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故事:阿含经和生活禅修:十一、水流大树

水流大树

林崇安教授

【前言】

自然界,许多因果的事件不断发生着,但是常被我们忽略。台风来临时,有些高山上的树木被折断,掉落各处,有的顺着溪流冲到下游,最后流入大海,这是台湾地区常见的景象,在佛陀时期的印度也是如此,常常有大树漂浮在恒河上,最后流入大海。这些大树的流入大海,便是顺着因果而行。但是,要满足多少因素才能抵达大海呢?佛陀当年就利用这一景象,对弟子们解说佛法修行的道理。

【佛陀在阿含的开示】

(一)水流大树的譬喻

有一时期,佛陀住在中印度的阿毗阇(阿逾陀)的恒河水边。那时,有一位比丘来到佛陀跟前,向佛陀求法,希望能够专心修行,抵达涅槃,不再于生死轮回中流转。 这时,佛陀看见恒河水中有一棵漂流的大树,随流而下,于是就告诉这位比丘说:「你看到这恒河中漂流的大树吗?」

比丘回答说:「看到了,世尊!」

佛陀告诉这位比丘说:如果这棵大树a不附着此岸、b不附着彼岸、c不沈没于水底、d不受阻于洲渚、e不卷入于漩涡、f不被人取走、g也不被非人取走,而且h内部又不腐败,那么这棵大树应当会随着水流,一直顺趋、流向大海吗?

比丘回答佛陀说:「应当会这样子,世尊!」

佛陀又说:比丘也像这样,如果a不附着此岸、b不附着彼岸、c不沈没于水底、d不受阻于洲渚、e不卷入于洄漩、f不被人取走、g也不被非人取走,而且h内部又不腐败,那么应当会随着水流,一直顺趋、流向涅槃。

(二)修行的法义

上述这个「水流大树」的譬喻中,佛陀共提出大树流到大海的八个因素。这位比丘对譬喻所指的法义并不了解,所以他接着问佛陀说:a什么叫做此岸?b什么叫做彼岸?c什么叫做沉没?d什么叫做洲渚?e什么叫做漩涡?f什么叫做被人取走?g什么叫做被非人取走?h什么叫做内部腐败?请世尊为我广为解说。我听法后,将独自在静僻之处,专心思惟,内心安住于不放逸,一直修行到不再于生死轮回中流转。

佛陀告诉这位比丘说:

a此岸,就是内六入处。

b彼岸,就是六外入处。

c沉没,就是指眷恋于俗事。

d洲渚,就是指我慢。

e卷入于洄漩,就好象有人由于贪于五欲而还戒退转道心了。

f被人取走,就好象有人习近于俗人,相互之间的忧、喜、苦、乐,始终共同相随,纠缠不清。

g被非人拿取,就好象有人想修梵行,而发愿说:『我现在持戒、苦行,修习梵行,是为了将来往生天上。』

h内部腐败,就是指犯戒而行邪恶不善之法,行为腐败,不听闻正法,就好象莠稗混在稻中,其实不是稻;又好象螺贝之声相似于海浪之声,其实不是浪声;同样地,有的人不是学道沙门而装成是学道沙门的样子,其实不是学道沙门;有的人不是修持梵行而装成是修持梵行的样子,其实不是修持梵行。

这位比丘听闻佛陀的说法后,内心欢喜,告辞回去,便独自在静僻之处,仔细思考佛陀所说的《水流大树经》的教义,遵照奉行,一直修到抵达涅槃,不再于生死轮回中流转,证得了阿罗汉的圣果。

以上所介绍的这一经是《杂阿含经》的第1174经,称作《水流大树经》。

【一些省思】

(1)佛陀指出,水中漂流的大树要满足八个因素才能流到大海,这种细腻的观察,显示出佛陀为何被称作「世间解」──因为他具有正念正知,对五取蕴、内外六处、五趣众生等,都能看得清清楚楚。

(2)许多禅修者都想早日证果,但是为何修行者多证果者少呢?由上述的《水流大树经》可以看出原因。整个修行的过程完全要顺着因果的原则,唯有正确的因才能获得正确的果。禅修者要满足八个因素才能抵达涅槃的大海。这八个因素一旦满足,「果」必然呈现,谁也档不住。所以,禅修者应将力气放在「因」的具足,而不是渴望「果」的呈现。

(3)佛陀所说的修行的八个因素,仔细分析起来,和律仪以及「出离心」或「放下执着」有关:

