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故事:玄奘精神 第74节:第十一章 胜任生命中的每一个角色(4)

说完这些,伐阇罗就走了,玄奘也开始着手准备各项回国事宜。由于玄奘学问大、品行好、声望高,而且为那烂陀寺立下大功,所以当他要回国的消息传开后,那烂陀寺的僧人们纷纷前来劝阻,在被玄奘婉言谢绝后,就前去恳求戒贤法师能够出面挽留。

戒贤法师应该是那烂陀寺中最洞悉世情也最了解玄奘之人,因而只问玄奘自己有什么打算。玄奘说,这里是佛降生的地方,我怎么会不想留下呢?但是我来印度的目的是求得大法,教化众生,又蒙恩师您传授《瑜伽师地论》,解决了我多年的疑惑。我游历佛迹,研习各派理论,觉得不虚此行,这才想把我所学到的东西运回国去翻译,使得更多人能感受到佛法,以此报答师父的恩情,所以才想早日归国。

听了玄奘这番发自肺腑的告白,戒贤法师十分感动,当即下令所有人不得挽留玄奘。

就在这时,伐阇罗的话应验了:鸠摩罗王派使者来到那烂陀寺,让戒贤法师把玄奘送到他那里去。那么,这位远在南印度的国王又如何会找上门来的呢?原来,那位被玄奘释放了的顺世外道回到南印度后,见到了当时在印度权势仅次于戒日王的鸠摩罗王,还在鸠摩罗王面前大大夸赞了玄奘一番。鸠摩罗王来了兴致,就想见一见玄奘,所以才派人送了封信给戒贤法师,希望他成全。

与般若毱多的辩论悬而未决,玄奘又要回国,鸠摩罗王又来横插一脚思虑再三,左右为难的戒贤法师只好用玄奘要回国来婉拒鸠摩罗王。然而玄奘还没上路,鸠摩罗王的第二封信又到,态度十分强硬:玄奘必须先来见我一面,至于回国,我可以派人送他回到大唐,如果再推辞,就是看不起我鸠摩罗王!

一头是关系密切的戒日王,一头是得罪不起的鸠摩罗王,两头都开罪不得戒贤法师没有办法,干脆来了个不闻不问,就这么拖着。鸠摩罗王不见玄奘人来,又等不到戒贤法师的答复,当即大怒,又派人送去一封信,言下之意是,那烂陀寺觉得他是个恶王才不把人送来,以前恶王们做得那些破坏佛法、摧毁菩提树的事情,我也一样能做到,当我带大军杀到那烂陀寺的时候,请您不要追悔莫及!

收到这封信后,那烂陀寺上下哗然:鸠摩罗王是出了名的好勇斗狠,谁都不愿那烂陀寺因此遭到劫难。

摆在戒贤法师和玄奘面前的有三条路:

第一,服软,送。现在把玄奘送过去,正在火头上的鸠摩罗王会怎么看那烂陀寺,会怎么对待玄奘?屈从于某个国王,对超然的那烂陀寺来说本来就是一种羞辱;

第二,等戒日王,不送。关系大乘佛教声望和地位的那场辩论还没下文,要是把玄奘送走了,戒日王来要人怎么办?到时候鸠摩罗王不放人又怎么办?

第三,直接送玄奘回国。这是最无奈的一个办法,而且只能轻装上路,根本不能携带那些海量的经卷;再者,玄奘当年就是偷渡出关离开大唐,现在取经有成,还让他偷渡回国,心理上接受不了。

俗话说姜还是老的辣,戒贤法师当即把玄奘找来,语重心长的希望他还是能去一趟,只要能利用这个机会改变鸠摩罗王对佛教的看法,所有问题都会迎刃而解;如果不去,后果就会十分严重,尽力而为就行。

是走?是留?去,还是不去?

