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宝通寺

  武汉宝通寺

  【简介】

  宝通禅寺习称宝通寺,位于武汉市武昌大东门外洪山南麓的翠绿丛林中,是武汉市四大佛教丛林之一,为临济宗寺院。按佛教的说法:宝,系指三宝,即佛、法、僧。 通,即是要精通佛教的道理。这便是宝通寺名称的含义。1983年该寺被国务院确定为汉族地区佛教全国重点寺院。

  宝通寺建于唐贞观年间(627-649年),初名弥陀寺。后有“东岩阁”、“崇宁万寿禅寺”、“洪山寺”、“宝通寺”等名称。

  唐宝历二年(826年),洪州(今江西南昌)开元寺善庆大师云游到随州大洪山,修建了“灵峰寺”。善庆大师圆寂前,为祈雨救护庄稼,毅然割下自己的双足留于寺内,表示升天以后也要为乡人利益奔走。这双“佛足”便成为灵峰寺的镇寺之宝。

  南宋理宗端平年间(1234-1236年),荆湖制置使孟珙为了防范金兵南侵,便将善庆大师的“双足”迁至武昌东山,并奏请宋理宗扩建弥陀寺,敕改名为“崇宁万寿禅寺”,改东山为洪山, 以纪念随州大洪山。宋开庆元年(1259年),元世祖忽必烈南征武昌时,闻蒙古皇帝蒙哥于四川战死,急收兵北返争夺皇位,并命取“佛足”随军,以鼓舞征战士气。忽必烈登上皇位后,又派钦差专程护送“佛足”奉还洪山。

  元末至正十六年(1356年),万寿禅寺毁于战火。明太祖朱元璋第六子朱桢就藩武昌时,又重修寺院。 据《宝通寺志》记载,洪武十五年(1382年),楚昭王奏请浙江龙门海禅师来武昌主持寺庙,昭王护法,庙宇重修一新,超过前代;洪武十七年铸青铜钟一口,挂于钟楼,钟重5048斤;明英宗朱祁镇于正统十年(1445年),赐藏金书,并亲书金字《法华经》一函,金像三尊,命楚康王送于藏经阁;成化二十一年(1485年),楚靖王奏请金额,改名为“宝通禅寺”,洪山宝塔也改名为宝通塔;明泰昌元年(1620年),光宗朱常洛颁发帑金重修宝通寺各殿;崇祯十一年(1638年)又经大修,并建五百罗汉堂,典礼之日,“合堂念佛,旋绕凡万余人,历六年不断,观者以数万计”。

  清康熙十五年至三十年(1676-1691年),朝廷多次帑金对宝通寺进行重修和扩建,规模宏大,时称武昌诸佛刹之首。清人刘献廷于康熙三十年亲见当时盛况,在《广阳杂记》中记道:“道场宏丽,为天下第一。照墙碧琉璃交龙,壮丽晃耀,墙宇高峻,如都门西山诸梵刹制。南向为山门,为执金刚殿,为四天王殿,为弥勒殿。”“至大雄宝殿,已山半矣,殿宏丽如大内乾清宫。金刚神捧宝杵东西向,各长二十尺,金甲胄,威猛如生。殿柱皆合抱蟠龙,梁栋榱题,悉施金碧,耀人心目。平生所见庄严佛土,未有若斯之至者,吾恐天台智者大师,观音势至在左右,旁列二十四诸天像,安养净土,逊于鹫岭。殿之东上,别为一区,有亭二进,为上官往来游观饮宴地,其后浮屠七级,则登临之最胜处也。”至雍正十一年(1733年),寺内已有僧众1500余人,正殿百楹,静室12处。嘉庆、道光年间,寺庙仍有修葺。但在咸丰中,太平军三次攻守武昌城,宝通寺又毁于兵燹。咸丰八年(1858年),逐渐修复,经30年又恢复了旧貌。光绪八年所修《宝通寺续修庙志》,记录了其兴废原委。

  宝通寺依山而建。最前面为山门,两旁屏墙高耸,布瓦铺脊,门楣上有原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所书“宝通禅寺”四个大金字,熠熠醒目。门前有石狮一对,侍立两旁,狮为明代雕刻,形体高大,生动威严。

  山门之后,依次为放生池、圣僧桥、接引殿、大雄宝殿、祖师殿、铁佛殿、法界宫、华严洞、华严亭、宝通塔。整个寺庙随山势而建,隐现自然,层迭有致。山顶原有古黄鹄亭,后遭倾毁。在接引殿两边,有东、西花厅。其西还有普同塔院,为存放僧人骨骸之处。大雄宝殿东,有念佛堂,僧寮、斋堂。大殿西,有伽兰殿、西客堂、班首寮(寺庙首领住处)。在祖师殿之上为五佛楼,其东为禅堂,禅堂之上为藏经楼,此外,还有僧人治病之处的如意寮、夜餐之处的放参寮、方丈室、观音堂等。整座寺庙布局严谨有序,群落而不松散。

