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茂森:文昌帝君阴骘文 研习报告 第43集

钟茂森:文昌帝君阴骘文 研习报告 第43集

尊敬的诸位法师,诸位大德同修,大家早上好,请坐!我们继续来学习《文昌帝君阴骘文》,今天我们来看第六十三句:

【常须隐恶扬善。】

这是讲的口业要防范。安士先生在发明这一段当中解释到,「奸人早作夜思,不遗余力者,恶之实。而其消沮闭藏,惟恐人知者,恶之名。恶而不隐,势必转相传播,无地自容」。这里讲奸恶的人他们早作夜思,不遗余力,就是一天到晚在那里谋画,在那里思量,千方百计,不遗余力,做的是什么?作恶,为了自己的名利、私欲,精心的策画作恶。下面说,而其消沮闭藏,惟恐人知者,恶之名,刚才是苦心竭虑在那里做恶的事实,这里是销毁这些证据,隐蔽赃物,就怕别人知道他在作恶,这是指作恶的名声。恶而不隐,如果恶的名声不能够隐蔽,势必转相传播,大家都在传这种恶,使人无地自容。这样子让作恶的人没有忏悔改过的余地,而听到这些恶事的人他会觉得,原来社会上还有这么恶的人,我现在作恶还远远不足他们,再多做点也无妨。所以传播恶事就会导致这两种不良后果。所以恶应该隐,隐而不说这就对了。

下面引用先哲的一段话说,「先哲有云:闻人有过,如闻父母之名,耳可得而闻,口不可得而言」。这句话是汉朝的一位官员叫马援所说的,他做过将军,辅佐汉朝光武帝,这一段话是马援写给他自己的两个侄子的,是《诫兄子严敦书》里面说到。严敦是两个人,马严和马敦,就是他兄长的两个儿子。这是告诫晚辈,听到别人的过错要用什么样的心态?如闻父母之名,就好像听到自己父母的名字,古人对父母孝敬尊重,从来不会口上说自己父母的名字,说父母的名字这就不敬,甚至别人说父母的名字我们也不能说,叫可得而闻,我们可以听,但是口里不能说。用这个做比喻来形容我们听到别人过错的时候那种心态,听是可以,但是口绝对不传。传谣言的那叫小人。古人讲「谣言止於智者」,那些风言风语到了有智慧的人那里它就终止了,不再传下去。爱说过失、爱说是非的人,他自己本身也不是真正好人。古人都有说,「来说是非者,必是是非人」。喜欢讲人的过错的,肯定内心里有很重的烦恼。说实在话,闻人有过,这些过失最好闻都不闻,听到了都是对我们自己清净心的污染。所以听到别人的过失就好像别人在讲自己父母过失一样,立即躲避,不要再听下去了。

下面说,「大哉!仁人君子之论也」。这句话安士先生极其称赞,大哉,大是真了不起,这是仁人君子的议论,见地是圣贤人的见地。「彼轻薄庸流,往往喜闻人过,惯以传述之词,据为确实之论,甚至粉饰增添,丧人名节,其有不显遭人祸,阴受天诛者,几希矣」。这是说到那些轻薄的凡夫俗子,何以见得他们轻薄?喜欢听人家的过失,好闻人过,专爱寻找一些人家的过错、罪恶做为笑柄,平时一天到晚真叫言不及义,聊天当中都是讲这些谁是谁非、轻薄之语。听到了这些别人的过失还不够,还要去传,传得还有声有色,甚至会添油加醋,把听到的东西当作确实,流言蜚语都认为是真的,而且还有意无意加上粉饰,还增添一些情节,专门丧人的名节,好像不能侮辱别人的名节自己的心就不安了。你看这样的人,得到的报应,不是遭人祸就是受天诛。人祸,这是譬如说官府捉拿,造谣生事者是危害社会的,这种人有法律制裁,或者没有构成犯法的,也会遭到人家的唾弃,甚至跟人结怨,就会导致自己家破人亡。古人提醒我们,三寸之舌乃祸福之门,如果不能够慎言,灾殃怎么能够免除?即使人祸能够免,天诛免不了,天地会收拾我们,所谓天打雷轰,遇上各种的灾变。现在的灾难特别多,凡是那些心中恶念很多的,恶言、恶行很多的,都会逃不过这场灾难。所以几希,能逃过的有几个人?

下面一段说,「恶之在细行者,固当隐,恶之在大节者,尤当隐」。这是一个对照,如果看到人家恶是在小的方面,细行,他的行为这方面是一个小的、枝节的东西,也应该替人隐蔽,不能够去讲人家的过失,甚至心里面不能看人家的过失、挑人家的毛病。连人家的细行、小小的错误也不放过,那不叫做鸡蛋里挑骨头吗?这样的存心,没想到自己是大恶。如果看到别人恶表现在大节方面,那尤其应当去隐蔽,不要再传它,一传后果可能不堪设想,特别是有关人一生的荣辱,或者是一家的祸福,这些特别要注意隐恶,否则自己损伤阴德就大了。我们看到凡是损人名节,伤人的体面,或者是让人家蒙受屈辱,这一些过恶,造作这种恶业的人,没有几个得到好死,真是像前面讲的,非遭人祸即受天诛。下面说,「恶之在男子者,固宜隐,恶之在妇女者,尤宜隐」。妇女比男子心理上承受压力就不足,我们说比较脆弱一些,因此很容易会感情用事,这是跟生理有关系,当然也是跟所受的文化、教育有关系。在古代妇女没有能够像男子那样去接受正统的教育,一般是男主外、女主内,所以在文化、学识、见识等等方面确实没有男子那样好,所以男子担当的能力比较强,比较坚强一些,抵御风雨的能力也比较强。所以如果揭露男子的过恶,男子可能还能够忍受,如果是对女子的恶行要揭露出去,伤人就特别重,所以尤其应当隐蔽,照顾人体面。特别是说到有关人终身贞节的事情,这个确实要懂得隐恶,如果不能隐恶,自己就损了阴德。假如这不是事实,无事生非,故意做为笑柄来谈,这个罪报就不得了,死后必堕地狱。

