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茂森: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第三十五集)
尊敬的诸位大德、同修,大家晚上好,阿弥陀佛!我们继续来学习《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请大家翻开经本第八十六页,第三行中间开始看起:
【复次阿难。若有众生欲生彼国。虽不能大精进禅定。尽持经戒。要当作善。所谓一不杀生。二不偷盗。三不淫欲。四不妄言。五不绮语。六不恶口。七不两舌。八不贪。九不瞋。十不痴。如是昼夜思惟。极乐世界阿弥陀佛。种种功德。种种庄严。志心归依。顶礼供养。】
先看到这里。这一段的经文在「往生正因第二十五品」当中,属于中辈往生的人,前面经文是讲上辈。我们上一次说到,这二十五品的经文是补充二十四品的,二十四品讲三辈往生,那么二十五品也讲到三辈。这里的中辈往生的人比上辈那个缘就差一些了,就是没有像上辈那么殊胜的缘分,也就是说他很想象上辈那样的修行,但是心有余而力不足,他的障碍比较多。所以经文上讲,『若有众生欲生彼国』,你凡是想要往生极乐世界的人就可以往生,但是你那个想、那个愿欲一定要真实。那真实怎么来看?这就是标准,我们三辈看看自己能不能符合那个条件。
这里是『虽不能大精进禅定,尽持经戒』,他没有能够像上辈的人那样的精进修行,也没有能够得到大禅定,大禅定那是指念佛一心不乱,也不能够像上辈那样的严持戒律,前面经文说「持诸禁戒,坚守不犯,饶益有情」,这是经戒上教导我们的,那么这中辈的人他就做不到。实际上这就是在缘上不足,善导大师讲,三辈九品往生,总在遇缘不同。如果你的缘殊胜,虽然你自己根性差一些,但是也能够上辈往生。可是缘要是不足,即使你本身的根性不错,可是没有这样的好的缘分就没办法上辈。像这里中辈的人,他有这个发心,也很想修行,但是福报不够、缘分不足,没有这样一个好的道场提供给他修学,想修找不到地方;或者找到了地方,没有一个好的善友来带领他修行。那么自己修往往懈怠,容易懒散,甚至因为对于经教的理论和方法不能够透彻了解,所以甚至会有偏差。因此一个真正道场,那是修道人殊胜的增上缘,我们每个同修相信都有同感,都希望找到一个好的道场,依止好的善知识来修行。
那么真正修行的道场,以古德的标准,精进佛七,最好不要超过十个人,十个人在一起打佛七,主七和尚就能照顾得到。如果超过十个人,他就心力没办法照顾,因为主七的和尚不管他是在家还是出家,这个和尚叫亲教师,带领道场同修修学,他要对每一个学生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要非常的清楚,如果一有偏差,立即纠正,主七的人要有这种能力。所以他打佛七,他不是自己念佛,他是观察大众,很仔细的看每一个人出现什么状况,他要负这个责任。所以十个人以内他容易照顾,如果人多了真的照顾不过来,那只能是什么,不能打精进佛七,只能是什么?随缘接引的佛七。现在一般道场举行佛七往往都是这一类的,早上九点钟开始起香,念个二、三个小时就吃中午饭,然后睡个午休,下午两点来钟再开始念,念上二、三个小时,如果能再听听经也就更不错了。晚上可能再做一个晚课,然后就回家休息了,一天能念个八个小时就很不错。这种是结缘的佛七,不是精进佛七。
《阿弥陀经》里面讲的「若一日,若二日……至若七日,一心不乱」,这种佛七那可是精进,不能够休息,更不能够讲话。杂心闲话,念佛念了两个钟点,聊聊天,那功夫全给破坏了。那真的止语念佛,二十四个小时一天,不能够讲话、不能够休息,吃饭的时候也不需要叫,不会「吃饭,快来吃饭」,行了,你这念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还夹着「吃饭」,那怎么能一心不乱?吃饭的时候自己出来,肚子饿了,外面有点心,该吃饭的时候,自己看着时间自己吃,吃饭的时候也在佛号不断,吃完了立即进入念佛堂用功。这一日一夜二十四小时下来,这心就念得很清净了。如果能坚持二日、三日,乃至七日,这样用功,真的是非常有可能达到念佛三昧。人一生当中有这么一次就搞定了,你一达到念佛三昧就不会退,你这一生决定有把握往生。
所以有一个共修的道场真不容易!那么实在讲古人比较容易,现在人就很难了,为什么?古人真有道心,他修行为自己了生脱死,他不看别人。就像《论语》里面孔子讲的,「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现在修行尽爱看别人,自己修起来也装模作样给别人看,看别人的毛病习气。不仅看,还说,在一起杂心闲话,就说张家长李家短,那心怎么能够清净?所以现在人共修的因缘就很难遇了。最好是什么?自己修,自己关在自己的房子里面,你就什么人没看到,你也就不会有人我是非了。所以如果人我是非放不下,还看人家的过失的,最好不要共修,共修那是造业,破坏道场的六和敬,那不如在家里一个人修,那还容易成就。再共修你就肯定堕落,要是讲两舌是非,破坏六和僧团,那将来是堕阿鼻地狱。所以想一想我们师父提倡大家独修,这个好。
