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一上师:别人说我们信佛是与世无争,是消极的,我该怎么回答他们?

满一上师:别人说我们信佛是与世无争,是消极的,我该怎么回答他们?

问:满一上师:别人说我们信佛是与世无争,是消极的,我该怎么回答他们?

答:说信佛是消极的,这种说法很片面。说明此人对佛教仅知皮毛。依我看,他们说信佛消极一般有如下几层意思:首先是我们慈悲,比方说仇人、坏人找我们麻烦或是欺负我们,这几天我都在讲这个问题,我们把对方看作是上世父母,所以我们不跟他计较、不跟他一样,也就是不能以牙还牙、以眼还眼,仍然以慈悲和慈善的心态对待他。另外,我们给他讲道理,他们会说我们软弱或者不去争斗的方面。其次呢,一般来说要是正规的佛教徒做任何事情只讲过程,不讲结果。因为三世因缘经已经讲了,这一世的福报也好、罪过也好、麻烦也好、灾难也好,都是上世、上上世,无始劫以来积累的结果,是应该受到的报偿,福是这样,祸也是这样。那么我们做事就是在还账,结果都是因果律决定了的,所以我们做事只讲过程,尽到心就行了,至于说结果再坏,那是我们该承受的。

比方你投资,有一个人给你规划了个项目,需要二十万,你盘算着确实不错,于是你就准备付诸行动,考察、论证,写可行性报告,找合作伙伴,然后再去办营业执照,银行贷款,买工具、买厂房、开拓市场等等,这一系列的工作,你都要努力去做。如果付出了这么多努力而结果失败了,二十万打水漂儿了,那实际上二十万就是还账了,你所做的这些工作也是还债了,所以没什么可让我们心里觉得过不去的,就是讲过程,不讲结果,该是你的就是你的。

佛教做事一切随缘,随缘而遇,随遇而安,不争求、不强求,好了也不高兴,本来就是自己的东西没什么可高兴的;做坏了,亏了,或者损失啦,那是还债,清账嘛,所以心态一直保持这样,这些可能也是他们说我们无争、上进心不强、消极的原因。

还有一个方面,那就是我们在学习社会的一些知识过程中,一般是以佛教的理论为准绳,我们在思想上始终尊重、追求的就是这种大智慧,当然人间的聪明我们也得学习,但是他们认为我们的目标只是往上看,所以我们给他们的印象是与世无争,实际上他们对佛教的认识是非常狭隘主观的。

佛教到底是不是消极?大家想想,你说释迦牟尼佛已经证悟了,可以圆寂、可以如来了,他成佛以后到兜率天又下来,一生示现苦行、证悟的过程,他成佛了,不逍遥自在去,又在人间示现四十九年度人,这是消极还是积极?其他菩萨更不用说啦,地藏王菩萨“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地狱不空,誓不成佛!”观音菩萨的“千处祈求千处观、苦海常作渡人舟”,这种大慈大悲救苦救难的积极入世精神能说是消极吗?当今时代,有一种人生观叫成功,叫实现自我,认为一个人凭着不懈的努力去达到目标,这样就体现了自身的人生价值。或者在财富上取得极大的成功,或者在事业上有重大的发明、突破,再或者是在政界取得高高在上的地位。成功即意味着在名声、地位、财富方面取得令人瞩目的成绩,人们以为这样就不枉来人世一遭,这才是有意义的人生。

所谓个性的张扬、个人的自由,看似是一种社会文明的进步,而实际上它更加强烈地体现了“我执”。“我要赚钱”、“我要事业有成”、“我要营造一个幸福的家庭”、“我要尽情享受人生”、“你如何如何侵犯了我的利益”等等,处处都以“我”为中心。但是世间的名利有限,而人们的欲望是无限的,人的欲望日益膨胀,谁也不肯让谁一步。这样的人生奋斗就像一个角斗场上的生死搏击,每个人都用尽力向着既定的目标冲刺,在遇有同路人障碍的时候,就将其踩在脚下,有时甚至为了自己的利益与亲友反目为仇。这是什么样的胸襟和抱负?这又是一种什么样的事业?

世间几十亿人,绝大多数终日都只关注着“我”和一些属于“我”的东西,要是让谁把自己的利益让出去,那真是比割肉还疼,以这样利己狭小的心量,很难有什么大作为!佛弟子不为世俗利益而争,把诸多方便利益让给别人,先利人后利己,这是何其洒脱高洁的品格!佛弟子,特别是修菩萨道的佛弟子,心系全世界、全人类,并且将之扩展到所有的众生,这种精神怎么能说是消极的呢?它的积极体现在对所有众生的关爱负责上!作为佛子一定要明白佛、佛教是究竟的智慧,我们行菩萨道不仅为自己努力积极工作,而且还要为众生去努力工作,这是积极的,是伟大的思想和行为!

此外,佛教深信因果,那么每一个人都应当为自己的行为负责,每个人都是自己命运的创造者和主宰者,所以讲道德、守法律、做好事不仅是社会对个体的外在要求,同时也是个体自己求自由幸福的内在需要和条件,是自觉自愿而非受人强制的,这种思想有助于增强人们的自我约束力,可以平衡冲淡自由主义、极端个人主义和本能化思潮的消极影响,所以这种自作自受的因果规律对培养公众的责任意识和道德自觉是非常有利的。

还有佛教的戒律,何其严明!如果人人都能如法遵守佛教的戒律,那么社会上还有不法分子吗?社会能不安定吗?