下面说,「恶之在自身者,固不容不隐,恶之在祖先者,尤不容不隐」。如果自己有过恶,一般人都不想让人知道,人之常情,人总讲一个面子,知道作恶是羞耻的事情,总不愿意别人去说,所以自己不愿意别人说我们的恶,我们怎么能够说别人的恶?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自身的恶都要隐,祖先之恶尤其不容不隐。祖先,这是关系到我们整个家族,祖先愈远的我们现在的家族可能就愈大、人愈多,所以如果不能够隐藏祖先之恶,也就等於毁谤了整个家族。对人的祖先如果毁谤的话,不等於毁谤了他整个家族?古人讲,父母有过错我们都应该懂得隐而藏之,祖先那更需要去隐藏,更何况祖先已经不在世了,对过去的人难道还要拼命追究什么责任吗?所以隐恶这一点你看包括的内容很广泛。

下面说,「总是恶名愈大,则吾隐之之功愈大」。这个恶的名声愈大,我隐藏的功德就愈大,这是肯定的道理。「其无志隐恶者,皆其无福隐恶者也」,隐恶就是修福,就是积功累德,如果没有那种志向隐别人的恶,岂不就是他没有福去隐别人的恶吗?有不少人来跟我讲,说自己觉得福报不够,要想怎么样修福。怎么修福?你看这里就告诉我们,隐恶扬善就是修福。所以首先要把爱说是非、爱看人家短处的这种心态给扭转过来,不要看人家的过失,更不能讲别人的过失,心里也不要装著人家的过失,心里如果装著这些东西,不就等於把别人的这些垃圾放在心里面吗?好好的清净的心地,被这些垃圾都染污了,活生生的把自己的内心当作别人过失的垃圾桶,这何苦来?所以我们判断一个人有没有福,从这一点也能去看到。真正有福的人他不会看别人的过失,即使看到了也不放在心上。

好像在新加坡有一位许哲老人,今年应该是一百零八岁了,身体健康。人家问她,你的心地为什么这么无烦无恼,整天见到你快快乐乐的,什么忧虑都没有?她的秘诀就是不看人过失,人家的过错看到了不等於自己折磨自己吗?要怎么办?她举了一个比喻,说走在街道上,当你看到别人的过错,你不认识他的,譬如说他在路上吐了一口痰,这是过恶,你看到了你会把他抓起来打一顿或者骂一顿吗?你不会,你看到之后,最多就是心里一想,这个人怎么这样,算了,就走了,然后就把这个事情忘了。所以看到路上的路人的过恶我们能够不闻不问,为什么对我们周边的人,看到他们的过恶,甚至对自己亲人,对我们有恩的人,还要看他们的过恶,没想到这就是自己最大的过恶。所以《弟子规》上讲的,「扬人恶,即是恶,疾之甚,祸且作」。看人家的过失、讲人家的过失本身就是恶,说多了,积累多了,灾祸就临头。所以真正要想修福,从不见人过下手,让自己的内心清净,只看善的,把心放到善那边去,不要放到恶那边去,一心为善。真像《十善业道经》里讲的,「昼夜常念、思惟、观察善法」,心里想著、念著、眼中观察的都是善,不看那些恶、不想那些恶,「令诸善法念念增长,不容毫分不善间杂」,这个不善,包括自己的不善,也包括别人的不善,都不能间杂在自己内心当中,这是修养自己心地纯净纯善。

下面安士先生说到,「孔子论益者之乐,必曰:乐道人之善」。这个益者,我们现在讲善人、君子,佛法讲善知识,孔子怎么评论这些君子之乐?他说乐道人之善,这些人很喜欢讲别人的好处,这是乐。「道之云者,即扬之谓也」。所以道人之善就是扬人之善,表扬、赞叹。「善言善行,人之所难。苟有一德,人即传播,则善者益进於善,此即与人为善之意也」。这个善言善行,人之所难,难就是很难做到,特别是现代社会,为善不容易,造恶很容易。我们面对这个社会不可以随波逐流,应该怎么样?大力的扶植善言善行。如果有一德,苟有一德,德就是道德、优点,我们见到了,立即表扬、宣传,让大家效法,这样善者益进於善,那个为善的人他会更加努力的修善,他受到鼓励了,这就叫做与人为善。这个人包括为善的那个人,也包括社会大众,使社会大众见到这位善人,都能生起学习、效法的心,这就叫与人为善的意思,可以改变社会风气。「是故善在圣贤,可以鼓励风俗,善在乡党,可以式化顽愚。其机全在揄扬赞叹,不没人善之心而已」。因此,如果是圣贤行善,就可以鼓励风俗。圣贤不仅自己行善,他还大力的宣扬善法,赞叹好人好事,鼓励这个风俗,所谓移风易俗,形成善的风气。善在乡党,乡党是指百姓,百姓他们也讲善,就能够感化那些顽愚之人,顽是顽固,愚是愚恶。这个关键全在於揄扬赞叹,揄扬也就是宣传的意思,大力的宣传善,不要隐没人的善心。所以移风易俗没有别的,唯有隐恶扬善而已。

这一次,上个月师父上人吩咐茂森去日本开会,就有日本最大的华人商报东方时报的总编带著一个记者来采访茂森,我们就谈起这个事情。他告诉我说日本现在社会风气很令人担忧,家庭伦理已经衰落到极处,华人也不受到社会的尊重,常常会有一些犯罪事件发生。我也跟他分析道理在哪里,这个道理就在於媒体要承担起移风易俗、改善社会风气的责任。怎么做?原则就是隐恶扬善。他给我送来东方时报,我打开一看,很多版面都在报导那些犯罪的、那种缺德的那些事件。我就跟他讲,这些最好都不要报,报导什么?报导哪里家里出了个孝子,哪里有这些救人一命的,或者是做了好事不留名的善人善行,另外最好连载我们中华伦理、道德、因果的教育,让大家每天看这个报纸他能真正受到教育,慢慢慢慢社会风气就能转化。