其实世尊当年在世的时候,众弟子们在一起也是共学独修,共学是什么?听法的时候,大家聚会在一起,听释迦牟尼佛讲经说法。听完之后,各自回到自己的地方去修行,每个人找一棵树在里头打坐,那底下打坐、用功。真的是师父领进门,修行靠各人,各修各的,不用互相掺和在一起,个个都有成就。我们师父讲,现在我们也应该这样提倡,提倡什么?共学独修。讲经的时候大家都来,有问题的时候也可以请教,提出来讨论,把疑惑都解决了,道理都明白了,方法都晓得了,回家自己干。没有任何的是非,没有任何的意见,你自己爱怎么修怎么修,你想通宵念佛,你就自己可以通宵念佛,你念累了,自己休息也可以。想拜佛的时候就拜佛,想经行的时候就经行,想念经读经的时候就自己念经读经。甚至你想多听经,放个光盘也可以,没人打扰你。你看这也很好,这样心容易得到清净。
那么这种人,底下必须要做到的,经文里面说,『要当作善』,这就是一定要断恶修善,这个非常非常重要!念佛人要求生西方极乐世界,那里是诸上善人俱会一处,你想跟诸上善人在一起,自己要是行为念头都不善,怎么有资格?所以真想往生的人,怎么能够纵容自己造恶?怎么能够不努力修善?那么这里讲到的修善以十善业做标准,我们师父常常提到的,要落实三个根。《十善业道》是学佛人的基础的戒行,它是戒律的基础,上辈的人能够尽持经戒,那《十善业道》肯定都圆满。中辈的人持戒持得不够精严,那也要保证做到十善业。所以《十善业道》真的要把它当作自己的功过格,每天对照反省,如果有犯了的,忏悔改过。当然《十善业道》前面还有基础,就是《太上感应篇》、就是《弟子规》,这两个基础真正做到了,十善业就很容易落实。那么这里给我们列出十善的条目,具体详细的讲解在《十善业道经》里面,我们师父上人详讲过一遍,我也复讲过一遍,也有广东话的,都可以拿来做参考。那么《十善业道》这个批注可以找到,像戒律里面的《沙弥律仪增注》,这是清朝弘赞律师所注的,这里头前面五戒实际上就是十善业道,讲得都很详细,我们应该非常认真的来学习。
那么这里第一个,『所谓一不杀生』,「不杀生」范围非常的广,不仅不能伤害众生的身命,也不可以伤害众生的心理、伤害众生的感情,让众生生烦恼,这都是变相的杀生。所以要断杀心,这个杀戒才能够持得好,也就是我们在待人处事当中,要念念没有损恼众生的心,要让众生生欢喜。如果让众生生烦恼,说明自己杀心未断,那么从哪里做起?从自己父母师长做起,我先不能让我父母师长生烦恼。《弟子规》上讲,「身有伤,贻亲忧;德有伤,贻亲羞」,自己身体不好,没有把它搞得很健康,生活没有规律,没有注重健康的饮食和作息,没有注重锻炼身体,这身体出毛病了,让父母担忧。忧能使人老,父母担忧,不就是伤害了父母吗?自己的德行有亏缺,不就等于让父母感觉到羞耻,这也是等于伤害父母。对师长也是如此,师长的心跟父母的心是一样的,念念都在关怀学生的成长,尤其是关怀学生的法身慧命。那如果我们不努力修行,断恶修善,这就对不起父母师长。所以这十善业我们要努力做到,这才能称为一个善人。心行不善那就伤害父母、伤害师长。所以不杀生这讲起来范围太广泛了,乃至对小动物、对蚊虫蚂蚁都要有一颗尊重的心,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一切众生都是过去父母、未来诸佛,所以这颗慈悲心养出来了,这不杀才能够叫圆满,慈心不杀。
底下第二是『不偷盗』。「不偷盗」的范围也是很广,在佛经里面称为不与取就叫偷盗。没有经过主人的同意,你把他的物品拿走了,自己用了,这都属于不与取,犯了偷盗了。这个持戒就很微细了,你譬如说我看到这手表放在这桌上,我不知道是谁的,我知道这个东西肯定有主人,但是我为了看表,没征得主人的同意,我拿起来看现在几点钟了,这就叫不与取。你没经过同意,你就拿了用了,严格的来讲都叫偷盗。所以你就想想,它包含的方方面面那种层次多么的深广。这是你什么心?贪小便宜的心,我贪这个便宜,贪方便,用贪心,没经过主人的同意我取用了,就犯了偷盗,所以这非常的细微。那么对于个人的东西,我们不与取是偷盗,对于公家的东西那更是偷盗。譬如说国家财物,公共的物品,如果我有意损害,或者为了贪自己的便宜,盗取公家的东西,那都是对全国人民结罪。因为这个东西是国家的,你盗取了,那全国人民都成为我们的债主,那这个结罪可就大了,将来有得还了,这么多债主。
所以我们每天生活起居都要留这个心,不能够有一丝毫的意念损害公众的利益,包括什么?违反法律、违反规定。我以前就举这个例子,你过马路闯红灯,那都属于偷盗,你贪那个时间方便,违反了法律,以盗心做了这个行为,偷盗。所以学佛的人一定要遵守所有的国家法令规章,绝不能够违反,这就是持戒,做大众的好样子。这个红灯,我时间很紧,时间紧也得站着,等到那个绿灯我们才走,这就是持戒人。于细微处都不犯,才能保证你大节上不犯。
