毒心的恶报

过去有一个人,夫妇结婚好几年,他们一直渴望着有一个儿子。尤其丈夫等得最着急,为了生子,他就又娶了一个小妾。因为经过太太的同意,所以小妾是接回家里同住的。过了不久,这个妾真的生下一个又白又胖的男孩子,丈夫高兴得很!自此,对姨太太和小孩特别爱护,而把大太太就搁冷下了。

本来大太太看见姨太太进门,已视为眼中之钉;何况现在丈夫对姨太太和孩子更加宠爱,当然她是非常嫉妒。可是在丈夫的威严下,她也无可奈何,只好趁着丈夫不在的时候,才敢向姨太太泄泄恨、出出气。可是这种机会很少,因此,她的怨恨越积越多。 有一天,正是这个小孩过一周岁的时候,太太就趁着小姨太太不在的当儿,从头上拿下一支金钗,从小孩的头上插了进去。这件事情,她做得很隐密,没有人知道,虽然这孩子一直哭个不息,可是没有人发觉。因此,一个白白胖胖的孩子,终于发高烧而夭亡了。

自己亲生的儿子,又是长得那么可爱的孩子,一旦死去,谁不痛心?姨太太对这突然发生的不幸,感到悲切痛苦万分!孩子死去已有一个月,但姨太太的方寸已乱,每天泪流满面,最后终于病倒。

丈夫对儿子的早夭,当然也非常痛惜,可是他比较看得开,他认为人既死不能复生,哭有何用!然而很多近邻亲戚都说:小孩的突然死亡,必定有原因,因此劝他开棺验尸。果然大家猜得不错,在检验以后,发现小孩头上有一支三寸长的金钗。这使小姨太太更加伤心,她知道孩子是被害死的,心里又是恨,又是痛,终于,她发出誓言,一定要报仇,否则死也不暝目!

后来,小姨太太请教一位婆罗门,怎样才能报复?那个婆罗门告诉她,如果持了斋戒,就能够满愿。小姨太太爱子的心愈切,报仇的心也愈急,她真的受持斋戒,不久,这小姨太太因忧郁而与世长别了。

这时,正好大太太受孕,她高兴非凡:眼中钉既已拔去,自己的受孕又能增加丈夫的爱情,她欢喜不已!过了不久,大太太生了一个如花似玉的女儿,全家都疼得如掌上明珠。但很不幸的,女儿到两岁的时候,也呜呼哀哉!

这意外的打击,使她哭得死去活来!可是,人已死了,又有什么办法?不久,大太太又生了一个儿子,可是,养不到三岁又夭折了。这样一连生了六个小孩,最大的养不到七岁就死亡。爱儿的早夭,是令做父母的最痛心的。十几年来,大太太被爱子夭折的痛苦,折磨得憔悴不堪,同时在她的心里,也变成很消极。从此,她每天把自己关闭在房间里,不愿和外面的人多接触。

有一天,忽然来了位比丘,说要找大太太。起先她不肯出来见面,后来因比丘说有要紧的事相告,才出来见面。比丘一见她,就问道:“你记得以前死去的那个姨太太吗?她是怎样死的呢?还有她那一周岁的儿子,是怎样死的呢?”

这意外的询问,令大太太惶悚不安,全身发抖,一句话也答不出来。因此她痛苦惭愧地说出小孩夭亡的原因,并且请求比丘救救她。比丘告诉她六个孩子的早夭,就是那姨太太的冤魂来投胎,故意害她受苦;如今要解除这条怨结,比丘叫她到寺院里去做功德;消消自己的业障。

第二天,大太太遵照比丘的吩咐,一大早就起身准备到寺院里去。刚走到半途,忽然发现一条毒蛇,正张大嘴巴,很快地游到大太太的身边,她吓得昏倒过去。万幸的是,那个比丘已经赶来;对毒蛇说道:“毒蛇呀!你应该满足了吧!你想想,她只害你一次,而你却报复了她六次,这还不够吗?现在她既然能后悔,并且要替你做功德,你也应该解除这条怨结。你没听人家说,‘冤仇宜解不宜结’?如今你还想害死她,这样对于你本身是有害无益的。现在你也该为自己的将来打算打算了吧!难道你愿意生生世世堕落在畜生、地狱道里受苦吗?”

比丘的话,毒蛇好像很理解,它垂下头,悠然地游走了。大太太醒来时已看不见毒蛇,比丘才把刚才的情形讲了一遍。从此,大太太感到以往的过错,所以就跟比丘出家修道,晚年即深居山中,忏悔过去的业障。

害人最终是害了自己,因果可不慎哉?!

更多精彩: http://yfs.bbs5050.com/

点我:

相关文章

佛教故事:玄奘精神 第61节:第九章 人生无常,唯有把握当下(4)

佛教故事:玄奘精神 第61节:第九章 人生无常,唯有把握当下(4)

我们可以大胆设想,信徒们其实最愿意看到玄奘拼命求饶,跪倒在他们身前不断叩头念经,痛哭流涕的请求宽恕,就像当初那伙两千多人的突厥强盗一样,太过顺从的对手会让犯罪者觉得很没意思,猎物越是反抗,越是挣扎,...

圣严法师:《心经》导读:人的三世因果观

圣严法师:《心经》导读:人的三世因果观

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此乃说明十二因缘的流转和还灭也是离不了空性。从无明到老死一共有十二个阶段,显示生命的过去、现在...

素食的意义---慈诚罗珠堪布

素食的意义---慈诚罗珠堪布

书中谈到佛教如何看待吃肉吃素时讲道:小乘佛教认为:三净肉能食,非三净肉不能食。在泰国等地,僧众至今还是这样行持的。他们认为:如果所有的肉都不吃,是提婆达多的仪表。其根据是小乘的戒律,释迦牟尼佛在小乘...

佛教禅定与养生

佛教禅定与养生

佛教禅定或瑜伽是佛教最核心、最重要的修行方法。因为通过修习禅定,一是可以祛病强身、怡情养性、延年却老,防范和治疗人的许多“身病”:二是可以克服外界六尘(色、声、香、味、触、法)的诱惑和内心七情五欲的...

佛教故事:佛典寓言:好人有好报

佛教故事:佛典寓言:好人有好报

好人有好报本月初,单位派我到省城参加了一个为期一周的业务培训班。学习结束后,我给爱人和孩子买了一些小礼品,然后就去了火车站。在售票大厅的门口,我被一个拄着双拐的二十多岁的乞丐叫住了:大哥,可怜可怜我...

阿毗达磨俱舍释论 第二十一卷

阿毗达磨俱舍释论 第二十一卷

阿毗达磨俱舍释论 第二十一卷 阿毗达磨俱舍释论第二十一卷 婆薮盘豆造 陈天竺三藏真谛译 分别三摩跋提品第八 由依止智慧一切功德。谓智慧种类分别说已。别性类功德今当分别说。是故最初依定应作分别说。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