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故事:尼弥王的故事--六

尼弥王的故事--六

上一集说到:司祭官请求隐士说,他会在当天请国王允许他出家,明天请隐士来这里接他。早上司祭官就去朝见国王,请求国王允许他出家。

隔天早上,当隐士再来到家中,司祭官就将食物供养给隐士。而后带司祭官飞到雪山林,且让司祭官当天就出家成为了隐士。

过了几天,当了隐士的司祭官就证得了五明八定。此时的他回想起给国王的承诺。为了履行承诺,他飞回了帕拉那喜城市。国王看到当司祭官的隐士时,心里十分高兴,并恭请了他进入王宫。

国王供养了精致的食物,并问候了他。当得知所有的事情后,就向当了隐士的司祭官告知了自己的愿望:他想供养所有隐士的食物,想请当了隐士的司祭官后去邀请一万位隐士。

当了隐士的司祭官回答说:请国王就在席他河边供养,那些隐士。国王接受了,并带士兵住扎在席他河边,将食物供养给所有的隐士。供养一直持续了一万年。

当帝释讲完过去的故事后,就告诉尼弥王说:当时的帕拉那喜城的国王,不是其他人,而是我。

当时我是极佳的布施者,但是我却不能跨过欲界,转世到色界。至于那些使用过我布施食物的所有隐士,却可以跨过欲界,转世到色界。因为他们终身修梵行,比我纯洁清静。

国王啊!虽修梵行比布施重要。而且修梵行的功德利益会比布施的利益多,但他们两者是相辅相成的,应一起进行。

所以请您不要放逸两者,要布施、同时要持戒修梵行。等讲完,帝释就回忉利天的天宫了。

回到忉利天,天人们在会议院里正等着帝释开会。

突然帝释出现在了天人当中,天人们都发出震耳欲聋的声音,异口同声道:天王,您刚才不见了,您去哪里呢?

然后帝释阐明了刚刚他完成的任务,并且对在场的所有天人宣示说无苦者们!尼弥王是修法的人,是贤人啊!他是威贴哈县的国王,他以行善当武器消除敌人;同时 修功德,还经常布施给沙门、婆罗门和穷人们直到他有疑问说,布施与修梵行的功德利益,哪个比较多。以上跟你们所说的就是我给他的答案。

天人们都对尼弥王的功德波罗蜜而感到法喜,希望能见到尼弥王,并对帝释说:天王,我们希望能见到尼弥王-我们的老师,因为我们还在人间的时,都曾一直遵照他的教导;并且因为他,我们才能如此地在天界享受。请天王邀请他来我们忉利天吧!

帝释为满足天人们的愿望,并且明白尼弥王的功德波罗蜜是足够的,能以肉身上来此天界。同时就命令玛搭哩司机天人,准备了 威差焉宝车去邀请正在管理弥体拉城的尼弥王,再将宝车开往刃利天天宫。

一般去往天界,人类都只有当往生离开世间 ,才可以,以天人身去到往天界;并且去往天界的人,还必须累积好功德。

但是至于尼弥王,他很特别,身、口、意非常清静,而且爱累积功德波罗蜜,勤修梵行,所以能以肉体往天界。为了接尼弥王,玛搭哩司机天人将宝车直接开到人间。

当天正是十五满月,尼弥王也像以前持有八戒。他坐在官员围绕的王宫中,并将东面的窗户打开着。

当尼弥王正忆念自己静洁的戒律,威差焉宝车就出现在南方了。同时月亮也出现在东方的天边,月光照在城市的不同方向,十分壮观。

帕拉那喜城市人民,当用完晚餐后,从饭厅出来,坐在阳台上聊天。忽然看到如此现象,都激动地指着前方呼吁对方观看,同时叫道:你看!今天有另一轮月亮,出现在南方

威差焉宝车渐渐移进,让城民看得更请楚,才知道那不是月亮,而是有一千只薪透马套的威差焉宝车,由玛搭哩司机天人开来的。

全城的人民非常激动,都出门来观看。威差焉宝车出现的地点,亮如白天一般,是由于月亮光与天人们所发出光芒的交替。

人民都知悉这辆来自天界的车,一定是为接国王而来,他们都很自豪,并欢喜地赞叹尼弥王,连来自天界的天车也来赞赏尼弥王的功德波罗蜜。至于将来的故事如何?