对于一国的人结罪,那个罪就很重,假如说盗三宝物,这个罪就更重了,最重的就是这个罪。三宝的东西,譬如说道场,这个道场是十方道场,那里面的东西是三宝物,我们盗用了,那这结罪是跟尽虚空遍法界一切佛法僧结罪,那你这个数量就没得算了,所以还起来那真的还不清。因此华聚菩萨说过,五逆十恶的罪人,我都有能力去救他,但是盗三宝物,我就没办法了。可见得这个罪比五逆罪还要重,所以三宝的物品乃至一针一线都不可以盗取。那么当然在道场里面修行的这个修行人,出家的、在家的,假如说接受道场的供养,不能够精进的修行,此生了道,那将来可也是有得还。古人有所谓,「施主一粒米,大如须弥山,今生不了道,披毛戴角还」,做牛做马也得还。做牛做马是什么?先堕地狱,地狱的罪受满了再堕饿鬼,饿鬼罪受满了再来到畜生道做牛做马还。所以我们曾经看过很多大山上面他们修寺院,雇用的这些施工队,他们拿那些马、那些驴、那些骡子去担那些砂石、砖,这些建筑材料,从山底下走上去。山很高,走至少得两个小时,那么施工队为了赶时间,多挣点钱,他是按一趟来计算,走多一趟就多一趟的钱,所以那些工人就拿着皮鞭使劲的抽那些骡马。我们就看到那骡马最后走都走不动了,整个就趴在那儿,最后就累死了。那些人真的也是非常残忍,我感觉到,为了赶那个马,那马走不动,就拿那个钉子扎在那个马背上,让牠痛,痛就能够多走一段路。所以过去生中,这些肯定也是在道场里面修行的人,不了道,结果所受的供养,今生做牛做马来还。
第三『不淫欲』。这个淫是众生无始劫的一个深重的烦恼习气,经上讲这是六道轮回的根本,我们如果不把这个烦恼断除,想要这一生了脱生死是不可能的。那么佛家对于在家人制定的戒律是不邪淫,就是非夫妻的男女关系这都叫邪淫,不正常的关系;对于出家人来讲是制定的不淫欲。那么实际上佛制定不邪淫的戒是属于方便,要慢慢的帮助人把这个淫心断除,这是爱欲生死之根。有所谓,「一切众生皆因淫欲而正性命」,如果你没有这种烦恼,你不会来到这个六道里面投胎。你为什么来投胎?因为你有这个念头,看到有缘的父母,自己就动了爱欲的念头,就投胎来了。
所以《楞严经》上告诉我们,有个「四种清净明诲章」,佛讲这四种根本戒律,一般来讲,先讲不杀生、不偷盗,再讲不淫欲,然后是不妄语。可是在《楞严经》当中他先说不淫欲,把淫戒摆在四种根本重戒的首位,是佛的第一清净明诲,明是明白的,诲是教诲,为什么?因为世尊这部《楞严经》是阿难启请的,阿难尊者他是出家人,他希望这一生了生死、出三界。那佛就要跟他讲真话,你不是真干,佛就给你方便说一说;你要是真干,佛就给你讲真话,你必须要断淫。不仅身淫要断,身不能造作,心淫也要断,就是念头都要清净,不可以有。所以《楞严经》上讲,若诸众生,「其心不淫,则不随其生死相续」,所以生死轮回怎么来的?就是这个念头放不下。我们说老实话,无量劫来都是修行人,也绝对不是这一生才遇到净土法门,那真是经上讲的「已曾供养诸如来,则能欢喜信此事」,你才能够遇到这个法门你才相信,才欢喜接受。以这样的深厚的善根,说老实话早就该成就了,为什么一直没成就?佛跟我们讲原来就是这个念头不能放下,所以佛告诉阿难,「汝修三昧,本出尘劳。淫心不除,尘不可出」。你要修三昧,我们念佛人希望得到念佛三昧,学《华严》的希望得华严三昧,学《法华》的希望得法华三昧,三昧就是定,定是开智慧的基础。
那么我们想要这一生修得念佛三昧,要怎么做?一定要把这个根本戒持好,如果淫心不除,尘不可出,尘就是六道轮回,你出不去。「纵有多智,禅定现前,如不断淫,必落魔道」,世尊在这里提醒我们,我们修三昧,我们学习经教,你能修定慧,当然也会有受用,你智能增长了,你的禅定功夫得力了,甚至能够入定,功夫好的一入定十天半个月都可以不出定,这种禅定力真不错了。可是如果不断淫念,这种功夫还是出不了三界,也是往生不了,将来会到哪儿?落到魔道。魔道上品你去做魔王,那是禅定力很深,福报很大,也很有智慧的人,那种人都是在佛门里面的修行人。但是他这个念头没放下,对于男女之心他还有,将来就到天上做魔王。魔王没有不造业的,造的业都是极重的罪业,譬如说毁坏佛法,他会跟别人讲,你修行不需要断淫念,你也能修成功,你看我也能修成功,这就本身在那里毁坏佛法。
那我们现在看到末法时期那真的是魔子魔孙相当的多,在家出家都有,他们是什么?不要断淫念,你只要好好的修定,读经典,你将来就能够出三界,这些戒律我们学大乘的,不用那么讲求了,这叫魔说法。那更有甚者,自己都胡来的,在家出家的,甚至是有一定的功夫的,有一定威望的,还在这个问题上堕落,那这修的都是魔业,不是佛菩萨。那么上品是魔王,中品是魔民,下品是魔女,这是《楞严经》上告诉我们的,这是福报等级有不同,都是因为这个念头不肯放下。所以佛告诉阿难,说「汝教世人修三摩地」,三摩地就是三昧,你教大家修三昧,像我们净土教大家修念佛三昧。「先断心淫」,先把心里头的不清净的这些念头要断掉,这是「如来先佛世尊第一决定清净明诲」。所以佛提醒我们,真正修行人,真正这一生想要了生死、出三界、生净土的人,「必使淫机,身心俱断,断性亦无,于佛菩提,斯可希冀」。希冀就是希望,你想有指望这一生往生,必使淫机身心俱断;淫机,这个机是极微细的念头。身心俱断,身不能造,心也不能去想,要断掉。
