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心真切,一善万倍功!

  有一天夜里,袁了凡居士梦到一位善神,他告诉善神自己许了做一万桩善事的愿,但是以目前的状况恐怕难以满愿。这是感应,心真诚就有感应。

  善神就说:“你的善愿已经圆满了。单凭减粮一件善,‘万行俱完’,一时圆满万行。”袁了凡居士听了很吃惊,怎么会这么容易呀?

  宝坻县的田,原先征租为每亩二分三厘七毫。袁了凡居士到任后,觉得这个田赋太重,于是就施行了一项善政:把租减到每亩一分四厘六毫。

  即便善神告诉他万件善行已经完成,但袁了凡居士心里总不踏实,这么容易就圆满一万功行吗?万一不对,不是欺骗诸佛菩萨、护法善神吗?他有着这种惊疑的心态。

  这个时候正好赶上幻余禅师从五台山来,袁了凡居士把梦境告诉了禅师,并且询问这件事情是否可信幻余禅师就说:只要善心真切,一件善行能顶一万件善,何况这是全县减粮、万民受福。即使没有真正减粮,单是真真切切为万民着想,也能抵得上万善。减粮的举措,惠及群生,意义非凡。

  “善心真切”,你发出的善心很真诚,这里面没有夹杂着一丝一毫的私欲,完全是大公无私,没有任何自私自利的执着,这种真切的善心发出来以后,即“一行可当万善”,你做这一件善事,它的功德等于一万件善事。

  袁了凡居士这一项善政实实在在地利益到了千家万户,这样一次性地做善事,和挨家挨户布施同等的钱粮,在所做的利益上是完全相同的。

  为什么呢?因为能够减收田赋,全县的人都受惠。一县不只一万个农夫,还有他的家人,父母、妻子、儿女,统统都受惠。所以说,公门好修福。反过来,要做恶也容易。如果嫌这个田租太少了,加重一点,多收一点税,这一念也就造成了万恶了。道理就是这样,善恶就在这一念之间。

  现在这个时代修大善、造大恶,在许许多多行业里都能做得到。

  最容易做到的是网络传播。若我们传播的是正面的、正能量的、劝人积极向上向善的、正知正见的,则能够启发众生,令成千上万人通过浏览而断恶向善,自利利他、自觉觉他,那你这一时的传播,超过了袁了凡居士的万善。而如果传播的是负面的,拨无因果、邪知邪见、恶意诽谤正法混淆视听的,教导人杀盗淫妄破坏伦理的,那么一时传播的罪过,果报就在三途恶道。现代科技发达,确实可以给我们提供一些方便,但是这个方便有正面、有负面,我们必须要认识清楚,吉祥祸福确实是在我们一念之间。

  “善心真切”还有另外一个层面的意思,就是真心。真心没有分别,没有执着。三千桩善事、一万桩善事、十万桩善事,都是从分别执着里变现的境界,还是有范围的。如果是真心去做,真心没有界限,没有分别,没有执着,极小的善也遍虚空法界。所以,这个角度来说“一行可当万善”。所以,我们做善事,要拓开心量,真心里面没有执着分别,用真心去做善事,不计较得失,不计较果报,更不计较名闻利养,这种无私的大心量做的善事,功德就大。

  袁了凡居士听了幻余禅师的开示,心里立刻不再怀疑,法喜充满。万善圆满了,他就捐出俸银,请幻余禅师在五台山斋僧一万做回向。袁了凡居士行善的气魄越来越大,这种气魄来自对因果的信念。从这一小小举动可以看出,袁了凡居士能当机立断、慷慨布施,毫无勉为其难之意,更没有半点吝啬和犹豫。所以,他是应该受到福报的。

  袁了凡居士用俸银供养僧人。佛教里讲,做善事一定要用净资,也就是用干净的钱财,不是偷来、骗来、巧取豪夺的,而是依靠自己的劳动以及正当的渠道得来的钱财,这样布施才有功德。否则,即使做了善事,也有过失。关于斋僧,在佛教里有“千僧斋”“万僧斋”的法会,就是布施钱财,供养一千位僧人或者一万位僧人来吃饭、来用斋,在这一千僧之中必定会有一位阿罗汉,或者菩萨圣者乃至佛陀化现来应供。所以,供千僧斋、万僧斋,功德无量,全世界各大寺院每年都有供“千僧斋”“万僧斋”的法会。袁了凡居士用俸禄供一万僧人用斋,其功德是不可估量的,并且以这种方法来作为一万件善事完成以后的回向效果也是不可估量的。

  每个修行人都希望自己一生能积累到最大的善业资粮,这就像商人追求最大的利润一样。

  为了实现这个愿望,首先要通达方法,方法就在缘起上,懂得缘起,合理地创造缘起、利用缘起,能使善业功德大幅度增上,短短一生能积累连虚空也无法容纳的大功德。

  文章选自中国佛学院广行法师编著《可为》

 

点我:

相关文章

一钵米饭

一钵米饭

  释迦牟尼佛住世时,有一年正赶上闹饥荒,百姓多有饿死,地上白骨纵横,比丘们很难讨到食物。  一天,世尊等弟子们出去以后,独自入城挨门乞食,整整一上午,竟无人施舍。世尊持空钵而归。  第二天,世尊...

海涛法师:吝啬鬼伊利沙

海涛法师:吝啬鬼伊利沙

  从前,有一个名叫伊利沙的富翁,他拥有万贯家财却生性吝啬,从不布施给别人任何东西,对自己也十分刻薄,吃的是粗茶淡饭,穿的是破烂衣服。  伊利沙有一个邻居,钱财不多,可是每天都吃大鱼大肉,还经常宴...

佛经里的故事:杀害动物不得善终

佛经里的故事:杀害动物不得善终

  《法句譬喻经》上记载:从前佛陀在祇园精舍讲经说法时,有一位很有钱的长者,住在通往精舍的路旁。他的财富多得难计数,可是只生了一个宝贝儿子。这个儿子长大后,二十岁时就结了婚。结婚不到七天,因为夫妻...

《江慎修居士选录》:6、去残免天萧震放生救物延寿

《江慎修居士选录》:6、去残免天萧震放生救物延寿

  放生现报故事集----印光大师鉴定  【原文】  6、去残免天萧震  平阳萧震,少梦神人,告以年止十八。至十七,父帅蜀,不欲从,父强之行。至蜀,蜀中帅莅任,例进玉筋羹。取乳牸,烙铁钳乳,乳出凝...

释迦牟尼佛广传:二、发愿品1、胜莲如来刹土庄严

释迦牟尼佛广传:二、发愿品1、胜莲如来刹土庄严

  《释迦牟尼佛广传·白莲花论》是全知麦彭仁波切著,索达吉堪布译。凝集全知麦彭仁波切甚深智慧之结晶,是整个佛教史上前所未有、圆满齐备宣说释迦牟尼佛生平事迹之巨著。全知麦彭尊者以超拔的智慧与由衷的敬...

大安法师:恕道从善语做起

大安法师:恕道从善语做起

  修行要“远离粗言”,粗言就是粗恶的语言,包括妄语、绮语、恶口、两舌四种口业。要远离粗言,不能去说,因为既害人又害己。  在身、口、意三业中,最容易犯的就是口业——口无遮拦嘛。因为我们都有这种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