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隐寺五百罗汉堂——尘劫空尊者(334)


阿罗汉,包含杀贼、不生、应供三义:


杀贼,贼,指见、思之惑。阿罗汉能断除三界见、思之惑,故称杀贼;


不生,即无生。阿罗汉证入涅槃,而不复受生于三界中,故称不生;


应供,阿罗汉得漏尽,断除一切烦恼,应受人天之供养,故称应供。


灵隐寺五百罗汉碑刻

第三百二十九尊至第三百四十四尊

灵隐寺五百罗汉堂

第叁佰叁拾肆尊

空尊者

灵隐寺五百罗汉堂尘空尊者铜像


诗 偈


事无可为不可为,立志坚定山可摧。

纵历千难和万险,三藏西天取经回。


偈 解


玄奘大师西行取经,历经千难万险。世间的事,不是能不能做,只要志性坚定,再大的阻碍都会越过,再大的困难也能迎刃而解。


此偈教导我们,世间很多的困难都是可以克服的,关键是要志性坚定,敢于吃苦,能够下功夫钻研,要相信有志者事竟成。



尊者法相


尊者法相所现为正面而坐,浓须大耳,双手于右前方合掌。


灵隐寺五百罗汉画像碑刻


五百罗汉第叁佰叁拾肆尊尘空尊者,尘劫又称尘点劫,有“三千尘点劫”和“五百尘点劫”两种,均表示极为漫长的时间。



尘,指微尘;劫,为极大之时限。尘点劫,为譬喻时间甚长久远之词。略称尘劫。《法华经》卷三化城喻品说三千尘点劫,谓大通智胜如来之入灭,系久远以前之事。譬如将三千大千世界磨为微尘,东方经过千国土,方掉落一微尘;再经过千国土,掉落第二微尘;待全部微尘落尽,而所经之国土皆悉碎为微尘。如是之一微尘为一劫,即有三千尘点劫。同经卷五如来寿量品则说五百尘点劫,以阐明释尊成佛以来之久远。谓将五百千万亿那由他阿僧祇之三千大千世界碎为微尘,经五百千万亿那由他阿僧祇之国土,方掉落一微尘,再经五百千万亿那由他阿僧祇国土,掉落第二微尘;待全部微尘落尽,所经国土悉碎为微尘。如是之一微尘称一劫,总计有五百尘点劫,或说为五百亿尘点劫。


尊者了悟世界之究竟空相,在极为漫长的时间里,虔心供养一切诸佛,一心修行得大自在,心无所住,神通广大,超然解脱。



往期回顾:灵隐寺五百罗汉堂


灵隐寺五百罗汉堂——第1至100尊罗汉合集

灵隐寺五百罗汉堂——第101至200尊罗汉合集

灵隐寺五百罗汉堂——第201至300尊罗汉合集

无垢行尊者(301)

阿婆罗尊者(302)

声皈依尊者(303)

禅定果尊者(304)

不退法尊者(305)

僧伽耶尊者(306)

达摩真尊者(307)

持善法尊者(308)

受胜果尊者(309)

心胜修尊者(310)

会法藏尊者(311)

常欢喜尊者(312)

威仪多尊者(313)

头陀僧尊者(314)

议洗肠尊者(315)

德净悟尊者(316)

无垢藏尊者(317)

降伏魔尊者(318)

阿僧伽尊者(319)

金富乐尊者(320)

顿悟尊者(321)

周陀婆尊者(322)

住世间尊者(323)

灯导首尊者(324)

甘露法尊者(325)

自在王尊者(326)

须达那尊者(327)

超法雨尊者(328)

德妙法尊者(329)

士应真尊者(330)

坚固心尊者(331)

声响应尊者(332)

应赴供尊者(333)

 



编辑|海涛

责编|妙声




点我:
标签: 灵隐寺

相关文章

新闻|市委常委、统战部部长朱建明调研西湖风景名胜区宗教工作

新闻|市委常委、统战部部长朱建明调研西湖风景名胜区宗教工作

2月7日下午,市委常委、统战部部长朱建明,市委统战部副部长、市民宗局局长邵根松一行赴西湖风景名胜区调研宗教工作。名胜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孙国方,党工委委员、管委会副主任何蕾,总工程师华茵及相关部门...

禅诗欣赏——残雪入林路 暮山归寺僧

禅诗欣赏——残雪入林路 暮山归寺僧

往期回顾☀藏识藏识|尘空法师遗著《无我》藏识|龙宫海藏散天香 灵隐盛夏晒经忙藏识|“楼观沧海日,门对浙江潮”——唐代诗歌中的灵隐寺藏识|“溪山处处皆可庐,最爱灵隐飞来孤”——宋代诗词中的灵隐寺☀巡觅巡...

通启|2022年国庆期间杭州灵隐寺对外开放时间

通启|2022年国庆期间杭州灵隐寺对外开放时间

​因国庆节期间游客量增加,杭州灵隐寺于10月1日至7日寺院对外开放时间做如下调整:售票06:30检票06:30开门06:30停止售票18:00停止检票18:15清场18:30关门18:45往期回顾☀藏...

历史|北方的曹洞和临济宗师——中国佛教史略之元代佛教(六)

历史|北方的曹洞和临济宗师——中国佛教史略之元代佛教(六)

元代的禅宗,北方有金代万松行秀、雪庭福裕一系的曹洞宗师与海云印简一系的临济宗师。南方则有云峰妙高、雪岩祖钦、高峰原妙、中峰明本、元叟行端等著名临济宗匠,传持禅学。万松行秀(1166—1246),在金代...

禅诗欣赏——迷失皆因一念差

禅诗欣赏——迷失皆因一念差

返本还源【明】浮峰普恩禅师返本还源便到家,亦无玄妙可称夸。湛然一片真如性,迷失皆因一念差。“遮本还源便到家,亦无玄妙可称夸”,什么是众生的本来面目,怎样证悟我们的正如佛性?其实本来就没有什么玄妙可寻可...

百喻经故事——老母捉熊(93)

百喻经故事——老母捉熊(93)

老母捉熊——《百喻经》经文昔有一老母,在树下卧,熊欲来搏,尔时老母绕树走避,熊寻后逐,一手抱树欲捉老母,老母得急,即时合树捺熊两手,熊不得动。更有异人来至其所,老母语言:“汝共我捉杀分其肉。”时彼人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