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行之道 不犯妄语

不犯妄语

《佛说十善业道经》云:“若离妄语,即得八种天所赞法。何等为八?

一、口常清净,优钵华香。
  
  二、为诸世间之所信伏。
  
  三、发言成证,人天敬爱。
  
  四、常以爱语安慰众生。
  
  五、得胜意乐,三业清净。
  
  六、言无误失,心常欢喜。
  
  七、发言尊重,人天奉行。
  
  八、智慧殊胜,无能制伏。

是为八。”

过去佛在世时,有一位老比丘,他在化缘的时候,遇到一位贩卖珠宝的人家。珠宝店里的老板,这时候手上正拿著一颗贵重的珍珠,见到老比丘来化缘,就随手将珍珠放在台子上,走到厨房去拿饭菜,准备来供养老比丘。但是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这时屋内进来一只鹅,鹅走到台子边,伸长脖子,就把珠子当作食物吞下去了。

老板拿饭菜出来,一看台子上的珍珠不见了,心中不免一惊,便问老比丘说:“师父呀!台子上的珍珠,你拿去没有?”

老比丘说:“我没有拿。”

老板就问:“那么,我的珠子在什么地方呢?”

老比丘没有回答。

老板再三盘问,老比丘都不说话。最后,老板发起火来了,拿起木棒,把老比丘打得头破血流,老比丘还是不说话。

老比丘的血流到地面上,鹅儿不知趣,把血当作水,低著头啄老比丘的血。老板看了更生气,顺手一棒就把鹅打死了。

这时候,老比丘才开口说:“施主!你别生气,你的珠子被鹅吞下去了。”

老板不相信他的话,马上就用刀剖开鹅的肚子,果然珠子在鹅肚内找到了。这位老板一见,万分惶恐,跪地请罪,向老师父求忏悔。

老比丘笑说:“恕你的罪吧!”

老板问:“师父呀!你先前为什么不说呢?”

老比丘说:“珠子不是我拿的,如果我承认是我拿的,我不但犯偷盗戒,而且犯妄语戒。我如果说实话,那么我会害死鹅,又犯杀戒,你教我如何说呢?所以,我宁可被你打死,我也没法说明,以后你自有明白的一天。现在鹅已经被你打死,所以我不妨说出来。但是因为我的化缘,使你生气,使鹅丧命,我的内心实在是非常惭愧。”

老板听了,五体投地,很恭敬地说:“佛陀真是伟大!佛陀真是伟大!”

佛经上说:一个人能受持十善中的“不妄语”,可以得到很多的好处:

一、不打妄语的人,嘴巴里永远清净,而且常有香味。

二、不打妄语的人,社会上各阶层的人,都会信仰你。

三、不打妄语的人,说话诚实可靠,可以得到人天的恭敬与爱护。

四、不打妄语的人,言无虚妄,更无粗恶语,对于苦恼的人,能发出柔和的软语来安慰,使他获得清凉。

五、不打妄语的人,无怖畏、无挂碍,内心常乐,而且身、口、意三业清净。

六、不打妄语的人,因为心安理得,所以时常感到欢喜。

七、不打妄语的人,会审慎自己的语言,所以他说出来的话,人天能够接受奉行。

八、不打妄语的人,具有超人的智慧,无人能够制伏。

如果学佛的人,多生多劫,修持不妄语,将功德回向无上菩提,那么将来成佛时,即能得到如来真实语的果报,就和十方诸佛一样。

在现今社会上,说不实在的话,已经成为普遍的现象。许多人利用妄语作为诱拐、恐吓或者是欺世盗名、虚伪宣传的工具,但是最后都是纸包不了火,真相大白,结果是信用打破,人格破产。

以佛教的因果律来说,妄语的业果成熟时,来生堕入畜生道,受尽愚痴之苦;即使是业果未熟转生人间,也会遭受到口臭的毛病,会如过去生中一样说谎打妄语,而且时常遭人诽谤,蜚语四起,凭你说什么话,都得不到别人的信任和支持。

对于学佛修行的人来讲,尤以大妄语更当谨慎,不可违犯。

什么叫做大妄语呢?就是犯“未证言证,未得言得”之业。学佛的人,有了一知半解,或从古德的言句中得了一两句机锋,为贪图名闻利养,自以为已经明心见性,甚至自以为证得什么果位境界,于是贡高我慢,妄自尊大,吹嘘炫耀,诳弄众生,是为大妄语。犯了大妄语,是破根本大戒,必堕无间地狱,痛苦随身。

所以,我们平常应该心存善良,面对现实,言行一致,说话真实,来修德增福,庄严自己,这才是一个真正学佛的人。

(以上内容仅代表笔者的个人学佛知见,一切法义应以佛陀说法为准。)

更多精彩: http://yfs.bbs5050.com/

点我:

相关文章

佛教故事:佛典故事:鹦鹉王与恶受王的故事

佛教故事:佛典故事:鹦鹉王与恶受王的故事

鹦鹉王与恶受王的故事从前在印度的迦尸国,国王名叫恶受,不行善道,百般虐待子民,做了许许多多的坏事,乃至远从各地来的商人,所带着的珍奇宝物都被他夺取,也不付报酬。此事被大家相互传说着,以致恶名远播。那...

