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素成为饮食新时尚 天下第一素宴亮相会展中心

厦门网-厦门日报讯(记者崔昊)不要再以为吃素是吃斋念佛人家的事儿,现如今,吃素已经成为一种时尚的饮食文化。不信您就抓住第四届厦门国际素食养生展的最后一天,到会展中心F厅一探究竟吧!

  尝鲜

不出家门也能做素食

  红烧狮子头、养生小火锅、咖喱吉丁煲、佛跳墙……一道道大家熟悉的荤菜,在养生素食展上“摇身一变”,以豆类、菌类等素食食材为原料烹饪而成,并装进了真空包装,得到不少想要尝“鲜”的市民的喜爱。来自台湾的天恩素食主推真空包装的素食产品,素关东煮、素饺子、素汉堡、素肠、素点心以及让人眼花缭乱的各种素菜,让你尽情选个够。

一位小朋友赖在免费品尝的柜台前,对着各种素火腿尝了一个遍,一个劲儿地向他的妈妈要求:“妈妈,我喜欢吃这个!”另一边,市民王小姐在速冻冰箱里挑选了玉米汉堡和素关东煮,她告诉记者:“素菜时常听说,但真的还没有去过素食餐厅,看到这么诱人的菜名,又这么方便,买回去尝尝鲜!”

  创新

素“满汉全席”再亮相

  厦门素食的招牌——南普陀素菜,再次将“天下第一素宴”搬上了素食养生展,一位外地客商第一回见到如此庞大的阵势,边拿出手机照相留念,边自言自语:“这不就是素‘满汉全席’嘛!”

负责掌勺南普陀素食的一位大厨告诉记者:“近年来,人对自身健康的期望越来越高,素食理念早已超越了地域、民族、信仰等天然屏障,变成了一种健康饮食的趋势。”他告诉记者,随着人们对素食的要求越来越高,南普陀素菜在菜品上不断创新,并多次在国内国际获奖。

  动向

食素成为饮食新时尚

  通过素食展与素食结缘,市民赖先生就是在几年前参与素食展,听了素食论坛的大师讲座,而后循序渐进地改变以往的饮食习惯,如今他已经习惯了食素。如今,食素已成为一种饮食新时尚,厦门不断涌现的素食餐厅就是有力的证明。

主办方介绍,厦门素食展是第一个在中国大陆以素食、环保健康为主题的养生展会,自开办以来,已经逐渐把生机乐活的概念普及推广。每当中午时分,素食养生展的展馆就成了人气最旺的地方,烹炒溜炸,色香味形,一场无法拒绝的盛大素食派对在这里上演。

  花絮

舌尖上的中国

  古朴的石桌上,细长的竹简平铺而开,一个个精致的小壶、小雕件、小礼盒整齐地摆放着。一改茶叶店的传统卖茶风格,这家茶主题创意生活馆走起了“非主流”路线。

“很有特色啊,礼盒包装得也特别精美。”王小姐瞪大了眼睛,看着展台上的小饰品,还向工作人员询问起一个名叫“茶礼饰食器”的四件套礼盒。原来,一罐醉红岩、一顶焚香炉、一口凤梨酥、一套龙泉窑茶杯,装在一个礼盒中,将茶文化中的茶、礼、饰、食、器五大元素巧妙又富有创意地融合在一起。此外,记者还看到了各具特色的礼盒,其中一套名为“舌尖上的中国茶”礼盒吸引了市民的注意,将安溪铁观音、武夷大红袍、信阳毛尖、庐山云雾茶等十大中国传统茶收集于一起,带上我们的味蕾环游中国,尝遍各地特色茶。

更多精彩: http://yfs.bbs5050.com/
点我:

相关文章

达真堪布:法本里没有的仪轨我们可以修吗?

达真堪布:法本里没有的仪轨我们可以修吗?

达真堪布:法本里没有的仪轨我们可以修吗? 《净土与大圆满修法仪轨》里没有的仪轨我们可以修吗? 达真堪布解答:学修的内容一定不能随意改动。除了我们法本里的这些传承仪轨以外,不要轻易加别的内容。其他...

佛教故事:玄奘精神 第36节:第五章 不抛弃,不放弃!(7)

佛教故事:玄奘精神 第36节:第五章 不抛弃,不放弃!(7)

成功也许很远,远到你无法再多一点希望;成功也许很近,近到你只需再坚持一步。结拜成异姓兄弟后,麹文泰还对玄奘提出了一个要求,与其说是要求,不如看成是他对玄奘的期望:为兄我全力支持贤弟你前往西天求法,但...

精准通书择日有时要求太高 这个方法你肯定没有想到

精准通书择日有时要求太高 这个方法你肯定没有想到

现在的时代处于信息化,我们基本上都有手机号码,那么大家在选取手机号码是随意的,还是经过精挑细选呢?其实手机号码存在能量场,对凶吉有一定的影响。精准通书择日有时要求太高,因此用手机号码择吉对我们的婚姻...

佛教故事:哼哈一如说:清心集

佛教故事:哼哈一如说:清心集

清心集加拿大落矶山脉群──人生真谛的写照人,从出生就学习爬阶梯,总寄望爬上更高一层,拥有的就会更多。然而欲、望是无止境的黑洞。欲让人的心,永远都好像在深谷中,永远都久缺。望更是无止境的希冀。人若无欲...

