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逃避和出离有什么不同?

逃避和出离有什么不同? 

通常,初学佛的人,必须要有厌离心,才能够真正体会到修行佛法的重要和必要。要厌

离什么呢?是对于来自心理、生理、人际关系、自然环境的种种矛盾、摩擦,而引起的许多

烦恼、痛苦。如果能够转变,那么对这些现象的感受就不须厌离;无物可厌,也就无处可离

了。所以,厌离是修习佛法的初步,就是知苦而求离苦的意思。 

一般人总认为厌离人间的人际关系、生活环境,就是否定了人的价值和意义。其实恰好

相反,正因为要提升人的价值和意义才要暂时厌离。就像商人出外经商,是为了赚钱养活眷

属,维持家计;孩子出外求学,是为了学到更多的知识和技能,以谋他日成家立业和自利利

他。所以,佛法所讲的厌离是修行的初步过程,而不是终究的目的。 

逃避就不同了,逃避是不想负起应有的责任,不敢面对现实的生活,而抱著逃债,甚至

于逃亡的心态远离他所处的环境,这种人就像处于逃亡状态的犯人一般,心里经常充满著恐

惧、不自在、不安全,永远承受著无处容身的心理压力。这和修行正信的佛法以厌离烦恼的

世间,安全不同。若能厌离烦恼,他就能逐渐地离开烦恼;多离一分烦恼,便多得一分解脱

和自在。自在的程度愈深,烦恼也就愈轻,最后便得究竟解脱。如果已得解脱,当然也就没

有厌离和不厌离的问题了。 

逃避是不能解决问题的。逃避是知苦却不敢面对苦,反而逃苦的意思;厌离是知苦、避

苦因而学佛脱苦,乃是为了疏导问题。逃避既违背佛法所说的因果律,所以也不为佛法所

许;厌离也不一定要离开人间,而是透过佛法的指导原则及其修行方式,提起对于世间现象

的彻底认识。《中观论颂》云:「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首先是厌离世间,结果既已

知道诸法空幻,也就不起烦恼和执著,也就不需要厌离。不过,仅仅通过知识的认同未必能

够离苦,所以要暂时离开世俗的环境,专门修持佛法的戒、定、慧三学,就比较容易达成离

苦的目的了。因此,上上根器的人,一旦接触佛法就能顿悟,悟后或以出家身,或仍以在家

身于人间行化;一般根器的人,则以离俗出家最易得力。不过,出家是大丈夫事,并不是世

间多数人可以做到的。因为第一、一般人不知厌离;第二、许多人虽知厌离却无法厌离。

更多精彩: http://yfs.bbs5050.com/

点我:

相关文章

《妙法莲华经》卷三化城喻品第七

《妙法莲华经》卷三化城喻品第七

  妙法莲华经化城喻品第七佛告诸比丘:‘乃往过去无量无边不可思议阿僧祇劫,尔时有佛,名大通智胜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其国名好城,劫名大相。诸比丘...

佛教故事:佛典寓言:人类最伟大的光辉

佛教故事:佛典寓言:人类最伟大的光辉

人类最伟大的光辉有一位小伙子出差北方时带回一些玉米良种,但他摸不透这种子是否真的能高产,便在自家的责任田里试种了一块地。结果到收获时,这块地里玉米的产量比往年翻了一番,小伙子高兴极了。村民们都知道了...

佛教故事:觉者的生涯:第二十四节 了解世界的本质,向众生宣示解脱之道

佛教故事:觉者的生涯:第二十四节 了解世界的本质,向众生宣示解脱之道

第二十四节 了解世界的本质,向众生宣示解脱之道我所能做的,就是了解世界的本质,并向众生宣示解脱之道即使我涅槃了,我的教导仍是世间的甘露法雨。佛陀在众比丘尼的陪同下,年已八十七岁高龄的耶输陀罗正前往舍...

如何说服肉食者?

如何说服肉食者?

尽管素食人口快速增加,但终究仍属少数,的八大理由,是由美国加州诺贝尔奖提名人约翰罗宾逊在《美国新饮食风》这一本书中所提出来的。分别摘要如下:一、全球绝大多数的大饥荒,都可以因人类放弃肉食而获得解决,...

《内经》论饮食养生

《内经》论饮食养生

“法于阴阳”是《黄帝内经》养生的重要原则,认为养生应该遵循自然界阴阳消长变化的规律,如此才能长寿。古人常说:“爱吃三分补。”也就是现在大家所认为的想吃什么就是机体需要什么,其原因在于人体是一个有机的...

第三十八节 善生长者归佛化

第三十八节 善生长者归佛化

第三十八节 善生长者归佛化佛陀有一次从憍萨弥罗国顺着恒河的流水,进入摩竭陀国的罗阅祇城内。这时城内有一位富家的公子,早上起来就来到郊外园中,先湿了衣服,然后湿了头发,恭敬合十,先向东方礼拜,然后再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