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故事:悟禅要有佛心,需要一定的境界

悟禅要有佛心,需要一定的境界

一天,禅师把他的三个弟子叫到身边,然后写了一句诗:绵绵阴雨二人行,怎奈天不淋一人。然后对弟子说:你们现在说说对这句诗的理解吧!为什么不淋一人呢?

第一个弟子说:两个人走在雨地里,有一个人却没淋到雨,肯定是因为那个没淋雨的人穿着雨衣。禅师没有作任何的点评,对另外一个弟子说:来说说你的理解。

另外一个弟子说:他说得不对,答案不可能那么简单。两个人走在雨里,有一个人却没淋到雨,这实在是太奇怪了,我想那肯定是一场局部阵雨,一边下雨,另一边没下雨,所以两人都走在雨地里,才会有一个淋不到雨。禅师微笑着,仍然不作任何的点评。

第三个弟子说:你们两个的原因都太牵强了,什么穿雨衣,局部阵雨!这么简单的道理,你们居然把它说得那么复杂。其实有一个人没有淋雨,是因为他走在屋檐下,下雨的时候屋檐下怎么会有雨呢?他认为禅师一定会赞赏他,可是禅师并没有赞赏他。

过了一会儿,禅师微笑着对他的三个弟子说:今天我把你们叫来,给你们出了这个题目,但是没有一个人的答案是我满意的。你们跟在我的身边,每天参悟佛法,可是总也没有进展,知道是什么原因吗?

三个弟子互相看着,惭愧地低下了头。

禅师紧接着说:你们都没有进展的原因,就是因为你们都只停留在文字表面,钻牛角尖。就拿今天给你们出的这个题目来说吧,你们都执着于不淋一人这一点上,所以才没有得出正确的答案。其实,所谓的不淋一人,不就是两人都在淋雨吗?

禅道贵在用心去感悟,要有佛心,需要达到一种境界才能体会。生活中也是如此,做任何事都要讲究悟,只停留在事物表面,永远不可能真正地悟道。

更多精彩: http://yfs.bbs5050.com/

点我:

相关文章

修行必须从实际问题入手,谈经论道一堆,神奇体验一把,但遇事依然烦恼痛苦,修行何用?真修行必须在具体的痛点上进行,痛得越深,你其实离真理越接近。

那就像黎明前的黑暗,越黑暗意味着黎明越接近。因此,不要把修行变成逃避现实烦恼的港湾,一时的安宁舒服过后,苦的还是自己。

修行必须从生活问题入手,每一个生活问题都是法门入口,每一个问题都是道场。真正的道场不是道观、不是禅堂,不是共修者的祥和之地,道场就在每一个当下,每一个眼前的念头。

如果你的婚姻有问题,婚姻就是你的道场;如果你和孩子关系有问题,亲子就是道场;如果你工作发生矛盾,矛盾就是道场。

如果你陷入生活的无聊,无聊就是道场;如果你有金钱的问题,金钱就是道场;如果你对死亡忧心忡忡,生死的真相就是道场。

道场在你每一个受难处,道场在你每一个被卡住的地方,道场在你生命中每一次的绝境处,修行必须在那里进行!不要试图绕过人生的种种问题,不要离开真实的内在,哪里有问题,就在哪里修,直到修通,真相示现。

道观、禅堂、共修点心情好就没问题?那不过是自欺欺人,你只是在逃避。修行也不是向他人显示你的自我:“看我修得多好!我懂这经那经,我能双盘,我有超能力。”

修行是向你自己的人生示现:“嗯,烦恼可以转瞬即逝”,“这个问题不再成为问题”,“情绪尽可翻过高山峡谷,尽可穿越惊涛骇浪,但我的真心随时充满喜悦平静与自由,因为它本来就是”。