那有的同修说,这个很难!这男女之心确实很难放下,男孩子看到漂亮的女孩子心就会动,女孩子看到师哥她也会动,怎么办?那不断不行,不断你出不了三界,你往生都有问题,那怎么办?要念佛。古人教我们,「不怕念起,只怕觉迟」,这个念头说不动真的不可能的,你只要是凡夫肯定都会有这种习气,你要没这个习气,你已经证得离欲阿罗汉了,你就不在三界内了。有这个念头,要立刻觉察,提起阿弥陀佛的佛号,把那个念头给压下去,不能让那不清净的念头相续不断,那就很危险。所以不可以对自己姑息纵容,当断不断,反受其乱。这真的,要真干,要知道这一生遇到净土法门,那是无量劫来希有难逢,要是这一生错过了机缘,那真是太可惜了!你想来生再遇到,那不知道是哪一劫的日子了,所以一定要珍惜这一次的机会,再重的烦恼都要下决心、咬紧牙关断掉,这你念佛功夫就得力了,你这一心不乱才能够真正做得到。这就是真正得佛菩提了。
第四是『不妄言』。就是不妄语,「妄」是欺骗人,说欺骗人的话、不真实的话,这都是妄语。那么一种是有心欺骗,这个造罪就大了!另外一种属于道听涂说,自己没弄清楚,就在那里乱传,讲那些谣言,这种也是属于妄语。那么妄语的结罪要看它的影响面有多大,影响的程度有多深。如果是说影响面很大,危害到很多的人,甚至伤害了人的法身慧命,这个业就重了!那个就是堕地狱的罪业了。所以遇到这些大节,大是大非面前,自己可真得冷静,不可以随便乱说话,人云亦云,那就参与造作妄语。
所以真正修行人,心是清净的,跟自己不相关的事情不会去打听,根本都不会在意。那些爱打听的,对什么事都要穷根问底,甚至跟自己没相关的,他也还很关心,很感兴趣,这种人心不清净,他的控制欲、占有欲很强。好奇心也不是好事,好奇心也是不清净,没什么可好奇的,一切法都是唯心所现,唯识所变,修行人往心内求,管这么多的事干什么?古人讲,知事多时烦恼多,认识人多是非多。所以修行人愈少事愈好,知道得愈少愈好,不要去看电视、不要看报纸、不听广播,你看你心多清净!我就是不看电视、不看报纸、不听广播,反正该知道的,佛菩萨会让我们知道;不该知道的,一点都不去关心,心就安住在学经教、念佛号。跟人的交往也是愈少愈好,不是跟对自己道业有帮助、有长进的,最好都不要去交往。有的人他特别好交往,人家不来找他,他还去找别人,又很爱关心别人的事情,这是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那念佛三昧到何年何月才能得到?所以这个不妄言,就是那个心要清净,没有虚妄之心、没有谄曲之心,用正直的心来对待一切人事物,不见人的过失,不造口业,这样就好。儒家也提醒我们,要敏于事而慎于言,做事修行你要努力精进,要敏捷,言语要谨慎,「话说多,不如少;惟其是,勿佞巧」,这样就好。
那么妄言里面尤其特别要注意的,不能打大妄语。什么叫大妄语?未证言证,未得谓得,就是你没证得的果位,你说你自己证得了。譬如说你没得到念佛三昧,你跟别人讲我得到念佛三昧了,我有把握往生了,这叫大妄语。这种大妄语的罪,他在阿鼻地狱,那很可怕。那么现在这个社会比起古代的社会来说,真的乱了很多,现在民主自由开放,人都有随便讲话的权力,你爱怎么讲就怎么讲。所以很多人欺骗信众,说自己是什么菩萨再来的,菩萨还不够,说什么佛再来的,说了他又不走,那肯定都是假的。古时候真的也有佛菩萨再来的,但是有一个规矩,身分暴露了,一定得往生,你得离开这个人世。说了还不走,肯定是假的,那叫妖言惑众。目的就很明显了,为了骗取信众的恭敬供养,不知道这种罪业在阿鼻地狱,永劫不能够出离。
那么这是属于有意犯的,当然也有无意犯的,这是什么?他不知道自己的境界,他以为自己达到了,然后跟别人讲。这种人他不是有心的,他是无知,对这个修行的境界、道理、方法不甚明了,心浮气躁,就说自己好像证得了。那这种人真的有,我们师父以前就遇到过,有一位年轻人,修行也很认真、很用功,有一天跑来问师父,请师父来给他印证,他已经得了阿罗汉果了。师父告诉他说,你没得阿罗汉果。他听了之后很不服气,他说我得了阿罗汉果了,那个什么某某活佛上师他都给我印证了,你怎么能说我没得阿罗汉果?师父看他非常的老实,知道他上当受骗,他是错会了自己的境界,讲也没办法,讲不通。所以师父说,「我没得阿罗汉果,你跑来问我,让我给你印证,说明你肯定也没得阿罗汉果。你要得了阿罗汉,你肯定知道我也是阿罗汉,那你才会跑来问我。我没得阿罗汉,那你认错人了,说明你也没得」。这很有智慧。
要知道得阿罗汉果的人那是什么人?六种神通现前了,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神足通、宿命通,过去未来都知道,还有漏尽通,没有烦恼了,怎么是听到一句批评话就还不服气?这是烦恼没尽,还很多。所以这就是什么?误会,以为自己得到了,没真得到,这是什么?学经教学得不够深入,另外没有依止好的善知识。这种人如果是不好好的回头,也是很危险。往往是什么?落入了狂慧当中,谁的话都不听了,自以为是,最后也会堕落。所以修行一定要依止善知识,没开悟之前都不能离开老师。离开老师了,往往不知不觉堕入邪途都不知道。现在这个社会妖魔鬼怪特别多,自己没有定慧力,那很容易上当受骗、很容易误入邪途,所以要一心跟着老师,老师就有这个责任来帮助你、保护你。这是什么?自己也要有谦虚、真诚、恭敬的心态、好学的心态,在老师身边你才能得受用。否则那你就不是真正的学生,老师看到你没有真正好学的心,也不会真肯教你了,为什么?教你没用,你接受不了,就不是个法器。法器是能装法,能接受法的。什么人是法器?真诚、恭敬到极处,老实、听话、真干的人,这是法器,那老师肯定尽全力来教导他。所以不是老师不愿意教,那得反省自己符不符合法器这个标准。这是第四个。
