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喻经卷下》:56、索无物喻

《百喻经卷下》56、索无物喻

译文:

早年有两小我同业,见有人拉著一车胡麻在高坡中上不去。这时拉车者对那两人说:「帮我推推车,走出这个高坡。」这两人说道:「给我们什么物呢?」拉车者道:「无物给你们。」这两人就帮他推车,到了平地上,对拉车者说:「拿物来给我。」他说:「无物。』那人又要求道:「就给我无物。」另一小我含笑说道:「他不肯给,何必相逼呢?」那人说道:「无物给我们,那必定应有无物的。」另一小我说道:「无物么,这是两个词合起来表示意思,就叫做假名,假借名称来表示而已,并非要有个什物来响应。」

世俗凡夫执著于无物这个假名,以为必有一个响应的什物,于是就追求进入无所有的境界,反而执著于这个无所有。另一个说无物之意的人,则以为它就是无相,因为各种现象都没有自性,都是人缘和合,都是空的。明瞭了这一点,在世界上对一切事物就无所愿求,若是无所愿求了,也就不做作死活之业,也就是无相、无愿、无作。但并不是实际存在著一个无相、无愿、无作的实境可以去求取,一旦去求取的话,就如那人要求给他无物一样的荒谬,这就是另一小我说无物的意思。

《百喻经》

尊者僧伽斯那撰

萧齐天竺三藏求那毗地译

写在前面:

《百喻经》佛教文学经典,以譬喻宣扬佛法义理。全书从《经藏》12部经中取九十八喻,加上引言及偈颂,概称“百喻”。行文短小精悍,滑稽机灵,生动奇妙,文浅理深。

百喻经

闻如是。一时佛在王舍城。在鹊封竹园。与诸大比丘菩萨摩诃萨及诸八部三万六千人俱。是时会中有异学梵志五百人俱。从座而起白佛言。吾闻佛道洪深无能及者。故来归问唯愿说之。佛言甚善。

问曰。世界为有为无。答曰。亦有亦无。梵志曰。如今有者云何言无。如今无者云何言有。答曰。生者言有死者言无。故说或有或无。问曰。人从何生。答曰。人从谷而生。问曰。五谷从何而生。答曰。五谷从四大火风而生。问曰。四大火风从何而生。答曰。四大火风从空而生。问曰。空从何生。答曰。从无所有生。问曰。无所有从何而生。答曰。从自然生。问曰。自然从何而生。答曰。从泥洹而生。问曰。泥洹从何而生。佛言。汝今问事何以尔深。泥洹者是不生不死法。问曰。佛泥洹未。答曰。我未泥洹。若未泥洹云何得知泥洹常乐。佛言。我今问汝。世界众生为苦为乐。答曰。众生甚苦。佛言。云何名苦。答曰。我见众死活时苦痛难忍。故知死苦。佛言。汝今不死亦知死苦。我见十方诸佛不生不死故知泥洹常乐。五百梵志心开意解求受五戒。悟须陀洹果。复坐如故。佛言。汝等善听。今为汝广说众喻。

原典:

56、索无物喻

昔有二人,道中共行,见有一人将①胡麻车在险途中不能得前。时将车者语彼二人:“佐我推车出此险途。”②二人答言:“与我何物?”将车者言:“无物与汝。”时此二人即佐推车。至于平地,语将车人言:“与我物来。”答言:“无物。”又复说话:“与我‘无物’。”二人之中,其一人者,含笑而言:“彼不肯与,何足为愁?”其人答言:“与我无物,必应有‘无物’。”其一人言:“‘无物’者,二字共合,是为假名③。”

世俗凡夫,著无物者,使生无所有处④。第二人言“无物”者⑤,等于无相⑥、无愿⑦、无作⑧。

注释:

①将:渐近;带领。

②佐:辅佐;辅佐的人。

③假名:意指假他而得之名,略称为假,无实体之意。

④无所有处:又称无所有天。

⑤第:他本作“其”。

⑥无相:为“有相”之对称。

⑦无愿:谓知一切法无相,则于三界无所愿求,则不造死活之业,则无果报之苦而得安闲。

⑧无作:指无人缘做作。又指心无做作之念,如无三昧;或曰不假身、口、意之动作而自然相续之法,如无表色,无作戒等。

来源:1、《百喻经注释与辨析》荆三隆邵之茜著

2、《百喻经注释》弘学注释

3、网文

 

声明:本站为在公安机关挂号立案的互动式网站,文章、图片和视频均为网友上传,如有发明我们文章、图片或视频侵权,请经由过程邮件xuhua@xuefo.net与我们取得联络,我们在接到通知后会急速删除。

更多精彩: http://yfs.bbs5050.com/

点我:

相关文章

富人和动物的奇缘

富人和动物的奇缘

很久以前,有个非常富有的人,虽有万贯家财,但心地仁慈善良。 有一天,他去市集买东西,见到有人在卖一只受了伤的鳖。看到那只鳖可怜的样子,想到它可能会被人买去杀掉吃了,心中实在不忍他就走过去问:“你这只...