所以我们说佛教的戒律、思想、作为绝对是有益于社会的。特别是我们把众生都当作父母看,我们用慈悲心去对待所有的众生,如果世人都有这种思想,世界还有战争吗?还会存在不平等吗?那世界就太平啦!佛教大慈大悲的思想,真正是代表人类最广大利益的思想,是真正积极进取的、求世界大同的一种最积极、最究竟的思想,所以我说佛教是假消极真进取。

更多精彩: http://yfs.bbs5050.com/

点我:

相关文章

索达吉堪布:要把欲望控制在适度范围内,但这个度该如何把握?

索达吉堪布:要把欲望控制在适度范围内,但这个度该如何把握?

索达吉堪布:要把欲望控制在适度范围内,但这个度该如何把握? 问:我觉得,一切烦恼从本质上说就是欲望没得到满足,所以要把欲望控制在适度范围内,但这个度该如何把握? 答:这个度就是知足少欲。 佛教认为...

皈依与不皈依有什么差别?为什么皈依之后要有一个法名?

皈依与不皈依有什么差别?为什么皈依之后要有一个法名?

皈依与不皈依有什么差别?为什么皈依之后要有一个法名? 问:“反正都是行持善法,皈依不过是个仪式而已,只要心中有佛就可以了。”对此你是怎么认为的?在行持善法方面,皈依与不皈依有什么差别? 答:这种观...

农村安门吉日有讲究 不可乱选 否则对家人运势有影响

农村安门吉日有讲究 不可乱选 否则对家人运势有影响

农村一般做什么事情都是需要去选一个好日子的,因为只有在吉利的日子里才能够有一个好的寓意,也是寄托了人们的一种愿望,希望今后的日子可以过得顺顺利利的。而安门就是一件比较重要的事情,所以也是需要选一个吉...

第三十五回  详偈语擒捉康七  入空门剃度一峰

第三十五回 详偈语擒捉康七 入空门剃度一峰

话说邻家子一刀砍去,正砍在妇人左太阳上,秃的一声,劈开半个头颅,两脚乱蹬,已自死了。一峰从梦中惊醒,一面大呼婢仆,一面取出火镰,打火点灯,一阵子手忙脚乱,耽搁了好一会功夫,那邻家子已自脱身而去。一峰...

金刚乘是转化我们习性上的不净显相(impure perception)之道,使我们能感知每件事、每个人都是清凈的。所以,无论你在哪里修持,例如在家中,或在德国、香港、澳洲,或在法国南部的禅修中心,都要说服自己正无疑地身处于圆满的净土中。

  在此,「不净」与类似加德满都那种肮脏的街道或成堆的垃圾无关。当你卡在「天花板只能是天花板,地板只能是地板」、「一千个人不可能进得去扫帚柜里」的想法时,这种二元分别的显相就是「不净」的。换句话说,你所造作的二元分别,限制了一种现象的显现只在一个特定的目的上而已。对比之下,当你具有清凈显相时,你不再将某个单一的显相执着为一个独有的现象,反而能连接上自己本具的能力,因而能看见并接受一千个人能轻易进入一个小扫帚柜中。当你还是以寻常感知世界的方式运作时,会坚持这么多人绝对不可能进入如此狭小的空间里;而一旦显相开始转变,你也同样会坚持他们绝对可以进入。

  一旦你接受任何事都有可能,佛土就不再如企业号宇宙飞船(Starship Enterprise)偶尔造访的那些遥远星球,也不是深植于大众心里的那种陈腐感伤的天堂景象。但是,我们如何才能真心地接受任何事都有可能呢?答案是,藉由前行的修持。


  如果莲师是你前行法本的主要本尊,那么就观想自己身处铜色山凈土(Copper-Colored Mountain)这当然并不意味着你要想象天花板和墙面都是铜做的!而是要以「我所见的并非事物的真实面貌」的想法,来调整自己的世俗显相。告诉自己,周遭的一切「事物」既非受限于砖头、泥灰、高速公路与车流,也非一群神圣的天使。「事物」是无限的,而且每个对象,例如你桌上的那枝笔,就包含了亿万个净土。这就是你开始调整心的方式,因而最终你能接受任何事都是可能的。

  显相的「转变」是金刚乘修持的核心,但重要的是,不要误以为这是显相的灭尽。转变显相,是在心态上改变自己感知世界的方式,而且是应该每天都必经的过程。

转化你的环境为佛土!

金刚乘是转化我们习性上的不净显相(impure perception)之道,使我们能感知每件事、每个人都是清凈的。所以,无论你在哪里修持,例如在家中,或在德国、香港、澳洲,或在法国南部的禅修中心,都...

索达吉堪布:学佛时碰到周围的人嘲讽怎么办?

索达吉堪布:学佛时碰到周围的人嘲讽怎么办?

索达吉堪布:学佛时碰到周围的人嘲讽怎么办? 问:学佛时碰到周围的人嘲讽怎么办?答:大善知识博朵瓦曾经这样说过:“别人不悦,正合我意,他们不高兴是他们的事,他人冷嘲热讽对我丝毫也无损害,自己哪怕只有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