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了得失之心,你就不得安闲

人之所以不得安闲,多半是因为得失之心,一般人若是有所付出,就愿望有所回报。所谓:富者患失,贫者患得。家庭贫苦或是有欠缺的时刻,就会斤斤计较,想得到心中所要的。富有的人拥有财富、地位,却也不时担心有所损失,这都是人生不得安闲的原因。

当佛陀在舍卫国时,地方上有一位长者,这位长者有个独生子。长者给儿子异常充裕的生活,然则这孩子却异常贡高傲慢、欲望很大,对父母不孝顺,对亲戚长辈没有恭敬心,对同伙没有一点仁义,对家奴异常的刻薄。

年迈的长者把家业吩咐给儿子,他却变本加厉,对父母加倍不孝,目无父老。事实上,他的心坎也很不快乐,他贪得无餍地想: 我今天有这么多家当是与生俱来的福,只要我再多求福,天神自会赐给我更多的家当。所以他时常对婆罗门梵志布施结缘,但这是为了求取福报,以获得更多的钱财。

婆罗门梵志对他说,一个月要祭奠若干次,他老是言听计从,几乎天天摆香案祭天,而祭拜的牲礼无数,并供出许多至宝。如斯经由了五年,他的家财却慢慢消费掉,他的青春消逝,身体也慢慢衰弱了,但他的期待从没有实现过。

真正的富有不放弃的他,仍持续求财,如斯又过了三年,他已经到了倾家荡产的地步,这时贰心中很困惑: 为什么我一向求福,却从未得福?后来他听人说,释迦牟尼佛能开解众生的迷惑。于是他到精舍向佛陀请示,请求佛能赐他致富之道。

佛陀知道他的生活情况及心态后,就告诉他,贫富之道有四种,所得也有四种: 一是施多得少;二是施少得多;三是施多得多;四是施少得少。

佛陀解释说:什么样的人是施多得少呢?就是日常平凡不知付出爱心,只是一心求福。这种人日常平凡不知敬佩父老,不曾孝顺父母,连做人的基本观念都没有,却想要求福,这样的人尽管花了很多钱祭奠,照样无所得啊!第二种施少得多,是当众生需要你时,能及时付出而不求回报;无求的心就是无量的功德。第三是施多得多,别人的事,他能身心投入、出钱出力,心无所求却能获得丰足的回报。第四种是施少得少,这种人甚是悭贪,布施一点点,却认为已布施很多,并计算着自己有若干功德,这种有所求的付出,布施出去不仅没有获得功效,相反的还会造业啊!

听佛陀的开示,就知道日常平凡做人最重要的是孝顺父母、敬佩父老、亲爱周围的人,甚至要福利人群,这才是真正造福的根源。假如为了求福而布施,甚至伤害生灵祭天,则没有福可得啊!总之,最要紧的是:不要有得失之心。

更多精彩: http://yfs.bbs5050.com/

点我:

相关文章

太上感应篇图说104:败人苗稼

太上感应篇图说104:败人苗稼

经文:败人苗稼。【原文】自恃天潢胄,张罗猎于田。获禽未及百,损稼已盈千。终岁农功废,全家性命捐。藉人如杖父,贻笑万斯年。注:民以食为天,苗稼关乎民命,败之者,或阻水利以旱之,或决堤防以淹之,或纵牲畜...

废旧经像处理方法

废旧经像处理方法

不能读不能供经像处理的方法经像之不能读不能供者,固当焚化之。然不可作平常字纸化。必须另设化器,严以防守,不令灰飞余处。以其灰取而装于极密致之布袋中,又加以净沙,或净石,俾入水则沉,不致漂于两岸。有过...

依空法师:61 白鸽的恐惧

依空法师:61 白鸽的恐惧

61白鸽的恐惧《阿婆檀那经》中有一则动人的故事,发人深省:静谧祥和的祇园精舍,千二百五十位弟子神色肃穆恭敬地聆听佛陀的教诲,和风徐徐地吹,枝上的叶子轻轻地颔首称是,仿佛领纳佛陀的深深教义,谁说草木无...

一年356天 进新房选日子哪天好 看这里

一年356天 进新房选日子哪天好 看这里

我们最近的内容都是讲如何选日子入新居,之前有很多朋友都认为搬家就是一件非常简单的事情,认为只不过是更换找一个居住的地方用不着大动干戈,只需要把自己的东西全部搬进去就可以了,看了我们的内容之后都纷纷对...

50逃避和出离有什么不同?

50逃避和出离有什么不同?

逃避和出离有什么不同?  通常,初学佛的人,必须要有厌离心,才能够真正体会到修行佛法的重要和必要。要厌离什么呢?是对于来自心理、生理、人际关系、自然环境的种种矛盾、摩擦,而引起的许多烦恼、痛苦。如果...

彻悟禅师: 生死关头,或往生或堕落,何为主宰?

彻悟禅师: 生死关头,或往生或堕落,何为主宰?

彻悟禅师,净宗十二祖。"他是在禅宗大澈大悟之后,回过头来专修念佛法门"(净空法师语)。吾人生死关头。惟二种力。一者心绪多端。重处偏坠。此心力也。二者如人负债。强者先牵。此业力也。业力最大。心力尤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