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养生——以心为本

养生一词,原出于《管子》,乃保养生命以达长寿之意。儒家养生思想包括养形与养神,积极的、进取的、求实的人生观,历来被儒家所推奉,也贯穿在儒家养生思想之中。

中国养生文化的研究对象是人体的健康长寿,但健康和长寿在人类社会中从来就不单单是人体本身的问题,而是与人们所处的社会生活及其自然环境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就提醒我们,研究探求中国养生文化的基本特征决不仅仅囿于人体生物模式之中,而必须结合社会、经济、政治、哲学,乃至艺术的诸多层面加以综合考察。

儒家在论及养生时,多取“修身”之说,儒家“以心为本”。儒家养生是通过锻炼、活动筋骨、培养道德以达到心灵的升华,孔子提出了“知者乐,仁者寿”的养生主张。孔子思想的核心就是一个“仁”字。孔子将仁学说成是一种善行、善举,并以此调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他提出“知者乐,仁者寿”,意为只有成为一个仁者,才能长寿,《黄帝内经》接受了孔孟的上述养生观点,认为那些能“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的长寿者,多为“嗜欲不能劳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即所谓“德全而不危”。其后中国的养生家基本上依循这一思路,强调养生必须与道德修养相协调。孔子认为:养生要从养德开始,要修身发扬人的善性,以清除心理上的障碍,取得心理的平衡,即“有大德者必得其寿” 。孔子并指出:“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贪求无厌)。”这种“三戒”的养生之道,儒家承认性生活在人类生活中的合理性,并认为要恰到好处,不要纵欲过头,从而伐性伤生;孔子还认为,一个人的心情要“申申如也”,对任何事物都抱乐观的态度。

更多精彩: http://yfs.bbs5050.com/

点我:

相关文章

素食中的5大清肠高手(实用)

素食中的5大清肠高手(实用)

素食主义者们好!在如今这个社会中环境污染、电脑辐射、不良饮食习惯等都有可能导致人体产生各种生理垃圾,废物长期在体内堆积,则会引发记忆力减退、面色灰黄、便秘、痔疮等系统疾病。如何排出成为不少女性关注的...

觉悟世间无常才能逐渐远离生死轮回

觉悟世间无常才能逐渐远离生死轮回

为佛弟子,常于昼夜,至心诵念,八大人觉。第一觉悟:世间无常,国土危脆,四大苦空,五阴无我,生灭变异,虚伪无主,心是恶源,形为罪薮,如是观察,渐离生死。——《八大人觉经》【注释】作为佛门弟子,应当不分...

抗癌成功纪实:阳光总在风雨后

抗癌成功纪实:阳光总在风雨后

“小蔡姐,为什么你那么快乐啊?”年轻人看到我步履轻盈、满面春风地出现在办公室,常常羡慕地问我。的确,现在我在单位与同事们相处融洽,工作也轻松愉快;在家中先生体贴能干,孩子懂事孝顺,最关键的是我有随缘...

净土法门法师:太上感应篇讲记(第二十九集)

净土法门法师:太上感应篇讲记(第二十九集)

太上感应篇  (第二十九集)  1999/6/16  新加坡净宗学会  档名:19-012-0029诸位同学,大家好。《感应篇》在:【积德累功。】这一句,《汇编》註解第一段裡面,有几句话很重要。人都...

星云大师:再坏的命运,也能用这种方法去改变

星云大师:再坏的命运,也能用这种方法去改变

命运既然如此奥妙,那么佛教对于命运究竟有什么看法呢?我分四点来说明:1、佛教认为命运不是定型的,命运是可以改变佛教虽然也讲命运,但是有别于外道机械的宿命论。佛教主张诸法因缘而生,空无自性,因此命运也...

佛教故事:禅宗公案:“衣”止六祖

佛教故事:禅宗公案:“衣”止六祖

五祖弘忍对中国禅宗,乃至对中国佛教的一个不可抹灭的功绩,是他伯乐识马,选定慧能为六祖。中国禅宗因为有了六祖而焕发了新的活力;渊自印度的佛教又因为禅宗的革命而真正成为中国化的佛教。慧能的原籍本是范阳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