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8忍气吞声就是修忍辱行吗?

忍气吞声就是修忍辱行吗? 

忍辱是六度中的第三度,「度」是度过烦恼苦海之意,而「忍辱度」的确也有忍气吞声

的意思。比如《遗教经》说:「能行忍者,乃可为有力大人。若其不能欢喜忍受恶骂之毒,

如饮甘露者,不名入道智慧人也。」《瑜伽师地论》卷五十七也说:「云何忍辱?谓由三种

行相应知:①不忿怒,②不抱怨,③不怀恶。」另《大智度论》卷六亦云:「众生种种加

恶,心不嗔恚;种种恭敬供养,心不欢喜。……是为众生中忍。」同书卷十五也有:「忍诸

恭敬供养众生,及诸嗔恼淫欲之人,是名生忍。忍其供养恭敬法,及嗔恼欲法,是为法

忍。」在《优婆塞戒经》卷七也另示如下:忍有两种:第一是世间忍,就是能忍饥、渴、

寒、热、苦、乐;第二是出世间忍,即能忍信、戒、施、闻、智慧、正见无谬,忍佛、法、

僧,忍骂詈、挝打、恶口、恶事、贪、嗔、疑等,能忍难忍,能施难施。 

从以上所引经论内容看来,忍辱二字的涵义甚广,有拒受诸乐而接受诸苦之意。无理的

侮辱不是一般人所能忍受;拒绝美女的投怀送抱,也不是普通人能够做得到的;而信受佛法

中的种种法门,更不是一般人所能够办得到的。一般而言,若与自己无关的事,大致能够忍

受;若与切身的名利、眷属、男女等相关诸事,那就不容易忍了。 

佛法不仅为个人忍,也要为众生忍。到达无诤的程度时,就成了八风吹不动,即对利、

衰、毁、誉、称、讥、苦、乐的八种现象,无一不能忍的境界。所以,解脱的菩萨称为已得

无生法忍。对于内六情的眼、耳、鼻、舌、身、意等不著,于外六尘的色、声、香、味、

触、法能不受,即称为法忍。如能遇迫害而不嗔,受供养而不喜,既无能受的我,也无使我

接受的他,能达如此,则称生忍。此不仅是圣位菩萨的境界,也是修行佛法的目的。能忍就

能安己安人、和众共济,所以忍辱是建立和乐人间的最佳准则。 

根据这样的标准,好像忍辱就是忍气吞声,一切的冤枉、侮辱、毁谤、打击,都应该全

部接受,没有反抗的余地似的。然事实并非如此,我们必须注意,如果不是出于智慧的忍

辱,很可能造成更大的灾难,因此透过智慧的观照,应当是十分重要的。比如说,风雨水火

的袭击,是无法控制的;但是仍可以未雨绸缪,设法避免,来减少伤害、损失。业报是要正

面接受它,但也可以经过努力,来改变业报的程度和方式。 

所以,若对双方无损并且有益的事物,那是必须接受的;如果对他有益,于己无益,也

应考虑接受的;若对双方都是有害而无益,那就需要设法避免或转变它了。例如:明明知道

对方是醉象、疯狗、狂人,见人就咬、逢人就杀,就当然要设法制止,因对方已经不幸,切

莫让他再制造更多的不幸。但也不可存著「以牙还牙」的报复心态,应是基于慈悲的原则,

自己时时加以反省和惭愧忏悔。对于丧失理性的人,应该通过制约、教化等方式和方法,使

他们得以恢复正常。这对他们自己本身,以及整个社会,乃至所有的众生,都是有大功德

的。 

更多精彩: http://yfs.bbs5050.com/

点我:

相关文章

佛教故事:小和尚的白粥馆:放生的鸟

佛教故事:小和尚的白粥馆:放生的鸟

放生的鸟这段时间每个月一号左右寺里进香的施主特别多。有很多来寺里的施主说,他们是去马家镇参加放生大会的,顺便来寺里看看。我们也是第一次听说还有这样一个放生大会,便细细咨询那位施主。原来放生大会已经办...

佛教故事:法海搜珍:欲藏最坚(出华手经)

佛教故事:法海搜珍:欲藏最坚(出华手经)

欲藏最坚(出华手经)【经文】佛言:『人身中有七藏处,一谓风藏,二生藏,三熟藏,四冷藏,五热藏,六见藏,七欲藏,是诸藏中,欲藏最坚。依止涕唾痰阴脓血,筋骨皮肉,心肝五脏,肠胃屎尿。』时会中有一居士,名...

达真堪布:如何认识教派之间合和的重要性?

达真堪布:如何认识教派之间合和的重要性?

达真堪布:如何认识教派之间合和的重要性? 各宗各派应是圆融一体的,互不相违,从发出离心、菩提心、积累资粮、净除业障,直至成就佛果,都是异曲同工的,没有差别。可是现在道场、僧众、居士间常有纷争。怎样...

地藏十轮经:福田相品第七之二

地藏十轮经:福田相品第七之二

.no-mobile{display: none;} @media (min-width: 960px){ .no-mobile{display:inline;} } .no-pc{display...

婚姻挽回法事婚姻挽回方法

婚姻挽回法事婚姻挽回方法

婚姻挽回法事可以帮助我们挽回婚姻吗?如果做的是正规的道长来主持的和合术之类的道门术法,其实是可能可以帮助我们挽回婚姻的。在挽回婚姻的道路上,有些人走对了,就顺利地挽回了,有些人用了错误的方法,自然就...

坚持读经快一年,20几年的皮炎好了,孩子多动症没了

坚持读经快一年,20几年的皮炎好了,孩子多动症没了

kui,2009 我学佛,不是为了一定要得到某种利益,而是人到中年后,有时觉得空虚生活漫无目的。突然信佛了,就像找到了家,精神上有了依托,了解了一些佛法后,心里欢喜的不得了。然后就想多了解,多读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