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故事:百喻经故事全集译注:第十四节 杀商主祀天喻

第十四节 杀商主祀天喻

昔有贾客,欲入大海。入大海之法,要须导师,然后可去。即共求觅,得一导师。

既得之已,相将发引,至旷野中,有一天祠,当须入祀,然后得过。于是众贾共思量言:我等伴党,尽是亲亲,属如何可杀?唯此导师,中用祀天。

即杀导师,以用祭祀。

祀天已竟,迷失道路,不知所趣,穷困死尽。

一切世人,亦复如是:欲入法海,取其珍宝,当修善法行以为导师。毁破善行,生死旷路,永无出期。经历三涂,受苦长远。如彼商贾将入大海,杀其导者,迷失津济,终致困死。

译文:

商人杀向导祭天的故事

曾经有一伙商人,准备到大海里探宝,但不熟悉去大海的路径,必需要找一个向导带路,才能前往。于是他们就共同多方寻找,果然请到一位领路人。

有了这位向导之后,他们便一起出发。走到一处旷野地带,那里有一座祭祀天神的寺庙,按照常规一定要杀一个活人去祭祀天神。于是这群商人商量:我们这些伙伴都是亲人或朋友,怎么能杀掉谁呢!现在唯一跟我们没有亲属关系的就只有这位向导,用他祭祀天神长算了。

祭神完毕,他们却迷失了前进的道路,不知该向哪儿走。结果,这些商人全部被困死在荒野之中。

世上也有这样一些凡夫,跟这个故事没有多少差异;要想到佛法的海洋中去探珍宝,就应当以勤修善法为先导。如果败坏善行,不依教奉行,在这如同茫茫生死轮回的旷野中,是没有办法能够解脱的。只要经历三恶道的灾难以致受苦无穷。就像这些商人将要进入大海,却杀掉了向导,结果迷失了方向,最终困死在旷野里。

更多精彩: http://yfs.bbs5050.com/
点我:

相关文章

雪漠:“开悟”的前前后后

雪漠:“开悟”的前前后后

雪漠:“开悟”的前前后后1、明心见性◎问:什么是明心见性?明心见性的过程是不是很漫长?明心见性对于人生意味着什么呢?●雪漠:明心是明白真心,见性是见到自性,难易全在于信心,有信心者易如翻掌,无信心者...

为了成为甚深法教的法器,必先忏除罪障

 

无论做何修持或善行,都需要有净除罪障的修持。一位印度论师曾说:「三昧耶戒,是想要得到大成就的人的生命。」同样的,密勒日巴也说:「如果我们没有好好忏悔无始以来所造作的重罪,也就是自性罪和佛制罪,就没有办法成为堪能容受甚深教法的法器。」

忏罪法门中,最殊胜的是金刚萨埵百字明咒的修持。

过去印度论师也写了许多如何去除根本堕罪的论本,也写了各种还净的方法,如果我们犯了一些小罪业,但放着不处理的话,随着时间过去,罪业会越来越重、越来越难处理。

在密乘中常提到根本堕罪,如果犯了密乘根本堕罪是非常严重的,而且很容易犯,经典中也提到,如果违犯了,那会堕无间地狱很久很久,久到大乘上根利器的人都可以成佛了,可见真的很久。但如果可以发自内心的、心口如一的念诵「百字明咒」,一切密乘的根本堕罪都可以清净。

虽然罪如江河,修持「金刚萨埵」仍能还净

接着法王引用《了义炬》中关于「金刚萨埵」净罪功德的开示(P131)说:

阿底峡尊者曾说,密乘戒是非常容易违犯的,如果一个宝瓶,你没有净观而把它当俗物(这就违犯了密乘戒),因此就像阿底峡尊者的比喻,曼达盘擦干净了,随便一摆还是很容易沾染上灰尘一样,违犯密乘堕罪就是这样容易。有弟子问说:「不是说密乘可以一生成佛吗?如果这么容易犯堕罪,怎么成佛?」阿底峡尊者说:「别担心,我们金刚乘有金刚萨埵忏罪法门,就像牧羊人用投石带投石,可以一下驱赶成群上百的鸟群,念诵金刚萨埵也可以净除无量的罪障。」

菩萨利他要走更长的路,所以需要忏罪法门

过去一些智者也说,一个行者如果本身具有别解脱戒的律仪戒,接着又受大乘菩萨戒,后来又受密乘戒,那么之前的律仪戒就会自然归属成为后面戒律的一部分。因此,这时如果这位行者违犯了菩萨戒或密乘戒,但能如法忏悔恢复的话,同时已经成为一部分别解脱戒的律仪戒,也自然能够恢复。

虽然每一个戒法,都有各自还净的方法,但是就像这里智者所提到的情况也是有的。所以一方面来说,菩萨戒比律仪戒难持守,密乘戒又比菩萨戒难持守,但也因为如此难以持守,还净的力量也变得殊胜,因此例如菩萨戒、密乘戒等等上部戒还净恢复了,下部戒自然跟着清净、恢复,所以不用因为戒律难以持守而害怕受戒。

