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一上师:西方极乐世界存在么

满一上师:西方极乐世界存在么

一、西方极乐世界存在吗?

问:《金刚经》上说没有西方极乐世界,也没有庄严净土,而《阿弥陀经》又把极乐世界讲得非常好,如何理解这个问题?

答:《金刚经》上没有具体说明有没有极乐世界,原文是这样说的:“庄严佛土者,则非庄严,是名庄严。”有的居士读书多,又读得不精,就感觉释迦牟尼佛讲的前后好像有些不一致,实际上这是个误解,可谓一叶障目,没能全面把握经典。

《金刚经》上说:所谓佛土庄严,并没有什么庄严,也没有这种庄严,只是名为庄严;《六祖坛经》说:“清净佛土,无形无相,何谓而能庄严焉?以定慧之宝,假名庄严。”意思是清净的佛土即没有形状也没有相,哪来的庄严?只有定慧之宝才是最庄严的;《维摩经》也这么说,“随其心净则佛土净。”就是说心净就是净土,可见佛土庄严一说只在其心。

《阿弥陀经》讲“西方有名为极乐世界,彼佛国土,有七重栏盾,七重罗网,七重形树,四宝环绕。”这部经讲西方极乐世界确确实实存在。那么同是释迦牟尼佛讲的法,他有时说佛国庄严净土,而且把西方极乐世界描写得那么好,有时又说无形无相,无庄严之说,这是为什么呢?实际上这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

佛法三藏十二部,一位科学家算了一下,一个人从生下来开始读佛经,即使按世界上读书最快人的速度计算,活到一百岁也读不完三分之一,可见佛法浩瀚无边。因而,要贯通释迦牟尼佛的根本思想,不是你读一两本经书就能够了解的。要多读一些经典著作,你才能够弄清楚佛教怎么看待这个世界,怎么看待西方极乐世界,怎么看待我们自己的修行,修行的归宿、根本方法是什么?

释迦牟尼佛讲法有两种方便的法门,第一是“遮”法,第二是“表”法。“遮”,实际上就是说空,否定有。一切都是空的,所有有形、有相、有色的都不存在,这是“遮”法;“表”法与它正好相反,表是有,是“肯定”的意思。释迦牟尼佛讲法是应机说法,契理契机,契理就是符合佛的根本道理,契机就是适合众生根机。比方他刚入佛门,你跟他说:“你好好学佛吧,世上万象都是虚的,都是空的,只有证悟到空这个程度你才能无生灭无烦恼。”他可能难以接受,他根本没有这个基础,你不等于对牛弹琴吗?那么密宗法门呢,先善巧方便接引你学佛:“你学佛啊,诵诵这个咒,你能够消除灾难,修修财神法就能够发财。”他一听很自然就入门了,进来一学才发现:进了这个大殿堂,越学越明了——原来现世所求福报都是空的,一切都是暂时的,非但如此,条件越优越学佛还越艰难——很难生起出离心吗,于是他开始主动要求解脱,追求真理。先用利益接引他学佛,然后再教授佛理,指正他修行菩提。众生根器不同,你要在五浊恶世示人以佛法,期望大家信佛学佛,就要应机施教。

传法多年我深有体会。从高级佛学院讲到农村乡舍,在大学我也举办过学生讲座,层次是参差不齐,讲法的内容也大不一样。在大学里讲,要融合哲学、心理学、社会学、自然科学等诸多领域的学科知识,再深入浅出地讲到佛法的真谛所在,就这样有些人还未必能够理解和接受。在这里讲,居士们都有佛教基础,也知道一些修行的法门,不懂的地方一点就破。反过来我去那些佛法淡薄的地方,那里的人崇尚民间信仰,信仰山神、土地爷、灶王爷,误以为算卦就是信佛,我直接向他们描述极乐世界的美妙,讲《金刚经》的空性奥义肯定不行,他们根基未到,听不懂。那我就讲什么是归宿,是不是你找到母亲就是归宿?成了家就是归宿?孩子养大了就是归宿?或者是老了当上五保就是归宿?实际上这都不是真正的归宿。临终前人命危浅,朝不保夕,你离开肉体到什么地方去呀?只有极乐世界才是真正归宿。引导他们从重视自己的归宿开始,逐渐引入佛门,这就是应机说法。

释迦牟尼佛讲法并不是一股脑把大小各乘法、了义和不了义法都说了,他是循序渐进,根椐众生不同的根基、时机将佛法分成几个阶段来讲的。

第一个阶段是释迦牟尼佛在菩提树下证悟之后,他非常欢喜!当时很多魔王劝他离开人间,也有很多天人、善神挽留他。所以释迦牟尼佛第一次说法就是对天人说法,天人根基很透,他直说佛理,天人一听立刻就开悟了。

