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故事:佛陀的圣弟子传:第六章 多子无依的老妇:索那

第六章 多子无依的老妇:索那

沙瓦提城中有个妇人有十个小孩,她一直都忙着生产、养育与照顾孩子,忙着教育他们,以及为他们安排婚姻。她一生都环绕在小孩身上,因此被称为「多子的索那(Sona,古译:输那)」。[1]我们可能觉得奇怪,一个家庭怎么有这么多的子女,但这在过去的亚洲并不罕见,甚至直到今日也是如此。

预期回报的自私母爱

索那(Sona)的丈夫是佛陀的信徒,在虔诚奉持在家戒多年之后,他决定献身梵行,因而出家成为比库。对索那来说,接受这个决定并不容易,然而她并未因而怀忧丧志,反之决定过更虔诚的生活。她召集十名子女,将庞大的财产过继给他们,并请他们只要提供她生活所需即可。

这安排顺利进行了一阵子,她有足够的支援,能将时间都花在宗教活动上。但不久之后,这个老妇人便成为子女与他们配偶的负担。他们未曾真正接受父亲出家的决定,更不同情母亲的宗教信仰,而认为父母亲是心智失常的宗教狂,因此对母亲的态度很快就由尊敬转为鄙夷。

他们不再顾念对母亲的积欠有多深,以及她过去无私奉献给他们的财富与多年辛苦的照顾。他们只看到眼前的利益,因此视这个老女人为讨厌鬼与负担。佛陀说世上懂得感恩的人就如圣者一样稀少,在此再次得到验证(AN 3:112, 5:143, 195)。

对索那来说,孩子们对她的冷落,比丈夫和她分离更令她痛苦。她内心五味杂陈,其中混杂着对孩子的责备与控诉。她了解到,过去她所认为无私之爱纯粹的母爱,事实上是含有预期回报的自私之爱。过去她完全依赖子女们,并相信他们会在她年老时奉养她,以作为她长期照顾他们的回报。过去她一直都认为,感恩、感谢与参与他们的事务,是她应得的回馈。难道那时她未将子女视为是一种投资,是对抗老年寂寞与恐惧的一种保险吗?

以这样的方式,她观察自己的动机,并发现佛陀的话在自身上得到应证,即女人依赖的不是财产、权力与才能,而是她的子女;而沙门则只依赖自身的美德(AN 6:53)。

思惟年老出家修行的障碍

这样的反省让她决定出家,如此才能培养无私之爱与美德。为什么她要继续待在家里受到无情的冷落呢?她认为在家生活是灰暗与沉重的,而想像中的比库尼生活则是光明与美好的。因此,她追随丈夫的脚步出家,成为世尊比库尼僧团中的一员。

但不久之后,索那(Sona)就了解到,她只不过是又将自己的自私之爱一起带入新生活中。她以一个老女人的身份进入僧团,身上带着许多习气与怪癖,使得她在新环境中处处碰壁。她习惯以某种方式做事,其他比库尼则以不同的方式处理,因此她动则得咎,经常遭到年轻比库尼的指正。

索那很快就发现,达到圣果并非那么容易,而比库尼僧团也不是她所想像的天堂。就如未在子女身上找到安全感一样,出家为比库尼也并未带给她立即的安稳。她还了解到,自己受到女人身的束缚,而光是憎恨缺点并不够,她渴望自己有更多阳刚的气质,此外,也必须知道怎么做才能产生改变。她接受必须更精进用功的事实,不只因为年纪较大,也因为到目前为止,她都只有培养女性美德,而欠缺男性精进与稳重的特质。索那并未因此而气馁,也不认为正道遥不可及。

索那明白必须努力战胜自己的任性与轻浮,必须修习正念与正知,并且牢记能对治情绪的教法。如果她被情绪带着走,而且在最重要的时候忘失教法,那么所有的知识与誓愿又有什么用?这些想法闪过内心,更加深她自愿完全投入修行的决心。

精进不懈,证得阿拉汉果

因为索那(Sona)是在老年时才进入僧团,因此她修行起来更具有急迫感。她甚至会彻夜坐禅与经行,只有很少的睡眠时间。为了避免晚上陷入昏沉,她在漆黑的小禅堂中练习经行,她将脚步对准柱子,以确保不会绊倒或踢到东西。就这样,她快速蓄积精进的动能。

索那在毫无预期的情况下,证得阿拉汉果。有一次,其他比库尼都外出,只有她一人留在寺院中。在《譬喻经》她的偈中以自己的话描述此事:

彼时其他比库尼,

留我独守寺院中。

行前特别指示我,

煮沸一大锅之水。

完成汲水行动后,

将它倒入大锅中;

