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加持的功用是真的吗?

加持的功用是真的吗? 

佛教的教法可以涵盖许多不同内容的层次,从民间信仰的层次、高级宗教的层次、哲学

的层次以及到达实相无相的层次。 

若从实相无相的层次而言,这是佛教的根本,也是佛教的基础,因为佛法主张离欲、无

所求、无所依、无所执著才是解脱;不执著有无、善恶、嗔爱、得失等任何一边,故称为佛

法无边,称为究竟自在;所以,也就无须求取加持或给予加持。 

但是人间属于凡夫的世界,虽然以知识能够理解无求、无欲的解脱境界才是究竟自在;

然一旦遇到身心的病障、家人的灾难、事业的不顺,就会自然而然期待外力的支援、神力的

加持、佛菩萨的救济。因此,加持虽非佛法的究竟,佛教为了接引方便,和适应大众的需

要,并不否定和反对加持的信仰和作用。 

加持的功能,来自咒力、愿力和心力。持咒功力深厚的人,咒的本身产生了感应力,能

够感通鬼神,协助并加持人;愿力强的人能够以发愿心感通诸佛菩萨以及护法龙天的护持和

救济;心力强的人可以直接影响被加持者的心向,加强他们的意志,转变他们的观念,所谓

逢凶化吉、消灾、治病,都是以精神的心力为主宰。 

加持的力量,即是转变被加持者的心,也就转变了他们的力量。所谓神力的加持,主要

在于帮助被加持者安心、安身而度过难关,加强他们的勇气和毅力面对现实,不是叫他躲

债、逃债、逃避现实。当然,可由加持力来缓和、缓冲当面的压力和冲击,然后借力化力,

以化解冲击和压力于无形。 

从民间信仰的层次而言,加持力属于他力而非自力,那就是以加持者的心力、愿力及咒

力直接来解除被加持者的问题,这是一般人所共同企求和信仰的。因为不须自己的修持,不

须付出相对的代价,就能解决重大的危机,这也是民间的鬼神信仰普遍的原因。可是,累次

的加持,只能阻挡祸患于一时,不能解决问题于永久;好像托庇于权威人士的势力,而逃避

黑社会或债主的追索,当庇佑的势力消失或失势之时,灾难会再度降临,再且变本加厉。 

佛法则不然,如为冤孽、宿债所困扰、障碍,则以加持者的慈悲力和修持力来感化、疏

导那些冤家、债主的仇恨、执著、报复之心,使之脱离委屈而转生善道,被加持者也就因此

而得到消灾免难、吉祥如意的效果。不过事后,必须归依三宝、修持佛法、造福众生;否则

会再造恶业,重受苦果。 

有人持大悲咒于水中,有人以咒愿力或祝福加予念珠、法物乃至于普通的物品上,而使

之成为有治病、避邪、安宅、降福等的灵物。这是由于咒愿力以及加持者的修持力、福德

力、心力,而使被加持的物品产生力量。但是依加持者的功力深浅,使得被加持物的时效有

长有短,属于感应的范围,只要如法修持,就能做到,是纯他力的。但如果被加持者自己不

修行,就等于向银行贷款,受过加持之后,虽有一段时间的幸运,过了不久,问题更多,债

务更重。因此,加持只是一种方便,不是根本办法。

更多精彩: http://yfs.bbs5050.com/

点我:

相关文章

佛教故事:水

佛教故事:水

水佛陀率领僧团居住在祇树给孤独园时,有位年轻人时常来听佛陀讲经说法。有一天,年轻人愁容满面,见到佛陀就泪涟涟。佛陀问他发生什么事?年轻人说:我父亲生病过世了,我很难过!他是个很好的人,为什么无法活得...

百喻经--妇诈称死喻(四)

百喻经--妇诈称死喻(四)

妇诈称死喻原文: 昔有愚人,其妇端正,情甚爱重。妇封锁直贞信,后于中间共他交往,邪淫心盛,欲逐旁夫,舍离已婿。是密语一老母言:“我去之后,汝可赍一死妇女尸,安著屋中。语我夫言,云我巳死。” 老母于后...

要把佛法学好首先要做好人,我们要把人做好,最重要的是放下什么?

要把佛法学好首先要做好人,我们要把人做好,最重要的是放下什么?

作为一个人来说,不管从什么角度,要把佛法学好,首先得做好人。如果人没有做好,没有作为一个真正的人的善良一面的本质啊,应该从善去罪的话,谈学佛法是一个空谈。但是我们要把人做好,到底要做些什么呢?我以前...

陈大惠:弟子规看天下王神父的忏悔 上集

陈大惠:弟子规看天下王神父的忏悔 上集

陈大惠:弟子规看天下王神父的忏悔 上集 【弟子规看天下】 王神父的忏悔 上集 各位观众: 大家好!这个栏目的名字【弟子规看天下】,【弟子规】好像是今天很多人说这是教孩子的,其实它的道理非常深,但是...

索达吉堪布:有些佛教徒突然就因某个自己无法克服的原因退出了,如何避免这种情况?

索达吉堪布:有些佛教徒突然就因某个自己无法克服的原因退出了,如何避免这种情况?

索达吉堪布:有些佛教徒突然就因某个自己无法克服的原因退出了,如何避免这种情况? 问:有些佛教徒在一段时间内学修很认真努力,但突然就因某个自己无法克服的原因退出了。如何避免这种情况? 索达吉堪布:作...

星云法师:善知识

星云法师:善知识

善知识是叫人远离诸恶,奉行诸善的善友,是每个人生活在世间上,不能舍离的引导、不能缺少的老师。人群之中有善知识,也有恶知识。善知识示人以道以德、以学以艺;恶知识只是叫人为非作歹、不务正业。谁是善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