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5密教盛行佛教会灭亡吗?

密教盛行佛教会灭亡吗? 

佛教在印度的确是在密教的盛行之后灭亡的,所以,称密教为印度的晚期大乘佛教。但

也不能说密教盛行,佛教必亡;西藏密教流传,虽有兴衰,也延续了下来。 

密咒本来是婆罗门教四种吠陀之一的乾达婆吠陀的主要内容,后来与性力崇拜的信仰和

修法结合,成为印度教的主要实践方法。并以《奥义书》的哲学理论为上层的建构,最后吸

收佛教的中观派的思想及其思辨方法,而发挥、建立了新的印度教理论基础。也可以说,他

们集婆罗门教和佛教之大成,而形成统一的印度宗教哲学型范;理论采婆罗门教及佛教的最

高原则,实践采用咒术、禅定以及修身、健身等方法。 

反观佛教,在思想方面,到中观派出现时已经发展到饱和点;实践方面,到瑜伽唯识学

出现时,也发展到饱和点,渐渐又偏重于理论,而偏轻于实际修法层次的指导,加上人才的

凋零和教团的没落,已经无法与印度教的势力相拮抗。所以,一般大众纷纷偏向于印度教而

脱离佛教,特别经过几次佛教与印度教的大辩论以后,佛教僧侣更是几百几百地皈向印度

教。 

佛教界的有心之士,为了寻求生路,便吸取印度教的特长,为佛教所用,而形成了中观

派瑜伽行的晚期大乘的特色──就是无上瑜伽密教的完成,它采取了印度教的修法,以佛教

的观点加以说明和疏导,有其实际的效果和长处,是为印度传到西藏的大乘佛教原型。 

由于密教和印度教界限的混同和类似,便注定了佛教在印度可有可无的命运。直到今天

的印度教徒,还说:佛教已被印度教接收到融于印度教内,释迦世尊是他们梵天的第七个化

身。佛教的名目,虽在印度灭亡,佛教的部分内容仍活生生地存于印度教之内,有没有佛教

的名目,实无两样。可是,印度教是有神论的,佛教是无神论的,虽然彼此混淆,根本教

义,仍大不相同,因此,真正的佛教在印度其实已经灭亡了。 

佛教在印度的灭亡,并不完全是由于密教的盛行,回教徒的入侵,也是主要的原因。在

西元第十世纪后半期开始,回教徒从印度的西北攻进印度,所到之处,必将原有的佛寺焚

毁,所有的佛教徒赶尽杀绝,僧侣幸存者则纷纷逃亡。到了十一世纪和十九世纪之末,回教

在印度成立了王朝,佛教徒不改宗回教,便进入了印度教,因此,佛教便遭到了彻底灭亡的

命运。 

佛教在印度固然是于密教盛行时代灭亡的,但是信奉密教并不一定就会使佛教灭亡。所

以,传入西藏以后的大乘密教,从西元第八世纪直到现在,还是屹立不动。 

不过在中国由于已有儒道两流的文化背景,民情风俗有异于西藏,所以,密教虽早在西

元第八世纪的唐玄宗时代,有金刚智、善无畏、不空三位大翻译师,译出了大量的密教经

典,可是密教并未在中国持续地受到欢迎,反而传到日本成为一宗,并传承至今。 

后来到元朝,蒙古人入主中原,再度把西藏的密教,带入汉地,那也只是流行于蒙古民

族及与蒙古人相关的少数人士之间,并没有受到汉民族的普遍信奉。至于民初以来,密教也

曾一度抬头;但由于传授密教的人,良窳不等、龙蛇混杂,而且动不动就以神鬼技俩自称为

上师的人蚁行蜂起,所以,还是没有深入中国文化的基层。目前的藏密再度在世界各地流

传,在华人社会也产生相当大的影响,我们宜正视其所长,勿学其所短。 

如果,以正统的西藏式的佛教僧侣教育,经过长时间的薰陶、训练而成的人才来传播,

一如宗喀巴大师的《菩提道次第论》、《密宗道次第论》以及《现观庄严论金鬘疏》等做为

依据而弘扬密法,应该和显教无异,不会有什么遭致灭亡后果的原因。如果仅仅以摇铃、挥

杵、吹号、击鼓、咒术、加持等来求财、赶鬼、长生、消灾、免难,和似是而非的即身成

佛、双身双修等的谬论及符咒术数等的行法,做为推广密教的号召,并且仅止于此,那就真

是佛教的大不幸,假如就是这样的密教兴盛,佛教焉有不亡之理!

更多精彩: http://yfs.bbs5050.com/

点我:

相关文章

净土法门法语:相信自己的意思,你就成了魔

净土法门法语:相信自己的意思,你就成了魔

1 在今天我们这个社会,我们亲眼看到许许多多好心学佛的人,魔境跟佛的境界不能辨别,结果落到魔道里面去,想叫他回来,难,他被魔境迷住了,愈陷愈深,不容易回头。2 我们学佛,要相信佛的教诲,决定不能相信...

佛教故事:禅宗公案:装死骗夫的妇人

佛教故事:禅宗公案:装死骗夫的妇人

从前有一个人娶了一个漂亮的妻子,他对妻子十分恩爱,可是他的妻子却并不爱他,因为她另外有了情人,她常想抛弃丈夫,去嫁给她所喜欢的男人,於是这个妇人,就趁丈夫不在家的时候,找来一个老婆婆,秘密对她说∶『...

佛教故事:佛心禅语中的人生智慧:宽恕别人才能释放自己

佛教故事:佛心禅语中的人生智慧:宽恕别人才能释放自己

宽恕别人才能释放自己佛说:原谅和宽恕,比仇恨更有力量。原谅别人,才能释放自己,祝福别人,才能快乐自己。仙崖禅师曾经收过一个贪玩的徒弟,他耐不住寺院的寂寞,常常在傍晚时分趁着禅师不注意偷偷溜出院子去玩...

索达吉堪布:佛教徒如何应对众人对自己的正面或负面评价?

索达吉堪布:佛教徒如何应对众人对自己的正面或负面评价?

索达吉堪布:佛教徒如何应对众人对自己的正面或负面评价? 问:对佛教徒而言,名声重不重要?如何应对众人对自己的正面或负面评价? 索达吉堪布:名声只不过是一些词句,犹如空谷回声般,完全没有实质。如果你...

百喻经-愚人集牛乳喻(二)

百喻经-愚人集牛乳喻(二)

愚人集牛乳喻原文: 昔有愚人,将会宾客,欲集牛乳,以拟供设,而作是念:“我今若预于日日中吸取牛乳,牛乳渐多,卒无安处,或复酢败。不如即就牛腹盛之,待临会时,当顿吸取。”作是念已,便捉牛母子,各系异处...

陈星桥:略论汉藏语系佛教之异同及值得关注的几个问题

陈星桥:略论汉藏语系佛教之异同及值得关注的几个问题

陈星桥:略论汉藏语系佛教之异同及值得关注的几个问题编者按:2018年10月30日,第五届世界佛教论坛 海峡两岸暨港澳佛教分论坛 在福建莆田举行,中国佛教协会常务理事、中国反邪教协会常务理事、原中国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