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诚念佛的感应

我是一个入门级的佛弟子,2013年年初的时候在朋友的推荐引导下开始接触佛法。我曾经是一个典型的无神论者,相信科学,我始终认为,任何所谓的不可思议的现象,都可以通过科学的调研得到一个正确的解释和说明。也算是老天眷顾,09年的一场严重的心理疾病(失眠症和焦虑症)让我明白了心灵的力量,可以说为接触和学习佛法打了一个基础。最初几个月,只是跟着放生团放生,后来就念诵地藏经和念佛,那个时候,对佛法的学习深入远远不够,并不能很明了念佛的功德利益,只晓得观想念佛是很好的。

2013年的上半年的有一天(已经不能确定到底是几月份了)我把定慧寺请来的一张印有阿弥陀佛和观世音菩萨的卡片放在我面前正对面,开始拿了个计数器念佛。那个时候的念佛,心是很至诚的,观想自己和所有的冤亲债主在阿弥陀佛的金光照耀下,统统坐上莲花往上升,请阿弥陀佛老慈父,能够带上自己和所有的冤亲债主一起去西方极乐世界,心情很恳切。就这样观想着不停的念佛,念到900多遍的时候,忽然发现,眼前这张卡片上的阿弥陀佛的左边的肩膀忽然开始放光,就看到三种颜色:红色,绿色和紫色,就和霓虹灯一样,不停的轮流交替的闪。

当时看到的时候,我没有停下来,继续坚持念,仍然是观想念佛,一直念到1600遍的时候停了下来,中间至少应该也有五分钟以上的时间,就看着阿弥陀佛左肩不停的放光。等到1600遍的停下来的时候,卡片放光停止。心里觉得奇怪,但是能够确定自己不是眼花,确定是卡片真的放光了。把卡片拿在手里翻来覆去的看,就是一张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卡片。老公回来,我给老公看,老公也确定这个卡片不可能自己放光。

现在再回过头去想,因为当时念佛念的恳切,佛菩萨慈悲,给了我这样一个入门级的佛弟子一个非常明显的鼓励性的感应。同时也让我明白:学佛的时间,不分早晚,不分长短,唯在专注至诚。佛菩萨都是善巧方便的,在恰当的时候,对我们的学佛进行引导。但是,学佛之人,也不能过分追求感应,否则容易执着感应而着魔。无论什么时候,我们念佛诵经持咒放生,其实诸佛菩萨和善神护法们都在我们身边,只是我们看不见摸不着而已,所谓的没有感应,其实也是感应的一种,关键在于一颗平常心。现在我明白,人类的科学发展也就才短短200年,用这个仅仅才200年历史的有限科学,去解释无限的宇宙自然现象,是完全不可取的。我们现代人,有一个通病:凡事必然要和科学挂钩,必定要以科学的名义,将一个现象搞出一个所谓的合理的科学解释,倘若科学解释不了的,就会贸然的以迷信来解释或者干脆不承认。就好像我们去和古人说:将来人和人远隔重洋仍够进行面对面的交谈,可以天上飞水中潜,古人也必定会觉得是天方夜谭,将说话之人当成神经病一样的道理。凡事必定要和科学挂钩,否定一切科学解释不了的现象,是不是正好说明我们现代人迷信呢?迷信科学而已。

更多精彩: http://yfs.bbs5050.com/

点我:

相关文章

现代菩萨的风姿

现代菩萨的风姿

‘现代菩萨的风姿’,收录近百年佛教史上出家、在家二众奉行菩萨道的殊胜事迹。在家众有优婆塞杨仁山、李炳南、赵朴初、严宽祜等;优婆夷孙张清扬、张姚宏影等;出家众有太虚大师、慈航菩萨、台湾的妙果法师、...

地藏菩萨感应录:地藏菩萨加持力 轻轻松松断荤腥

地藏菩萨感应录:地藏菩萨加持力 轻轻松松断荤腥

【北京】随心行2006年真是机缘到了,什么事都水到渠成,顺理成章!我有位同事的母亲也信佛,刚诵《地藏菩萨本愿经》那段时间,同事把他母亲的光碟拿给我看,都是讲一些居士诵《地藏经》治病感应的,看后使我更...

明如居士:太上感应篇浅释之劝诫章总述

明如居士:太上感应篇浅释之劝诫章总述

下面学习《感应篇·劝诫章》的最后一部分——从善恶之果而劝,原文是这样的:“故吉人语善、视善、行善,一日有三善,三年天必降之福;凶人语恶、视恶、行恶,一日有三恶,三年天必降之祸。胡不勉而行之?”吉人,...

佛教故事:在闹市中修行:即刻放下便放下,欲觅了时无了时

佛教故事:在闹市中修行:即刻放下便放下,欲觅了时无了时

即刻放下便放下,欲觅了时无了时当你决定放下时,你就不会再失去,消失的只有烦恼。人生所有的烦恼都源于放不下的执著。若著相于外,而作法求真,或广立道场,说有无之过患,如是之人,累劫不可见性。《坛经》在这...

宣化上人:魔就专骗人,叫人不要持戒,不要受戒

宣化上人:魔就专骗人,叫人不要持戒,不要受戒

  魔就专骗人,  叫人不要持戒,不要受戒  宣化上人慈悲开示:“若作圣解,则有空魔,入其心腑,乃谤持戒名为小乘,菩萨悟空有何持犯?其人常于信心檀越饮酒啖肉,广行淫秽。因魔力故,摄其前人不生疑谤。鬼...

悟殷法师:修证篇概论(上)

悟殷法师:修证篇概论(上)

修证篇概论(上)释悟殷部派佛教时代,学派的思想,是异义无边,要如何理解部派佛教,厘清彼此错综复杂的关系?笔者于〈部派思想概论〉,曾提及研读部派佛教的根本原则:以佛法“缘起”的本质与佛教的实践性为出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