这几种家居风水吉祥物能够促进婚姻 赶快试试

这几种家居风水吉祥物能够促进婚姻 赶快试试

对于夫妻来说,婚姻和谐是很重要的,如果婚姻不和谐的话,那就会导致家庭关系的紧张,如果是婚姻关系紧张的话,不妨试试以下的这几种家居风水吉祥物,它们能够帮助促进婚姻,赶快试试吧!1、葫芦说到葫芦可能很多...

达真堪布:父母要我们办结婚酒席,怎么办?

达真堪布:父母要我们办结婚酒席,怎么办?

达真堪布:父母要我们办结婚酒席,怎么办? 我们夫妻都信佛吃素,父母一定要我们办结婚酒席,闹得很紧张。我们该怎么处理才好呢?答:我们每个人周围的环境、机缘都不一样,主要是看自己的发心,自己心里没有恶念...

达真堪布:居士五戒属别解脱戒吗

达真堪布:居士五戒属别解脱戒吗

达真堪布:居士五戒属别解脱戒吗问:居士五戒属于别解脱戒吗?达真堪布答:什么叫别解脱戒呢?别是个别的意思。谁受了这个戒,谁就能得到解脱。它要有出离心的基础。没有出离心的话,不是别解脱戒。居士五戒、沙弥...

谚语“平时不烧香,临时抱佛脚”,比喻的是平时没准备,临时慌忙应付才设法求助。不过发生急事后,再去 “抱佛脚”真能解决问题吗?

宋朝张世南《宦游纪闻》有这么一则故事:

云南的南面有一个外族建立的小国家,这个国家的民众都是佛教徒。 有一次,一个被判了死刑的罪犯在深夜挣断了锁链和木枷越狱逃跑了。第二天清晨, 官府发现后即派兵丁差役四处追捕。那个罪犯逃了一天一夜后已精疲力竭,眼看追兵已近,他自知难以逃脱,便一头撞进了一座古庙。 

这座庙宇里供着一座释迦牟尼的坐像,佛像高大无比。罪犯一见佛像,心里悔恨不已,抱着佛像的脚一边磕头,一边嘴里不停地说:“佛祖慈悲为怀,我自知有罪,请求剃度为僧,从今往后,再也不敢为非作歹!”不一会儿,他的头也磕破了,弄得浑身上下都是鲜血。该国国王笃信佛祖,听说这件事后,赦免了罪犯的死罪,让他入寺剃发当了和尚。

可是从语源的角度考证, “抱佛脚”其实源于西域。

据玄奘法师《大唐西域记》所述,古印度“致敬之式,其仪九等:一发言慰问,二俯首示敬,三举手高揖,四合掌平拱,五屈膝,六长跪,七手膝踞地,八五轮俱屈,九五体投地。凡斯九等,极唯一拜。跪而赞德,谓之尽敬”。后来佛教吸收了其中“俯首示敬”“合掌平拱”“屈膝”“长跪”和“五体投地”等五种,略加改造就成了佛门的致敬之礼,并以“五体投地”为佛门最高致敬礼。

“五体”指双膝、双肘与额顶。所谓“五体投地”,就是五体至地作礼,先正立合掌,右手褰衣,然后屈双膝并双肘着地,翻起双掌以示承接尊者之足,最后是顶礼,以头触地或触尊者之脚,表现对佛的敬重。如《无量寿经》说:“阿难起整衣服,正身西面,恭敬合掌,五体投地,礼无量寿佛。”因而就“抱佛脚”的初义看,是兼含信佛与求佛护佑之类意思的。

同故事中犯人“抱佛脚悔过”停止作恶,得佛保佑,“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不同。有些人是为了自己的欲求,或是想要急功近利,而选择临时抱佛脚,带上贡品,自以为烧香磕头后,佛就会听到自己心中的愿望,从而帮自己实现了。

可是一个心中没有佛的人,又怎么会得到佛的庇佑呢?这不就像是一个平时不努力,却整天等待着天上掉下馅饼的人吗?所以,就算是临时“抱佛脚”,也不是与佛菩萨做交易,而是要发自内心的忏悔,发自内心的信佛。

学佛就是要改变自己,修心修行。修心就是把心里不好的贪瞋痴慢疑全部修正掉,只有将自己的心修正到清净无染,与佛相应,才能更好地得到佛菩萨的护佑。

来源:南普陀寺

临时抱佛脚,是否能得到护佑?

谚语“平时不烧香,临时抱佛脚”,比喻的是平时没准备,临时慌忙应付才设法求助。不过发生急事后,再去 “抱佛脚”真能解决问题吗?宋朝张世南《宦游纪闻》有这么一则故事:云南的南面有一个外族建立的小国家,这...

星云大师:方外之爱

星云大师:方外之爱

方外之爱燕桃因为长得清秀甜美,自从丧夫以后,身旁始终不乏殷勤追求的男士,但她始终不动心,虽然年过三十,风韵犹存,还是独守空闺。一天,她发现自己经常前往礼佛的寺院来了一名年轻的和尚。他,浓眉大眼,博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