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9学禅若终生不悟怎么办?

学禅若终生不悟怎么办? 

禅宗所说的悟,是摆下万缘、心无执著,既无可求、亦无可舍。一念能够摆下万缘,此

一念就在悟中。顿证、顿悟是没有渐次、不假阶梯的,所以也没有必要顾虑到临终时悟与不

悟的问题。 

禅的修持,切忌将心求悟、以心待悟。求悟不得悟,待悟即是迷;因为企求和等待都是

妄念、执著、攀缘、放不下。所以、真正的禅者,知道有悟这样东西,但并不以悟境的贪求

为修行的目标。悟境是在修行之前的一种观念,在修行的过程中,必须将此观念摆下,才能

真正得力。所以,禅者修行,重视过程不重视目的。在修行过程中依照明师的指导,用正确

的方法,精进不懈、勇往直前。所谓一掴一掌血,一步一脚印,贴切著每一念,不容瞻前顾

后,念念不断、丝丝入扣、绵绵不绝,功夫自然得力。得力之后,始知悟与不悟、生死与涅

盘,和修行了不相关。 

但是一般初学佛者,虽已知道生死是苦海、涅盘是彼岸,但却不知生死和涅盘之间,并

没有绝对的界限。所以要畏生死而求涅盘,认为未悟之前是为烦恼所缚、为生死所苦、受众

苦煎熬,但若一旦开悟,就能了生脱死、得大自在。殊不知这是方便说,是为迷人说,不为

悟者说,以此诱导迷人来修学佛法。一旦进入佛门,生信起修,就要告诉他们,修行不为目

的,悟境也是执著,除执著才能开悟,才能离开生死的烦恼。如能有此认识,即不会再有求

悟、待悟之心。 

倘若一生修行,都不得力,也就是自始至终,无法体验舍执、离执的功夫。经常都在畏

生死、求菩提的心态下,努力修行,那更不必担心死后下堕三涂了。因为心向涅盘,总比心

向地狱来得好。佛法重视愿力和业力,依愿力为前途的导向,但因修行时业力的障碍,此生

虽然可能无法得到解脱,但也不会离开三宝。此生若不成,来生可再继续,在愿力的引导

下,努力于戒、定、慧三学的修持。也就是持戒的福业及定业、慧业,三者相加,必能使之

上生天国、往生净土,乃至成就菩提;至少也还能够转为人身,继续学佛修行。 

所以,修行的禅者,第一:不必为死后的去向而担心。第二:如果自己功力浅薄,没有

把握,没有自信,不知自己的愿力有多强、修行的功夫有多深?唯恐由于愿心不强,戒、

定、慧三业的功力不够,临命终时会受到恶业的影响,魔冤的牵引,而离开三宝,堕至三

涂,于此出没生死,再也无法回头,那就最好一方面依弥陀的本誓愿力,以求往生西方净

土;一方面以禅修等一切的修行功德,增长往生净土的资粮,这样是最可靠的。 

所以,中国在宋朝以后,禅净交流且倡导禅净双修,是以禅的方法和求生净土的愿力两

者并重。倘使禅修的功夫得力,则自可不愁悟或不悟;不然的话,也能以殊胜的净土为其暂

时的归宿。 

更多精彩: http://yfs.bbs5050.com/

点我:

相关文章

世上最聪明的素食女人

世上最聪明的素食女人

夏琨塔拉·戴维(Shakuntala Devi)在1939年11月4日出生于印度的邦加罗尔(Bangalore),她是印度的数学家,常被称誉为「人类计算器」、「世上最聪明的女人」。她曾在全球各大学...

茶之六度

茶之六度

 茶 之 六 度             明海法师遇水舍己,而成茶饮,是为布施,叶蕴茶香,犹如戒香,是为持戒,忍蒸炒酵,受挤压揉,是为忍辱;除懒去惰,醒神益思,是为精进;和敬清寂,茶味如,是为禅定;...

佛教故事:禅宗公案:瓦砾与无上法

佛教故事:禅宗公案:瓦砾与无上法

苏东坡有一次过济南龙山镇,那里的监税官宋宝国拿出一册王氏所写的《华严经解相》给他看,并对苏东坡说:这位王公修道已到了极致了。苏东坡就问宋宝国说:《华严经》一共有八十卷,王氏怎么只解了一卷呢?宝国说:...

亲身经历的因果故事

亲身经历的因果故事

亲身经历的因果故事庐山东林寺的徐居士让我讲一点念佛感应的例子。我业障深重,才疏学浅,根本没有能力。徐居士讲写出来不是为你自己,是为了更多的人能够了解信佛。那我只有求阿弥陀佛的加持,说几例念佛的感应和...

一行禅师:故道白云:52.功德田

一行禅师:故道白云:52.功德田

52.功德田接着的一年,缚悉底在迦毗罗卫国的尼拘律精舍安居。雨季之前,佛陀已回到他的故乡,因为有消息传来,说释迦国和隔邻的拘律利耶国正酝酿着纠纷和骚乱。拘利耶是佛陀母亲的家乡。,耶输陀罗也是从那里来...

南怀瑾大师讲药师法门修法要点

南怀瑾大师讲药师法门修法要点

《药师经》原文:时彼世尊,入三摩地,名曰“除灭一切众生苦恼。”既入定已,于肉髻中,出大光明;光中演说大陀罗尼曰:那谟薄伽筏帝,鞞杀社窭噜,薛琉璃,钵刺婆,喝罗阇也,怛陀揭多耶,阿罗诃帝,三藐三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