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祖故事:发明十念记数法 初机念佛得方便

自民国三年(1914年)《佛学丛报》发表印光大师四篇佛教论文以后,颇多居士多方打听,逐渐了解到常惭是普陀山法雨寺的高僧印光大师。如民国五年夏,徐蔚如居士和周孟由居士两人同时给上海狄楚青居士写信打听常惭法师的消息。同时,知道印光大师下落的居士也开始陆续到普陀山拜访大师。

民国六年的春天,温州周孟由居士和兄弟周群铮到普陀山参访,在法雨寺藏经楼的一间寮房门上看到“念佛待死”四个字,心想里面一定有高人,扣门,顶礼一位老法师,一问,正是荻居士所介绍的印光大师。周氏兄弟请教念佛,大师随缘开示,离开时,给了他们一些书信的底稿。当时徐蔚如居士得到印光大师给邓伯诚和邓新安居士共三封书信,刻印了5000份赠送结缘,名为《印光法师信稿》。同时继续搜集印光法师的文稿,就从周孟由居士那里把信稿要去誊写。

农历四月间,福建福鼎谢恩光居士来普陀山拜访印光大师,同时带来同修高邵麟居士的书信,他们都请求皈依印光大师。大师婉言拒绝。他说:“不慧人微德薄,百无一能。寄食普陀,苟延残喘,不敢为人作师。阁下皈依三宝,随于本地择其品行端方者,拜以为师,则已得为如来弟子矣。下次再有笔札,不得用皈依字样。贵地既无明眼通人,光自愧道业未成,不敢作师,然复随缘开示者。喻如无足之人,一步难移,安坐三叉路口。有欲直达家乡,不知所趣者,指令得其正道,速达家乡。而归家之人,断不以彼之不能行,并其言而废之也。”

这些来拜访,或者写信来求教的居士们多数提到念佛过程中妄想难以制伏的问题。印光大师由此比较各种念佛方法的优点和缺点,希望找到适合初机念佛摄心的方法。如宝王随息念佛一法的优点是具摄五停心观。若能随息念佛,即摄数息、念佛二观。而摄心念佛,染心渐可断绝,瞋恚必不炽盛,昏散一去,智慧现前,而愚痴可破。缺点是对呼吸随得不好,可能出毛病。又如晨朝十念一法,乃慈云忏主为国王大臣政事多端,无暇专修者设。又欲令其净心一心,故立尽一口气为一念之法。优点是心随气摄,无从散乱。其法之妙,非智莫知。但缺点是只可晨朝一用,或朝暮并日中三用,再不可多,多则伤气受病。又如大声念佛,优点是可以去昏散,但不可过为大声。过为大声,或致伤气受病。有时所处的环境限制也无法大声念。朗念费力,默持易昏。散持虽亦功德难思,较之摄心净念,何啻天渊。如何把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所说的“都摄六根,净念相继”落到实处呢?大师对此颇费研穷。根据数息观可对治散乱的原理,大师改数息为边念佛时边数佛的方式,发明了十念记数念佛法。正好温州周孟由居士和福鼎高邵麟居士不断来信请教,于是大师分别向他们传授这一新的念佛方法。

大师在给周孟由居士兄弟的回信中开示:“光近来得一摄心念佛方法,若已成片,固不须此,若未成片,此法实易为力。当念佛时,但用十念记数,从一至十,心口念得清清楚楚,耳根听得清清楚楚,又一句一句记得清清楚楚。若能从一至十记得清楚,则妄念无从而起。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当以此为前方便。但用心记,不可掐珠。从一至十,从一至十,不可二十、三十。须知若至二十、三十,则心力不堪,必致受病。如来所示数息之法,亦只从一至十而止。莲宗宝鉴讹作从一至十至百至千至万,为害不小。又此十念与晨朝十念不同,彼以尽一口气为一念,不论佛数多少。此以一句为一念。彼只可晨朝一用,常用则伤气受病。此则从朝至暮,或声或默、或快或慢,用之无不相宜。但作务之时,便难记清,当蓦直忆念,至作务竟,仍复十念。若一直记觉费力,当从一至五,从六至十。或从一至三,从四至六,从七至十。随自心力,虽两气三气,并不于中稍停,但心作如是记而已。”(载民国七年《印光法师文钞》“与某居士昆季书三”)