这总编很了不起,他听了之后觉得很有道理,就决心这么做。行动很快,我一回到来他马上跟我联系,让我提供一些中华德育方面的材料,他说准备在这个报纸专门辟出一个版面,叫中华德育,问我要材料,我就给他提供了《太上感应篇》的白话注解《积福消灾之道》。他真的在那儿已经开始连载了,应该连载了好几期,这个太好了。《太上感应篇》是讲因果道德,从因果的角度讲道德,让人看了之后不敢作恶;因果教育是改造社会风气最快速的、最有效的方法。另外真的要大力的去报导那些好人好事,好人好事真的有,就是没报导而已。所以我跟他说了,从今年年底你可以到警察局要一些数据,看看华人犯罪率、华人离婚率这一些统计数字,到一年之后你再去警察局要同样的数据,看看这些数字有没有下降。我们肯定,很有信心,假如他连载一年这些中华德育的教材,这些数字肯定有显著的下降,因为他这个报纸是日本最大的华人报,华人都看他的报纸。所以这是鼓励风俗,式化顽愚。

下面说,「善字所该甚广,当兼言行大小,远近闻见而言」。这个善字,隐恶扬善的善,包括的内容非常广泛。它包括什么?言、行、大、小,就是言善、行善、大善、小善,还有远善、近善,所闻的善、所见的善,统统包括在里面。因此扬善的扬字,「所该亦广,兼笔舌劝化,自作教他而言」。这就包括什么?用笔来扬善,这是写文章,著书来表彰善事、善人,包括报导好人好事。舌,这是口说,口头的方式,现在媒体,你看电视、广播这些节目都是用舌头来扬善。劝化,这就是用舌、用笔劝人为善,自己也做还叫别人做,自己做了别人才会跟著做,所谓正己化人。所以我们要扬善,扬善最重要的自己要先做,自己不肯做善,你扬的善没人肯相信你。这个善,最大的善是佛法,我们要教别人学佛,所谓传法,弘扬佛法,最重要的是什么?自己要做到,自己先断烦恼,才能帮人家断烦恼,自己先断疑虑,才能够让别人增长信心,自己真干了,别人才会依教奉行。所以扬字包含真的广,这个不仅是口传,而且要身体力行。

下面安士先生举了三则故事,第一是「宿世口业」。这是讲不能隐恶的罪报,这是口业造作的罪报,出自於《发觉净心经》,这部经在《大藏经》里有。其实这里所记述的故事,这个经还有另外的一个译本,是收录在《大宝积经》里面,是《宝积经》第二十五会,是《发起菩萨殊胜志乐经》,这两部经是同一个梵文的经本,两位不同的译师翻译的,语言文字稍有出入,但是意思都是一样的,我们依义不依语。这里讲的是安士先生他从《发觉净心经》里面选出来的。这个故事,假如听过我们师父讲的《发起菩萨殊胜志乐经》之后,应该对这个故事十分了解。这本经太好了,我就是听到这本经之后,痛切忏悔自己的罪业,发起九条孝愿孝养父母,所以这部经对我影响很深。

这个经上是讲,「佛在只洹说法,有六十初发心菩萨,共到佛所」。这六十位初发心菩萨,所谓刚刚学佛的,发了心,但是行持还不够。实际上他那里有五百人,五百初发心菩萨,都放逸、都懈怠。结果是弥勒菩萨看到他们这个样子,知道他们退转,所以来度他们,启发他们去佛那里见佛。这五百菩萨里面只有六十位跟弥勒菩萨走,其他的人业障深重,不敢去见佛。你看佛当时就在那里讲法,就在佛身边,他们都不肯去,真叫业障深重。我们自己想想我们是不是业障深重的人?怎么看?正法的道场不能亲近,有正法不能学习,这不就等於这些菩萨一样业障深重吗?结果这六十位业障轻一点的就来到佛的地方,见到佛了就忏悔,知道自己错了。「五体投地,悲泪如雨,各问宿世业缘」。他们知道自己退转,学佛不得力,学了不少年,好像一点消息都没有,功夫使不上力,压不住烦恼,贪瞋痴慢疑这些烦恼常常起现行。不能说不想真修,不是说不真干,就是用不上力。於是这六十菩萨见到佛,请问佛,自己过去生中到底造了什么业,导致今天这个地步。他们知道佛是大神通、大智慧,无所不知、无所不能。我读了这部经,真的是觉得这六十菩萨我自己可能就是其中一位,确实他们的过失我们自己也有。

佛告诉他们,「佛言,汝於拘留孙佛时,出家学道」。拘留孙佛是我们贤劫第一尊佛,释迦牟尼佛是贤劫的第四尊佛,第一尊佛和第四尊佛之间这个中间隔的时间太长久。你看这些菩萨真的过去有善根,没有善根怎么来学佛?过去在拘留孙佛的时候就是出家学道的人,但是学道,道心减灭了,学著学著道心就退了。为什么会退?我们师父讲,不外乎就是十六个字,心里面有名闻利养、五欲六尘、贪瞋痴慢、自私自利,有这十六个字肯定道心就会退,甚至灭了。这些人当时,「其时有信心檀越,供养二法师,极其钦敬」。檀越就是信众,对三宝有信心,很虔诚,当时有两位法师正在说法教化众生,这些信众供养这两位法师非常的恭敬。结果「汝於是时,生嫉妒心,在彼檀越所,说法师过」。这个汝就是包括这六十位这里的初发心菩萨,他们当时在拘留孙佛的时候,看见这两位法师受到檀越恭敬供养,名闻利养很充足,得到的受用也不错,结果心里生了嫉妒,不能够随喜他们,反而自己心里好像放不下。嫉妒是大烦恼。看到这些法师,这两位法师讲经说法教化众生,不仅不能随喜,还说他们的过失。说什么?这两位法师不就是为了名闻利养才讲经说法吗?你看他的享受这么好,哪里是真的修道人?种种讲出来。