a不附着此岸,就是不贪着于眼、耳、鼻、舌、身、意等内六处。这是属于「根律仪」;也和出离三界之决心或放下对内六处的执着有关。

b不附着彼岸,就是不贪着于色、声、香、味、处、法等外六处。这也是属于「根律仪」,这也和出离三界之决心或放下对外六处的执着有关。

c不沈没于水底,就是不眷恋于俗事。这也是属于出离三界之决心或放下对俗事的执着。

d不受阻于洲渚,就是不生起我慢的心理,要放下骄傲的心理的执着, 即使是初果、二果和三果的圣者还有微细的我慢要放下,才能抵达究竟涅槃。

e不卷入于洄漩,就是不贪着于五欲,不舍戒退转道心。这是和守戒以及出离心有关。

f不被人取走,就是不习近于俗人,不被相互之间的忧、喜、苦、乐等纠缠不清。这是属于出离三界之决心或放下对俗人的执着。

g不被非人拿取,就是修习梵行不是为了将来往生天上。这也是属于出离三界之决心或放下对天界的执着。

h内部不腐败,就是不犯戒,不行邪恶之法,行为端正。这是属于「戒律仪」。

(4)至于河水的大树代表什么法义呢?就是众生的「心」。河水有一直往大海流动的力量,这力量代表什么法义呢?就是「正念正知」。众生的心虽都有觉性,但是被内外六处所迷惑,如果贪着于内、外六处,就会招感后有,结果粘着于两岸,不能前进。所以,禅修者要培养出大的「正念正知」,将自己的心不粘着于两岸,也不下沉,也不向往天界,因而能走在「中道」,顺流抵达涅槃的大海。

(5)以「正念正知」不粘着于内外六处,其实便是修习「法念住」,在《念住经》中,佛陀说: 比丘如何于法即内外六处,观法而住耶?诸比丘!于此:

(a)比丘知眼、知色,知缘其二者生结。知未生之结如何生起,知已生之结如何灭尽,又知已灭尽之结,于未来如何不再生起。

(b)比丘知耳、知声,

(c)比丘知鼻、知香,

(d)比丘知舌、知味,

(e)比丘知身、知触,

(f)比丘知意、知法,知缘其二者生结。知未生之结如何生起,知已生之结如何灭尽,又知已灭尽之结,于未来如何不再生起。

如是,或于内法,观法而住;于外法,观法而住;又于内外法,观法而住。或于法,观生法而住;于法,观灭法而住;又于法,观生灭法而住。于是觉知:「唯有法」,如是唯有正智,唯有正念:无贪、无见住于内,彼不再执着世间任何事物。

可知禅修者于内、外六处接触时,要觉察有无「结」(贪、瞋、痴)的生起,并以正念正知立刻放下,如此就能走在中道,往赴涅槃大海。

【结语】

二千五百年前佛陀对众生的开示,仍然生动地保留在《阿含经》中,当日众生的烦恼还是相同于今日众生的烦恼;当日灭除烦恼的方法还是相同于今日灭除烦恼的方法。佛陀所教导的正法是适用于每一个人的。佛陀教导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看到自己喜欢和不喜欢的对象时,就要觉察自己的内心有无生起贪爱或厌恶的心理。唯有以正念正知不粘着于喜欢和不喜欢的两岸,我们才算是走在中道上,才能抵达涅槃的大海。(《人乘季刊》31卷,第1期,2009)

更多精彩: http://yfs.bbs5050.com/

点我:

相关文章

男人想挽回婚姻有什么方法 不如试试这个

男人想挽回婚姻有什么方法 不如试试这个

夫妻之间为什么会闹离婚呢?很多夫妻在一起生活一段时间后,没有及时处理双方的矛盾矛盾会随着时间不断地积累。最后使自己的婚姻陷入僵局。矛盾不仅能让感情受伤,也会让人的心受伤,所以想要挽回自己的婚姻最新还...

佛教公案  清辩论师入阿修罗宫 等弥勒菩萨降世成佛

佛教公案 清辩论师入阿修罗宫 等弥勒菩萨降世成佛

南天竺大安达罗国城南面不远处有一座大山,清辩论师住在此处准备等待弥勒菩萨成佛。论师非常有道德和修行,菩提心也十分坚固。他在一次静坐的时候想到:如果不是弥勒菩萨成佛,谁能解答我关于法义的种种疑惑呢?论...

搬家不选择吉日可以吗 答案在这里

搬家不选择吉日可以吗 答案在这里

搬家其实在我们的生活当中很常见。例如购置新房,或是租房,都会遇到搬家的问题。那么搬家不选择吉日可以吗?当然不是。接下来,我们就来给大家分析一下。俗话说,得天时得地利,天时地利人和。当你要想做好一件事...

天下事,皆有因缘

天下事,皆有因缘

天下事,皆有因缘。其事之成与否,皆其因缘所使。虽有令成令坏之人,其实际之权力,乃在我之前因,而不在彼之现缘也。明乎此,则乐天知命,不怨不尤(若知前后因果,则穷通得丧,皆我自取,纵遇逆境,不怨不尤。只...

摩登伽女与阿难(中)

摩登伽女与阿难(中)

一次阿难从只园精舍出来,摩登伽女非常欢喜,她跟在阿难的後边走,阿难想用法子离开她,但她一步一跟的随在身後。阿难觉得她可耻,即刻就回到只园精舍。适巧第二天是四月十五日,是佛陀规定雨安居开始的一天。从四...

憨山大师:观楞伽阿跋多罗宝经记(第4-6卷)

憨山大师:观楞伽阿跋多罗宝经记(第4-6卷)

观楞伽阿跋多罗宝经记卷第四一切佛语心品第一之四(◎上初明真妄因依广示八识以显生灭因缘相已竟◎下明返妄归真约五法自性无我以辩邪正因果相分二◎初辩别邪正顿示一乘理行因果相又二◎初辩明因地心又二初破邪显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