大师在给高邵麟居士的回信中开示:“至于念佛,心难归一。当摄心切念,自能归一。摄心之法,莫先于至诚恳切。心不至诚,欲摄莫由。既至诚已,犹未钝一,当摄耳谛听。无论出声默念,皆须念从心起,声从口出,音从耳入。(默念虽不动口,然意地之中,亦仍有口念之相,)心口念得清清楚楚,耳根听得清清楚楚,如是摄心,妄念自息矣。如或犹涌妄波,即用十念记数,则全心力量,施于一声佛号虽欲起妄,力不暇及。此摄心念佛之究竟妙法,在昔宏净土者,尚未谈及。以人根尚利,不须如此,便能归一故耳。(印光)以心难制伏,方识此法之妙。盖屡试屡验,非率尔臆说。愿与天下后世钝根者共之,令万修万人去耳。所谓十念记数者,当念佛时,从一句至十句,须念得分明,仍须记得分明。至十句已,又须从一句至十句念,不可二十三十。随念随记,不可掐珠,唯凭心记,若十句直记为难,或分为两气,则从一至五,从六至十。若又费力,当从一至三,从四至六,从七至十,作三气念。念得清楚,记得清楚,听得清楚,妄念无处著脚,一心不乱,久当自得耳。须知此之十念,与晨朝十念,摄妄则同,用功大异。晨朝十念,仅一口气为一念。不论佛数多少。此以一句佛为一念。彼唯晨朝十念则可,若二十三十,则伤气成病。此则念一句佛,心知一句。念十句佛,心知十句。从一至十,从一至十,纵日念数万,皆如是记。不但去妄,最能养神。随快随慢,了无滞碍。从朝至暮,无不相宜。较彼掐珠记数者,利益天殊。彼则身劳而神动,此则身逸而心安。但作事时,或难记数,则恳切直念。作事既了,仍复摄心记数。则憧憧往来者,朋从于专注一境之佛号中矣。大势至谓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得三摩地,斯为第一。利根则不须论。若吾辈之钝根,舍此十念记数之法,欲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大难大难。又须知此摄心念佛之法,乃即浅即深,即小即大之不思议法。但当仰信佛言,切勿以己见不及,遂生疑惑,致多劫善根,由兹中丧,不能究竟亲获实益,为可哀也。掐珠念佛,唯宜行住二时。若静坐养神,由手动故,神不能安,久则受病。此十念记数,行住坐卧皆无不宜。卧时只宜默念,不可出声。若出声,一则不恭,二则伤气,切记切记。”

念佛功夫,第一步是念佛成片,所谓成片者,纯一无杂之谓也。大师说十念记数念佛,“若未成片,及一切初机用之,皆无不宜,唯益无损。”大师这一发明为净土念佛方法增添了新的工具,为初机契入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提供了巧妙的方便。 

更多精彩: http://yfs.bbs5050.com/
点我:

相关文章

释门法戒录:犯吃肉戒 堕饿狗狱 (刘宋 慧炽)

释门法戒录:犯吃肉戒 堕饿狗狱 (刘宋 慧炽)

犯吃肉戒 堕饿狗狱 (刘宋 慧炽)南北朝(刘宋)时,沙门竺慧炽,新野人,住江陵四层寺。永初二年(公元421年)死亡,弟子们为他做七天法会。一天傍晚烧香后,沙门道贤,因去看望慧炽的弟子,来到房前,忽然...

10大利益!任何一条都会让你马上想吃素

10大利益!任何一条都会让你马上想吃素

释迦牟尼佛于《十善业道经》中说:当知菩萨有一法,能断一切诸恶道苦。言善法者,谓人天身、声闻菩提、独觉菩提、无上菩提,皆依此法,以为根本,而得成就,故名善法。此法即是十善业道。何等为十?谓能永离杀生、...

撂下狠话后 男人会选择挽回吗

撂下狠话后 男人会选择挽回吗

在爱情中,很多女生都会遇到一种情况,就是两个人吵架闹分手,进入了暂时的冷战期,此时,女生自己已经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也尝试了对感情的挽回,但是对方好像并没有更明朗的态度。这时,许多女生都会担心,对方...

“嗔”是什么意思?

“嗔”是什么意思?

嗔是怒、生气,指仇视、怨恨和损害他人的心理,又作嗔怒、嗔恚等。《大乘五蕴论》中说:“云何为嗔?谓于有情乐作损害为性。”《成唯识论》中则说:“嗔者,于苦、苦具,憎恚为性,能障无嗔,不安稳性,恶行所依为...

大安法师:我常念大悲咒为何未见感应

大安法师:我常念大悲咒为何未见感应

居士:我常念大悲咒为何未见感应?请开示。 法师:当你问这个问题的时候,可见你诵大悲咒的时候,常常有一个想求感应,想求神通,想求些什么的心。你有这个心本身就是躁妄的,是头上安头,是感应不上的。大悲咒是...

冒失的檀腻觭

冒失的檀腻觭

冒失的檀腻觭从前有个人,名叫檀腻觭。家境清寒,经常食不果腹,衣不蔽寒。有一年秋天,他从田里收成了一些稻谷,可是因家里穷,养不起牛,无法打谷子。于是,他向邻村的熟人借了一头牛。打完谷子后,正准备把这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