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故事:佛经故事:猕猴的正义

从前,在一座茂密的深山中,有一只叫拘耆的老乌鸦,生了几只可爱的小乌鸦在一棵大树上,他非常喜爱他的小乌鸦。

乌鸦拘耆常在深山丛林中玩乐,日子久了,竟和一只猕猴做起朋友来,他们的友情非常亲厚。

游居在附近树林间的毒蛇,看着老乌鸦生的那几只可爱的小乌鸦,常向那棵大树上凝想着,因为老乌鸦和猕猴常看守着,没有机会吞食它的小乌鸦们。

有一天,老乌鸦出去寻觅食物,猕猴也上山采摘果实。毒蛇察觉良好的机会到来,立刻爬进乌鸦的窝里,把几只小乌鸦吞食而去。

老乌鸦辛苦地找到食物回来了,然而一进巢,只见几根小羽毛和一些血迹。于是,老乌鸦意识到他的小乌鸦是给毒蛇吃掉了,心痛异常,悲鸣不已。想要为儿报仇,自己又不是蛇的对手,因此,更加悲痛。

这时候,猕猴采果回来了,见状大惊,问它何故这样伤心?老乌鸦遂告以小乌鸦被毒蛇吞食的话。

猕猴听了非常气愤,怒骂道:

恶狠的毒蛇,丧尽天良,专门以杀生为业,游闲懒惰,不务正业,看到比它弱的,它就要张牙舞爪的吞食弱者,可悲的弱肉强食呀!

猕猴同情安慰了老乌鸦以后,又毅然地对老乌鸦说道:

毒蛇太可恶了,我当为你报仇。

说罢,跳跃而去。

猕猴走不多远,便在树上看见毒蛇在地上游闲地蠕动着。它心中想道:

可恶的毒蛇,你竟残忍地吞食了我友的小儿,我今天非和你拼个你死我活,决不罢休!

于是,它跳到毒蛇的面前,扰乱它的前进,毒蛇见状大怒,即奋身来缠缚猕猴,敏捷的猕猴,一个箭步,跳跃过去,并再一跃上前,用力把蛇头捉住,拖到一块粗质的石头上奋力磨擦,毒蛇终于头破血流,一命呜呼!

猕猴把死蛇掷到山坑中,然后欣然归去,老乌鸦见大仇已报,心中大感安慰。

佛陀知道了这件事情,说道:

正义的猕猴,是菩萨的化身,为去除毒蛇,不让它残害其他的弱小生命,而牺牲自己,宁可造杀业堕落,为了保护众生的生命!

小乘戒律是绝对不杀,但大乘精神,不是执法不化,宁可自己堕地狱,但愿众生得离苦,多么伟大的菩萨精神啊!

更多精彩: http://yfs.bbs5050.com/
点我:

相关文章

揭秘慈悲心是最灵验感应的原因!

揭秘慈悲心是最灵验感应的原因!

慈是真心地想给予众生暂时与究竟的安乐,悲是真心地想拔除众生的身心之苦。能这样善待一切众生,才是真正的勇士。有时候我们自认为好心好意地对待众生,但是为什么给自己带来了烦恼呢?因为自己执着,没有放下,没...

理净法师:念佛不专心是否业障太重?

理净法师:念佛不专心是否业障太重?

理净法师:念佛不专心是否业障太重? 问:我最近念佛老不专心,念着念着就被杂念打消了,很努力的念努力的克制自己不去打妄想还是不行,是不是业障太重业障现前扰乱?请问法师要怎样对治呢?答:对于初学者来说,...

吃荔枝时要注意的三大关键事项

吃荔枝时要注意的三大关键事项

荔枝的营养成分丰富,含蛋白质、钙、磷、铁、钾等都很丰富。有生津益血、温中理气、降逆等功效,十分适合贫血、脾虚久泻、气虚胃寒和老年体虚者食用。但荔枝的食用禁忌很多。吃多会上火、还可引起低血糖、皮肤过敏...

佛教的神通

佛教的神通

佛教徒是否主张神通?这是很多佛教徒都很关心的一个问题。其实,神通不是主不主张的概念,而是成就者个个皆具备的,它是修行证量的表显,是修行过程中的现象,但不是成就解脱的目的,是行持中必然副产物的涌显,凡...

照光法师:金刚般若波罗蜜经通解 2

照光法师:金刚般若波罗蜜经通解 2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通解(2)释照光戊四处成就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此乃六种成就中之处所成就,也就是讲此经所在之地。[舍卫国]为中印度古王国名。又作舍婆提国、室罗伐国。此国多出名人,盛产各种殊胜宝物,声名...

在寺院里,经常有好多游客或是居士来求教,问题多是关于世俗烦恼的煎熬。

人为何会如此烦恼?在佛法看来,是因为放不下内心的妄执,放不下的原因就在于看不破。如何能在面对世俗烦扰时具备这种看透红尘的力量,而能坦然勇敢地直面人生呢?当知“常观无常”实在是一个极其殊胜的方法。

佛法所言“诸行无常”,即是告诉我们人生真实的智慧。任何世俗的挣扎,终究逃不过无常的宿命。小乘教法里的“十念法”中有一念即是“念死”,这对我们断舍世间欲望的贪著是非常有益的。若把一切世俗的欲望与烦恼时时放到死亡当前来考虑,我们还会这样难以割舍吗?

人活着经常会忘失了人生终究会死亡这一结果。严格来说不是忘记,而是一种惊恐与迷乱的刻意逃避。因为害怕死亡,却迷惑于生命与人生的真相,惟恐空活一场,是故不断地奔波忙碌,以让自己感受到自己在“活着”;却不料,当遇到世俗的压抑而烦恼痛苦时只能习惯于无奈地抗争与挣扎,备受身心之煎熬。

此时若能迅速猛烈地观一切无常,生当必死,高亦必堕,荣极必衰等等,思惟世事终归一空,人生终归一死,我们所求的一切,生不带来,死不将去,何须汲汲于富贵,戚戚于名利而自困?且乾坤朗朗,风清月白,本是人间好时节,又何须跟人计较是非短长,伤身动气也?如此种种,若能时时作观,其忿自泯,其忧自息,其心自平。

如果有了这种智慧与观照,我们的人生就会变得宽广而坦荡,我们对世间万物即能做到随缘取用,不迷不舍。

于是,我们便能随遇而安,这种安是长久之安,一生之平安。

愿佛法时雨滋润生灵万物,一切皆安。

身心备受煎熬时,有什么方法可以让我们勇敢地直面人生?

在寺院里,经常有好多游客或是居士来求教,问题多是关于世俗烦恼的煎熬。人为何会如此烦恼?在佛法看来,是因为放不下内心的妄执,放不下的原因就在于看不破。如何能在面对世俗烦扰时具备这种看透红尘的力量,而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