《发起菩萨殊胜志乐经》里面讲,这六十菩萨还讲法师犯戒,犯了淫戒,这样毁谤中伤,都是因为嫉妒心。结果「令彼渐生轻慢,断其善根」。彼就是这些檀越、信众,听这两位法师说法的人,本来很恭敬法师的,结果被他这一说,就生起怀疑,第一念是怀疑,是这样吗?第二念就轻慢了,对法师就不尊重,不想向他学习,结果自己就断了善根,法身慧命就断了。本来那一生如果信心坚定听法师讲下去,自己能开悟、能证果、能出三界、能往生净土,但是他不相信,他怀疑。疑是菩萨最大的障碍,疑心一起来,肯定他精进就不能够提起来。这个破坏是这些六十菩萨,那时候出家修道的人,因为嫉妒、障碍,断人法身慧命。「以是因缘,堕於四种地狱中」。这四种地狱,包括阿鼻地狱、等活地狱、黑绳地狱、八热地狱。四种地狱「若干万岁」,在这地狱里不是短时间,以多少万年来计算。在《发觉净心经》里面说到,总共四种地狱加起来的年数是七百零六万年,《发起菩萨殊胜志乐经》里讲的就更多了,一千八百万年。这是按照人间的算法,在地狱里面那个感受真叫度日如年,他的感受是无量劫。

从地狱罪报受满了出来,「后得为人,五百世中,生盲无目,愚痴无智,常为人之所鄙贱」。这些人从地狱出来,地狱报满还有余报,做人的时候,在五百世里面生盲无目,一出生就是瞎子,而且还愚痴无智,我们讲弱智的儿童、痴呆症的这类人,当然常常被人鄙贱,看不起。因为这类人福报很少,福报是被他的业障给障住,本来的福跟如来是一样的,皆有如来智慧德相,德是福德,我们有如来的福德,但是现在变成这样子,为什么?业障给障住了。我们如果常常感到自己卑微,受人轻视、轻贱,有这种心,那是过去生中有这个习气。因为什么?你看五百世中都为人所鄙贱,这心理就形成了,即使这一生还算有些福报,但是自信心提不起来,这是过去生中心里的习气。佛又告诉我们,「汝等将来命终后」,这是六十菩萨当时在佛的时代,他也有这个习气,经过五百世的生盲无目、愚痴无智、受人鄙贱,所以他精进力提不起来,他怀疑自己业重福轻、障深慧浅、不能成就,所以在菩提道上提不起精进力。在那一生,即使佛在世,他们也不能成就。

所以佛预言说,你们要在将来,你这一生命终之后,「於五百岁正法灭时,尚当生於恶国恶人之处,为下贱之人,被他诽谤,迷失本心」。你看还有余报,业障没消除,所以这一生见到佛了,还是不能够成就,因为还有余罪,要消了才行。他这五百岁,五百年,是什么时候的五百年?正法灭了之后五百年。佛讲经里面提到,佛法有正法时代、像法时代、末法时代。这个是什么?正法时代过去了,像法时代也过去了,进入末法时代,正法要灭的时候这叫末法,末法里头再过五百岁,这就是《发起菩萨殊胜志乐经》里面讲的后五百岁。所以这两本经本我们对照著来看就很明显。所以这里讲的,「於五百岁正法灭时」,是属於什么?像法之后进入末法再过五百年,也就是距离佛二千五百年之后,正法一千年,像法一千年,末法再过五百年之后,总共是佛灭度之后二千五百年之后这个时代。这个什么时代?就是我们现在的时代。按西方人的算法,我们今年是佛历二千五百五十二年。二千五百年之后当生於恶国恶人之处,为下贱人,被他诽谤,迷失本心。这是什么?做下贱人,生在恶国恶人的地方。这个恶国恶人就浊恶,这个世界叫五浊恶世,可能我们的人家、父母都是不善的,不学佛的,我们还做下贱人,被他毁谤,被别人专门诽谤,自己迷失本心,本心是自己的善根。

「过是五百岁,然后灭尽一切业障」。这五百年又过去了,也就是二千五百年之后到三千年这个阶段。按中国人的算法我们现在是佛历三千多年,三千零几十年。反正不管按西方人的算法还是中国人的算法,我们都是在这末法后五百岁之后,这些六十菩萨才重新出头,灭尽一切业障。「得生於阿弥陀佛国,极乐世界,时彼如来,方授汝菩提之记」。你看这是佛给他们预言的,当时佛在世就给这六十菩萨预言。这六十菩萨不是别人,就是我们,他是我们的代表。我们等业障消尽了,这时候遇到净土法门,肯念佛求生净土了,於是往生阿弥陀佛极乐世界,那时候阿弥陀如来才给我们授菩提记。

你想想这个是在拘留孙佛时代,我们造的这个口业,毁谤说法师,在地狱里混了这么久,然后出来还要遭人鄙贱,做残废人、愚痴人,一直做到释迦牟尼佛末法时代我们才能够得度,依净土法门得度。想起来真是可怕,宿世的口业,造作的时候容易,逞一时之快,没想到后果这样不堪设想。所以怎么能够造口业?特别是毁谤说法的法师,毁谤法师对法师而言没有什么大损害,这个结罪不是对法师结的,是对那些信众结的,让信众丧失了对法师的信心,没有跟他学了,结果断了法身慧命。要知道,断人身命罪小,断人慧命的罪就大了,都是阿鼻地狱的罪报。这里安士先生在评论当中说到,「毁谤三宝,拨无因果,与弑父、弑母、弑阿罗汉等,同为第一等重罪」。你看毁谤三宝,三宝是佛法僧,谤佛的、谤法的,谤法是批评某些经典,谤僧是批评说法的法师,批评持戒修行的出家人,拨无因果,不相信因果,说因果报应是迷信,这种罪跟杀父、杀母、杀阿罗汉同一等罪,都是最重的,叫五逆罪,罪在阿鼻地狱。这是为什么?「以其断人善根,障人慧眼也」。因为这是断人的善根、障碍人的智慧、法身慧命,所以结罪就这么重。「世俗见人斋供僧尼,未有不发阻挠之言。盖有二故」。这是世俗人看到我们供养三宝、供养僧尼都会阻挠,说供养他们有什么用,他们又没有从事生产,对我们社会有什么利益?发出这些轻薄的言论。这个是两个原因,「一则资性刻薄,以讥评讪笑为才干故」,第一个原因是他们性格刻薄,专好讥笑别人、评论别人,用别人来做为笑柄,好像批评人、毁谤人这是一种才干,显示他这种才华。另一种原因,「昧於三世,不知三宝为大福田故」。这是因为他愚痴,不懂得三世因果的道理,不知道三宝是我们的大福田,所以他不愿意护持佛陀教育。这种人造的口业,我们看到前面《发觉净心经》里面讲的这六十菩萨,前车之鉴就可想而知。