请欣赏下一集。

更多精彩: http://yfs.bbs5050.com/
点我:

相关文章

达真堪布:婚姻中有裂缝怎么办?

达真堪布:婚姻中有裂缝怎么办?

达真堪布:婚姻中有裂缝怎么办? 问:婚姻中有裂缝怎么办?如何修复婚姻中的裂缝? 答:夫妻一般都是冤家,不是冤家不聚头么!但是,通过佛法,通过智慧都可以改变。改变心态,就能改变关系。都不要自私,能够...

净土法门法语:这就是多善根、多福德、多因缘,几人知道?

净土法门法语:这就是多善根、多福德、多因缘,几人知道?

1. 应该念佛,念佛就是多善根、多福德、多因缘。所以,觉明妙行菩萨劝我们,「少说一句话,多念一声佛」,这很有道理。说一句话是废话,念一声佛你在累积功德。真正明白的人、觉悟的人,他的佛号二六时中不中断...

陈坚教授:论智????的“一念心”

陈坚教授:论智????的“一念心”

陈坚教授:论智顗的“一念心”提要“一念心”是天台宗创始人智顗佛学思想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何为“一念心”?学界以往对它的理解有所偏失。本文从多个角度对“一念心”作了全方位的考察。从外延上看,“一念心”是...

最伟大的科学家之一:素食者尼古拉特斯拉

最伟大的科学家之一:素食者尼古拉特斯拉

素食观伟大的发明家、物理学家兼机械工程师--尼古拉?特斯拉(Nikola Tesla;1856-1943),也是虔诚的素食者,他发明了交流电电力系统,由于这项发明,今天我们才能将电力输送到世界各地。...

    学佛的人不观察自己的心,不是学佛。每天要增加观察自己的心多一点。有些居士,刚皈依的时候,念佛、做功课、放生、转绕佛塔都非常好,非常用功,随着时间的推移,慢慢的功课减少了,再过一年、两年,就什么功课也不念了,只是在放生的时候,随喜一点点的钱,某个HF来的时候,去接个法,去供养一下……

 

    真正学佛的人不是这样的。放生随喜的时候,你是否观察过自己的心呢?是发自内心的随喜,希望这些众生早日解脱、早日成佛?还是希望自己身体好?希望自己有福报?哪个比重更大一些呢?很多人学佛,最初的目的不是为了成就,更没想过要成佛,有的是因为自己很痛苦;有的是因为自己的公司垮掉了;有的是因为夫妻吵架;有的是身体不好,想治病;很少有人是因为感到人生无常,怕死而学佛。由于目的不同,真正学习佛法并将佛法运用在生活、工作中的人少之又少。很多人对学佛的意义到底有多大,没有意识到。学佛就像抓金子,不是可有可无的,真的入门了,抓住的就是金子。

 

     佛经中有个公案说:往昔有父子二人,共同拥有一个如意宝。一天,父子二人到一个地方去,路途中父亲累了,想睡一会儿,临睡前对儿子说“你将如意宝收藏好,在我睡着以后,千万不要将如意宝给任何人。”父亲很快就睡着了。这时果然来了几个小偷问这小孩要如意宝,孩子说“父亲说了,如意宝不能给任何人。”小偷们于是拿了一些糖果给他,并说:“这个如意宝对你没有什么用,糖果却可以马上吃,不如我们交换吧。”小孩终于把如意宝交了出去。父亲醒来,听说儿子因为几个糖果已经把如意宝舍弃了,心里非常伤心与失望。