第五是『不绮语』。「绮语」是讲花言巧语,不真实的话,欺骗众生。我们修行人说话一定要实在,要发自真诚心来讲话,讲真实语,不要受到市井气的影响。现在这个社会上风俗都是什么?互相的欺骗,讲的话都不真实,明明心里想这样,就说那样,讲成习惯了,大事小事都讲绮语。人见了面之后,说一些恭维谄曲的话,言不由衷讲出来。见了面了,「你今天长得这么漂亮,穿的那么好的衣服,你这是发达了」,这些话全都叫无益语、废话,废话就叫绮语。为什么不少说一句话,多念一句佛?所以话要少,该说的时候才说,不该说的时候就止住。也不要担心说别人会误会,说好像你这些客套话不多讲讲,人家可能心里会有想法,是不是你对他有什么意见?现在因为整个社会风俗都是虚伪,所以有一个人真诚起来还觉得不习惯。这样我们还是要坚持,我们对人真诚,时间久了人家自然感知,何必要造作?何必要去谄曲巴结?这是直心是道场。
第六『不恶口』。「恶口」是说话粗鲁,譬如说骂人,譬如说粗言滥语,这些我们都要戒除,不可以有,口业要清净。
第七『不两舌』。「两舌」是挑拨是非,这个口业现代也是人犯得很多,在佛门里面都有这样的一种问题。譬如说道场里面互相之间说是非,当面讲的,或者是背后讲的,破坏了道场的和睦,要知道这个罪那就太重。我们往往是警觉心不够,两舌这个业造得习惯了,随口说就说人家的过失,就挑人家的毛病。随风讪笑,说的时候都没有刻意就讲出来了,造业造成习惯了,无形中积累的罪业就不知道有多少。口业如山,最容易犯,所以我们要着力的去断除口业。这四种,妄语、绮语、两舌、恶口,要着力的去断除,口业要清净。阿弥陀佛佛号不要停口,一停口就很容易开始造口业了。
第八是『不贪』,第九『不瞋』,第十『不痴』,这是三种意业。这个意,贪瞋痴,范围也是非常的广。「贪」是悭贪,我没有的,我很想去贪取,这叫贪;悭是什么?我有的,我舍不得布施,这叫悭,吝啬,这都属于贪。那么贪的范围很广,世间五欲六尘我们往往会贪,财色名食睡,世间人哪个不贪这个的?那我们修行人要格除这个贪欲,对于财色名我们都要远离,那食睡?没办法,这是五阴身,必须要吃饭、必须要睡觉,那尽量的减少、尽量的简单,不要要求享受,把贪心断掉。要想往生极乐世界,如果你对这个世界还有一样东西贪,你就往生不了,所以什么都要放下,知道这些统统都是假的,根本就得不到。
「瞋」,瞋恚,瞋恚就是有不顺心的时候,起了这些瞋恚的念头。凡是不顺自己的意思,起瞋心,虽然没发作,有了这种念头,都属于瞋。所以这个时候要念佛,把佛号压住自己的瞋心,然后化掉。
「痴」是对一切人事物的真相不了解,看错了、想错了、理解错了,是非颠倒、善恶不分,这是愚痴,没有智慧。那对治愚痴最好的方法就是学习经教,常常闻法就会有智慧。
这是讲到十善业,我们要认真的去落实,每天最好要抽出一定的时间,特别是晚上睡前,你就拿出「功过格」,想一想今天造了些什么不善业,最好有个修行日记,或者叫忏悔日记,把它记录下来,认真改过。
『如是昼夜思惟,极乐世界阿弥陀佛,种种功德,种种庄严』,这一句是教我们昼夜念佛,昼夜的思惟极乐世界依正庄严。那么这些念佛的功德,极乐世界的依正庄严都在本经里面,所以我们这部经一定要熟读,天天最好至少读一遍,如果有时间的能读上三遍五遍更好。专听这部经、专读这部经,专念弥陀名号,这是教我们这样昼夜不休息。『志心归依』,「志心」是真心,一心一意;「归」是回头,从世间一切法回头,不再贪染一切法,专依净土法门、专依《无量寿经》,不仅从世间法回头,一切佛法其它法门,我们也要回头,一部经、一句佛号,这样就能很容易修成功。『顶礼供养』,我们「顶礼」就专礼阿弥陀佛,「供养」专供养《无量寿经》,法供养。法供养前面说过了,七种法供养,第一就是如说修行供养,你要依教奉行,心不散乱,定了专注了,就能得三昧。我们再看底下的经文:
【是人临终。不惊不怖。心不颠倒。即得往生彼佛国土。】
这是讲中辈往生的果,前面一大段是修因,这里讲证果。那么这个因前面提了三个项目,这里小结一下,第一是修十善,第二昼夜念佛,第三志心归依、顶礼供养。那么你好好这么修,你得到是中辈往生,到临终的时候,你能『不惊不怖,心不颠倒』。一般凡人临走的时候都会惊怖、恐惧、害怕,畏惧死亡。学佛的人、念佛的人,不会有这个害怕,因为第一个对事实真相了解,知道人根本没有死,所谓的死只是换个身体而已,我们现在把这个五阴身放下,换到西方极乐世界的金刚不坏身,这是多么令人欢喜的事情,怎么还会有惊怖?再更有阿弥陀佛威神加持我们,临命终时我们见到佛来接引,欢喜无量,心也不会颠倒,佛光一照,我们这个功夫就提升。原来念到功夫成片,现在提高到事一心不乱,『即得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我们再看底下的经文,底下是补充下辈往生的修因:
【若多事物。不能离家。不暇大修斋戒。一心清净。有空闲时。端正身心。绝欲去忧。慈心精进。不当瞋怒。嫉妒。不得贪餮悭惜。不得中悔。不得狐疑。要当孝顺。至诚忠信。当信佛经语深。当信作善得福。奉持如是等法。不得亏失。思惟熟计。欲得度脱。昼夜常念。愿欲往生阿弥陀佛清净佛国。十日十夜乃至一日一夜不断绝者。】