下面安士先生又讲了一个「口业余报」的例子,是出自於《杂宝藏经》。这是讲在罽宾国,罽宾国就是在古代我们国家西边,是现在阿富汗境内这个地方,罽宾国有一个罗汉,名字叫离越。他有一次在山中坐禅,有一个村民丢了一头牛,就找到山里面,当时正碰到离越在煮一些草,准备染自己的衣服,西域的出家人依然是穿染色衣。结果这个罗汉他看到这个找牛的人来了,马上大惊失色,知道业报到了。这一看就看到他的衣服自然的变成牛皮,这个染汁自然变成牛血,煮的草自然变成牛肉,手里的钵变成一个牛头。结果这个人正好赶到,看见了这一幕,就把这个罗汉抓去送官,告他,结果他被关进了监狱。因为他是出家人,偷盗是犯大戒,又杀生,而且这也是属於违法的,所以国家制裁非常严重,关他坐监牢狱十二年。一直关到这个业缘将尽的时候,有一次离越的弟子就来看他的师父,来到监狱里面。这个时候国王知道了,於是他就命令这狱中里面的僧人出来。离越他听到之后,头上的头发本来已经长了很长,这时候自然就落下来,他就知道自己的业报尽了。所以他飞身在空中做十八种神变,因为他是罗汉,有神足通,这时候显现神通。国王看到了,也心中很惭愧,知道这是一位真正的圣贤,把他给屈辱了十二年。於是跪下来再三的道歉,这国王都是学佛的。离越就告诉这个国王,说这个也不能怪你,这是我过去生中的业缘。因为罗汉他有宿命通,他说这个因缘是怎么回事?是因为过去也有一个人丢了牛,我就曾经诬陷过一个阿罗汉,毁谤他毁谤了一天一夜,结果我那一世就堕落到三途里面,受了无量的苦,然后业障还没尽,到我这一生已经成了阿罗汉,还要受这一场被人诬谤的这一场罪报。

所以你看看,罗汉,这已经是出了三界的圣贤,所谓已经不受后有,但是他的余报仍然免不了,因为他的冤亲债主还在。不要说罗汉余报未了,就是佛他给我们做示现,尚有马麦之报。马麦之报也是因为佛过去生中做一个外道首领,带著一班弟子毁谤去宫廷应供的出家人。看见这些出家人在皇宫里面应供,饭菜很香,也起了嫉妒心,骂他们,说这些人只配吃马麦,结果这些弟子们跟著他骂。没想到造这种口业,等到他成佛了之后,还要受三个月吃马麦的报,跟著释迦牟尼佛的这些弟子,也就是当年跟著这个外道首领的人,一起受报,三个月没有东西吃,只能吃马吃的这些饲料。口业不得了!

下面安士先生又说了一则「绮语花报」这个故事。这是讲到在宜兴县有一个人叫潘书升,他的名字叫宗洛,这是发生在清朝康熙年间的事情。当时这个人梦到关帝庙里面,看到这殿里的人正在发卷子,正在喊,原来是点功名的名单。结果首先喊了第一个人,第一个人进去了,马上又被踢了出去,又喊第二名,第二名是自己,然后又听到有人喊第三名、第四名、第五名,只有第四名的人来了,第三名、第五名的人都没到。然后看见墙壁上有一个黄榜贴出上榜的名单,第一个人,榜首,名字叫为楫,第二个人是自己。然后不久之后有一个红面人来了,手里提著一个头盔,就把这个头盔放到潘书升的头上,让他成为第一。后来潘书升醒来之后,就感觉到很惊讶,这个发榜难道真的像梦中所说的那样子吗?於是到发榜那天,他跑去一看,果然看到自己名列榜首。他想到梦里面看到那个黄榜上面明明写著第一名叫为楫,我是第二名。於是他就到处询问谁叫做为楫,没有多久就真的探访到了,是有一个人,这个人其实是叫傅鹿野。傅鹿野他是很有文采的,写文章非常好,於是潘书升特意去拜访他。然后才从他的口里了解到,原来主考官真的把他定为第一名,因为开头两场的考试,这个傅先生他的文章评价很高,确实写得好,可是第三场的卷子却丢了,所以自动除名。原因是什么?后来才了解到,原来这位傅先生很有口才,平时又很爱说话,很多绮语,绮语就是花言巧语,讲那些不真实的话,敷衍人的话,而且喜欢议论别人,爱揭人短处,爱揭人阴私,因此得到这个报应。本来是应该他金榜题名,结果落榜。这个傅先生知道这个事情以后也就怏怏不乐,非常苦闷,没有多久他就肚子鼓胀死掉了。

