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故事:佛心禅语中的人生智慧:欢喜助人圆满人生

欢喜助人圆满人生

阿那律是佛陀的十大弟子之一,刚刚出家时,曾经在佛陀说法的时候昏昏欲睡,被不客气地训诫了一顿:咄男子!蛤蟆蚌蛤类;一睡一千年,不知佛名字。

阿那律很是惭愧,于是,向佛陀请求原谅自己的倦怠,发誓再也不打瞌睡。佛陀原谅了肯认错忏悔的弟子。从今以后,他专心诵读经文,时常焚膏继晷、通宵达旦地学习。由于用心过度,后来眼睛都失明了。他虽然遗憾,但一直将自己的誓言铭记在心,仍然克服眼疾,学习经文。

眼睛看不见东西给阿那律的生活带来了很多不便,尤其对于乞食和缝衣,最感到困难。有一天,他的衣服破了一个洞,几次想自己动手缝上,但穿针时穿了半天穿不进针孔,十分着急。佛陀知道阿那律的困难,便来到他的房中,替他取线穿针缝衣。

是谁替我穿针呢?阿那律问。

是佛陀为你穿针。佛陀一面回答,一面为他缝补破洞。

阿那律慌忙推辞道:佛陀!至尊至贵的您,我的琐碎的事怎么敢烦劳您?

你不要这么说,我和你们大家一样,也是僧团中的一分子,是个喜爱功德的人。同情别人,帮助别人,是我们应有的责任。佛陀教训大家说。

听了佛陀的教导,阿那律眼眶中浮出几滴晶莹的感激泪珠,其他弟子也都被佛陀的言行所感动,大家都以佛陀为榜样,互相勉励,互相帮助,为大众服务。

为了帮助阿那律解决生活上的困难,佛陀不仅给他缝衣服,而且还大发慈悲,教他修习金刚照明三昧,阿那律认真学习,不久就证得天眼了,不仅重新见到了光明,而且还能看到肉眼看不到的东西,满心欢心,对佛陀充满了感激,佛陀的欢喜也自在心中,佛陀至此才放下心来!

受人尊崇的佛陀是智慧和福德都修行圆满的大觉,按道理说已经不需要再努力积攒微薄的福气了,然而出人意料的是,佛陀对于帮人穿针引线这样的薄福都没有一丝懈怠敢放弃掉,让我们不得不在惊讶之余而自愧不如。

佛陀时常教导众弟子说,弟子侍奉师父,如侍奉父母,至死不应舍离;师父对待弟子,视同儿女,随时将息,至死不应舍离。师徒互相慈爱,保持永久。所有什物,平等分配;如果没有什物,当多方去乞,照顾病人,等于照顾自己。

佛陀以身作则、率先垂范的例子不胜枚举。对于困境中的众生,佛陀总是心怀慈悲、不遗余力地去帮助他们,用实际行动教化众生通过日常生活中常人不以为然的善举去积攒大的福德。

佛陀住在舍卫国时,还曾经帮助患病在床、大小便失禁、无依无靠的比丘清除污秽、洗澡换衣、按摩祛痛,还勉励比丘努力修持、勇猛精进,积累福德。

地位尊贵的佛陀,却无怨无悔地料理弟子的生活,助人为乐,给千秋万世后的大家树立一个很好的榜样,不能不让人感动。

能够帮助别人,在佛陀看来是件欢喜的事。所谓的欢喜,更进一步指是对众生的欢喜、慈悲之心。因为对他人充满了慈爱、爱护之心,才能对他人升起欢喜之心。帮助他人成功,他人进步,他人荣耀,他人幸福,都能使人浸润在无边的欢喜之中。

现今快节奏的生活,使得一些人心存无奈,一天到晚好烦好累,一些人山珍海味也觉得没劲,不妨换一种活法吧,尽己所能,为他人献出一点爱心,做一个热心肠的人,多行善事。有时,一个微笑,一句问候,一声谢谢,都会让彼此的心温暖喜悦。

更多精彩: http://yfs.bbs5050.com/

点我:

相关文章

佛教故事:处世哲理:怕你难过

佛教故事:处世哲理:怕你难过

那天我去上课的时候,心情特别的不好。我知道一个老师是不应该带着个人情绪去上课的,所以我还是尽量地装出高兴的样子。可是走到教室门口,我却不想进教室了,平时只要我一出现在教室门口,教室里就会安静下来。可...

慈悲的鹿王

慈悲的鹿王

慈悲的鹿王很久以前,如来曾为鹿王,身毛五色,体型俊雅,统领着上千只鹿群。一次,一位国王出门狩猎,鹿群受到围捕四处奔逃,死伤惨重。鹿王看见这种情形,心中非常悲痛,于是独自进城见国王。城内百姓看到五色金...

连云港开发区法院集体为5位党员同志过一次“政治生日”

连云港开发区法院集体为5位党员同志过一次“政治生日”

连云港开发区法院集体为5位党员同志过一次“政治生日”原标题:连云港开发区法院集体为5位党员同志过一次“政治生日”?扬子晚报网7月1日讯(通讯员? 周鹤? 记者? 张凌飞)“我志愿加入***,拥护党的...

宿世情执的故事

宿世情执的故事

妙法老和尚带着我在某大道场挂单期间,该院的尼众住持向老和尚讲述她们这儿有两个沙弥尼,相貌庄严,20出头的年纪,出家前同是某大学的毕业生,都有硕士学位。发心出家后,诵经拜忏、敲打念唱、四大威仪,样样出...

虚云弟子三昧真火立脱坐化证阿罗汉

虚云弟子三昧真火立脱坐化证阿罗汉

清光绪三十三年,有一个其貌不扬的乡拙青年,穿着一身褴褛的乡下土装,来到鸡足山祝圣寺求见虚云长老,住持祝圣和尚问他:“你是谁?你来求见虚老做什么?”   那乡拙青年说:“我叫阿便,今年二十岁,是云南盐...

青年之病

青年之病

时间:民国六十六年六月廿二日 地点:佛光山 对象:学生(弟子依空记) 一.不耐烦而无恒   二.不落实而幻想 三.不回头而任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