先看到这里。这一段讲得比较详细,我们每一个人只要真肯修,至少下辈往生肯定能达到。那你要再精进一点,上、中辈也是很有可能的。我们来看看怎么能够保证可以往生,至少是下辈。下辈的人,『若多事物,不能离家』,那么他们的缘又比中辈差了一等,也就是说他们的业障比较重,自己很想修,可是障缘很多,「多事物」这都是障缘。譬如说他工作很忙,为了挣点工资,非常的辛苦,想修没有时间,所以有时间修这是很大的福报,很多人想修,太忙了。「不能离家」,就是不能找到很好的一个道场来修行,这个离家是他舍家弃欲行作沙门,就是出家。当然前面我们讲上一品的时候说到,这个出家也不一定说剃发染衣才叫出家,你要有真正出家的心,真正勤修戒定慧,息灭贪瞋痴,你这就叫沙门。
那么这种下辈的人确确实实放不下,自己的家累很重,因缘牵扯着他,想修没有时间。『不暇大修斋戒』,「暇」就是空闲,没空,我们看到香港不少的同修确实也有这个问题。香港的社会生活节奏非常快,工作都很忙碌,这是一个商业城市,只讲功利,你要是不工作,那没人管你,你就得饿着。家里可能也有人等着我们去赡养,所以不工作不行,所以没有空「大修斋戒」。这个大修,一般来讲至少要七天连续来修持,这叫大修斋戒。譬如说打一个禅七,打个佛七,七天精进用功,当然如果能够时间更长最好,你要能够有时间打个十个佛七,那会相当殊胜。斋戒,前面我们有谈到,清净是叫斋,身心清净;戒,就是如法,持戒修行,而且修得非常如法。
那么『大修斋戒,一心清净』,这种人做不到。怎么办?不是没办法,佛告诉我们,『有空闲时,端正身心,绝欲去忧,慈心精进』,就是你虽然没有那么长的时间连片的修学,可是要找「有空闲时」,不论你有多忙,总是有空的时候。譬如说我们现在七天工作,一个礼拜七天,五天工作,你还有两天。那么我过去在美国留学的时候,确实也是很紧张,学习、生活、工作,也是很忙碌。但是我自己给自己规定,每个礼拜五天工作、学习,那么其中当然有一天还得去买点菜,把这家,虽然我是只有一个房间,但是总是有点家务,把它料理一下,整理一下。然后拿出一天时间来修行,我常常是这么做的,这一天把一切外缘都切断,电话也不开,也不出门,就在房间里面,那么自己自受八关斋戒,完了在家里自己听经、念佛、拜佛,从早到晚,有时候还来一个二十四小时念佛。我以前住学生宿舍,很早,凌晨二、三点钟,外面都没有人,我就出去散步、念佛,念一个通宵,觉得也很法喜。这是什么?有空闲时,就得「端正身心」。身要正,不造恶就叫正;心也要正,不起贪瞋痴这叫正,就念佛想佛。
「绝欲去忧」,欲是欲望,这是指外面的境界的引诱,要断绝,忧是内心的忧恼,要放下。就是《金刚经》里讲的「不取于相,如如不动」,相是外面的境界,我们不去执着,如如不动是内心里面不起烦恼妄念,心地清净。然后「慈心精进」,慈是对众生慈悲。我为什么要精进?因为我要修行成就之后,广度众生,这是慈悲。对自己也要慈悲,怎么个对自己慈悲?你自己要精进,断恶修善,断烦恼、断习气,你对得起自己。这是对自己的慈悲。所以如果真的很忙,找出一天,一个礼拜能找一天,就非常好。哪怕一个礼拜找不到一天,一个月也得找一天,慈心精进,真干。要把往生极乐世界,当作是自己人生最重要的一件事情来去办。
底下经文非常具体告诉我们两个原则,第一个是修行世间善法,第二是修行出世善法。首先世间善法里面,这经文很长,讲到第一个『不当瞋怒、嫉妒,不得贪餮悭惜』。这个「瞋怒、嫉妒」可以说是六道众生一个大烦恼,瞋、怒,这是瞋恚心,大障碍,「一念瞋心起,百万障门开」。什么叫业障?你起瞋恼,这业障是最重的。尤其是什么?对父母师长起瞋怒,这个业障是最重的。所以我们要想消业障,怎么消?把自己的瞋恚心给化除,你的业障就少了一大半。所以要痛切的忏悔自己,往往五逆罪都是因为有瞋恨心就会产生,才会造作,因为人一瞋恨就丧失了理智,不顾后果了。那么嫉妒也是瞋恨的一分,佛单列出来,说明这条也是非常严重,是众生与生俱来的烦恼。看到别人超过自己,心里就不痛快,看见人家有好事,心里也就放不下,这都叫嫉妒。这是心里有了魔障,这个魔是折磨,自己折磨自己,嫉妒对人未必有损害,对自己的伤害是太大了!所以要断瞋怒嫉妒,怎么断?用忍辱断瞋怒,学会忍耐、学会恒顺,不要整天起逆反的心。逆反也是瞋恚的一分,从小养成逆反的心理,那就很容易发脾气,脾气不好都是从小养成的。用随喜来破除嫉妒心,随喜功德,看到别人有好事,我们随喜赞叹,「见人之得,如己之得」,要修这个。所以自己警觉心要高,凡是动了瞋恚嫉妒的念头,立刻要警觉,一定要用佛号把它压下去。
下面这个「贪餮悭惜」,这是讲悭贪,这个贪餮的餮多半是指食物,就是好吃。中国人这点比外国人要更好吃,做的这个食品讲究美味,讲究这种吃的享受,那么这都是障道的。我们要真正想学佛,要把生活享受要放下,这个五欲六尘都不能贪。不仅不能够贪世法,也不能贪佛法,要懂得一门深入。悭惜是讲吝啬,舍不得,不肯布施,自己有的这些东西不能拿出来帮助众生。所以我们自己要修布施,断自己的悭贪,要建立一个布施的习惯,学佛首先从布施学起。
