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养生——以心为本

养生一词,原出于《管子》,乃保养生命以达长寿之意。儒家养生思想包括养形与养神,积极的、进取的、求实的人生观,历来被儒家所推奉,也贯穿在儒家养生思想之中。

中国养生文化的研究对象是人体的健康长寿,但健康和长寿在人类社会中从来就不单单是人体本身的问题,而是与人们所处的社会生活及其自然环境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就提醒我们,研究探求中国养生文化的基本特征决不仅仅囿于人体生物模式之中,而必须结合社会、经济、政治、哲学,乃至艺术的诸多层面加以综合考察。

儒家在论及养生时,多取“修身”之说,儒家“以心为本”。儒家养生是通过锻炼、活动筋骨、培养道德以达到心灵的升华,孔子提出了“知者乐,仁者寿”的养生主张。孔子思想的核心就是一个“仁”字。孔子将仁学说成是一种善行、善举,并以此调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他提出“知者乐,仁者寿”,意为只有成为一个仁者,才能长寿,《黄帝内经》接受了孔孟的上述养生观点,认为那些能“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的长寿者,多为“嗜欲不能劳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即所谓“德全而不危”。其后中国的养生家基本上依循这一思路,强调养生必须与道德修养相协调。孔子认为:养生要从养德开始,要修身发扬人的善性,以清除心理上的障碍,取得心理的平衡,即“有大德者必得其寿” 。孔子并指出:“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贪求无厌)。”这种“三戒”的养生之道,儒家承认性生活在人类生活中的合理性,并认为要恰到好处,不要纵欲过头,从而伐性伤生;孔子还认为,一个人的心情要“申申如也”,对任何事物都抱乐观的态度。

更多精彩: http://yfs.bbs5050.com/

点我:

相关文章

粮食丰收,她有一门独特“黑科技”

粮食丰收,她有一门独特“黑科技”

前不久我到山东出差,在一农户家里,我们见到了她。王大姐是一个朴实的农民,同时也是一个虔诚的佛弟子。据村民们介绍,她是当地远近闻名的种植能手,承包了五、六亩田地,种植的粮食、蔬菜都是有机食品,连续三年...

佛教故事:情感世界:学佛修行

佛教故事:情感世界:学佛修行

学佛修行我们在学习佛法、修持佛法的过程中,也能知道自己有很多的过错和缺点,这就是进步,这叫智慧。你以前根本不知道自己有那么多过错,现在知道了,这叫正知正见,这叫见性。你能在生活、工作当中改正自己的缺...

第三篇 明心见性

第三篇 明心见性

  第三篇 明心见性  壹 媒介  古德说:「佛说一切法,为治一切心;若无一切心,何用一切法?」三藏十二分教都在教我们若何熟悉真心与妄心,进而去对治妄心。当妄心去除,真心也归于无,真妄泯除,佛性现前...

净土法门法语:为什么有人能得到佛力加持,有人得不到佛力加持

净土法门法语:为什么有人能得到佛力加持,有人得不到佛力加持

1我们弘法利生,乃至于种种示现,都必须要仰承佛力的加持。佛力的加持决定是平等慈悲的,既然是平等慈悲,为什么有人得到加持,有人得不到加持?2其中的道理,我们必须要懂得。用现代的话来说,诸佛如来威神平等...

佛教故事:哲理小故事:高人与矮人

佛教故事:哲理小故事:高人与矮人

从前有一个高人和一个矮人,他们是一对冤家,死对头,一见面不是打就是吵,总想比出哪个更厉害。一天,他们又见面了,高人挡住了矮人的去路,矮人不满了,他身才娇小,身手敏捷地从高人的裤档下面,一爬就钻过去了...

达真堪布:怎样才能圆满布施波罗蜜?

达真堪布:怎样才能圆满布施波罗蜜?

达真堪布:怎样才能圆满布施波罗蜜? 问:怎样才能圆满布施波罗蜜?达真堪布答:对身体、受用、善根等,都能从心里施舍给众生,并且对这些没有丝毫的贪着,这样就能圆满布施波罗蜜。重要的是要有施舍心,要断除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