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阳县灵山寺
【简介】
灵山寺座落在潮阳县铜盂村灵山山坡上,1983年,被国务院确定为汉族地区佛教全国重点寺院。
灵山寺又称灵山护国禅寺,由唐代僧人大颠法师创建于贞元七年(791年)。当时,灵山一带荒芜,野兽出没,百姓不敢靠近。大颠法师云游至此,见灵山林木茂密,山水秀丽,格外与众不同,就决定在这里修筑寺庙。他深入荒山野岭,与虎狼为伴,砍伐林木,建筑殿堂。在佛门弟子和周围百姓的帮助下,终于建成一座占地700顷的潮汕第二名刹,赐名“灵山护国禅寺。”
当时,韩愈因屡谏迎佛骨被贬为潮州刺史,他游灵山寺后,甚赞“大颠颇聪明,识道理”,屡屡请他下山长谈,大颠先都以“守山林,不入城廊”而婉拒,后见韩愈情深意笃,终于到潮州叩齿庵居住几十日,常与韩愈品茗论道,促膝长谈。韩愈离开潮州时,特地到灵山寺向大颠告别,分手时将自己的衣服留给大颠作纪念。大颠在此建“留衣亭”以寄怀念。留衣亭及碑记至今尚存,人们游山拜佛时,还不时回顾这段佳话。
在以后的历史岁月里,灵山寺几废几兴,但主要殿堂得以保存下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一直作佛教活动场所,由僧人管理使用。“文化大革命”中佛教活动被迫停止,寺院改作农场。从1981年起,政府落实了宗教政策,把灵山寺移交给佛教界管理,作为佛教活动场所开放。
十多年来,在政府和海内外信徒的帮助下,这座千年古刹又修葺一新,巍峨壮观。在寺庙的中轴线上,依次分布着大山门、正门、观音殿、韦驮殿、大雄宝殿、大颠祖堂和大颠禅师塔。两侧环绕着钟楼、鼓楼、客堂、功德堂、念佛堂、伙房、僧舍等建筑,布局合理,错落有致。
1989年12月6日,寺内隆重举行了佛像开光暨创建千佛宝塔奠基仪式,潮阳县佛教协会会长、灵山寺住持宝根法师主持了典礼仪式,粤东各地及香港、泰国佛教界人士二干多人参加了典礼,盛况空前。
大颠禅师塔是灵山寺珍贵的建筑和文物。这是开山祖师大额法师的基塔。据明朝隆庆《潮阳县志》记载:大颠和尚“长庆四年(824年)一日告辞大众而逝,年九十有三……基塔在灵山寺左。至唐末有发其窜堵而葺之者,骨髀尽化,惟舌根尚存如生,复瘗之,号瘗舌啄;宋至道中,乡人又发视之,惟古镜一圆而已,乃叠石藏之如故”。后人称之为“舌镜塔”。这一记载为这座塔赋予了神奇色彩。
这座塔是广东境内罕见的唐代墓塔,其建筑形式是仿照古印度的“宰堵波”建造。窣堵波即佛图、浮图,意为方坟、灵庙等。原是古印度的坟墓。释迦牟尼圆寂后,佛教徒开始向埋葬佛骨的窣堵波顶礼膜拜,使窣堵波成为僧侣崇拜对象。印度的窣堵波通常由台基、覆钵、平头(宝筐)、竿、伞等部分组成,后竿、伞等发展成为相轮,即宝刹。这座大颠禅师塔高2. 8米,塔身直径1.8米,由78块花岗岩交砌而成。塔呈钟形,上部为钟形塔身,下为正八棱柱体塔座,塔基是用石板砌成正八边形,浑然如一个覆地巨钟。塔正面嵌着刻有“唐大颠祖师塔”六字墓碣。塔座边沿楼刻的莲花瓣纹依稀可辨,八方石板上镌刻的龙、麟、狮、罴形象别具风格。飞龙体短,足大尾粗,张牙舞爪作戏宝状,矫健有力,与现在龙的造型明显不同。另外,单狮戏双球、麟奔罴逐的姿态也各具特色。这些唐代石刻浮雕,是唐代石雕艺术的珍贵历史资料。
在方丈室的会客门厅首,悬挂着赵朴初先生题写的“信兰厅”三个贴金行书大字。这是1986年2月,赵朴初先生视察灵山寺时题写的。“信兰”二字还有一段有趣的故事。
清朝康熙年间,信如法师应邀任灵山寺方丈,重修这座古刹。信如是位嗜好栽花种树的和尚,来灵山寺时带来了许多花草。在大颠祖师堂左厢侧壁上种植了一株壁兰。壁兰是兰花中的珍品,植于墙壁,不沾尘土,也不需浇水施肥,自然生长,四季长青。壁兰碧绿修长,状如水仙,清明前后开花。
灵山寺自恢复以来,游客如云,人们游山礼佛,观赏灵山风景名胜,无不为这里的庄严雄伟的殿堂,金碧辉煌的佛像,丰富的文物和幽美的自然景色所陶醉。
【联系方式】
广东省汕头市潮阳区铜盂灵山寺
电话:0754--75952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