安士先生在评论当中说到,「文人口业,绮语独多,他人刺心之事,彼偏能以谈笑出之」。这是一般所谓的文人、知识分子,口业里头最多的是绮语,因为他讲话很有文采,说得很动听,好夸夸其谈、花言巧语。孔子说「巧言令色,鲜矣仁」。说话说得很动听,他的行为、神态装模作样,好像是一本正经,未必是真正的仁(仁爱),不一定是真正的君子。所以不能看语言,还得看他的行动,看他的心地。别人刺心的事,人总有阴私,总有一些不愿意让人知道的事情,可是他偏偏把这些事情当作笑柄,大肆渲染,让人真是无地自容而后已。「在我之口头愈快,则在彼之抱恨愈深」。所以往往结怨都是因为口业,说的时候痛快,没想到对方那种怨恨就深了,一直到忍无可忍的时候他可能就会下毒手。所以古人,这是佛在经里面讲的,说「夫士处世,斧在口中,所以斩身,由其恶言」。人在世上,口里的舌头就像一把斧头,出口容易伤人,往往伤人就是自伤,就好像把斧头往空中抛,落下来砍到自己。原因都在出言不慎,逞一时之快,没想到结怨之深我们没办法想像。「每见慧业文人,往往贫穷彻骨,潦倒不堪,甚至反不如负贩小民,得以稍安其衣食,岂必尽属生前之故乎」?这个问得好,我们也常常见到所谓慧业文人,这是也有聪明智慧的,写文章写得好的,口才也好的,往往什么?贫穷彻骨,就是贫困潦倒,甚至还不如那些小的生意人,小本买卖的他们还能够稍安其衣食,衣食还能够自给自足,这个岂能都把它归罪於前生之过?

明朝有一位俞净意先生,他遇到灶神,开悟了,在没有遇到灶神之前他也是这种所谓轻薄文人。《俞净意公遇灶神记》里面就讲到,他也是好谈说是非,爱好揭人的短处,拿别人当笑柄,随口讪笑,言锋所及刺激别人的心自己不知道,这都是最损阴德处。所以你看他,自从十八岁考上秀才之后就没有再上到举人,只能靠教私塾为生。全家真的是很凄惨,生了九个儿女,死的死,散的散,最后只有一个女儿,他的太太因为哭儿女的原因两目皆盲。真的是穷困潦倒,家徒四壁,他还怨天尤人,后来感得灶神来他家给他开示,灶神化成一位张先生,张道长来点化他,说你意恶太重,专好虚名。他虽然在乡里面也结文昌社,想必也是大力提倡《文昌帝君阴骘文》的人,可是自己没做到,像《阴骘文》里面讲的惜字、放生、戒杀、戒淫、戒口过,他都没做到,还常常以自己为正人君子来自居,评说别人的短处,造了很重的口业,因此落得这个下场。十八岁上了秀才之后,到四十七岁,生活是愈来愈贫苦,而且灶神警告他,恐怕天会有更重的报应,你还想希求什么福报?你现在赶紧回头还来得及,劝他回头。结果俞净意先生听了之后,第二天发愿改过,痛改前非,把自己内心里面的这些意恶,一条条都把它反省、改过,绝不姑息自己,甚至在观世音菩萨像前叩头流血,发誓说,再有这些意恶起来,永堕地狱,真干!人只要真干、真回头,天一定会给他加福,业障消除了福报就增长。结果他三年,你看考上了进士,后来还找到了自己失散几十年的儿子。这是什么?认真改过,回天之报。

所以这里讲,「苟能立心仁厚,常以隐恶扬善为怀,则口四恶业,不期寡而自寡矣」。如果真正能够存著仁厚的心、厚道的心隐恶扬善,这样口里的四种恶业,所谓妄语、两舌、恶口、绮语,你自自然然就减少了,不用特别去制止它,它也就自然消除。口业还是来自於心,心能存厚道,当然自然能够隐恶扬善,心如果刻薄,那口业就很难不造。刚才讲的这个俞净意公,他是现生就有这个花报,跟我们看到这个潘书升所见到的那个绮语的人一样,这花报,就是这一生见到的,来生的叫果报。

在《贤愚经》里面有记载著这样的故事,这是讲到在过去,释迦牟尼佛之前,有一位年少比丘,年纪很轻,跟一位老比丘一起生活。老比丘天天念经,因为老人家声音不好听,这个年少比丘就笑话他,说你念经怎么像狗吠一样,你看轻薄的批评。结果老比丘就跟他讲,说你知道我是谁吗?我已经证得阿罗汉果了。这年少比丘他也懂得因果,知道毁谤阿罗汉这个罪业必定是堕阿鼻地狱。他当时就害怕了,立刻向这个老比丘忏悔,但是这已经犯了口业,虽然忏悔,也仅仅免堕地狱,但是这个年少比丘命终之后,五百世都做狗,当时骂人家像狗吠,现在五百世都做狗。

结果到了最后一世,就是释迦牟尼佛在世的时候,这只狗是跟著一群商人,一个商团,商团做买卖要长途跋涉。结果这个狗走得很累,到了晚上就偷吃了这商人的一些肉,就被一个商人看见了,很生气,把这个狗四条腿都打断,扔到一条沟渠里面。结果这个狗奄奄一息,又饿,被打断了腿又痛,非常痛苦。这时候舍利弗尊者,这是佛的智慧第一的大弟子,他用神通看到了这条狗,很可怜它,於是就用神通化现到它面前,用一钵饭来供养这只狗,安慰它。这个狗边吃舍利弗一边给它说法、打皈依,给它说法,结果这只狗很欢喜,七天之后就命终了。因为听法的功德,它就生到了一个大长者家里,这是做人了,在一个富贵家,做一个大长者的儿子。到了七岁的时候,舍利弗就看到因缘成熟,於是就来到他家里化缘。这个小孩看到舍利弗就非常的欢喜,非常恭敬。为什么?因为前生是他的恩人,虽然这个小孩已经忘了,但是见到恩人,他自自然然阿赖耶识里就产生那种报恩的心。於是用这些很好的饮食供养舍利弗,而且要跟舍利弗出家。於是舍利弗就给他剃度,然后给他授了沙弥戒,小沙弥,七岁,还不能受具足戒,得二十岁以上才能受具足戒。於是舍利弗给他说法,他听了之后就证得阿罗汉果。等他证得阿罗汉果之后,五眼六通一下子就恢复了,他就看到自己前生,原来自己五百世都做狗,那种凄惨的情景他看到了。

