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群疑》10佛教徒可以有感情生活吗?

□ 佛教徒可以有感情生活吗? 

所谓感情,是指男女之间、亲子之间和朋友之间的关系,亦即爱情、亲情和友情。佛教

徒仍是凡夫,不可能没有父母,也不可能没有朋友,而除了出家人之外,佛教徒也应有个人

的配偶。佛把众生称为「有情」,也就是说脱离以上三种情,就不是众生。而且,学佛是由

众生来学的,是由凡夫开始的,任何人之间的接触交往,都必须合情合理合法。如果佛教只

讲离欲,则无法使一般人进入佛门;如果佛的教化没有感情的成分,也很难教化众生。 

佛法所称的「慈悲」,似乎跟感情不同,但是慈悲的基础就是人与人之间的感情,有人

称之为「爱」。爱除了分为有条件和无条件之外,也有「有我」和「无我」之别。佛菩萨的

慈悲是无我的,人与人之间的爱是有我的;亲子之爱是无条件的,男女之爱和朋友之爱则可

能是有条件,也可能是无条件的。佛法是要从基础的爱来引导至无我的慈悲。 

由于佛菩萨可以无我,众生不可能无我,因此要教导众生从有我的爱而渐渐进入无我的

慈悲;也需要先从有条件的爱,而加以净化成无条件的爱。因此,佛教不能一开始就叫人离

开感情生活。 

至于佛教徒应如何处理感情问题呢?家庭是感情关系的基础。家庭的基础从伦理上说是

亲子之情,它的构成始于男女的夫妇关系,继而从家庭成员扩展到家庭以外的亲戚朋友。这

都是因家庭的需要和社会的活动而形成友情的必要。中国有句俗谚说「在家靠父母,出外靠

朋友」;又说「夫唱妇随,白首偕老」。这些都是以感性的情为基点。如果没有情,就像机

器没有润滑的油,随时都可能发生故障,也很容易因摩擦而受损伤。佛法目的不外为教化世

间凡夫,诱导凡夫将矛盾化为和谐。因此,佛法有两个不变的法门──智慧和慈悲。智慧是

理性,慈悲是感性;以智慧来指导慈悲、运用慈悲,就可使凡夫的情感从混乱变为条理,从

矛盾成为和谐。情感如果离开理性的智慧,就会泛滥成灾,自害害人。 

有一部佛经,叫《六方礼经》,其中提到释迦牟尼佛时代的印度,有一种宗教信仰,教

人专门拜方位。如有一次佛看到一位叫尸迦罗越的青年,正非常虔诚地礼拜六个方位,便问

他拜的是什么。那位青年说不出所以然,只回答这是父亲的意思,父亲在世时拜方位,他去

世之后儿子也应照著拜。佛陀告诉他,佛教也拜六方,如其以孝顺父母为东方,恭敬师长为

南方,夫妇互相体谅为西方,爱护亲友为北方,体恤仆从部属为下方,尊敬出家修行人为上

方;同时并说明了父母对儿女、师长对弟子、部属佣人对主人以及修道的沙门对俗人,各别

所应具有的态度和责任。像这些都属于感情的范围,是人间的伦理关系。能够善于处理感情

问题而过正当的感情生活,就是修行佛法的开始。 

《维摩诘所说经》的〈佛道品〉中,记载普现色身菩萨与维摩诘的一段问话。 

菩萨问维摩诘说:「你有父母妻子,也有亲戚等眷属,还有部属和朋友,这不是很累赘

吗?」言下之意是你既是一位大菩萨,却又拖家带眷,怎会自在呢?维摩诘答道:「我的母

亲是智慧,父亲是度众生的方法,妻子是从修行得到的法喜,女儿代表慈悲心,儿子代表善

心和诚实;我有家,但它代表毕竟空;我的弟子就是一切众生,我的朋友就是各种不同的修

行法门,在我周围献艺的美女就是四种摄化众生的方便。」 

这一品涵盖了在家人生活环境中的种种人事物,维摩诘不但不因有这些累赘而不自在,

反以大智慧来运用大慈悲。他虽然过著与一般人相同的感情生活,但是自有其解脱自在的内

心世界。 

可见,佛教徒并不需要排斥感情生活,但看其能不能以理性来指导感性;以感性来融合

理性。能够以理性的智慧来指导感性的情感,生活一定过得非常丰富、顺利、左右逢源,而

且自利利他。 

所谓佛法的指导和智慧的原则,是教我们如何处理感情问题,而不是要我们放弃、排斥

或厌恶感情。如果用情不当,会带来困扰;用情没有节制,也会造成灾难。例如:父母对子

女固然要爱护,但是溺爱,反而害了子女;男女之间应该相爱,可是婚外情或婚前复杂的感

情生活,不仅会惹来家变的麻烦,也会给社会制造纠纷。另外,对亲戚朋友以及师生之间、

主仆之间等等关系,也都要基于理性而付出感情,否则徒生困扰。佛法,并非反对感情生

活,而是要指导我们如何过合理合法的感情生活。

更多精彩: http://yfs.bbs5050.com/

点我:

相关文章

佛教故事:佛学故事:今世的丈夫

佛教故事:佛学故事:今世的丈夫

今世的丈夫从前有个书生,因为他深爱的女子和别人成婚而一病不起,气息奄奄。这时,有一位云游高僧恰好路过,拿出一面镜子叫书生看:大海边,一名遇害女子一丝不挂地躺在海滩上。第一个人看一眼,摇摇头,走了;走...

太虚大师:大乘本生心地观经讲记 (序品第一)

太虚大师:大乘本生心地观经讲记 (序品第一)

大乘本生心地观经讲记 (序品第一)太虚大师讲述二十一年十二月在闽南佛学院释 经甲一 教起因缘分乙一 证信序丙一 五重证信丁一 略叙闻时主处序品第一如是我闻:一时,佛住王舍城耆阇崛山中。如是者,中国佛...

念佛法门如此殊胜2:一起来念诵东方八佛名号!~佛说八部佛名经

念佛法门如此殊胜2:一起来念诵东方八佛名号!~佛说八部佛名经

【念佛闻佛的利益】闻诸佛名。人若非人不得其便。若在县官说诸佛名。无能撗枉夺其所有。而性坚强不怀怯弱安隐得胜。又入战斗刀不伤身。箭射不入。阅叉诸鬼诸天龙神无敢娆者。师子虎狼野兽弊虫无能害者。【为什么称...

佛教故事:在闹市中修行:得失皆因果

佛教故事:在闹市中修行:得失皆因果

得失皆因果昨日渐远,你会发现,曾经以为不可放手的东西,只是生命中的一块跳板而已得与失一如小舟的两支桨、马车的两只轮,得失只在一瞬间。失去春天的葱绿,却能够得到丰硕的金秋;失去青春岁月,却能使我们走进...

猴年365天药师禅文化传播年(连载047)“法施”分享

猴年365天药师禅文化传播年(连载047)“法施”分享

药师坛城(世界)文化集团传播有限公司主办北京药师坛城国际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协办 大家一闻《药师经》经名,就能知道这是专讲治病的一部佛经。我们去看病时,医生会给你讲病理,此病该按照什么方法去治疗,同样...

佛教小故事:草木成佛

佛教小故事:草木成佛

  日本真观禅师,最初研究天台教义六年,后来改习禅学七年,为了寻师访道,以期明心见性,找到自己本来面目,又负笈中国各名山丛林,参话头,习禅定,又经历十二年之久。  二十多年后,他终于在禅门中得到了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