饭,原来可以这样吃

民以食为天,一句老话里蕴含了多少滋味。从“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蒙学必诵,到“食不言寝不语”的圣人教诲,吃饭从来都不是小事,可以吃出一箪食、一瓢饮的自得其乐,也可以吃出一人向隅、举座不欢的体恤关照。奈何现世匆忙,在吃饭这件事上虽然花样叠出、劳神费力,却又难免些心不在焉、食不甘味。

其实,在我们周围有这样一些人,无论人数多寡,一人独自或是三五人同坐,抑或几十人共处,甚至百千人众聚集一堂,吃饭时都是静默无声,端庄持重。这里不会有觥筹交错、寒暄客套,也不需要笑话段子活跃气氛。在这里,餐具摆放皆有位置,添汤加菜均有手势,端碗用筷可见规律,举手投足自成仪态。这儿的饭食非常简单,一碗淡饭、一钵素菜、一瓢清汤,不会有人剩饭倒菜,取用适度,知量知足。饭后很多碗筷干净得像没有用过一样,因为这些碗筷已经被小块馒头认真揩过,或是被开水精心涮过,小块馒头和刷碗水也自然落肚为食。这儿的餐巾纸不会被随用随扔,多是一餐过后叠得方正放入兜中留待再用。在这里,吃饭就是吃饭,每个人全神贯注地吃每一口饭,专心致志于身口意的统一。止语端坐、正念受食、威仪寂静。

这是“过堂”,佛门里的吃饭。佛家视饭食为很重要的修行,故释制持斋。因为风土民情,佛教来中国后,由托钵乞食改为共炊共煮,“二时临斋仪”的用斋过堂仪轨,与严格的素食一并构成了汉传佛教的饮食思想和修持礼仪,丛林也因此每日行持二时过堂、食存五观的饮食规范。“食存五观”是指佛弟子在饭食中须心存五观:一是计功多少,量彼来处,即一米百工,思量饮食来之不易。二是忖己德行,全缺应供,即以受食思维自己德行有无缺欠,三宝事业做到几多。三是防心离过,贪等为宗,即防止产生分别,贪食美味的念头。四是正事良药,为疗形枯,即视饭食只作为疗饥的良药。五是为成道业,故受此食,即为修道业而受此食。通过食存五观,产生感恩心、慈悲心、平等心、正觉心和责任心。因此,佛寺里的食堂、饭厅被称作“五观堂”,或“斋堂”、“香积厨”。“二时过堂”则是指佛门主张过午不食,早饭、中饭两次过堂。在出家人的五堂功课中,早饭、午饭占据其中两堂。由于中土农禅并重,晚饭可根据个人需要选择与否,旨在疗饥治饿,故称晚饭为“药石”,药石多吃粥,也称“晚粥”。丛林中吃饭,向来都是七八分饱,少食气力衰,难成道业,多食易昏沉,不利禅修;同时,留出二三分让于他人,感恩惜福。

静素的斋堂所承载的修行、慈善、教育和文化,从五观堂的楹联里也透露出些微,诸如“一粒米檀信口中分出,半瓢水行人肩上挑来”,“一粒米中藏世界,半边锅里煮乾坤”,“三餐常念农夫苦,一饭难忘佛祖恩”,“三匙有节,五观无违”,“五叶花光丛法宝,十方饭颗惜珍珠”,“古寺尚存寒灶石,云厨犹有漏沙锅”,等等,字字劝勉,句句警醒,都是在砥砺释子随时随处都摄六根,不忘初衷,用功办道。这就是佛门的“吃饭教育”。

同样的一餐饭,可以快意恣肆一饱口腹之欲,也可以恭恭敬敬吃出庄严气象。可以把酒言欢,交际会友,外联公干;也可以滋养色身,长养慧命,慈悲喜舍。宋代程伊川见僧出堂威仪齐整,曾叹曰:“三代礼乐,尽在是!”这些被称之为生活在别处的人,将一日三餐吃成郑重的功课,去百种须索、万般计较。于是,释家的斋饭里有惜物、有慈悲、有寂静,吃得出意趣盎然、法喜充满,吃得出凛凛风光、朗朗觉照。这就是“吃饭即修行”。不一样的丰富和饱满,初次经历不禁感慨:人生虚度数十载,佛门过堂一惊觉。坐在斋堂的长条凳上,亦欢喜亦惭愧:噢,原来饭可以这样吃。

更多精彩: http://yfs.bbs5050.com/

点我:

相关文章

地藏经全文的传入以及发展历程

地藏经全文的传入以及发展历程

想必大家都知道在中国汉传佛教的四大菩萨之中的地藏王菩萨的故事,传说之中地藏王菩萨在成佛之劫难之中历经了三世救母,将母亲拔出六道送往轮回,但是也成就了其之善心。地藏经全文主要的讲述内容是关于地藏王菩萨...

慈善与佛教的渊源

慈善与佛教的渊源

佛陀是世界上最伟大的慈善家,《大智度论》云:“大慈,与一切众生乐;大悲,拔一切众生苦。”佛典中慈悲助人、护生救苦的思惟与事例,比比皆是。佛陀于以前生中舍身饲虎、割肉喂鹰,于现世为彻底解决众生生老病死...

佛教故事:金山活佛神异录:目录 三版自序

佛教故事:金山活佛神异录:目录 三版自序

金山活佛神异录乐观法师著目录三版自序再版序言金山活佛引言一、我认识活佛的因缘二、活佛的出生三、活佛尊号的由来四、活佛的形状与生活行动五、活佛的秘行与悲愿六、活佛治病度人七、活佛为度人坐牢八、活佛欢喜...

平时忽然左眼跳 是有什么预兆

平时忽然左眼跳 是有什么预兆

相信很多人都听过这样一句俗话,就是所谓的左眼跳财右眼跳灾,眼皮跳平时是非常常见的,那么,这句俗语的可信度,到底有多少呢?仅从字面来说,大家肯定是更喜欢左眼跳的,那么左眼跳是什么预兆呢?这其实,和一天...

及时修行

及时修行

在《佛说四十二章经》里面,有这么一段记载:有一次,佛陀问身边诸弟子说:“人的寿命有多长的时间?”一个弟子回答说:“有数日那么长。”佛陀听了就说:“你还没有进入佛法之门。”佛陀又问另外一位弟子说:“人...

感激心到底指的是什么?

感激心到底指的是什么?

摘自《佛法与人生百问答》问:常听您说“感激心”,到底指的是什么?答:所谓“感激心”是指能够感受并被激发而动的心,当然,此心若麻木不仁,则属行尸走肉,死驴死狗,那就一切免谈,其次要看我们这个心常受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