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故事:菩萨与罗汉的故事:11.羼提和山的劫难

11.羼提和山的劫难

很久以前,佛陀发愿行菩萨道的时候,他的名字叫做羼提和山。当时他住在一棵果树下,靠着吸食果子上的露水修行。

这天,他又坐在果树下,饮食果子上滴下的露水,刚好国王迦黎率领文武大臣到这片山地围猎麋鹿。

擅长射箭的迦黎王,一举弓立刻射中一只糜鹿,但被它逃跑了,迦黎王便骑着马往树林里追。追到林中,突然看见一棵果树下坐着一个人,正张嘴喝着树上滴下的露水,于是带着部下过去,高声问道:

「请问你有看见一只受伤的麋鹿跑过来吗?」

羼提和山专心地饮着露水,没有回答。

「你有没有看见一只受伤的鹿?」迦黎王提高音量再问了一次。

羼提和山看见迦黎王这群人都来到自己的面前,便低下头双手合十安稳地坐着。

迦黎王见他不理不睬,生气地问:「该死的叫化子!你听见没有?有没有看见一只受伤的鹿?」

羼提和山菩萨回答:「嗯!我听见了。」

迦黎王生气地拔出佩剑,说:「国王问话你竟敢不回答!我今天非杀了你不可!」

羼提和山菩萨平淡地说:「我在听大王说话。」

迦黎王手里舞着寒光闪闪的长剑,生气地说:「你是什么人?我允许你在死前将一切交代清楚!」

羼提和山平静地说:「我是忍辱之人。」话才刚说完,突然感觉右臂一阵巨痛,原来已经被国王砍掉了,但他还是强忍着痛说:「我只是个忍辱的修道者,过着与世无争的生活,大王还要这样害我,那么一般的百姓怎么办呢?我发愿成佛的时候,一定先度化你,不让众生因为学习你的行径,而增加罪恶的业报。」

迦黎王见羼提和山仍不求饶,更加恼怒成羞,随后又砍掉他的左手、两脚、双耳和鼻子,大声骂道:「我就让你这样子修成佛道!」

羼提和山菩萨血流如注,非常的痛苦。

忽然,天空变得黯淡无光,大地开始震动。迦黎王感到非常害怕,急忙逃回城堡里躲起来。原来迦黎王这样残暴的行为震动了四方天上的天王,天王们严肃地聚在一起指责迦黎王,要求惩罚他。

天王们说:「这个国王实在太残酷无情了,我们要灭了他的国家和族人,以惩罚他十恶不赦的罪行!」

羼提和山忍住痛苦,冷静地说:「不能这么做!我会受到这样的对待,都是因为我前世不信奉佛法,杀害生灵,所以今生得到报应罢了。虽然国王凶狠地加害于我,但我仍会像母亲对儿子一样的怜悯他、原谅他。你们千万不要惩罚他!」

天王们虽然很生气,但是了解这样的因缘后,也只好让羼提和山自己解决这件事。

后来,羼提和山的弟弟来了,他也是一个修行得道的人。

羼提和山的弟弟用神通力帮哥哥回复手足和耳鼻,气愤地说:

「哥哥,你为什么不生气呢?像迦黎王这样的人,我们应该给他一点教训!」

恢复本来样子的羼提和山对弟弟说:

「好弟弟!谢谢你不远千里来这里救我,我经历这次劫难,对成佛的心志更加坚定了。报复、惩罚是不能解决问题的,只有我成佛后才能度化众人。」

这时,天上地下所有的神祇全被这样的话感动了,纷纷来到羼提和山面前向他致敬,于是羼提和山的善良行为和成佛的心愿便被众生传颂着,直到如今。

更多精彩: http://yfs.bbs5050.com/

阅读剩余的3%

相关文章

佛教故事:玄奘精神 第62节:第九章 人生无常,唯有把握当下(5)

佛教故事:玄奘精神 第62节:第九章 人生无常,唯有把握当下(5)

信徒们纷纷放下手中刀棍,首领连忙抓来一人,指着兀自端坐不动的玄奘问道:沙门从何处来?名字何等?他们似乎也意识到了这个僧人来历不凡,身份很不一般。那名同伴反应也很快,觉得这是个解救玄奘的好机会,于是半...

黄柏霖:妒忌害人召恶报,真心悔过消罪业

黄柏霖:妒忌害人召恶报,真心悔过消罪业

黄柏霖:妒忌害人召恶报,真心悔过消罪业 后魏杜昌的妻子柳氏,善于妒忌。有一位婢女叫金荆,在杜昌洗头后,杜昌命她理发,帮他理发,梳理头发,柳氏就将她的双指截断。不知何故,柳氏她自己的双手也被狐狸咬到...

钟茂森:美国布莱恩博士用催眠研究轮回的科研成果

钟茂森:美国布莱恩博士用催眠研究轮回的科研成果

钟茂森:美国布莱恩博士用催眠研究轮回的科研成果 来源:摘自《因果轮回的科学证明》 作者:钟茂森博士主讲下来给大家再介绍一位可以说是用催眠来回忆前世这种研究领域里面最著名的学者,他的名字叫做布莱恩....

佛经对嫖妓的重要开示

佛经对嫖妓的重要开示

佛经上的重要开示嫖妓危害:1、《善生经》:“掷博群饮酒,共伺他淫女,玩习卑鄙行,如月向于晦。行恶能受恶,与恶友同事,今世及后世,终始无所获。”2、《发起菩萨殊胜志乐经》:“是名众务过,是人多爱染;往...

称念佛号所获得的功德比布施大亿万倍的!

称念佛号所获得的功德比布施大亿万倍的!

一个人如果用黄金、钻石来布施,全世界60多亿人,他每个人都向其布施黄金、钻石,他布施所获得的功德大不大,相当大了吧!但是如果你能称念《称扬诸佛功德经》上的一些佛号,你所获得的功德,比那个人布施黄金...

修行人的十种表面--之五   为僧不守戒流为表面

修行人的十种表面--之五 为僧不守戒流为表面

为僧者,若不奉守佛法戒律教规,所修之行必为有过之行,流于表面,则无真正成就。佛陀有云:不奉守佛教戒法的比丘,虽然不贪求情爱之欲,却贪求利养。此意即指为僧者不守戒法,则将贪求世法之益,而无修行之心,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