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故事:在闹市中修行:心宽忘屋窄,野旷得天阔

心宽忘屋窄,野旷得天阔

宁静不是归于混沌,亦不是避世求隐,而是置身于喧嚣之中,你的心依然能够保持安宁

心外世界如何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的内心世界。一个胸怀开阔的人,即便身居囹圄,亦可转境,将小小囚房视为三千大千世界;一个心思狭隘、欲念横流的人,即便拥有整座大厦,亦不会感到称心如意。

一个囚犯的丑事大白于天下,定罪以后遂被关押在某地区监狱。他的牢房狭小、阴暗,住在里面很是受拘束。囚犯内心充满了愤慨与不平,他认为这间小囚牢简直就是人间炼狱。在这种环境中,囚犯所想的并不是如何认真改造,争取早日重新做人,而是每天都要怨天尤人,不停地叹息。

一天,牢房中飞进一只苍蝇,它嗡嗡地叫个不停,到处乱飞乱撞。囚犯原本就很糟糕的心情,被苍蝇搅得更加烦躁,他心想:我已经够烦了,你还来招惹我,真是气死人了,我一定要捉到你!他小心翼翼地捕捉,无奈苍蝇比他更机灵,每当快要被捉到时,它就会轻盈地飞走。苍蝇飞到东边,他就向东边一扑;苍蝇飞到西边,他又往西边一扑。捉了很久,依然无法捉到。最后,囚犯感慨地说道:原来我的小囚房不小啊,居然连一只苍蝇都捉不到。

感慨之余,囚犯突然领悟到,人生在世无论称意与否,若能做到心静,则万事皆可释怀,若能做到心静,自己也绝不至于身陷囹圄。其实他早该明白心中有事世间小,心中无事天地宽。

心中平静,内心自然凉快。我们在遭遇问题、困难、挫折时,若能放平心态,以一颗平常心去迎接生活中的所有问题,则世界就会变得无限宽广。

曾闻人言:心灵的困窘,是人生中最可怕的贫穷。一个人,倘若脱离外界的刺激依然能够活得快乐自得,那么,他就能够守住内心的安宁与安详。然而,我们多是普通人,每日穿梭于嘈杂人流之中、置身于喧嚣的环境之下,又有几人能够做到任心清净呢?于是,很多人需要寄托于外界的刺激来感受自己的存在;于是便见得一些人沉溺于声色犬马之中,久久不能自拔;于是又见得一些人自诩为隐者,远避人群以求得安宁。殊不知,故意离开人群便是执著于自我,刻意去追求宁静实际是骚动的根源,如此又怎能达到将自我与他人一同看待、将宁静与喧嚣一起忘却的境界呢?

求得内心的宁静在于心,环境在于其次,否则把自己放进真空罩子里不就真静无菌了吗?其实,这样的环境虽然宁静,假如不能忘却俗世事物,内心仍然是一团繁杂。何况既然使自己和人群隔离,同样表示你内心还存有自己、物我、动静的观念,自然也就无法获得真正的宁静和动静如一的主观思想,从而也就不能真正达到身心俱安宁的境界。

真正的心静之人,对于外界的嘈杂、喧嚣具有极强的免疫功能,他们耳朵根子听东西就像狂风吹过山谷造成巨响,过后却什么也没有留下;他们内心的境界就像月光照映在水中,空空如也不着痕迹。如此一来,世间的一切恩恩怨怨、是是非非,便都宣告消失了,这才是真正的物我两相忘。

佛家所谓的六根清净,不单是指耳不听恶声,也包括心不想恶事,眼、耳、鼻、舌、身、意六者都要不留任何印象才行。而物我两忘是使物我相对关系不复存在,这时绝对境界就自然可以出现。可见想要提高人生境界就必须除去感官的诱惑,要做到六根清净,四大皆空。

当然,以现实状况来看,绝对的境界即人的感官不可能一点不受外物的感染,但要提高自身的修养,加强意志锻炼,控制住自己的种种欲望,排除私心杂念,建立高尚的情操境界却是完全可能的。

那么就让我们从今开始,由己及彼,从心着手,净化灵魂,则我们必会受益匪浅。

更多精彩: http://yfs.bbs5050.com/

点我:

相关文章

夫妻冷战后如何情感挽回对方

夫妻冷战后如何情感挽回对方

一、了解自己其实夫妻双方在冷战过程中,未必会觉得自己比你好过多少,只有更加深入的而了解自己,这样才不会被对方伤害,毕竟如果一方挑起了你的伤害,那么也只是因为你内心中是很在意这个事情的,如果说你比较了...

农历七月十三,恭迎大势至菩萨圣诞!

农历七月十三,恭迎大势至菩萨圣诞!

势至菩萨德无疆 辅弼弥陀作慈航救苦直同观自在 导西不异普贤王修因遍用根尘识 证果俱获圆通常摄念佛人归净土 此恩永劫莫能忘更多精彩: http://yfs.bbs5050.com/...

一念淫心祸无央 堕阿鼻地狱

一念淫心祸无央 堕阿鼻地狱

典故摘自:《出曜经˙卷四》一日,邻近舍卫城的村落中,发生了一件不幸的事。有位妇人抱着孩子、拿着水瓶,准备到井边打水。当时离井不远处,正坐着一位容貌正直的须眉在操琴自娱。妇人听到美妙的琴音,又看到须眉...

你在娑婆世界打滚得愈久,你要出去就愈困难!

你在娑婆世界打滚得愈久,你要出去就愈困难!

有了信心以后要发愿,净土的愿是二个:第一个厌离娑婆,第二个欣求极乐:我们相信佛法以后,我们就相信有来生的观念,相信生命是无止尽的水流。更多精彩: http://yfs.bbs5050.com/...

佛教的“六和敬”是指什么?

佛教的“六和敬”是指什么?

佛陀住世时,领导的僧团有比丘、比丘尼、沙弥、沙弥尼、式叉摩那、优婆塞、优婆夷等七众弟子,以佛陀身旁的常随众而言,就有千二百五十人之多。如此庞大的僧团,佛陀如何统理,使其和乐清净,发挥住持正法,度化众...

佛教故事:布衣百姓:有头脑的女人

佛教故事:布衣百姓:有头脑的女人

有头脑的女人一个金发美女走入纽约的一间银行并以她又大又蓝的眼睛看着贷款人员跟他说,她将要去欧洲洽公两个星期,并要向银行借5000元。贷款人员无法相信她竟笑的如此快乐,但旋即回到现实,并说银行需要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