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食:长养慈悲之心

素食对我们人类来说,无论是维持身体健康,或者避免因果业报,都有莫大的利益。再由个人扩大到社会国家,能令社会安静、世界和平,可见素食的利益不可胜计。在许许多多的利益之中,素食的一大利益,便是增长慈悲心。

大智度论云:慈悲是佛道之根本,有慈悲心的人,才可望成佛。慈悲的意义,是与乐曰慈;拔苦曰悲。慈悲到极点大慈大悲,即同如来。

涅槃经和大智度论等都说慈悲有三种:

1第一种叫众生缘慈悲

这是在凡夫地修道之人发的慈悲心,因为是凡夫,他对众生相没有空掉,看见众生在受苦不知苦,反而以苦为乐,重造苦因,将来痛苦无穷,于是就生起慈悲心。这慈悲心还不够,须再观想一切众生,六道轮回,舍生受生,生生不已,故六道众生,皆是我的过去父母,姻亲眷属,这样的慈悲心就亲切了;既然把六道众生,都看作是自己的父母亲属,你给他与乐拔苦还来不及,还能把他宰杀,吃他的肉吗?

2第二种叫法缘慈悲

这是菩萨的慈悲,法缘就是证得诸法缘起性空之理的菩萨,他本身已证我法皆空,没有人我相,没有众生相,但是他怜愍有情,不知诸法缘起性空,在那里终日奔忙,起惑、造业、受苦,菩萨为其生起慈悲心,缘于法空之理,随顺众生,与乐拔苦,就是法缘慈悲。

3第三种无缘慈悲

这种慈悲,惟诸佛俱有,佛已究竟证得诸法实相,生相无明都断了,故心无所缘。但是众生没有证得诸法实相,轮回六道,受苦受难,佛还是要大慈大悲,救度六道众生,给众生与乐拔苦。虽然救度众生,而不起众生相,那是佛的大慈悲心,任运自然流露与乐拔苦,这就叫无缘慈悲。

至若大智度论卷十一记载:往昔雪山中,有一仙鸽,生活优游自在。有一天,鸽见一人,为大雪弥漫而失道,穷厄困苦,饥寒交迫,在须臾,鸽见此人,大发慈悲心,即飞行求火,聚薪燃之,为此人烤火取暖;又复以己身投火自焚,以施此饥人果腹。仙鸽以此功德,后来转世成佛,即释迦如来。

梵网经说:夫食肉者,断大慈悲佛性种子,一切众生见而舍去。食肉之人,杀生自肥,这就是残忍的行为。食肉之人,畜类众生,见到他的身子,闻到他食肉过后身上发出的臊气,舍之远避,例如屠夫入村,狗见惊吠。素食之人,心存仁慈,日益增长,推而广之,一切众生,皆可喜可爱,皆欲与乐拔苦,这就是慈悲为佛道之根本的原理。

更多精彩: http://yfs.bbs5050.com/

点我:

相关文章

《占察善恶业报经》白话文

《占察善恶业报经》白话文

占察善恶业报经白话文这些是我(阿难)听说的,那时佛陀、婆伽婆、已具备一切智慧的觉者,在王舍城的耆阇崛山中,应用大神通力,展示广博庄严清净无碍道场,为无数大众,演说深奥的六根相聚法门(楞严经有六根互用...

见多了人世间生死离别,令我时刻警醒自己

见多了人世间生死离别,令我时刻警醒自己

见多了人世间生死离别,令我时刻警醒自己敝人从事葬仪的工作,看到很多人间最悲痛的时刻,以及最令人伤感的场面,我深深感觉到人活在世上实在不过是一场梦或一出戏而已。一个人作梦不管多么美好或得意,迟早总会有...

佛教故事:海涛法师故事:乐师的巧智

佛教故事:海涛法师故事:乐师的巧智

乐师的巧智从前有名乐师,能够演奏种种美好的音乐。有一次,他向富翁要一头牛,但富翁并不想给他,故意出难题说:「如果你能昼夜不停地演奏,如此一年的话,我便送你一头牛。」乐师回答说:「可以。」又说:「那你...

佛教大成就者之宗咯巴大师传

佛教大成就者之宗咯巴大师传

宗喀巴降世时藏传佛教正处于一个衰败的年代。僧侣戒行不严,教风不正,思惟纷乱。宗喀巴大师以大智大勇肩负起了改革振兴佛教的历史任务,除了力挽狂澜、大马金刀地从教义理论长进行根本治理、拨乱反正外,还从整顿...

佛教故事:佛教与拜拜:正信与迷信

佛教故事:佛教与拜拜:正信与迷信

正信与迷信我们讨论「佛教与拜拜」,乃属一个信仰问题。人的信仰是属多方面的,有学术信仰、宗教信仰、政治信仰,比如是:我们深信 国父孙中山先生所创造的三民主义为救国救民的主义,而仰慕这种主义,叫信仰三民...

真实故事:她用了这个绝招,让嗜赌不顾家的丈夫浪子回头

真实故事:她用了这个绝招,让嗜赌不顾家的丈夫浪子回头

她的丈夫曾沉迷麻将,即便父亲患癌住院都极少探望。她的丈夫曾因嗜赌,让她偿还欠下的高利贷,令人崩溃。她的丈夫根本不顾家,不疼她,只顾自己享乐。然而,几年后,聪明的她却让烂赌徒丈夫悔过自新,两口子和好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