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故事:南海普陀山传奇异闻录:第四十七节 佛顶山沙弥祖师辟丛林

第四十七节 佛顶山沙弥祖师辟丛林

煮云法师著

据说佛顶山的开山祖,是一个小沙弥,这是一个很有趣味的传奇故事。后山有四大房头之一的悦岭庵,全山以此庵子孙为最多,一直到现在,人数与规模还是不小。有一天悦岭庵的小沙弥,无事想穷究山巅,那时佛顶山还是一片荆棘蔓草,更是无人问津的一座大高荒山,这个小沙弥好象探险家似的,手攀葛藤,脚踏乱石,目的是要到最高山顶上去看看。有志竟成,不多时竟被他在荒山顶上发现了新大陆,见有平地一块,古石碑一方,上面刻有慧济禅林四个大字,因此他就若有所悟似的沉思良久。他想这个山上过去已经有人在此建筑过寺院,不然哪里有平地和这块方石碑呢?前人既能在此建庙住众,我也一定想法在此地建个丛林,以供来山静修的僧伽,使他们在这高山上可以静心用功办道,继而可以了生脱死,这样我的心愿才满。小沙弥打定了主意,心中特别高兴,下山回去与他师父商量到佛顶山开辟丛林的事。他的师父见他如此稚气,说话也不量力,明知是不可能的事,因此就生气的回答他的徒弟说:你说可以兴建丛林,你自己去建筑好了,这么高的山,你简直说话不自量力!小沙弥见他的师父看不起他,就肯定的发誓说:师父!我一定设法到山顶上兴建丛林,方满我心头之愿。他的师父见他大言不惭,因此更生气的说:你如果能够在佛顶山上建起丛林,我做师父的去替你烧三年大火,煮饭供养你们三年。小沙弥见师父如此瞧不起他,料定了我一定没办法兴丛林,而我则非要完成我的志愿不可,今天就下山过海去,往各地募化,不达目的誓不回。从此这个小沙弥,离开了清净庄严红尘飞不到的佛国圣地,离开了与他朝夕相见的暮鼓晨钟之处,拜别了剃度出家的教经学赞的师父与师兄们,虔诚的跪在观音大士圣像前默祷着道:菩萨!弟子此次下山化缘,为了要兴建丛林,供养十方僧宝,用功办道,唯愿菩萨大慈大悲,冥中加护,随愿所成。祝罢拜了三拜,就下山去了。

更多精彩: http://yfs.bbs5050.com/

点我:

相关文章

宣化上人:念一句佛,虚空里便有一道光明

宣化上人:念一句佛,虚空里便有一道光明

娑婆世界的人,都欢喜快乐,不欢喜苦恼;地狱的众生,欢喜苦恼,不欢喜快乐;饿鬼欢喜嗔恨,不欢喜慈悲;畜生欢喜愚痴,不欢喜有智慧,所以它才跑到畜生道去。我们虽说欢喜快乐,不欢喜苦恼,但却不知道怎样才能没...

从观待道理去看,清净和不清净的世界是果,它的因法,是众生的心。《维摩诘经》里面说得很清楚:心清净的时候,外在现象自然会清净;反之,如果心不清净,看到的必然是不清净的现象,这就是因和果的观待。

当然,虽说心清净一切清净,心不清净则一切都不清净。这等于是在说,世上不存在什么客观的物体,一切都是主观的现象,但这与西方哲学的唯心主义完全是两回事。

关于心与外境的关系,从凡夫至八地菩萨之间的修行境界中也能看出——七地以下的菩萨虽然断除了大部分烦恼障,但因为烦恼障没有完全断除,所知障更没有断除,所以看到的仍然是不清净的现象。就现象而言,一地到七地菩萨所看到的世界,与我们现在看到的世界是一样的;但从内在境界而言,凡夫众生会认为世界是实有的,而菩萨却知道世界是如幻如梦的。

但到八地以后,就是另一番景象了,此时的菩萨除了通达世界的如梦如幻与空性以外,在所感知的显像上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不清净的娑婆世界变得清净,就像东方琉璃光佛的世界,或西方阿弥陀佛的世界一样。虽然八地以上的菩萨所看到的世界和我们所看到的世界有着天翻地覆的差异,但实际上二者所见的本体都是同一个地球,并不是因为八地菩萨的修行好、心清净,就在地球以外,重新创造了一个新的清净的地球。二者之所见,只是一个世界的两种不同现象而已。

一个共同的世界为什么会有不同的两种现象呢?学过《定解宝灯论》并能抓住其核心要领的人应该知道,其原因,就是因为两种现象中,一个是真实的,一个不是真实的。谁对谁错?怎么去辨别呢?肯定佛菩萨看到的才是真理。因为我们罪障深重,故所见范围也很小、很狭窄;在没有修到八地之前,菩萨们看到的也跟我们看到的一样不清净,只是经历长时间的修行,心慢慢清净,并断除了所有的障碍、罪业以后,看到的才是清净的,证悟境界越高,看到的越正确。

