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茂森:文昌帝君阴骘文 研习报告 第10集

道熟不起憎爱心--明一法师(发帖人:解脱)

我们平时用功,怎么知道自己的功夫如何若何了?有一个很好的指标,那就是看看自己的憎爱心怎么样了?看看遇事是不是会分别?是不是会憎爱?尤其是在与自己的利益密切相关的事情出现的时候,自己的憎爱心如何?能否放下?是否马上放下?是否思考后放下?是否放不下?

自己很惭愧,要想一下才放得下,还是做不到任何时候一遇上,就放下。尤其是在与自己的利益有关的时候,会想得更多。但是,因为教理的引导,能够明白“有什么不能放下的?”然后一笑了之。所以知道自己的功夫还差得远,要狠狠努力用功才可以。

当然,自己因为住在庙里面,能遇到的事情很少。有关于自己利益的事情更是少之又少,这其实是一种善护念。这样使得自己可以在干扰少的环境下用功,不容易被打断。五祖弘忍在修行时“缄口于是非之所”,就是这个好处,把自己与会打扰自己修行的是非屏蔽掉,用功能够更快进步。

这在《禅宗决疑集》的真心验功里面有很详细的解说。他应用我们常说的牧牛来比喻用功,把憎爱心的情况作为检验标准。所以我们自己的情况是什么样,真的是“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因为憎爱心别人看不见,即使看得见也不会去管你,更没有这个义务。

《禅宗决疑集》

或曰。真心现前如何知是真心成熟无碍也。曰学道之人已得真心现前时。但习气未除。若遇熟境有时失念。如牧牛虽调到牵拽随顺处。犹不敢放了鞭绳。

直待心调步稳赶趁入苗稼中不伤苗稼。方敢撒手也。到此地步便不用牧童鞭绳。自然无伤苗稼。如道人得真心后。先且用功保养。有大力用方可利生。若验此真心时。先将平生所爱底境。时时想在面前。如依前起憎爱心。则道心未熟。若不生憎爱心。是道心熟也。虽然如此成熟。犹未是自然不起憎爱。又再验心。若遇憎爱境时。特然起憎爱心令取憎爱境界。若心不起是心无碍。如露地白牛不伤苗稼也。古有呵佛骂祖者。是与此心相应今见才入宗门。未知道之远近。便学呵佛骂祖者。太早计也。

更多精彩: http://yfs.bbs5050.com/

点我:

相关文章

日常的佛心行禅:一封邮件

日常的佛心行禅:一封邮件

一封邮件一天我在班上,正好有几分空闲,便上网查看邮箱,看到一溜的新邮件。正在好奇地想又有什么消息,一个刺眼的发送者的名字蹿入眼帘,我顿时一阵激动,呼吸也开始微微发紧。这个发送者虽不是我的不共戴天的仇...

佛教故事:拈花智慧:头脑、心灵、本能的平衡才能带来和谐,和谐才会快乐

佛教故事:拈花智慧:头脑、心灵、本能的平衡才能带来和谐,和谐才会快乐

头脑、心灵、本能的平衡才能带来和谐,和谐才会快乐也许我们因为周围大环境的影响,很多时候,人们总是在压抑自己的情绪和欲望。习惯了用理性思考问题的人们,在当你遇到感情的时候,如果你依然用头脑来分析你的感...

佛教故事:佛经故事:七法成就破魔扰

佛教故事:佛经故事:七法成就破魔扰

佛陀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弘法之时,一日,对比丘众开示:过去圣王在治理国家时,若成就七种法,便不会被怨家、盗贼所侵扰。哪七种法呢?首先,将城郭修建得极为高峻且齐整,是先王所成就的第一种法;第二种方法,...

一个科学工作者自述:你没有死过,所以你无所畏惧

一个科学工作者自述:你没有死过,所以你无所畏惧

我是一名科学工作者。从小时候到大学,经历过一些难以理解,诡异的事情,在我对生命的概念刻下了许多疑惑的烙印,最奇怪也最深刻的莫过于生死的体验了,也就是现在的科学名词“濒死体验”。我一直在思考:“人为什...

生活中会遇到逆境,您用何种心态面对呢?

生活中会遇到逆境,您用何种心态面对呢?

小时候读书时,我总认为老师不公平,专门出难题来刁难我;看到同学有新衣服、新文具时,我埋怨父母没能提供更好的生活条件;长大后工作不顺心时,我抱怨老板对我有成见,同事也事事针对我,心里郁闷无比;结婚成家...

佛教故事:哲理故事:不要画地自限

佛教故事:哲理故事:不要画地自限

天地广阔,人不能只想着自己占有一席之地而自寻烦恼。佛光禅师有一次见到克契和尚,问道:你自从来此学禅,好像岁月匆匆,已有十二个秋冬,你怎么从不向我问道呢?克契和尚答道:老禅师每日都很忙,学僧实在不敢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