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生应注意的几点事项

  一.不得分别大小贵贱

一味追求放生之数量或大小,而对某些众生远离慈心。如见两盆鱼,心想若放这盆躯体小的众生,则价钱和数量要比放那盆躯体大的合算。或思维买一大堆田螺的钱,还不够买一只甲鱼的金额。因而弃大择小。所以放生时不要带着分别和预备买何品种的心态去买生,应当视随顺因缘遇见什么,就买什么。但一切要依政府法令规章行事。

二.不可预约放生

切勿事先与卖鱼或其他众生者直接或间接接触、明确或暗示即将要买生放生,使卖者闻讯捕捞。

三.勿随意对出售众生者劝说

勿轻易对出售众生者宣布和劝说我买鱼或其他众生是为了放生做功德,你应当怎样等等。因为并不了解对方对于因果之取舍观念,一旦被其把握和摸索出放生者出没的时间规律,所偏重放之品种,即便每次给放生者开诸方便,放生亦流于形势而形成弊端。使卖者为了放生者的需要而购抓某种众生,而放生者并不见得一次都能将卖者的货量都买掉,使未能被放的部分众生伤心埋怨。

四.不可不事先观察放生之地点环境及时间之选择

如果被放之众生,能放在适合于它生长的环境,则对其有极大好处。反之,若只顾放而不观察所放的地点,则对其害处多多。如将野兔置于众人处,飞鸟放于易捕地,鱼儿放入已被污染的河流水域等等。台风、大雨、地震等时间均不宜放生或喂生之活动。要注意活动人员之安全。

五.不可放入养鱼塭

严禁将鱼及水生动物放入鱼塭,鱼塭(养鱼池)为卖鱼杀生之来源处,不可将众生放入其内。

六.勿因噎废食

有人因见到自己或他人辛苦所放之众生,有被随后捕抓的危险,便以为这种放生毫无意义,且造就捕抓者的恶因。其实即便仅仅能延长众生一秒钟的生命,也应顺行。

七.倘使工作失误,勿轻易自咎

释放与解救他人的生命让众生幸福是永远没有过失的。因此许多放生者由于承载工具、放生时机因缘及种种不适因素等,致使所放众生不能全数尽活,因而自愧有罪于亡者众生,实际上众生从生到死,皆受制于因果,假如你尽力做了,它还是于放前死亡或放后死亡,此均实属因缘所使。彼既便如此,亦要比被人刀刃烹煮者幸之万倍,故这对于被放者而言,使其少苦而终,且免受死后之剧烈痛苦,仍具备不小贡献。况且你把放生的功德回向给他们,对其今后往生善道,仍具备积极深远的意义。故应知放生是你之大悲菩提心行无过失。

八.随缘放生

参加放生活动之人员可事先由各佛堂善信们相互告知,随缘参与勿特别劝说。

九.如放生仪轨功德回向

每次放生应依仪轨而行同时做功德回向,但不执著功德才是真功德。

十.如不便放生,喂生亦应鼓励与赞

有些人因工作与居住环境之限制不便放生,因此随缘喂食饥饿之众生使其饱足快乐,亦属应鼓励赞叹之功德行举。(文/嘎堵仁波且)

相关文章

放生有四条原则,您认同吗?我高高兴兴地放生,却被出家师责备。何故?人与人之间的误解,是如何产生的?学佛的我们能为厄难中的亲人做些什么放生,救物命于刀下就是最好的“开门红”。向垂钓者要鱼是丢了面子还是护了生?春节放生 | 初一早上我们去放生,你去吗?众生都是我们的父母亲人 愿大家都慈心不杀

更多精彩: http://yfs.bbs5050.com/

点我:

相关文章

佛教故事:禅宗公案:净精进菩萨教化王子 礼拜忏悔终得道证果

佛教故事:禅宗公案:净精进菩萨教化王子 礼拜忏悔终得道证果

过去,在人寿有八万四千岁时,人人安乐,当时的佛名为广光明。广光明佛住世时,国王、大臣以及百性人人信受佛法,个个安居乐业。国王有个儿子名叫财功德,年十六岁,面貌英俊端正,风度不凡,因此非常傲慢,从来不...

满树桃花一棵根:星云法师回忆母亲的感人事迹

满树桃花一棵根:星云法师回忆母亲的感人事迹

满树桃花一棵根 星云法师 身为佛子的大家,  不但要以历代前贤为“根”,  努力发扬他们利众无我精神;  自己也要健全起来,  立志成为万世子孙的“根”。一九九四年四月,是我十年来的第三次赴大陆探亲...

佛说缘份的故事

佛说缘份的故事

佛说缘份的故事有一天,释迦牟尼佛对着所有弟子在讲经说法,忽然他叫起了阿难说: 你拿一个桶子,到前方五里路远的一个小村庄,向一个在井边洗衣服的老妇人,要一桶水回来, 记得态度要客气和善一点。阿难点点头...

大自然悲愤地呼唤爱护环境

大自然悲愤地呼唤爱护环境

如果还不珍惜,最后一滴水将与血液等价!满脸沧桑的老人面对浊臭的涑水河悲愤交加。作为汾河的支流,涑水河原本也很清澈,没有它,就不会有山西运城今日的繁华。可如今,涑水河却令人蒙羞 — 沉默的老人端着的不...

星云大师宽心:寿命

星云大师宽心:寿命

星云大师宽心:寿命我12岁出家,今年已70岁,这期间不曾放过假,也不知放假是何滋味。再过10年,我就80岁了,从20岁担任白塔国小校长算起,这期间我就工作了60年。这60年的工作生涯中,我每天的工作...

刘先和居士:说感应

刘先和居士:说感应

说感应 如今一打开佛学、佛教期刊,感应故事颇多。面对这些感应故事,笔者常常在想:应该如何去认识。特别是作为一个学佛人,应该如何准确地把握这些感应,理解这些感应,宣传这些感应,这的确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