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的十个名号:如来应供正等觉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

佛说十号经

如来应供正等觉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阿难白言。

云何如来。佛告苾刍。我昔因地为菩萨时历修众行。为求无上正等正觉。今得菩提涅槃一切真实。以八圣道正见所证。名为如来。如过去正等正觉。调伏息心得至涅槃故。名如来。

云何应供。佛言。昔在因位所行善法威仪戒品。十善根力修令增长。如是修习圆满至究竟位。证涅槃时断尽一切烦恼。令身口意清净无染。永害烦恼。如断多罗树头永不生芽。复次贪嗔痴等烦恼尽故。一切诸趣永不结生。超过四难生老病死苦果之法。惑苦二种而永不生。立应供号。

复次令彼世间所有衣服卧具饮食汤药幢幡宝盖香花灯果。及天上人间最上之物。供养于佛。获得最上富贵吉祥之福。是名应供之号。

云何正等觉。佛言。如来具一切智。于一切处无不了知。以四念处。四正断。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觉支。八圣道。十二缘生。四谛法等如是之法。平等开觉一切众生。令起智断惑证须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罗汉。具三明六通。复于大乘作意思求历修诸地。断尽结习成无上觉。此名正等正觉。

云何明行足。佛言。明谓天眼明宿命明漏尽明。行足者。为如来身口意业。善修满足正真清净。如有大衣钵等自在观照而无爱着。于自愿力一切之行。修令满足。号明行足。

云何善逝。佛言。即妙往之义。如贪嗔痴等引诸有情往彼恶趣。非名善逝。如来正智能断诸惑。妙出世间能往佛果。故名善逝。

云何世间解无上士。佛言。世间者。谓欲界色界无色界。地狱饿鬼傍生等类。各具色蕴受蕴想蕴行蕴识蕴。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及彼六识所缘境等一切诸法。名曰世间。正觉正知名世间解。又彼世间所有二足四足多足无足。欲色诸天。有想无想。非有想非无想。若凡若圣。一切有情之中。唯佛第一最上无等。名无上士。

云何调御丈夫。佛言。佛是大丈夫。而能调御善恶二类。恶者起不善三业。而作诸恶堕地狱饿鬼傍生而得恶报。善者于身口意而修众善。得人天福果。此之善恶皆由心作。佛以第一义善涅槃之法。显示调御令离垢染获得最上寂灭涅槃。是故得名调御丈夫。

云何天人师。佛言。非与阿难一苾刍为师。所有苾刍苾刍尼。乌波塞乌波夷。及天上人间。沙门婆罗门。魔王外道。释梵龙天悉皆归命依教奉行俱作佛子。故名天人师。

云何名佛。智慧具足三觉圆明。是故名佛。

佛告阿难。我昔经行之次。有婆罗门而来问我。何故汝之父母为汝立名呼为佛邪。佛即答言。世所知者我能了知。世所观者我亦能观。所得灭者我亦得灭。我具一切智一切了知。我从无数劫。种种修行远尘离垢。今得无上菩提。故立佛号。

云何世尊。佛言。我于因地自审观察所有善法。戒法心法智慧法。复观贪等不善之法。能招诸有生灭等苦。以无漏智破彼烦恼得无上觉。是故天人凡圣。世出世间咸皆尊重。故曰世尊。

更多精彩: http://yfs.bbs5050.com/
点我:

相关文章

海涛法师:已经受八关斋戒有几次了,在外面有时候不小心吃到荤食怎么办?

海涛法师:已经受八关斋戒有几次了,在外面有时候不小心吃到荤食怎么办?

海涛法师:已经受八关斋戒有几次了,在外面有时候不小心吃到荤食怎么办? 问:我想请问,已经受八关斋戒有几次了,在家都煮素食,但是在外面有时候不小心吃到荤食,回到家都会拉肚子,这样是不是还会有戒体?...

面带笑容,广结善缘

面带笑容,广结善缘

种瓜的老叟,看瓜的好坏,不必用手弹,也不必用鼻子闻,只凭眼力看就知道。看人也是一样。辽阳县张忠堡有个老太太,自从过门就挨丈夫骂,一直到老。她问王凤仪:「我为什么经常挨骂呢?」王凤仪回答:「只看你那幅...

索达吉堪布:佛教提倡的爱与世间的爱有什么不同?

索达吉堪布:佛教提倡的爱与世间的爱有什么不同?

索达吉堪布:佛教提倡的爱与世间的爱有什么不同? 问:佛教提倡的爱与世间的爱有什么不同? 索达吉堪布:尤其如今很多人的爱是一种占有,有许多实用主义的成分——对方能让自己快乐,就跟他朝朝暮暮在一起;如...

《文殊菩萨心咒》全文

《文殊菩萨心咒》全文

  文殊菩萨心咒:嗡(ong)阿(a)喇(la)巴(ba)札(zha)那(na)谛(di)  持诵文殊五字咒(文殊菩萨心咒、亦称文殊智慧咒)的主要功德,据佛经记载为:1.罪障消灭,获无尽辩才,所求世...

领证择吉日 有一个好的开始 也会有一个好的结局

领证择吉日 有一个好的开始 也会有一个好的结局

两个人决定相守一生,给对方礼物和安全感就是我们共有的一本结婚证,那么领证择吉日也是有必要的吗?领结婚证不像是举办婚礼一样那么隆重,但是还是需要一个好日子去领取结婚证会更加有意义吧!一点点仪式感会让自...

受污不辩

受污不辩

不顾自己名声被污只为救人性命,几人能做到?特别提示:本文是清朝著名因果劝世故事《坐花志果·果报录》(下)(清·汪道鼎著)的第一个故事《受污不辩》,全书电子阅读请点击:(上)l,(下)l原题《受污不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