从观待道理去看,清净和不清净的世界是果,它的因法,是众生的心。《维摩诘经》里面说得很清楚:心清净的时候,外在现象自然会清净;反之,如果心不清净,看到的必然是不清净的现象,这就是因和果的观待。

当然,虽说心清净一切清净,心不清净则一切都不清净。这等于是在说,世上不存在什么客观的物体,一切都是主观的现象,但这与西方哲学的唯心主义完全是两回事。

关于心与外境的关系,从凡夫至八地菩萨之间的修行境界中也能看出——七地以下的菩萨虽然断除了大部分烦恼障,但因为烦恼障没有完全断除,所知障更没有断除,所以看到的仍然是不清净的现象。就现象而言,一地到七地菩萨所看到的世界,与我们现在看到的世界是一样的;但从内在境界而言,凡夫众生会认为世界是实有的,而菩萨却知道世界是如幻如梦的。

但到八地以后,就是另一番景象了,此时的菩萨除了通达世界的如梦如幻与空性以外,在所感知的显像上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不清净的娑婆世界变得清净,就像东方琉璃光佛的世界,或西方阿弥陀佛的世界一样。虽然八地以上的菩萨所看到的世界和我们所看到的世界有着天翻地覆的差异,但实际上二者所见的本体都是同一个地球,并不是因为八地菩萨的修行好、心清净,就在地球以外,重新创造了一个新的清净的地球。二者之所见,只是一个世界的两种不同现象而已。

一个共同的世界为什么会有不同的两种现象呢?学过《定解宝灯论》并能抓住其核心要领的人应该知道,其原因,就是因为两种现象中,一个是真实的,一个不是真实的。谁对谁错?怎么去辨别呢?肯定佛菩萨看到的才是真理。因为我们罪障深重,故所见范围也很小、很狭窄;在没有修到八地之前,菩萨们看到的也跟我们看到的一样不清净,只是经历长时间的修行,心慢慢清净,并断除了所有的障碍、罪业以后,看到的才是清净的,证悟境界越高,看到的越正确。

如果处处以自我为中心,以自我为主导,只相信自己的感官,只承认感官所获得的信息——地球就是我现在看到的样子,不可能像西方极乐世界一样清净——就会将真实、准确的信息误以为是错的。

有个比喻说得好:在得一种胆病的时候,会将所有白色的东西看成是黄色的,但没有得这种病的人看到的,却是正常的白色。两个人看同一张白纸的时候,会看出两个不同的颜色。虽然客观上只有一张纸,却因为观看主体的不同,而产生了两个不同的现象。其中哪一个是对的?哪一个是错的?我们肯定会说看见白纸的是对的,把白纸看成是黄色的是错的,因为后者患有胆病。患胆病的人经过治疗,病慢慢好起来,眼睛视力也会随之慢慢恢复,他看到的白纸也越来越白,当他的病完全康复时,他看到所有颜色,都与正常人完全一样了。

八地以上的佛菩萨,就像没有得胆病的健康人;而八地以下的菩萨,特别是我们凡夫,就像得了胆病的患者。从凡夫到八地之间的过程,就如同胆病患者从生病到康复之间的阶段。通过这个比喻,可以非常顺利地证明这个世界的本体是清净的。有人可能还会反驳:这怎么可能呢?佛也说娑婆世界是不清净的呀?我们看到的也是不清净的,怎么可以说这个世界是清净的呢?

这就如同得了胆病的人与正常人的辩论一样,其中谁是谁非,明眼人自然心知肚明。就凡夫五种感官所捕获的世界而言,我们今天看到的一切,可以分成正确和错误的两种感知;但如果再提高一个层次,到了佛或者八地菩萨的境界时,我们今天所看到的一切都是错误的,这就叫做观待道理。

这个道理的密宗修法,就是生起次第。倘若根基非常成熟,则即使是刚刚学密的资粮道或加行道的修行人,若能认真精进修持生起次第法门,在短短的六个月当中,就能看到清净的现象。但从显宗的角度来说,则要修到八地以后,才能看到这些现象。
但我们不能自认为自己是上等根基,那样的人是很难得罕见的,我们这种人连中等根基是不是都成问题,想用六个月修成,恐怕更是痴心妄想了。
对我们而言,逐渐引导的方法才是契合根机的,通过锲而不舍地努力修持生起次第,或许此生能够看到清净的现象。

因为显宗没有这种修法,故而需要长劫苦修、积累资粮,等到八地之际,方能显现出这些现象。由于密法有很多具针对性的具体修法,所以也称为方便道。

一地到七地菩萨眼中的世界

从观待道理去看,清净和不清净的世界是果,它的因法,是众生的心。《维摩诘经》里面说得很清楚:心清净的时候,外在现象自然会清净;反之,如果心不清净,看到的必然是不清净的现象,这就是因和果的观待。当然,虽...

佛教故事:禅·看开:活好当下好时光

佛教故事:禅·看开:活好当下好时光

活好当下好时光一个人所拥有的最好的东西是什么?不是昨天的辉煌,也不是明天的希望,而是现在。永平寺里,有一位八十多岁的老禅师在烈日下晒香菇,住持道元禅师看到以后,忍不住说:长老,您年纪这么大了,为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