时务农,有时也到海里捕鱼。  有一天,村里一位渔夫带着儿子来到与海相通的大湖边,他想这个湖既然与海相通,可能有很多鱼。他刚把钓钩扔进湖里,就勾住一个很重的东西,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