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行禅师:故道白云:48.以禾盖土

48.以禾盖土

目犍连尊者提议召开一次大会,齐集祗园精舍的大弟子和挢赏弥事件中的当事人。集会的目的,是要从这次的经验学习,以避免这类事件再次发生。摩诃迦叶将作大会的主席。

会议开始,摩诃迦叶首先请阿耨楼陀覆述佛陀在东竹林对他解说的六条和共处的原则。听过阿耨楼陀的阐释后,目犍连尊者建议有修道中心的比丘和比丘尼,都把这些条文背诵。

经过四天的讨论,会中的比丘订下了七项僧团内调停纠纷的和议程。他们称这七项程序为七灭诤:

第一项程序是现前毗尼,又作面前止诤律,即面对面坐谈。这项程序,是要让双方同时在场时,把整个纠纷在大会中陈述。这是为了避免私人谈话影响各人对任何一方的偏袒,因而导致更多的不和。

第二项程序是忆念累尼,即忆止诤律。在大会上,双方都要尽量从事故的开始,记述所有导致冲突发生的细节,然后清楚陈说。如有证人证物,便需一并提供。大会将会耐心细听双方陈词,以能获得足够资料作出审有查。

第三项程序是不痴毗尼,又作不痴止诤律。当事僧尼是应该志在和解。双方都要被大会看到是有诚意这样做的。倔强彼视为消极和有破坏性。假使一方声称他的破戒是由于无知或心神不定,实乃无意,大会也应列入考虑因素之一,以期找到双方都合意的解决办法。

第四项程序是自言毗尼,又作自发露止诤律,即自行认错。任何一方都会被勉励自行承认过失,而不要待大会或对方提出。大会将会给予充份的时间,以使他承认任何的过错。承认自己的过失,是和解的开始,也能鼓励对方作出同样的表示。这有可能导致全面性的和解。

第五项程序是觅罪相毗尼,又作本言治毗尼、居止诤律,即接受裁决。达到裁决的时候,便会将它三次宣读。如果没人反对,便作判决成立。双方都不能反对裁决。他们是要信赖大会的评审,和作出大会判决的要求。

第六项程序是多人觅罪相毗尼,又作多觅毗尼、展转止诤很,即一致同意的决定。经过详细审核双方陈词,和肯定双方和解的诚意,大会作出的裁决是需要是致通过的。

第七项程序是如草覆地毗尼,又作草伏地、如弃粪扫止诤律。在大会中,德高望重的长者僧,会被委任代表每一方。他们都会是在僧团中深受尊敬的高僧。他们虽然不需多说,但他们所说的,都会特别有份量。他们的说话将会是安慰和疗伤的性质,以使大家能尽快和解。这就像以禾盖土,使行过的人都不会染污衣服。很多时候,就因为这些高僧才使双方再不计较小节,而导致和好与谅解。

佛陀的大弟子把这七项调解程序呈给佛陀批阅。他赞赏他们的功劳,并同意将这些条文列入正式的戒律中。

佛陀在祗园精舍多逗留六个月,才动身回去王舍城。途中,他往视菩提树,并到优楼频螺探险访缚悉底一家人。缚悉底那时已二十一岁,佛陀回来履行他的诺言,迎接缚悉底加入僧团。缚悉底被授戒后,很快便与罗睺罗成了很要好的朋友。

更多精彩: http://yfs.bbs5050.com/
点我:

相关文章

玉琳国师:持药师佛号度生死

玉琳国师:持药师佛号度生死

玉琳国师:持药师佛号度生死录自:御选大觉普济能仁玉琳琇国师语录答王泰卿居士三问问:为人容易做人难,敢问为人之道?师云: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问:何为知生、何为知死?师云:知所从来为知生。知所从去为知死...

法照大师的念佛奇缘

法照大师的念佛奇缘

法照大师也是唐代高僧,因其思想与行持,皆与善导大师相似,后人认为他是善导大师再来示现的,所以尊称他「后善导」。 法照大师出家不久,有次在他心很寂静的时候,看到自己的钵显现一种圣境:高山中有间寺院,...

索达吉堪布:如何才能对因果生起定解?

索达吉堪布:如何才能对因果生起定解?

索达吉堪布:如何才能对因果生起定解? 问:如何才能对因果生起定解?索达吉堪布答:一是通过听闻经、律、论三藏教典,来增上诚信因果法要的力度。若不依靠三藏教义的明示与警醒,本来很不稳定的凡夫就易于退失对...

佛教故事:布衣百姓:偷瓜的贼

佛教故事:布衣百姓:偷瓜的贼

偷瓜的贼从前,有一位修行者在森林里修道,丛林附近有瓜田。有一晚,瓜贼准备到瓜田偷瓜时,月亮正从云堆中露脸。瓜贼不禁对月高歌∶??「明月呵!请你等候我去摘瓜,???待我摘到瓜以後,不论你出现与否都不要...

要想生活顺利 现代高楼住宅环境布局应该这样看

要想生活顺利 现代高楼住宅环境布局应该这样看

随着经济科技的不断发展,人们从原来的低矮房屋,转变为现在高大直立的现代楼房了,房屋模样的变化,风水的本质确实不便的,风水是一种磁场能量,与古代风水查看方式不同,现代高层住宅风水的看法也有了一些小改变...

中国古籍中亵渎佛法遭报的故事

中国古籍中亵渎佛法遭报的故事

《冥祥记》中的七篇记载 (一) 南北朝时,南宋有个尼姑叫智通,是京城简静庵的尼姑,年少貌美,但并不真心信佛。元嘉九年,老尼去世后她也就不信佛了,还俗嫁给魏郡的梁甫作妾。生了一个男孩,已经七岁了。她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