  寺后的法界宫,1920年左右为当时寺庙住持持松和尚所建。殿宇依照唐密金刚部五佛曼茶罗的形式建筑。殿内为了修习密宗,原设木质密宗坛城,雕刻镂空,玲珑别致,可惜早已废圮。大殿20米见方,上盖黄瓦,以五亭结顶,象征东西南北中五佛方位。构筑精美,雄伟壮观。但大殿濒临倾圮,亟待抢修。

  寺东北山腰上的宝通塔,原名灵济塔,又名洪山宝塔,建于元朝至元七年(1270年),至顺三年(1332年)重修。塔高45.6米,七级八面,内石外砖结构,塔内有螺旋石级,可直达顶层。据《宝通寺志·重修洪山宝通塔碑记》记载,原建时每层外围均有木质飞檐和护栏,塔下周围为砖木结构的围廊,每层八角坠以风铃,设计之精巧,工程之浩大,为鄂中第一。清同治十年(1871年)大修时,为长久保留,将原木质飞檐改为石檐,塔下围廊改为八方石阶。塔顶照原样增高五尺,并用文笔峰式铸铜13000斤结顶,以保永固。新中国成立后,宝塔又多次重修。登上塔顶远眺,武汉三镇尽收眼底。

  现在,寺庙各殿宇内均保存有文物。其中有相传为唐代铸造的大铁佛,高约6米,座高2米;另一较小铁佛是由首义路原铁佛寺迁来,高4米,座宽8米,铸造于唐天宝年间(742-755年),另外还有小铁佛多尊。

  寺内还有大铁钟两口,一口是南宋嘉熙四年(1240年)由荆湖制置使孟珙铸造。钟体高大,俗称“万斤钟”,铜镶口边,钟体庞大、沉重。据专家考证,以铁铸钟身,可以减少造价,而以青铜镶边,可使钟声音色浑厚,悦耳动听。钟上铭文多己剥落,惟其“嘉熙庚子七月中元汉东盂珙撰”13个字尚可辨认。另一口比宋钟小,是清光绪六年(1880年)铸造,钟上铸有“多心经”,字迹清晰可辨。这口钟造型庄重秀丽,上部饰有行动花纹线条,钟口四周铸有“皇图巩固,帝道假冒,河清海宴,天地承平”的铭文。

  宝通寺原藏有经龙藏一部,共744箧;大正藏一部(日本版);续藏一部(商务版);华严经一部,80卷,由妙荣和尚于1932年刺血合金书写而成;另还有单行经约1200余卷。

  寺内原来有清泉三眼,一为黄龙泉,在华严洞下;二为白龙泉,在大雄宝殿后;再为圣僧泉,在放生池东。据传最著名的为白龙泉,常有蜂乳涌出,味清爽甘甜,久旱不涸,如以此泉水沏茶,别具风味。可惜的是,现三泉均已埋没。

  1999年5月至2003年5月,昌明法师代理宝通寺方丈。2005年隆醒法师接任宝通禅寺方丈,现常住僧人50多人。

  【联系方式】

  地址:湖北省武汉市武昌路289号

  邮编:430070

  电话:027-87884539-87644232

  宝通寺法物流通处

  地址:武汉市武昌区洪山宝通寺内

  电话:

  邮编:430070

  http://www.baotongsi.com/

点我:
标签: 寺院
返回列表

上一篇:洛阳白马寺

下一篇:长沙麓山寺

相关文章

洛阳白马寺

洛阳白马寺

  洛阳白马寺   【简介】   白马寺位于洛阳市东12公里,北依邙山,南近洛水,是中国佛教的发源地。创建于东汉永平十一年(...

山县乾元禅寺

山县乾元禅寺

  潜山县乾元禅寺   【简介】   三祖寺又名“乾元禅寺”,位于安徽省潜山县境内风景秀丽的天柱山南...

南京灵谷寺

南京灵谷寺

  南京灵谷寺   【简介】   灵谷寺,位于南京市中山陵东面1.5公里处,原称蒋山寺,在今明孝陵处。灵谷寺始建于南朝梁天监...

吉林观音寺

吉林观音寺

  吉林观音古刹   【简介】   观音古刹,位於吉林省吉林市区,始建於乾隆十八年(一七五三年),一九三八年如莲法师重修,一...

梁平县双桂堂

梁平县双桂堂

  梁平县双桂堂   【简介】   双桂堂位於重庆市梁平县城西南九公里处的金带镇,是国务院确定的汉族地区佛教全国重点寺院。双...

五台山殊像寺

五台山殊像寺

  五台山殊像寺   【简介】   殊像寺在五台山怀镇西南0.5千米处,因寺内供奉着文殊菩萨而得名。它创建于东晋初年,唐代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