所以可见得你看轻薄的一句话,没想到果报这么严重。幸亏这位年少比丘当时立即忏悔,要是他不忏悔,肯定都是堕地狱。忏悔了,罪业还没有能够尽消,还要堕五百世狗,遭到那样的苦报。所以不隐恶扬善怎么行?特别是在佛门里面如果毁谤,万一你所毁谤的是一位圣贤人,是罗汉再来的,菩萨再来的,甚至佛来的,那你怎么办?所以最好什么都不毁谤,隐恶扬善,绝不讲是非,绝不评论人,甚至不开玩笑,开玩笑都会有危险。像这个年少比丘,他当时也不是很故意要毁谤这位老比丘,就是开玩笑,调皮,没想到因果可不饶人。下面我们来讲第六十四句:

【不可口是心非。】

这也是讲口业。安士先生注解里面说到,「口司出纳,食进於口,所以养其身,言发於口,所以养其心。心口相符,是非乃当。不然则诈伪叵测,纯以机械用事,未邀有口之功,先蒙有口之过。负於口者实多矣」。口司出纳,司就是管理的意思,口管什么呢?一出一进,进的是食,吃东西就是进,这是养其身。那出的呢?言出於口,出言要养其心,不仅养自己的心,也要养别人的心。所以出言要顺人心,心口都能够相符合了,这是非才能够妥当,所谓心平气和,理得心安,人心也能够平了。不然诈伪叵测,用尔虞我诈的手段,居心叵测,用心不良,用这些机关算尽这些手段来欺骗、来中伤,这样子,未邀有口之功,先蒙有口之过,口上功德还没有积累,已经蒙受了口的过失。口能积功德,也能造罪业,假如能隐恶扬善,这就是积功德,别人在痛心的时候,一句安慰,无畏布施,别人在迷茫的时候,一句正理,法布施,这都是口积的功德。结果这个不去做,却机关算尽,造作妄语、两舌、绮语、恶口,这就是自己让自己吃亏了,负於口,负於口就是吃在口上的亏的,这些人太多了。

下面说,「口不能思,而心能思,口常受役於心」。这是很明显的,口是用来说话而已,所表达的意思都是心里的意思。口不能思考,但是心能思考,所以口只是一种工具,指挥是心。「故出伪言者,口也;使之出伪言以欺人者,心也」。口是造作这些虚伪的言论,但是使口出伪言的,欺骗别人的,是我们的心,所以防口必须要防心。「人於接物之时,不能表里如一,其过不在口,而仍在心」。在待人处事接物的时候,如果我们不能够表里一如,而是什么?口是心非,这个过失也不能够推给口,仍然是在於我们的心。心有欺诈,不能真诚待人,所以口业也就犯了。「但使心地如青天白日,则口头自不至覆雨翻云。君子但当反求其本而已矣」。所以我们要使我们的心地像青天白日那样的正直、纯洁,这样口业自然就不犯了。这个覆雨翻云就表示口是心非,就是多变,没有常性,因此根还在心。所以君子要什么?反省根本在哪里,这个根本在於我们的心地。所以禅家修学提倡什么?从根本修。如果只是从这个事相上去防范口业,防得一时未必能防得长久,防得此未必防得彼,假如能够抓住根本,就是我们的心毫无虚伪、毫无欺诈,这样口业自然也就不犯了。

下面引用《贤愚因缘经》里面的一个典故,第一个是「咒诅酷报」。这是讲佛在世的时候有一位比丘尼,叫做微妙比丘尼,她已经修成阿罗汉果了,结果跟其他的比丘尼就讲述自己过去的一些经历,这些善恶因缘真是不可思议。原来她在过去生是做一个长者的妻子,家里很富足,可是自己没有儿子。长者有一个妾,生了一个儿子,结果这个妻子就嫉妒这个妾,就私自把这个妾生的男孩给杀了。这个妾非常怨恨,在那痛骂。这个妻子为了表明自己是清白的,於是就对这个妾赌咒发誓,发什么誓?她说如果我真的杀了你的儿子,我的丈夫就要被蛇咬死,我的儿子就要被大水漂走、被恶狼吞食,我会吃自己儿子的肉,我的身体会被活埋,父母全家也都会被大火烧死。你看赌气生这个咒,发出这种咒誓。结果她那一生死了以后,因为她确实造了这个杀业,而且还发出这种诅咒,就是大口业、大妄语,堕落到地狱,受了无量苦。

地狱的罪受满之后又出来了,总算也有些福德,做了一个婆罗门的女儿。后来出嫁了,怀了孕,要生产,快要生的时候,这个丈夫就回父母家,就带著她一起。这路上时间比较长,结果在路上就生产了,没办法只好露宿树下。她这一生,就是没有出家之前,这位微妙比丘尼她就是这个女子。她在这树下露宿的时候,忽然就见到一条毒蛇把她丈夫给咬死,这女人因为很爱她的丈夫,哭得死去活来。等天亮了以后,她就用一只手牵著她的大儿子,一手抱著刚生的小孩子,婴儿,边哭边走。走到前面,发现有一条大河,又没有船摆渡,於是就想著,让这个大儿子留在这边,自己抱著小儿子过河,想过到对岸,想过了之后把小孩放在岸那边再回来接这个大儿子。等她回来之后,这个小婴儿放在河对岸了,她就又淌水过来,这个大儿子看到母亲过来,於是就迫不及待就下水,迎著他母亲走过去,结果没想到被大水一下子就冲走了。真的是她原来诅咒的那个样子,被大水冲走了。然后她没办法,很痛苦,只好又回到那边的岸上去抱那个小孩子,结果没想到上岸一看,小孩子竟然给狼吃了,血肉淋漓。这个女人顿时是肝肠寸断。继续走,路上遇到一个人,是跟她父母很熟的,於是这个女子就把自己的痛苦向他哭诉,并且问父母现在是不是平安?结果那个人告诉她说,说前几天你们家失火,你们全家人,包括你父母,都给烧死了。你看这也是她咒诅里面所说的。

