惟贤法师谈:佛教与素食1

一、 素食是佛教的优良传统

素食与人体的健康有极密切的关系,但它并非起源于佛教,也非佛教徒单独提倡。从古到今,世界许多哲学家、科学家、文学家等都提倡素食。如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柏拉图,以及毕达哥拉斯都强烈地鼓吹素食。近代的德国物理学家爱因斯坦、俄国文学家托尔斯泰、英国戏剧家萧伯纳,都是基于人道主义观点赞美素食。萧伯纳是有名的茹素者。

中国古代孟子的“君子远庖厨”的思想,《易经》的“生生之谓易”、“天地之大德曰生”;道家真人深山修炼只吃水果的功夫,两千多年来,一直为儒道之徒所继承。两千五百年前生长在印度的释迦牟尼创立了主张缘起、慈悲、和平的佛教,由戒杀放生到主张不吃肉,此种教诫散见于佛教经典尤其是大乘佛教的各种经律论中。后世佛教弟子,身体力行,其品格清净高尚,其行为淑世善民,化强暴者嚣悍之气,使世界人类倾向和平,已成为佛教独特的优良传统。

释迦牟尼佛为太子时,一次树下观农,见农夫犁土,掘出蚯蚓,鸟儿飞来啄食,引起他对众生互相残杀、弱肉强食的悲思;印度吠檀多派崇拜梵天,每年以大批牲畜宰杀祭祀,一直为释迦所反对;释迦在说法时,于大乘的《楞严》、《华严》、《楞伽》、《涅槃》、《梵网》诸经中,处处提倡禁绝肉食。具体如《楞伽经》,根据身体健康、三世因果、修养身心、慈悯众生等各种道理,指出肉食者有18种过患,而素食者具足无量功德。

印度、中国佛教历代宗派的祖师,都是淡泊自甘、粗衣蔬食的茹素者。三国时的曹操受佛教影响,据说自奉节俭,常常茹素,此举不能不对他的从属臣下及后世带来影响。南北朝时虔诚奉佛的梁武帝依《涅槃经.四相品》等经文,制僧尼居士断酒肉,宗庙荐馐用蔬果,并颁发断酒肉文,详叙食肉的过失。如文中云:“经言:若食肉者断大慈种,何为断大慈种?凡大慈者皆令一切众生同得安乐,若食肉者,一切众生皆为怨对同不安乐;若食肉者,是远离声闻法;若食肉者,是远离辟支佛法;若食肉者,是远离菩萨法;若食肉者,是远离菩萨道;若食肉者,是远离佛果;若食肉者,是远离大涅槃;若食肉者,障生六欲天,何况涅槃果。……”又云:“若久食菜,人荣卫流通,荣卫流通则能饮食,以饮食故气力充沛,神明清爽少于昏疲。……”文中说明:一、不食肉者能保持慈悲种子,成就佛果,否则断一切善法。二、不食肉者能使荣卫气血流通,神明清爽,身体健康,否则会生种种疾病。

梁武帝会合当时京都的僧尼1448人,延请法师宣讲断酒肉经文,并于佛前宣誓断食酒肉,由于梁武帝的提倡,在其管辖的江南境内使用政治力量推行,从江南到江北,乃至全中国的寺院都逐渐受其影响。

隋文帝杨坚登位,大力提倡佛教,每兴建法会,必沐浴斋戒,诫臣民不食荤腥。隋炀帝杨广,于智者大师前顶礼受菩萨戒时,亦发誓秉承受持菩萨慈悲护生之戒行。唐太宗李世民,为追荐于战争中死难的军民,在战场地区修建寺庙,并举行追荐法会,以香花水果供佛,以素斋供僧。自佛教传入中国后,历代帝王,除少数辟佛者外,凡遇祭祀大典或修建法会,均提倡斋戒素食,从上到下养成了社会风气。

文学史上的唐宋八大家,柳宗元、刘禹锡、王维、苏东坡、王安石等均信佛。其中最突出的是诗人王维,平生茹素信佛,事母至孝。母亲崔氏是虔诚的佛教徒,师事神秀弟子大照禅师30余年,褐衣蔬食,持戒安禅。王维自幼受到佛教思想的熏陶,长而拜长安荐福寺道光禅师为师,断食肉酒。又善绘画,世称其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其所作诗,多山林清逸之气。

宋朝的永明延寿禅师、明代的莲池大师,都是净土宗的一代祖师,在徒众中大力宣传戒杀放生和吃素的功德。莲池大师写有著名的《七笔勾》和《戒杀放生文》,其中析理精微,字字饱含慈悲感情,令人感动。

近代高僧如太虚、虚云、弘一、印光诸法师,都是身体力行的茹素者。其中虚云法师禅功很高,活到120岁。他平生爱护生物,在广东曹溪讲禅时,有老虎皈依、受戒的传说。弘一法师的弟子丰子恺,曾有《护生画集》印行,宣传素食和戒杀放生,受到广大读者的欢迎。

更多精彩: http://yfs.bbs5050.com/

点我:

相关文章

药师坛城“法施”连载45

药师坛城“法施”连载45

【药师坛城“法施”连载45】药师禅: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一劳永逸、完美无缺的选择。你不可能同时拥有春花和秋月,不可能同时拥有硕果和繁花。不可能所有的好处都是你的,要学会权衡利弊,学会放弃一些什么,然后...

放生指南:放生蚯蚓的功德_放生蚯蚓的福报_放生蚯蚓注意事项

放生指南:放生蚯蚓的功德_放生蚯蚓的福报_放生蚯蚓注意事项

蚯蚓,属于环节类动物,本来在泥土里,自由自在地生活。但却被某些利欲熏心的人,从泥土里掘出来,卖到了渔具店里,再转卖给钓鱼人。钓鱼人非常残忍地把蚯蚓活活斩断,分为数截,再用鱼钩纵穿蚯蚓,沉到水里,诱鱼...

李宇铭博士:素食会湿重寒凉吗?

李宇铭博士:素食会湿重寒凉吗?

素食会湿重寒凉吗?  问:李大夫,素食比较湿重和寒凉,会否是多吃了某样素食而导致身心失衡的徵状呢?不如请您抽个空,给我们解说一下,何谓湿重?何谓寒凉?劳烦您解说我们身心的疑惑。李大夫答:对于素食的一...

释门法戒录:面对菩萨 如同隔山 (北齐 明勖)

释门法戒录:面对菩萨 如同隔山 (北齐 明勖)

面对菩萨 如同隔山 (北齐 明勖)南北朝(北齐)时,释明勖,定州人。少年时自负不凡。读《法华经》,知道清凉山是文殊菩萨居住的地方,便前往朝山。所有深林幽谷中,都一一遍访。偶然遇着一位相貌古怪的和尚,...

日常法师:菩提道次第广论讲记 第112-113卷

日常法师:菩提道次第广论讲记 第112-113卷

菩提道次第广论翻译第一百十二卷B面我现在的状态是早已发了这个誓愿,是什么誓愿,菩萨戒嘛。啊我一定要学菩萨、菩萨戒是什么?将我一切自己的内身外面所聚的财、以及布施所得的善根,没有一点余遗的都施舍给一切...

如何让佛法改变生活?一个胃癌患者诉说心路历程

如何让佛法改变生活?一个胃癌患者诉说心路历程

记得小时候我就对神秘的事物感兴趣,始终相信有佛菩萨存在,也梦幻自己能有一日掌握某种特殊力量。随着时光推移,我长大了,步入社会,尽管历经沧桑,但每每看到出家人,都会去仔细观察,甚至设法与之交谈,至于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