修行的“果”是给自己这个实惠,修行不是为了遇见道,而是为了遇见终极真相的自己。

修行不单是为了见证终极真相,更是见证你经历每一个心境的刀山火海与高山峡谷,在每一个痛点、卡点、烦恼上,空性的回归。

证悟与解脱必须发生在具体的烦恼执点上,就在此刻——当下,而不是在某个幻想的将来或境界中。

修行不能把你带离实际,修行必须走向实处、向实处的最深处用功。你不能离开生活和大地修行,否则只是另一种逃避问题的方式,只是头脑自慰的自欺把戏。

修行无须执着于哪个信仰、哪部经典,修行无须执着于哪个法门、哪层境界.,修行就是不断地“破”,为什么破?因为有生以来,你不断地“立”,你立了太多,那些坚执的“立”都已变成你的障碍与牢笼,所以只有破。

破须以痛为师,破的入口和老师,就是你的痛点,破的终极处,是破我执。而“破”,其实并不存在,它只是一种毫不犹豫的勇气与决心,它是一个纯粹的认出。

这个认出,并不费力,但必须付出极大的勇气才能做到,那是面对极痛的勇气,面对恐惧的勇气,而你没有逃离!


只有在其中精进,解剖自我的勇气,才有到达终极处的机会。认出自我的最真面目,意味着根本没有东西可破——那只是一念的消失。

修行必须带来活生生的生命体悟,不是带你离开眼前的现实存在,不是带你进入你的头脑、梦境、神奇故事,修行必须时刻把自己拉回当下,回到眼前的如实。

修行是一种来自心识源头的呼唤,它时刻只重复地呼唤:“回来,回到当下,回到你的本来”。

修行不是问题思辨,不是高深探讨,不是玄想未来,不是演绎智慧,修行是全然地觉知当下。当下解剖,当下觉知,当下觉知,当下解决,直到终极处,连觉知亦成为多余,清明地直面人生,如实而修。

你是在真修行,还是在逃避现实的烦恼?

修行必须从实际问题入手,谈经论道一堆,神奇体验一把,但遇事依然烦恼痛苦,修行何用?真修行必须在具体的痛点上进行,痛得越深,你其实离真理越接近。那就像黎明前的黑暗,越黑暗意味着黎明越接近。因此,不要把...

佛教与世学:第二十二课 佛教与心理谘商

佛教与世学:第二十二课 佛教与心理谘商

第二十二课 佛教与心理谘商「心理谘商」是现代西方心理治疗的方法之一。心理专业谘商人员透过心理导引方法,使当事人潜意识中烦恼痛苦的症结逐一显现,再给予适当的「转化」,由此超越心理障碍。从「心理谘商」一...

满一上师:梦到亲人去世或者有病,这个好不好?

满一上师:梦到亲人去世或者有病,这个好不好?

满一上师:梦到亲人去世或者有病,这个好不好? 问:满一上师:梦到亲人去世或者有病,这个好不好? 答:此类梦可以有几个解释:第一是这个人身体弱、阳气弱,所以阴人阴气容易见到;第二就是冤亲债主或和你有...

【素食养生】十几种超级的排毒食物

【素食养生】十几种超级的排毒食物

1.红豆可增加胃肠蠕动,减少便秘,增进排尿。可在睡前将红豆用电饭煲炖煮浸泡一段时间,隔天将无糖的红豆汤水当开水喝,能有效增进排毒。2.绿豆绿豆具清热解毒、除湿利尿、消暑解渴的功效,多喝绿豆汤有益于排...

代亲忏悔 母遂吃素

代亲忏悔 母遂吃素

诚之所至,金石为开。又少实胜多虚,大巧不如拙。黄涵之作宁绍台道时,发心吃长素,劝其母亦吃,为备素菜,则但吃白饭。涵之函询作何法方可。光示代亲至诚忏悔,业消则能吃矣。未一月而长素矣。(三编下 复章道生...

佛教故事:禅理故事:明月光华,不磨而莹

佛教故事:禅理故事:明月光华,不磨而莹

明月光华,不磨而莹法云法师在文化意识宇宙中,有一颗巨星,慧光闪耀,朗照天地。被时人誉为一代宗师大通家的国际知名学者南怀瑾教授,他有关传统文化(儒释道、易经等)的著作在海内外甚受推崇,风靡海峡两岸。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