这个女人后来就嫁人,第二嫁,嫁人之后又怀孕,准备要生产的时候,她这个丈夫,这一次的丈夫是个修罗,很残忍的,很爱喝酒,喝酒之后醉醺醺的回来,敲门,结果因为这个女人正在里面分娩,正在生当然不能开门,这个丈夫在外面敲门敲得很生气,就破门而入,抓住这个女人就一顿痛打,而且把这刚生下来的婴儿给煮了,还逼这个女人吃下去,因为这个女人很害怕她丈夫,勉强就吃了一口。真的叫痛入心肝,吃自己的骨肉,这也是她以前诅咒的时候说的。后来没办法了,这个丈夫没办法相处,偷偷的就跑掉了,离开她丈夫,就走到波罗奈国,就在一棵树下休息,遇到一个刚刚死了妻子的男子,两个人一见钟情,就结为夫妇,这是第三次结婚。又过了几天之后,结果她这个丈夫也死了。这个女人真是命苦。按照波罗奈国的法律,夫妻两个人如果是很相爱,丈夫死了,女人必须要殉葬。所以就把这女人一起活埋,埋到这个坟墓里面。正好晚上来了一群盗贼来盗墓,把这个坟墓给挖开,这个女人还活著,她就出来了。

这个女子心里就想,我前生到底造了什么罪,怎么遇到这么多的奇祸?后来又听说释迦牟尼佛正在只洹说法,於是就跑去见释迦牟尼佛,哀求佛收她出家。因为她过去生中有布施过一位辟支佛的饮食,而且曾经发愿修行,所以她有这个善根,佛准许她出家。她出家以后就证得了阿罗汉果。

所以从这个比丘尼的身世我们看到,咒诅求直,你看当时诅咒好像很痛快,没想到来生这么多的连锁的奇祸,她的这些诅咒统统应验。但是因为她曾经供养过辟支佛饮食,也发过愿修行,种下这个善因,她这一生也竟然能够证得阿罗汉果。所以真的恶因、善因都是自己招来的,自己造的。所以祸和福哪里是外来?正所谓「祸福无门,惟人自召,善恶之报,如影随形」。咒诅求直,我在去年看到香港新闻报导了一个事情,有一个中年男子天天找他妈妈要钱、借钱。去做什么?吃喝嫖赌。结果他妈妈后来不肯借,这个中年男子回到家里,他就威逼他的老母亲,他怎么威逼?他们住在高楼大厦,香港都是住在很高的,几十层的,在这个窗台上跃跃欲试,跟他老母亲说,你要不借给我,我就死给你看,用母子的亲情做为威逼的工具。没想到他这跃跃欲试,一下子失手,就从这个几十层的窗台上掉下来,摔得粉身碎骨。你看咒诅求直,最后它也就成真了。所以岂能够以恶心来讲这些咒语?

安士先生最后还有「一目准誓」,是讲到宋朝钦宗,宋钦宗跟他的父亲徽宗都被金兵俘虏,他的皇后,显仁皇后后来先被放回去。这个钦宗就对皇后说,如果我能回去,做一个太乙宫使就心满意足了。这皇后就向他发誓说,如果我回去,不能迎接你回来,我就变瞎子。结果回去之后,高宗当了皇帝,就不想接他的哥哥钦宗回来。这个皇后很失望,不敢多说,后来真的双目失明。后来遇到一位道人给她医治,但是只给她医治一只眼睛复明,另一只眼睛还是瞎的。这个皇后哀求他再多医一只,这道人说了,你自己发的誓言,这是你的报应,然后就不见了。所以你看看,轻易的许诺都会招来怨恨和恶报,所以怎么能够轻易的发誓?怎么能够口是心非?

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有不妥之处恳请大家多多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资料恭摘:儒释道多元文化教育网

《文昌帝君阴骘文》研习报告 钟茂森博士主讲 (第四十三集) 2008/12/22 华严讲堂 档名:52-297-0043

更多精彩: http://yfs.bbs5050.com/

点我:

相关文章

如何挽回 精神出轨不做对方差评师

如何挽回 精神出轨不做对方差评师

什么是出轨,就是丈夫背着妻子与另外的女性有着不正当的交往。无论是精神上的出轨还是肉体上的出轨,本质上都是背叛了原本属于二人的婚姻生活。哪怕精神出轨的他只是在和第三者互聊暧昧短信,但这已经是一种危险的...

佛教故事:佛化生活:孝亲尊师故事-至情篇

佛教故事:佛化生活:孝亲尊师故事-至情篇

至情篇一、亲与子之间家庭中最重要的分子是亲与子,夫与妇。亲与子的成因,是由于血统的结合。所以亲与子之间,有一种自然的爱。这种爱在亲的一方面叫做慈;在子的一方面叫做孝。父母对待子女应该竭力爱护,并教养...

参加放焰口后有的感应

参加放焰口后有的感应

  参加放焰口能够让我们的内心更加清明和安定,使我们心中的杂念和忧愁得到消减,也能够为我们破除心中的烦恼和忧愁,使我们的心灵更加纯净无染,而且通过放焰口还可以帮助我们远离一切的妖魔鬼怪的伤害,使我们...

素食养生--减缓白内障药膳方

素食养生--减缓白内障药膳方

四款减缓白内障药膳方减缓白内障养生四部曲一、清蒸桂圆枸杞功效:养血,明目,补肝益肾。配料:枸杞子30克,桂圆肉20克。制作:将上述2味共放碗中,加水适量,蒸熟即可。用法:分2-3次服完。二、豆枣饮功...

超然法师:趣品《圆觉经》之九

超然法师:趣品《圆觉经》之九

趣品《圆觉经》之九善男子,一切菩萨及末世众生,应当远离一切幻化虚妄境界。由坚执持远离心故,心如幻者,亦复远离。这段经文,也包括后文在内,世尊呢,既是在深入地开示如幻三昧的具体修法,也是在回答普贤菩萨...

佛教故事:动物的故事:危险来临时

佛教故事:动物的故事:危险来临时

危险来临时丹尼斯是美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的成员,为了搜集狼的资料,他走遍了大半个地球,见证了许多狼的故事。他在非洲草原就曾目睹了一个狼和鬣狗交战的场面,至今难以忘怀。那是一个极度干旱的季节,在非洲草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