经典中也记载,一位具有菩萨戒的行者,如果他犯了别解脱戒的根本堕罪或者波罗夷罪,而他心中的愿菩提心戒还具备,这样的情况之下,这位行者可以再在所依的三宝前透过忏悔而恢复别解脱戒,但这样的说法是不见于律典当中的。总之,所谓菩萨,因为他要利益无量的众生,他要用无量劫的时间积聚资粮,净除罪障,真的有很长的路要走,因此不能因别解脱戒律仪上的违犯,而让他停滞而裹足不前,妨碍利益众生的长远利益。所以,对于菩萨有如此特别的开许。

这是从个人来说是可以的,但从整体佛教来说,能依佛制的律典来行持是最好的。总之,这里要强调的是,如同祖师们所说,戒律并不容易持守,但还是有着甚深、不可思议的净罪法门,因此如果能够如法忏悔还净,这样就不会对于受戒、持戒感到害怕。

祈愿法会期间,最好能诵六亿遍「百字明咒」

但还是想跟大家多借五分钟,有些话想说。大司徒仁波切的总经教师曾告诉我,如果在祈愿法会期间,能持诵六亿遍的百字明咒是非常好的,我想因为时间有限,我们可能很难念到六亿遍,但这次人很多,一起念几百万遍是可能的,所以我们能一起共修金刚萨埵是非常好的。

连阿底峡尊者都说,他违犯的密乘堕罪如雨般降下,那我们更不用说了,我们犯的密乘堕罪简直是如江河一般流个不停。因此,相信在知道过错,带着后悔之心,如法修持金刚萨埵法门、持诵百字明咒净罪法门之下,我们的三昧耶戒得以清净,珍贵的噶举传承也因此而兴盛弘扬。

请大家一定要记得,观修本尊时最重要关键,就是:当你在修持某本尊时,这一个本尊,他并不是独立的本尊,完全不是,你要深刻记得,他的本质就是十方诸佛的本质,本质是相同的。

就好像一个很大的瓶子能够装下很多东西,同样每一个本尊都足以容纳一切本尊,结合一切的功德与加持,因此本尊具有十方诸佛的自性,自然具备十方诸佛一切的功德与加持,不然若起了分别,而产生「皈依此尊而不皈依其他尊」等想法,就违反皈依戒了。因为当我们说「皈依」时,我们是说「皈依佛,两足尊」,而「佛」就是代表「所有具备断证功德者」。同理,当谈到本尊时,重点是他们的功德,而不是在外相上做分别,而有「我修的是那尊白色的本尊,不是这尊黑色的本尊」等等争论,那些都只是外在的形象,所有本尊都是一样的。

把握一座法,就有机会圆满三大劫功德

按照金刚萨埵的修持仪轨,会观想先放光供养诸佛菩萨,再布施一切众生;或者先下施再上供,这样也是可以。总之,此处的重点是,在观想放光时,是圆满了上供下施的部分。

事实上,此处有一个重点,也就是当你如法修持,懂得要点而修的话,其实就可以在这短暂时间、在这一座法中,圆满显乘提到的三大阿僧祇劫所要累积的无量功德。相反地,无始以来就一直在轮回,如果无法抓到要点,再怎么修也不会有太大用处,恐怕还是会继续轮回下去吧。

想要成为法器,必先忏除罪障

为了成为甚深法教的法器,必先忏除罪障 无论做何修持或善行,都需要有净除罪障的修持。一位印度论师曾说:「三昧耶戒,是想要得到大成就的人的生命。」同样的,密勒日巴也说:「如果我们没有好好忏悔无...

第六卷 第五章 文殊选择的圆通法门

第六卷 第五章 文殊选择的圆通法门

第六卷 第五章 文殊选择的圆通法门《大佛顶首楞严经》原文:文殊师利法王子奉佛慈旨。即从座起顶礼佛足。承佛威神说偈对佛觉海性澄圆 圆澄觉元妙元明照生所 所立照性亡迷妄有虚空 依空立世界想澄成国土 知觉...

达真堪布:怎样区分修行如法和不如法

达真堪布:怎样区分修行如法和不如法

达真堪布:怎样区分修行如法和不如法 上师经常讲“修行要如法”。那么,什么是如法,什么是不如法呢?达真堪布解答:什么是“如法地修行”?简而言之,就是按次第、一个一个尽心尽力去做。法门有很多,修行的层次...

佛教故事:玄奘法师传第一卷

佛教故事:玄奘法师传第一卷

玄奘法师传第一卷玄奘法师,俗姓陈,单名一个袆字,生于隋仁寿二年(公元602年),河南陈留(今河南省偃师县缑氏镇陈河村)人氏。他是汉朝太丘长仲弓的后裔,曾祖父陈钦,曾任后魏上党太守;祖父陈康,以学优出...

水立方设计师赵小钧

水立方设计师赵小钧

“我觉得很多人到了一定的阶段自然会发现一些东西,就像爱因斯坦临死前忽然发现自己是一个佛教徒。这是一种很东方、很人文的东西,我想这跟奥雅纳的公司后来有这么强的凝聚力是很有关系的。他能把公司做成这样,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