如果处处以自我为中心,以自我为主导,只相信自己的感官,只承认感官所获得的信息——地球就是我现在看到的样子,不可能像西方极乐世界一样清净——就会将真实、准确的信息误以为是错的。

有个比喻说得好:在得一种胆病的时候,会将所有白色的东西看成是黄色的,但没有得这种病的人看到的,却是正常的白色。两个人看同一张白纸的时候,会看出两个不同的颜色。虽然客观上只有一张纸,却因为观看主体的不同,而产生了两个不同的现象。其中哪一个是对的?哪一个是错的?我们肯定会说看见白纸的是对的,把白纸看成是黄色的是错的,因为后者患有胆病。患胆病的人经过治疗,病慢慢好起来,眼睛视力也会随之慢慢恢复,他看到的白纸也越来越白,当他的病完全康复时,他看到所有颜色,都与正常人完全一样了。

八地以上的佛菩萨,就像没有得胆病的健康人;而八地以下的菩萨,特别是我们凡夫,就像得了胆病的患者。从凡夫到八地之间的过程,就如同胆病患者从生病到康复之间的阶段。通过这个比喻,可以非常顺利地证明这个世界的本体是清净的。有人可能还会反驳:这怎么可能呢?佛也说娑婆世界是不清净的呀?我们看到的也是不清净的,怎么可以说这个世界是清净的呢?

这就如同得了胆病的人与正常人的辩论一样,其中谁是谁非,明眼人自然心知肚明。就凡夫五种感官所捕获的世界而言,我们今天看到的一切,可以分成正确和错误的两种感知;但如果再提高一个层次,到了佛或者八地菩萨的境界时,我们今天所看到的一切都是错误的,这就叫做观待道理。

这个道理的密宗修法,就是生起次第。倘若根基非常成熟,则即使是刚刚学密的资粮道或加行道的修行人,若能认真精进修持生起次第法门,在短短的六个月当中,就能看到清净的现象。但从显宗的角度来说,则要修到八地以后,才能看到这些现象。
但我们不能自认为自己是上等根基,那样的人是很难得罕见的,我们这种人连中等根基是不是都成问题,想用六个月修成,恐怕更是痴心妄想了。
对我们而言,逐渐引导的方法才是契合根机的,通过锲而不舍地努力修持生起次第,或许此生能够看到清净的现象。

因为显宗没有这种修法,故而需要长劫苦修、积累资粮,等到八地之际,方能显现出这些现象。由于密法有很多具针对性的具体修法,所以也称为方便道。

一地到七地菩萨眼中的世界

从观待道理去看,清净和不清净的世界是果,它的因法,是众生的心。《维摩诘经》里面说得很清楚:心清净的时候,外在现象自然会清净;反之,如果心不清净,看到的必然是不清净的现象,这就是因和果的观待。当然,虽...

还受生债有什么好处?不还受生债的有什么坏处

还受生债有什么好处?不还受生债的有什么坏处

《太上元始天尊说开库钥匙妙经》有:元始天尊於太极之先,开皇元年,在玉京山上,论定阴阳,查对生死,忽听幽冥殿上,男啼女悲,哭声哀叫,大帝问曰,何事悲哀,良久不觉,时有妙行真人,上白天尊言,阳间众生,只...

钟茂森:无量寿经简讲(第三十集)

钟茂森:无量寿经简讲(第三十集)

钟茂森:无量寿经简讲(第三十集) 尊敬的各位法师,各位大德同修,大家好。我们继续来学习《大乘无量寿经》,请大家看第四品后面的偈颂,我们学到科题是「如佛救苦」,我们把这首偈读一读: 【亦如过去无量佛...

自从家里养这几种家居化煞风水植物 运气马上就爆棚了

自从家里养这几种家居化煞风水植物 运气马上就爆棚了

前几年运气一直都不太旺,做生意不仅没有赚钱,还赔了一些钱,家人矛盾也比较多,孩子的学习成绩很让人担心,后来了解了家居化煞这方面的知识,听朋友介绍了几种家居化煞风水植物,就在自己家中也养了几盆。没想到...

佛教故事:佛陀的圣弟子传:第八章 佛陀般涅槃之后

佛教故事:佛陀的圣弟子传:第八章 佛陀般涅槃之后

第八章 佛陀般涅槃之后接下来要说道的马哈咖沙巴尊者和阿难达的关系,和佛陀般涅槃后,马哈咖沙巴尊者取得僧团领导地位密切相关。佛陀入灭佛陀入灭时,五个最重要的弟子当中,只有阿难达与阿奴卢塔两人在场。沙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