面对危险,玄奘再一次大无畏的站了出来,他不能让那烂陀寺因为自己而毁于一旦。

玄奘一到,鸠摩罗王就带着大臣们举行了盛大的欢迎仪式,然后把玄奘请到宫中盛情款待。鸠摩罗王问玄奘之前为何没有前来,玄奘的回答很聪明,说自己当时学习《瑜伽师地论》还没结束,因此未能马上动身前来拜见。玄奘这样说了,鸠摩罗王也就不再深究,又问:

师从支那来,弟子闻彼国有《秦王破阵乐》歌舞之曲,未知秦王是何人?复有何功德,至此称扬?

也就是说,鸠摩罗王与玄奘对话并没有从佛经开始,而是由音乐展开。

《秦王破阵乐》是一部集歌、舞、乐于一体的大型综合性歌舞剧,原本唐初军歌,主要歌颂唐太宗的英勇战绩,是由《破阵乐》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破阵乐》原是隋末唐初的一种军歌,杂有龟兹乐之音调。公元620年(武德三年),秦王李世民击败叛将刘武周,使得建国仅两年的唐王朝政权得已稳固,社会相对安定。当时有人便把流行在隋末唐初的军歌旧曲《破阵乐》填上新词,用来歌颂李世民的功德。

更多精彩: http://yfs.bbs5050.com/

点我:

相关文章

海涛法师:挑衅

海涛法师:挑衅

在一个国家里,全国高低无论男女老少,全都素行不良,无恶不作。佛陀知道这个情况,便要众学生运用聪明教化众生,使他们弃恶从善。佛陀问:「谁愿意到那个国家去渡化全国国民呢?」目犍连对佛说:「世尊,让我去那...

佛教故事:禅理故事:佛法谈“做人”

佛教故事:禅理故事:佛法谈“做人”

佛法谈做人圣凯法师现代的心理学研究指出,当一个人有良好的人际关系,遇到问题时,有人可以和其讨论,或伸出援手,此人通常较能应付压力,不易被危机击倒。进一步看,如果要维持社会支持的系统(良好的人际关系)...

陈坚教授:是法非喻:理解“文字禅”的一个模型——以圆悟克勤《投机偈》为中心

陈坚教授:是法非喻:理解“文字禅”的一个模型——以圆悟克勤《投机偈》为中心

陈坚教授:是法非喻:理解“文字禅”的一个模型——以圆悟克勤《投机偈》为中心陈坚2010年11月22日,首届圆悟克勤禅师暨“茶禅一味”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成都昭觉寺隆重开幕。 陈坚在研讨会发表了题为《是法...

每逢初一十五或者佛教重大节日,我们可以发现寺院里总是人满为患、香客不断,信众无比虔诚地在佛前磕头礼拜许愿 。

甚至有些人为了抢到头香、高香,早早就来到寺院等候,大把大把烧香,仿佛觉得香烧得越多越贵,佛菩萨就有更大的可能性加持自己。

这种思想是严重愚痴迷信的,以功利之心求佛,只会让自己离佛越来越远。

拜佛千万不要走形式,更不要以世俗间庸俗的交易、贿赂来揣度佛意,那是极大的不恭敬。

佛菩萨福慧圆满具足,无二无分别,清净不染,又怎会缺你的那根香呢?

更不会因为你供养得多,功德就越大。

《六祖坛经》中说道:一切福田,不离方寸;从心而觅,感无不通。

信佛不如学佛,学佛不如成佛,与其苦苦求佛,不如学习佛菩萨的慈悲智慧,自己改变自己的命运。

口念弥陀心散乱,喊破喉咙也枉然。

佛菩萨再慈悲伟大,也不可能替你修行,“万般皆苦,只可自渡”,自己的人生终究要靠自己,谁也替代不了你。

“佛说一切法,为渡一切心”,佛菩萨渡人在渡心,心好命就好。

人心存良善,事事便无忧。以戒为师、断恶修善,福气自来!

这5种人不用拜佛,却离佛最近,看看有你吗?

