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逃避和出离有什么不同?

逃避和出离有什么不同? 

通常,初学佛的人,必须要有厌离心,才能够真正体会到修行佛法的重要和必要。要厌

离什么呢?是对于来自心理、生理、人际关系、自然环境的种种矛盾、摩擦,而引起的许多

烦恼、痛苦。如果能够转变,那么对这些现象的感受就不须厌离;无物可厌,也就无处可离

了。所以,厌离是修习佛法的初步,就是知苦而求离苦的意思。 

一般人总认为厌离人间的人际关系、生活环境,就是否定了人的价值和意义。其实恰好

相反,正因为要提升人的价值和意义才要暂时厌离。就像商人出外经商,是为了赚钱养活眷

属,维持家计;孩子出外求学,是为了学到更多的知识和技能,以谋他日成家立业和自利利

他。所以,佛法所讲的厌离是修行的初步过程,而不是终究的目的。 

逃避就不同了,逃避是不想负起应有的责任,不敢面对现实的生活,而抱著逃债,甚至

于逃亡的心态远离他所处的环境,这种人就像处于逃亡状态的犯人一般,心里经常充满著恐

惧、不自在、不安全,永远承受著无处容身的心理压力。这和修行正信的佛法以厌离烦恼的

世间,安全不同。若能厌离烦恼,他就能逐渐地离开烦恼;多离一分烦恼,便多得一分解脱

和自在。自在的程度愈深,烦恼也就愈轻,最后便得究竟解脱。如果已得解脱,当然也就没

有厌离和不厌离的问题了。 

逃避是不能解决问题的。逃避是知苦却不敢面对苦,反而逃苦的意思;厌离是知苦、避

苦因而学佛脱苦,乃是为了疏导问题。逃避既违背佛法所说的因果律,所以也不为佛法所

许;厌离也不一定要离开人间,而是透过佛法的指导原则及其修行方式,提起对于世间现象

的彻底认识。《中观论颂》云:「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首先是厌离世间,结果既已

知道诸法空幻,也就不起烦恼和执著,也就不需要厌离。不过,仅仅通过知识的认同未必能

够离苦,所以要暂时离开世俗的环境,专门修持佛法的戒、定、慧三学,就比较容易达成离

苦的目的了。因此,上上根器的人,一旦接触佛法就能顿悟,悟后或以出家身,或仍以在家

身于人间行化;一般根器的人,则以离俗出家最易得力。不过,出家是大丈夫事,并不是世

间多数人可以做到的。因为第一、一般人不知厌离;第二、许多人虽知厌离却无法厌离。

更多精彩: http://yfs.bbs5050.com/

点我:

相关文章

达真堪布:除了修法,平时还要不要打坐?

达真堪布:除了修法,平时还要不要打坐?

达真堪布:除了修法,平时还要不要打坐? 除了修法,我们平时还要不要打坐?答:大圆满法分加行和正行。修加行的时候以观修为主,修正行的时候以静修为主。 我们现在是修加行,以观修为主,也有少量的静修。但这...

水底金影

水底金影

过去有一个愚痴的人,当他走到一个大池的旁边,看见池中水底有一条金链条的时候,他就跳下水去,捏着泥土寻觅。他找来找去,找得身体十分疲倦,还是找不到,就爬上岸来,坐着休息。过了一会儿,池水澄清了,他又看...

佛教故事:佛教与拜拜:石臼神

佛教故事:佛教与拜拜:石臼神

石臼神贵州有些县份,高山地带,多汉苗杂居。惟苗人与汉人的婚丧礼俗,各不相同,汉人结婚,新娘必乘花轿;苗族中之花苗嫁女,新郎须到女家迎娶,偕新娘步行,走到男家,不论几天路程,都要徒步;同行迎亲者,不止...

释迦牟尼佛本尊心咒

释迦牟尼佛本尊心咒

释迦牟尼佛本尊心咒释迦牟尼佛本尊心咒原文:嗡牟尼牟尼嘛哈牟尼耶梭哈释迦牟尼佛本尊心咒注音:嗡wēng牟móu尼ní牟móu尼ní嘛mā哈hā牟móu尼ní耶yē梭suō哈hā释迦牟尼佛本尊心咒是人生...

佛教故事:动物寓言故事:蛇与乌龟的故事

佛教故事:动物寓言故事:蛇与乌龟的故事

蛇与乌龟的故事大蟒蛇和小毒蛇在路边发现了一只大乌龟。蛇兄弟想,这么大的个儿,可是一顿美餐啊。蟒蛇说,我来对付他。于是蟒蛇施展自己的浑身绝技,用身体将大乌龟牢牢地缠住。大乌龟早已将身体缩进了龟壳里,任...

达真堪布:必须要供护法才能得到护持吗?

达真堪布:必须要供护法才能得到护持吗?

达真堪布:必须要供护法才能得到护持吗? 必须要供护法才能得到护持吗? 达真堪布解答:不是必须要供护法,看条件。有条件就供。如果家里有条件,方便的话,就可以供;如果家里不太方便,没有这个条件,看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