我自己跟我母亲刚开始学佛的时候就常常修布施,凡是有什么赈灾的、济贫的、希望工程、印经、放生,常常做。一开始布施是很艰难,舍不得,总是拿那自己用过的东西去布施,后来新的东西也能布施,什么都能布施,钱、财物。布施习惯了,你的福报就很大了,什么福报?你用的都不缺乏。这是真的,我现在就特别感受到这一点,你看我现在真的布施建立一个什么习惯?人家给我东西的时候,我第一个念头想到我怎么把它布施出去,我不是自己要。现在也有人供养我红包,我第一念,这红包要转出去拿去印光盘,去做一些有利益众生的事情。人家送我的衣物,我马上想到我要给谁,建立习惯了。如果你建立这个习惯有什么好处?自己好处太大,你自己不缺乏。现在我是什么都不缺乏,我知足常乐,虽然我没有什么很多的东西,也没有什么财产,更没有存款,但是我生活很快乐,样样都不缺。真的想要什么的时候,还不用自己开口说,那念头一动真就有人送来。很少要自己出去买东西的,现在都没有,基本上一个月都不能买得上一次东西,自己没东西缺乏。真的相信师父讲的愈布施愈多,你布施财你得财富,你布施法你得聪明智慧,布施无畏得的是健康长寿。那我们就努力的修三种布施,把自己悭贪的习气永远断除,愈来愈殊胜,你福报会愈来愈大,不会吃亏的,只会赚便宜。
下面一条说『不得中悔』,「中」是中途,「悔」是后悔,这是讲我们学佛断恶修善,不可以没有修成就后悔。譬如说布施,送给别人的东西想着想着不行,要把它拿回来,这是中悔。又好像你修这个法门,修着修着,别人告诉你有更好的法门,你就后悔了,不该修这个,要换了,这就不能成功。
底下讲『不得狐疑』,后悔往往都是因为有「狐疑」,怀疑,尤其是怀疑老师、怀疑经典,怀疑自己所修的法门,那是什么?自己善根不足,是自己有业障,所以有这种怀疑。那么这个怀疑往往是修道的最大的障碍,「信为道元功德母」,信是疑的反面,我们想修道成功,一定要坚信不疑。首先我们要信佛讲这部经典的内容,这个法门是决定能帮助我们这一生了生死、成佛道,不能有怀疑。第二对老师也要深信不疑,我们信我们的师父上人,真正是有修有证的大德,虽然我们的境界不够高,不知道他的境界在哪里,但是我们对此深信不疑,老实、听话、真干。无论别人对我们师父讲什么样的风言风语,我们都不听,更不会动摇。这部《无量寿经》,夏莲居老居士的会集本,决定是《无量寿经》的最善本,我们也绝不怀疑,别人怎么样批评,我们还是认真的依教奉行,最后我们能成就。一怀疑那只有自己把自己的法身慧命给断送掉了,那就很可惜。那师长看到了只会摇头,叹一口气,只能等来生吧,这生没办法了。一生疑,这个人马上就会堕落,马上就会退转。所以你看密宗里面特别重视对上师的那种信心,这很有道理,密宗比显宗对师父的信心要求那个强度要更高。所以我们一般讲皈依三宝佛法僧,密宗是讲皈依四宝,先是皈依上师,为什么?没有上师,怎么会有人给你介绍佛法僧?肯定是先要依止上师,才能有佛法僧三宝,所以他皈依,先皈依上师,然后再皈依佛,这种清净的信心,所以他得的利益就大。所以这个是不得狐疑。
下面说『要当孝顺,至诚忠信』,「孝顺」是对父母,「至诚」是对佛菩萨、对老师,至诚里面没有一丝毫的虚伪,没有一丝毫的委曲隐瞒。你看《沙弥律仪》里面教我们事事白师,对老师没有一丝毫的隐藏,自己即使是犯了过失,也不怕向老师表白,真正对老师是至诚的恭敬的心。谁得利益?自己得利益。你要对老师隐瞒,那只是把自己的福报给断送掉了。老师也知道你这心不诚,他也不可能真正真心教你,教你会让你起烦恼,只是对你客气客气,「好好,你不错了,你很有进步」,恭维恭维你,不要跟你结怨,那你就失去了进步的机会。所以真的学生对老师那种至诚,是他自己修学进步的关键。老师,当然真正好老师不要求学生对他恭敬,因为老师把名闻利养放下了。那为什么要提倡尊师重道?就是因为只有尊师重道,学生才能得到真实的利益。那么「忠信」是对大众,对一切众生,忠是平等心,没有偏心,这叫忠。你看心字上面有一个中,中道的中,这是不偏。信是着重在讲话,言而有信。那么讲话离开前面讲的四种口过,妄语、两舌、恶口、绮语,你才叫信。所以忠是着重讲存心,信着重在这个形相上,待人处事接物离开这些过失。这是学佛必不可少的修行科目,儒家特别讲求这个。所以儒家修学是佛法的基础,《弟子规》就教我们这些,一定要先把《弟子规》做到。
『当信佛经语深,当信作善得福』,把《弟子规》做到了,做人的基础有了,然后就开始学佛。学佛当然首先要信佛,信佛的智慧深广圆满,所以所讲到的经典非常的深,非常的圆满。佛讲的经很多,大乘、小乘,那么其实每一部经讲的都是宇宙人生的真相,不同程度上讲,有的讲得比较深,有的讲得比较浅,这是对不同的听众来讲。听众程度比较好,佛就给他讲深;比较是初学的,佛就讲浅一点,实际上深浅这个都讲到是实相。而且这个经典里面往往是深的人理解得就深,浅的人理解得就浅。譬如说《无量寿经》,表面的字面上的意思并不难懂,也算是很浅白的,可是里头的义理深广无尽,整部《华严经》所讲的义理都含摄在其中。
下面「信作善得福」,这是信因果,种善因必得善果,造恶因必得恶报,因果报应丝毫不爽。如果你真正信因果了,那你就变了样,你肯定跟以前就不一样,你肯定会断恶修善。你知道一言一行乃至起心动念都会有因果,你要真信,怎么会还不断恶修善?还不改过自新?