置锅灶上并坐下

然后吾心便入定。

吾观五蕴皆无常,

见彼为苦与无我,

断除心中之诸漏,

当下证得究竟果。(Ap. ii, 3:6, vv.234-236)

当其他比库尼回来时要求热水,索那却还未烧水。于是她运起火大神通力,迅速将水烧开拿给尼众。她们向佛陀报告此事,世尊很高兴并以偈赞叹她的成就:

若人寿百岁,

懈怠不精进,

不如生一日,

勉力行精进。(Dhp. 112)[2]

笑看老死苦,不再受后有

在《长老尼偈》中,索那以五首偈描述她的一生:

吾以此身育十子,

以吾此肉身躯体。

当吾年老体衰时,

往谒德高比库尼。

她开示我此教法

关于蕴处界诸法。

从她听闻此法义,

吾遂剃发而出家。

当我仍为学戒女,

吾已净心得天眼;

今吾知往昔居所,

它乃吾曾住之处。

制心一处得安止,

专意修习无相观[3]。

吾便立即得解脱,

止息欲贪之苦边。

彻底觉悟五蕴法,

从根断除彼等执。

笑看痛苦之老死:

今已不再受后有。(Thig. 102-106)

原注

[1]出处:Thig. vv. 102-106与注释:Ap. ii. 3:6。另外请见《法句经注》(针对第115颂),BL, 2:260-261。这里关于一个名为「多子」(Bahuputtika)比库尼的故事,是《长老尼偈》注释中索那故事的翻版,但细节有些差异。

[2]在《法句经注》与《长老尼偈注》中佛陀对她的赞颂偈都是《法句经》第115颂。但在《譬喻经》的版本中则是《法句经》第112颂,而这似乎比较恰当,因为索那(Sona)是以她的精进著称。

[3]无相(animitta):无有为之相。它可以被视为无常观法,或从思惟无常生起的出世间道。

更多精彩: http://yfs.bbs5050.com/

点我:

相关文章

守信一生

守信一生

守信一生兑现承诺的历程,平凡而伟大,我幸福,因为我无愧于我的承诺。20世纪初,来美国的移民十分节俭,尽量把每一分钱都积存起来。弗兰普斯科罗迪便成立了一家小小的银行,吸收移民存款。1915年圣诞节前夕...

佛教故事:大德讲故事:第十三则·布施的功德

佛教故事:大德讲故事:第十三则·布施的功德

第十三则布施的功德从前,有一个贤者,他平时很喜欢做善事。一次,他在旅途中看到了一座寺庙。那座寺院造得金碧辉煌、巍峨壮观,四周林木茂盛、幽深秀丽、溪水潺潺,使他流连忘返。他忽然产生一个念头,也想建造一...

佛陀教你不生气:佛陀教你不生气

佛陀教你不生气:佛陀教你不生气

佛陀教你不生气明眸尼 著释迦牟尼说:我们的心原本像是一面镜子,可以不染上烟法,可以洞察我们身边的世界,波动的情绪并不是我们真正的心,为什么还要让它来为我们的心做主呢?星云法师说,只有通过自修,我们才...

达真堪布:婚姻中有裂缝怎么办,如何修复婚姻中的裂缝?

达真堪布:婚姻中有裂缝怎么办,如何修复婚姻中的裂缝?

达真堪布:婚姻中有裂缝怎么办,如何修复婚姻中的裂缝? 问:婚姻中有裂缝怎么办?如何修复婚姻中的裂缝? 答:夫妻一般都是冤家,不是冤家不聚头么!但是,通过佛法,通过智慧都可以改变。改变心态,就能改变...

放生因果:不可思议的因果实例 一

放生因果:不可思议的因果实例 一

不可思议的因果实例 一我在学佛之前可说生性很残忍,对于各种动物的生灵很少产生怜悯或慈悲的心情,记得在廿多年前,我在一家鞋厂工作时,一位师傅因为喜欢吃狗肉,有一次从外面买了一条狗回来,狗被装在一个麻袋...

佛教故事:观世音菩萨传:第三十八回 严居士建造白衣庵 刘贤妇割股疗姑疾

佛教故事:观世音菩萨传:第三十八回 严居士建造白衣庵 刘贤妇割股疗姑疾

第三十八回 严居士建造白衣庵 刘贤妇割股疗姑疾话说严道彻听少年说出落伽山人四字,就知道是菩萨现示,不觉倒身向空拜谢。拜罢起身,便命少年稍待,自己却拿了那一束赤杞柳,送到里边,说明就里,叫家人快去煎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