    学佛也是如此,如果把最重要的“修心”舍弃了,虽然得到了一些微利,也没有多大利益。对于功课,不要是一种无所谓的态度。应该“认真”对待,还应抱着一个长期学佛的决心。世间任何一个大学生要毕业的话,也是要经过小学、初中、高中、大学,16年的时间才能完成。那么,要想真正领悟佛法里那些精深的含义,也自非一朝一夕就能实现。


    我们从无始以来,能获得人身,能抓住这不可思议的学佛机会,能有学佛的条件,真的是不容易的,不要轻易放弃。学佛、修心应该像山中的小溪水,长年不断的流。而不应该像开关水龙头一样,用的时候打开,不用的时候关上。这样断断续续,对我们来说,没有什么益处。要时时刻刻去观察自己的心。

也不能为了眼前的一点点利益,或一点点的烦恼就放弃学佛,就像上面的那个小孩子一样。到最后,你面临死亡感到痛苦、伤心的时候没有人能救你。


    以前,我只是告诉别人,今天你皈依,学佛可以慢慢来。现在想想,这样不太对的,皈依虽然对他们的今生来世,有很大的利益,但如果不抓紧时间学佛,来世何时再得到这样宝贵的人身和学佛的机会,谁也不知道。所以应该抓紧时间,快一点学佛,早日成佛。每个人的生命是无法自己掌握的,我们不知道生命的过程,什么时候生,不由我们决定,什么时候死,我们也不清楚。所以一定要把握住眼下的时间,把握住学佛的机会,用心去学。

    学佛的最根本的目的是“修心”,心的本性控制得好,本质就好,外面的伤口也就没什么了。

    “修心”有多重要呢?学佛就像一棵树,而“修心”则是树根,树根是好的,树干、树叶坏了,没关系,缘分到的时候,还有重新长出来的机会。但如果树根烂了,那这棵树就算暂时拥有挺拔、粗大的树干,有茂盛的树叶也只是表面的,没有什么用处了,因为它的“根本”坏了。只有学佛才能保护自己的心,不要受外面的干扰。现在很多年轻人皈依后,不懂得如何学佛,嘴巴里乱说,不珍惜佛法,这样真的不好。每个人应该时刻观察、保护自己的心,无论发生什么事情,遇到自己害怕的、痛苦的事情、病痛、烦恼,这些时候都要忆念佛所教给我们的修行办法。怎样才是修心呢?还是那句话,时刻要观察自己的心。比如说,生气、生病,这样的事情一旦出现的时候,你第一个反应是什么呢?你一定会使用世间法去解决这个事情,你生气的话,会说是别人不对,才惹你生气,你生病的时候,你会说是天气冷了、食物不干净……你才生病;说这些的时候,你的心是怎么样的呢?再比如,很多人都有人生中自己感觉是最痛苦的事情,也有最可怜的时刻。自己的父母去世了、自己最心爱的人离开了,自己最喜爱的玩具丢失了。当时你可能非常的伤心、绝望、痛苦、烦恼……现在呢?这些都随着时间而过去了,就像风吹一样过去了。能留下什么呢?当时的那些痛苦和烦恼,现在回想起来有什么意义吗?


     有位修行人曾经说过:“每天观察自己的心多一点,就是学佛”。不要去说别人的事情、不要看别人的过失,自己每天多观察自己的心,才是最根本的。佛陀在《摄正法经》中说:“所谓的佛法,就是调伏自相续。”如果能调伏自相续,那就得到了佛法的真谛。

学佛的人不观察自己的心,不是学佛

    学佛的人不观察自己的心,不是学佛。每天要增加观察自己的心多一点。有些居士,刚皈依的时候,念佛、做功课、放生、转绕佛塔都非常好,非常用功,随着时间的推移,慢慢的功课减少了,...

法照大师的念佛奇缘

法照大师的念佛奇缘

法照大师也是唐代高僧,因其思想与行持,皆与善导大师相似,后人认为他是善导大师再来示现的,所以尊称他「后善导」。 法照大师出家不久,有次在他心很寂静的时候,看到自己的钵显现一种圣境:高山中有间寺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