我们做了和合术梦兆有哪些?

我们做了和合术梦兆有哪些?

一说起情感挽回,或者是夫妻感情挽回,很多人都会想到和合术,和合术中也是六亲和合术和婚姻和合术是失败率最低,但是还是与很多人并不知道什么是和合术,今天就来讲一讲我们做了和合术梦兆有哪些?根据讲述,中国...

佛教故事:大德讲故事:第二十一则·三摩竭的智能

佛教故事:大德讲故事:第二十一则·三摩竭的智能

第二十一则三摩竭的智能从前,世尊在舍卫国居住的时候,有个邻近的国家,叫做难国。难国的国王叫分和檀。这分和檀王喜欢修道之人,供养着千余名修道人,每天都为他们准备饭食。能够供养全国的千余名的修行者,难国...

佛教故事:情感世界:自私的世界

佛教故事:情感世界:自私的世界

自私的世界在这个世界上,一个人的好友可能与他作对、变成敌人;他用慈爱培养起来的儿女可能变得不忠不孝;那些我们最感亲切和亲密的人,那些我们用全部幸福与名誉痴信的人,都可能会弃忠诚而成叛逆。一个人所拥有...

长眉罗汉施神通度吝啬妇

长眉罗汉施神通度吝啬妇

在十八罗汉当中,有一位罗汉眉毛很长,被称为“长眉罗汉”。长眉罗汉神通广大,法力无边。一天,长眉罗汉出外托钵乞食。街上有个妇人卖着包子,长眉罗汉站在一旁,向她化缘。卖包子的妇人心里不是很欢喜,驱赶他说...

  还有一个是什么?还有一个就是要练习我们内在不被念头捆住。九法界众生以心体不能离念,你要想不起念头不可能的,你就是勉强压到你不起任何念头了,那个“犹是法尘分别影事”,还是你的意识造出来的一个假空,并不是真空,并不是真空妙有,并不是真正的空性智慧,而是你的意识造出来的一个假空。我们的意识是很有力量的,它也是很狡猾的,你不是老是说空吗?它就造一个假空来骗你,只要你用知识的话,你都不能真正地契入。

  其实我们修行不要害怕,不要害怕自己起念头,只要不执著就好了。要练习从自己的念头之中解脱出来,谁能够障碍我们?谁能够局限我们?自己的念头局限自己。要练习从自己的念头之中解脱出来,不要被自己的念头困住。而不是去试图消除它,那样是很笨的办法。你希望大声念佛、大声念经,希望妄念不要起来,把它压下去、把它消除,这不是最好的方法。你只要不被它捆住就好了,不要去尝试消除它,你尝试消除它,那个念头还是意识心、还是凡夫的妄心,那你修行就错了,犹如缘木求鱼,转求转远。

  所以修行的方法不能错,因地不能错。《首楞严经》上说“因地不真,果招纡曲。”因地上你用妄心来修,用第六意识心来修,你不知道用真心来修,你修不成,犹如煮沙而欲其成饭,那是不可能,这个沙子你要到锅里面煮上一万年,它还是沙子,不可能成为米饭,要用真心来修。所以要超越凡夫的大脑思惟,不要运用记忆和解读,而要运用觉照和欣赏。

  修行人就是觉照和欣赏,在一切环境之中都很自在、都很快乐,他用现观的智慧。任何东西他都能欣赏他,为什么?他都能产生智慧,因为活的事物,遇到活的生命,当然因缘成熟就生智慧。而且如果我们是用知识,我们只是看到一个片段,这朵花形成,它由无穷无尽的因缘才能形成,你只是看到植物学这么一点,好像大海里的一滴知识,那其他广大的知识你都不知道了,你被它捆住了,所以这就是局限性,这就是画地为牢,这就是你被自己的念头、被自己的知识绑住、困死了。

  所以要超越自己的念头,不要被它绑住,但是不要害怕它,不要放纵它,放纵它是生死凡夫,压抑它也不是究竟之道,而只是觉照它,一觉照,你用真心去觉照它,它就转为智慧。正如禅师所说的“好雪片片不落别处”,落在哪里?好雪片片是念头,不断地起来,你只要觉照,它就全部归到真如性海里面去了。

------摘自大愿法'师《不执著的智慧》

要练习我们内在不被念头捆住

  还有一个是什么?还有一个就是要练习我们内在不被念头捆住。九法界众生以心体不能离念,你要想不起念头不可能的,你就是勉强压到你不起任何念头了,那个“犹是法尘分别影事”,还是你的意识造出来的一个假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