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逃避和出离有什么不同?

逃避和出离有什么不同? 

通常,初学佛的人,必须要有厌离心,才能够真正体会到修行佛法的重要和必要。要厌

离什么呢?是对于来自心理、生理、人际关系、自然环境的种种矛盾、摩擦,而引起的许多

烦恼、痛苦。如果能够转变,那么对这些现象的感受就不须厌离;无物可厌,也就无处可离

了。所以,厌离是修习佛法的初步,就是知苦而求离苦的意思。 

一般人总认为厌离人间的人际关系、生活环境,就是否定了人的价值和意义。其实恰好

相反,正因为要提升人的价值和意义才要暂时厌离。就像商人出外经商,是为了赚钱养活眷

属,维持家计;孩子出外求学,是为了学到更多的知识和技能,以谋他日成家立业和自利利

他。所以,佛法所讲的厌离是修行的初步过程,而不是终究的目的。 

逃避就不同了,逃避是不想负起应有的责任,不敢面对现实的生活,而抱著逃债,甚至

于逃亡的心态远离他所处的环境,这种人就像处于逃亡状态的犯人一般,心里经常充满著恐

惧、不自在、不安全,永远承受著无处容身的心理压力。这和修行正信的佛法以厌离烦恼的

世间,安全不同。若能厌离烦恼,他就能逐渐地离开烦恼;多离一分烦恼,便多得一分解脱

和自在。自在的程度愈深,烦恼也就愈轻,最后便得究竟解脱。如果已得解脱,当然也就没

有厌离和不厌离的问题了。 

逃避是不能解决问题的。逃避是知苦却不敢面对苦,反而逃苦的意思;厌离是知苦、避

苦因而学佛脱苦,乃是为了疏导问题。逃避既违背佛法所说的因果律,所以也不为佛法所

许;厌离也不一定要离开人间,而是透过佛法的指导原则及其修行方式,提起对于世间现象

的彻底认识。《中观论颂》云:「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首先是厌离世间,结果既已

知道诸法空幻,也就不起烦恼和执著,也就不需要厌离。不过,仅仅通过知识的认同未必能

够离苦,所以要暂时离开世俗的环境,专门修持佛法的戒、定、慧三学,就比较容易达成离

苦的目的了。因此,上上根器的人,一旦接触佛法就能顿悟,悟后或以出家身,或仍以在家

身于人间行化;一般根器的人,则以离俗出家最易得力。不过,出家是大丈夫事,并不是世

间多数人可以做到的。因为第一、一般人不知厌离;第二、许多人虽知厌离却无法厌离。

更多精彩: http://yfs.bbs5050.com/

点我:

相关文章

打坐养生,康健修行,浅谈素食的四种境界

打坐养生,康健修行,浅谈素食的四种境界

不管我们是基于何种目的吃素,基本上来讲都是为了自己的身体和健康着想。下面就浅谈一些大多数都会历经的几个层次。第一层:此时初步断肉戒杀,会像小孩一样,看到吃的就会流口水,“香姑蓝瘦”,所以,没办法,只...

放生因果:当生显报,白龟报恩

放生因果:当生显报,白龟报恩

晋朝毛宝尚未成名时,有一次在途中遇见渔夫携带一只大白龟出售,毛宝心生怜悯,将它买来,放生江中。后来毛宝当大将军,镇守邾城。敌将石季龙率兵数万,大肆围攻。毛宝领兵对战大败,士卒六千人纷纷四散逃跑,部分...

四个弟子

四个弟子

四个弟子佛陀在舍卫城讲解佛法的时候,有一次,他的四位弟子听完他的讲解,结伴来到一个僻静的地方。那时正是盛夏,暑热难当,所以他们坐在一棵壮硕茂盛的石榴树下乘凉,并互相交换各自修习佛法的心得。说著说著,...

猴年365天药师禅文化传播年「连载333」“法施”分享

猴年365天药师禅文化传播年「连载333」“法施”分享

药师坛城(世界)文化集团传播有限公司主办北京药师坛城国际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协办 今天分享一下《药师七佛经》六个咒语读音!《药师七佛经》是一部非常殊胜的经典,很多同修很重视这部经典。但是因为里面有六大...

识人,看他对待别人如何

识人,看他对待别人如何

一次,柏拉图对老师苏格拉底说:“东格拉底这人很不怎么样!”苏格拉底问:“这话怎么说?”柏拉图说:“他老是挑剔你的学说,并且不喜欢你的扁鼻子。”苏格拉底笑了笑,缓缓地说:“可我倒觉得,他这人很不错。”...

鸡足山华首叩禅茶会

鸡足山华首叩禅茶会

鸡足山是与五台山、峨眉山、普陀山、九华山齐名的佛教圣地,位列中国五大佛教名山之一;也是佛教禅宗的发源地,两千多年前,释迦牟尼大弟子饮光迦叶尊者在华首门守衣入定,就奠定了它在佛教界的崇高地位。茶韵勳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