而人呢,我执特别厉害:我的家庭、我的前途、我的幸福、我的财产、我的儿女等等,都是我的,都执着一个“我”字。“我”字不掉,怎么能进入修行实质的三摩地?怎么能净空?怎么能见真性啊?那是不可能的。所以释迦牟尼佛第二阶段讲了《阿含经》,重点解决破除“我执”。这是小乘兴起的时期。

第三阶段,我执没有了,但还有法执。我要得到大法,成菩萨,成佛,到极乐世界去。法执特别严重之后,释迦牟尼佛讲了一个《羯摩经》,目的就是把“法执”也破了,这是第三阶段。

这时有人会提出疑问了:“我”也不存在,也没有什么极乐世界可去,修佛还有什么意思?修它干吗呢?这时候释迦牟尼佛讲了空有不二、中道实相,就是《般若经》、《心经》,这是讲法的第四阶段。

最后第五步,释迦牟尼佛感到自己的时间不多了,就开始说《涅槃经》。说《涅槃经》就没拐弯抹角了,直指根本要义。特别是他在双林树下,感到自己马上就要走了,身体也不行了,当时是吃野菜中毒,肚子疼得如刀绞,这示现了人间的痛啊,最后坚持说了一夜法,第二天凌晨走的。《涅槃经》就是直指了义法,进入寂静不二的涅槃,这是佛的最高境界。

阿弥陀佛是报身佛,西方极乐世界是他化现出来的刹土,它的存在是佛所讲的,应相信这是事实。而从根本上讲,有形有相的东西都是无常的,有生灭的。弥陀净土法门是仗佛的愿力接引众生去他的净土,然后在那里继续学佛,然后成佛。去了弥陀净土可不退转,而在六道里须证到八地菩萨的果位,方可不退转。此法门是深厌生死者而设的方便法门,而不是直接成佛之道。

“我”、“法”二执破除,证得正等正觉。所以说释迦牟尼佛前后讲法,从根本上说是一致的,但为了应机而不能一步到位,事念到一定的程度,就能够入定,就能够悟道。

更多精彩: http://yfs.bbs5050.com/

点我:

相关文章

释门法戒录:诵经持戒 遇难成祥 (刘宋 慧庆)

释门法戒录:诵经持戒 遇难成祥 (刘宋 慧庆)

诵经持戒 遇难成祥 (刘宋 慧庆)南北朝(刘宋)释慧庆,俗姓竺,广陵人。住庐山寺,精通经律,戒行高洁。受持法华,思益等经,每夜诵经,听见暗中有赞叹声。元嘉年间(公元424453年),渡江时遇到风浪,...

佛教故事:孝的故事:王裒

佛教故事:孝的故事:王裒

王裒王裒,魏晋时期营陵(今山东昌乐东南)人,博学多能。父亲王仪被司马昭杀害,他隐居以教书为业,终身不面向西坐,表示永不作晋臣。其母在世时怕雷,死后埋葬在山林中。每当风雨天气,听到雷声,他就跑到母亲坟...

阻碍解脱的十种业障

阻碍解脱的十种业障

阻碍解脱的十种业障究竟是那一些业障缠绕我们解脱不了呢?归纳起来,有下列十种:一、无惭:一般人根本不知道惭愧,也就是儒家讲的无耻,每个人都觉得自己了不起,难得有一下自己觉得脸红,那个脸红是惭,还不是愧...

佛教故事:小和尚的白粥馆:齐施主的日记本

佛教故事:小和尚的白粥馆:齐施主的日记本

齐施主的日记本前些日子,戒忧师兄在城里的表弟齐施主来淼镇旅游。齐施主在城里的一家大企业工作,收入非常高,待遇也不错,按说是一个人人羡慕的好工作,但是齐施主总是不快乐。戒忧师兄总想着要开导一下他的表弟...

惹是生非的猕猴

惹是生非的猕猴

惹是生非的猕猴从前,有一头水牛王带领着一群水牛,生活在一片草原上。它们饿了吃青草,渴了饮甘泉,生活得十分自在,每当要到什么地方去的时候,都是由水牛王在前面带路,其余的水牛跟随在后面。这头水牛王形态威...

佛教故事:尼弥王的故事之一

佛教故事:尼弥王的故事之一

尼弥王的故事之一我们已经学习过了正等正觉佛陀,修波罗蜜的三个重要的故事,即是身为帝弥菩萨勤修出离波罗蜜者,他从小时候就能回想起说,自己曾堕落小地狱了很长的时间,所以他就伪装成聋哑,为了能够出家。身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