『奉持如是等法,不得亏失』,佛在前面讲的这些纲领原则,我们一定要记住,一定要把它做到。「奉持」是依教奉行,这前面所说的这些道理方法,依教奉行。「不得亏失」,亏就是不圆满,失是忘失,佛的教诲忘掉了,这就叫忘失。所以我们平常要多念经、多念佛,用一句佛号提醒我们自己,不要亏失了世尊在《无量寿经》里面的教诲。那么经典你要熟,熟你才容易提得起来。另外还要多听经,听经是什么?听提醒,天天听一次,这经上,师长提醒我们要注意,就不会忘失。
『思惟熟计,欲得度脱』,「思惟熟计」就是常常想,常常计度衡量,计是计划,度是度量,就是常常思量。「欲得度脱」,用什么方法能够这一生了生死、脱三界,能够往生净土,常常有这种警觉心,这个人是觉悟的,他的佛号就不敢断。印祖提醒我们,修道人要常把「死」字挂在额头上,天天不忘这个死字,知道自己死期不远,这个人就有警觉心。
『昼夜常念,愿欲往生阿弥陀佛清净佛国』,「昼夜」就是二十四小时,常常念佛,常常发愿求生净土,一心一意。时间有多少?『十日十夜乃至一日一夜』,这佛讲到的真是给我们开出个方便法,你看你这一生,你说要一生都不间断的昼夜常念,我们都做不到,但是能够十日十夜,你这一生中找十天假期,你真的万缘放下,念阿弥陀佛不间断。十日十夜都找不到,那一日一夜可不可以?一日一夜总该能找到吧,或者一生当中找一天一夜,或者一年找一天一夜,或者一个月找一天一夜,甚至最好一个礼拜有一天一夜,这里没有说多长的时间一天一夜,是一年还是一生,还是一个月,还是一周,佛没说,没说就是说都可以。这《弥陀经》也是说了,若一日一心不乱,『不断绝者』就是佛号不间断,求一心不乱。
所以我们师父就提倡,最好我们能够一个礼拜找一天一夜。那么我们这里道场,协会九楼是念佛堂,我们也是每一个月到月末,就是农历的月末,像这个月的三十,就晚上开始起香,念一日一夜,念到第二天的晚上,念到初一晚上,所以大家可以发心来参与。平时我们听经,我们认真的学习经教,但是一个月至少得拿出一天真干,念佛。那我今天跟念佛堂的堂主沟通过,他非常欢迎我们去,我们可以报一个名,到时候我自己我也要去,我这研习经教的不念佛也不行,也来个二十四小时。过去我在读书的时候常常做,现在弘法了比较忙,真的就跟下辈往生讲的一样,不暇大修斋戒了,这我们也不行,利益众生还不能忘自利,自己也得真干。在念佛堂里面,我们三区念佛,你自由式的,你愿意拜佛就拜佛,愿意经行就经行,愿意打坐就打坐,但是一定要止语。外面有一些食品,你饿了自己吃,跟任何人不打招呼,二十四小时安住在这儿念佛,那这个效果会非常好。
你真正能够在这一生中,有一天一夜念佛不断绝,就是你念佛功夫成片,那么你「寿终皆得往生其国」,就是往生极乐世界。所以大家可以试试看。我们要多试,反正只要有一次能够达到一日一夜不断绝者,就成功了。那人家可能一次就行,我们来个十次、一百次,孔子讲的,「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人家一次就做到的,我们一百次总能做到;人家十次能做到的,我们来干一千次,总有做到的时候。只要你的心是真,你肯定能做到。一往生,那就是阿惟越致菩萨,那就是得大快乐、大圆满。所以经上,这里讲到的:
【寿终皆得往生其国。行菩萨道。诸往生者。皆得阿惟越致。皆具金色三十二相。皆当作佛。欲于何方佛国作佛。从心所愿。随其精进早晚。求道不休。会当得之。不失其所愿也。阿难。以此义利故。无量无数不可思议。无有等等无边世界。诸佛如来。皆共称赞无量寿佛所有功德。】
那么前面讲得很多,这里就略说一下,一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就『行菩萨道』,你就是阿惟越致。那么『诸往生者』,你看都是阿惟越致了,而且皆是金色之身,三十二相八十种好,这是佛的色身。而且这一生『皆当作佛』,那么你愿意在何方佛国作佛,这是看你的缘分。那么在那里的菩萨绝对不会有这个妄念,说我要选择到哪个地方成佛去,他没这个念头,他只有念佛,他没有其它妄念,那么这个是什么?看你跟哪一方众生有缘,譬如说你跟娑婆世界众生有缘,那你将来可以到娑婆世界示现成佛。『从心所愿』,这「从心」是从一切众生的心,那么你因地所发的愿,譬如说你发愿,我先往生,将来乘愿再来,来到娑婆世界度众生,这是你的愿。
将来你往生之后,你可以酬愿再来,众生应以什么身得度,应以佛身得度的,你就现佛身而为说法。『随其精进早晚,求道不休,会当得之』,「得之」就是成佛,随着你自己精进的程度,你要是很精进,你成佛就快;你要是懈怠一点,成佛就慢,但是总能成佛,不会『失其所愿』,你发的这个大愿都能够圆满。所以世尊在底下给我们做总结,也是苦口婆心劝勉我们,说阿难,因为这样的『义利』,「义」是道理,「利」是利益,这前面说到的这些道理和利益。所以『无量无数不可思议,无有等等无边世界,诸佛如来』,世界是无量无边,每一个世界都有佛教化众生。那么这些佛讲什么?对一切众生都讲《无量寿经》,你看这里经文有一句,『皆共称赞无量寿佛所有功德』,这个「无量寿佛所有功德」,就是《无量寿经》里面讲的内容。所以我们师父讲,说一切经典,诸佛如来可能其它经典有没有讲的,但是有一部经典是必须讲的,那就是《无量寿经》,就是《阿弥陀经》,那这里我们看到有经文的依据。真的如印光大师讲的,「十方诸佛同赞,千经万论共指」,一切诸佛所宣说的,无非就是劝化众生求生西方极乐世界,千经万论都导引我们往生净土。
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学习到此地。有讲得不妥之处,请大家多多批评指正,谢谢大家。阿弥陀佛!
我们来一起合掌恭念回向偈:「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阿弥陀佛!
更多精彩: http://yfs.bbs5050.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