1不“贪”之人

这里的不贪,主要指酒色财气,佛门中讲“地火水风”,也是佛教出家人常说的“四大皆空”。

修行要戒贪,不饮酒、不邪淫、不贪他人之利、不盛气凌人。

酒喝多了既伤肝伤身,又容易生出事故祸乱,害人害己。

“万恶淫为首”,邪淫是最重的恶行之一,最断人的善根慧命,导致障深慧浅,福报浅薄。

不是自己的财不要妄想得到,贪图不属于自己的钱权利益,带来的不是福,而是祸。

不要将自己的情绪发泄给他人,越是盛气凌人、尖酸刻薄,越是折损自己的阴德。

真正的“气”应该是有骨气、气节,而不是有情绪、盛气,这些负能量只会消耗人生的福报。

心若不能安住,时刻起心动念,动辄贪恋,那只会让自己离真正的修行越来越远。

“贪心不足蛇吞象”,戒酒、戒色、戒贪财、戒盛气,以此一心持清净戒,会离佛心越来越近。

2二、不“嗔”之人

“嗔是心中火,能烧功德林;欲行菩萨道,忍辱护真心”,一个能控制自己情绪的人,懂得修忍辱的人,也必定是最有福报的那种人。

爱生嗔恨心,易怒易暴之人都不是有福之征兆。

比风水更重要的是人心,心平一切平,心乱一切乱。

无论遇到什么样的境遇,我们若能安心不乱,不埋怨、指责他人,多反思自我,这样必然能成就大事。

人生在世,如身处荆棘之中,心不妄动,不动则不伤。

“忍辱波罗蜜,便是妙中宝”,戒娇嗔,不用拜佛,离佛会更近。

3不“痴”之人

“痴”指“愚痴、蒙昧”,愚痴不明事理,没有智慧,没有正知正见,以自我为中心,固执己见,迷信顽固。

愚痴是没有智慧、慧根浅薄的表现。

远离愚痴,学习佛菩萨的智慧,觉悟人生、奉献人生,践行菩萨道,才是一名正信的佛弟子。

4不“慢”之人

做人要懂得包容,不傲慢、不自大,不要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不要轻易瞧不起人。

山外有山,人外有人,比我们优秀的人多了去了,不要把自己摆在过高的位置,不懂得谦卑的人,必然也难以受到他人的尊重和喜欢。

对这种人,佛菩萨也不欢喜。

“饱谷总弯腰,智者常温和,做人与做事,低调总没错”,真正有智慧有福报的人都是低调谦卑的,更不会看不起他人。

我们对他人所作的,其实就是对自己所作的,目中无人、不可一世,也是愚痴,愚痴而不自知,更可怕。

5不“疑”之人

“疑”就是怀疑,疑心太重的人,不信任任何人,担惊受怕,前怕狼后怕虎,往往什么事都做不成。

疑心太重的人往往活得很累,心中颠倒妄想太多,常伴有惊怖不安,不是有福的表现。

有这样习气的人,时间久了,往往闭塞视听,障碍本性,难以做出正确的决策,生活会陷入慌乱之中。

以上这五种类型的人,其实也是佛教所说的五毒心,五种烦恼心、五种恶习,它们像毒药一样妨碍我们的修行,一定要戒之,才能让自己的修行更进一步。

愿大家勤修戒定慧、熄灭贪嗔痴,拥有吉祥人生。南无阿弥陀佛。

这几种人不用拜佛,却离佛最近

每逢初一十五或者佛教重大节日,我们可以发现寺院里总是人满为患、香客不断,信众无比虔诚地在佛前磕头礼拜许愿 。甚至有些人为了抢到头香、高香,早早就来到寺院等候,大把大把烧香,仿佛觉得香烧得越多越贵,佛...

史上最全的藏饰·藏传佛教符号解密

史上最全的藏饰·藏传佛教符号解密

圣僧图(防火轮图):由海水、莲花、鸟、经书、宝剑等组成。系萨迦班智达创绘,意在不忘先贤的功德。雍仲:符号为“万”字。吉祥如意的象征。十象图(九住心图):由一僧人、大象、猴子、兔子和辅助图案组成。比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