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故事:法音集:一字之差

一字之差

守成法师著

百丈和尚,凡上堂时,常有一老人,随众听法,众人退,老人亦退。忽一日不退,师遂问:面前立者是何人?老人云:某甲非人也,于过去迦叶佛时,曾在此山。因学人问:大修行底人,还落因果也无?某甲对云:不落因果。由是,五百生堕野狐身。今请和尚,代一转语,俾脱野狐之报。师云:汝问可也。遂问:大修行底人,还落因果也无?师云:不昧因果。老人于言下大悟,作礼云:某甲已脱野狐身,住在山后,恳请和尚,依亡僧事例。师令维那白槌告众,食后送亡僧。大众闻言,甚为惊异,人人皆安涅槃堂,亦无人病,何故如是。食后,但见师领众,至山后岩下,以杖挑出一死野狐,乃依亡僧法而为之火葬。

按:佛法不能自弘,必须假人以弘之。所以出家者,理应以弘法是家务,利生为事业。即使在家信众,除本著护法之责而外,如有多闻薰习,于法领会者,亦应助以阐扬。期佛法于四众弘护之下,人人得沾法雨之润泽,俾能去恶为善,转邪成正。所以太虚大师说:发扬大乘佛教真义,应导现代人心正思。然而弘法工作,非轻而易举之事,固非掉以轻心者所能为,更非薄德少学者所能胜任也。

观夫古今大德,为道游方,参访大善知识,住则三载五载,十年二十年不定。总之,宗下者以透关实悟,教下者以大开圆解为目的,而后始建道场,树法幢,广结众生之法缘。慕道而云集受教者,座下动辄千众,于如法教授之下,听众得受法乐而悟解者,往往不乏其人。

眼看现代本省各地弘法者,除几位大陆来此之大德,及曾亲近大德几位青年法师外,其余凭空而突起之挂名法师和居土,居然亦大谈佛法,领众共修。既不入学深造,亦不亲近大善知识,单凭翻点注解,或拾人些许牙慧,即洋洋自翎而传道授业。诸如此类作风,看来俨然在弘法,若遇识者一旦拆穿,始知鱼目混珠。如是胆大轻举者,万一有人问其:大修行底人,还落因果也无?若错答不落因果,保管五百生野狐身有其份也。

笔者于此,敬劝一类于佛法不求甚解而好为人师者,首贵亲近大善知识,学有师承,于理有会,而后再弘法不迟。切忌妄认自是无师自通,作自误误人之法事。

更多精彩: http://yfs.bbs5050.com/

点我:

相关文章

索达吉堪布:何种心态对一个人的命运最为重要-

索达吉堪布:何种心态对一个人的命运最为重要-

索达吉堪布:何种心态对一个人的命运最为重要? 问:常言道:心态决定命运。佛教认为何种心态对一个人的命运最为重要呢? 索达吉堪布上师答:一个人的心态,会直接决定未来的命运。而如果没有慈悲的心态,人生...

佛教故事:佛化家庭:婚礼不应只是习俗

佛教故事:佛化家庭:婚礼不应只是习俗

三 婚礼不应只是习俗法鼓山的理念是为了「提升人的品质,建设人间净土」。可是,想要提升人的品质,一定要站在人的立场,以人的身分,完成人的高尚品格,然后就能「人成即佛成」了。当人都成佛时,人所处的环境就...

经常生病的人,是因为福报不够

经常生病的人,是因为福报不够

我小时候,经常生病,尤其是三岁前。所以就做难养。这说明我福报不够。而善海刚好相反,几乎很少生病。这就是她福报够的缘故。我们这个色身,叫做报身。就是报应的身。我们的福报,智慧,德行,都可以在色身上找到...

放生:放生还是杀生,慈悲还是可悲?

放生:放生还是杀生,慈悲还是可悲?

放生还是杀生,慈悲还是可悲?放生本是中国大乘佛教传承和提倡的优良传统,但是近年来,随着放生人数的增多,放生规模的不断扩大,放生引发的问题也日益凸显,诸如将本来生活在南方湿热环境的动物放生在干寒的北方...

480位禅宗大德悟道因缘:石头自回禅师悟道因缘

480位禅宗大德悟道因缘:石头自回禅师悟道因缘

石头自回禅师悟道因缘合州(今四川合江)钓鱼台石头自回禅师,大随元静禅师之法嗣,本郡人。自回禅师的祖上世代为石匠。自回禅师虽不识字,但是自幼志慕空宗,记忆力极好。他曾经请人为他口授《法华经》,很快就能...

达真堪布:人生如戏,如何面对其中的顺境和逆境?

达真堪布:人生如戏,如何面对其中的顺境和逆境?

达真堪布:人生如戏,如何面对其中的顺境和逆境? 问:人生如戏,如何面对其中的顺境和逆境? 上师答:顺境和逆境,这些显现都是自然的,其实没有什么。若是你自己不去执着,能够放下,都是一种成就的助缘,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