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故事:孝的故事:七旬老汉照顾百岁母亲数十年如一日

七旬老汉

105岁老人连细妹爱跑爱跳,虽年过百岁,依然身体健朗,这与一直照顾她生活起居的儿子郑裕瑞分不开。现年73岁的郑裕瑞,三十多年来一直和母亲生活在一块,无微不至地关怀着老母亲。

揣摩耳聋母亲心思

随着年龄的增长,连老的听力下降很严重,不像过去那么喜欢和子女们交流。平常没事的时候,郑裕瑞就常和她聊天,渐渐地学会了如何揣摩母亲的心思,母亲任何一个细微的动作,他都有办法揣摩出她需要什么。

如果看到老人吃饭时哪盘菜没动过,那下顿保证就会出现一道新的菜肴,郑裕瑞总想方设法地变换不同的菜色,促进老人的食欲。老人特别喜欢吃肉,为了让母亲能够嚼得动,咬得烂,他每天炖肉都要花上两三个小时,保证桌上每天都有一大盘肉。心细的他担心母亲吃太多肉不易消化,还经常买来山楂片帮助母亲促进消化。母亲闷闷不乐的时候,他掏空心思逗母亲开心。毕竟现在自己也是个老头了,她需要什么,要从哪方面照顾,现在我都能知道。

常陪母亲跑步锻炼

老人有个爱运动的好习惯,每天都会出去晨练。郑裕瑞不放心她一个人出去,就常陪着她一块去锻炼。

郑裕瑞说,现在他们年纪也大了,正好借着这个机会一起跑跑步,有时候一家人还经常比赛看谁跑得快,从村头跑到村尾,村里人也常常为他们喝彩助威。有时候四五岁大的小重孙也和百岁的祖母一起跑步,一起练操。

请假一月照顾母亲

十年前,连细妹的右脚严重溃烂,深可见骨。为方便照顾母亲,郑裕瑞就把母亲接到自己的住处,并特地向单位请了一个月的假。因当时很多医院看老人年纪太大都不敢动手术,他就每天帮老人清理伤口,熬汤换药。老人行动不方便,他们就把痰盂端到房间,端屎倒尿,不厌其烦。老人身体有所好转后,才回到单位上班,与爱人轮流照顾老人。在他们的悉心照顾下,老人很快得到了康复,且没留下任何后遗症,至今腿脚仍非常灵活,在家里上下楼梯一点都不成问题。

今年8月份,为让母亲住得舒服,郑裕瑞连同母亲一起搬回了老家。他的姐姐每天都会来陪母亲解闷。郑裕瑞说,母亲守寡近70年,帮别人种田以谋取生计,含辛茹苦地把他们姐弟俩拉扯大。如今自然要尽自己的孝心,让老人在有生之年,享受更多的快乐。

更多精彩: http://yfs.bbs5050.com/

点我:

相关文章

达真堪布:应该执着善法吗?

达真堪布:应该执着善法吗?

达真堪布:应该执着善法吗? 问:应该执着善法吗?达真堪布解答:刚开始你执着善法,精进学法修法去对治恶,这是个过程,也是必要的。这叫以毒攻毒。若是一开始就什么都不执着,谁也做不到。小乘、大乘,显宗、密...

星云法师:如何正心诚意

星云法师:如何正心诚意

人与人相处,总希望留给别人好的印象,让别人觉得我们有道德,肯和我们来往,所以“正心诚意”很要紧。如何正心诚意呢? 一、对世间要救苦救难:人活在世间,难免有一些灾难,当别人遭遇不幸的时候,我们要及时伸...

净土法门法语:生病的根本原因和因果

净土法门法语:生病的根本原因和因果

1有一些同修常来问我:法师,我的家庭有问题、身体有问题,不健康,怎么办?有没有办法?有,有办法。2你今天种种不如意、种种不自在,什么原因?你自己的业力变现的。这种种境界是你自己变的,皆是唯心所造,自...

悟光法师:学习佛法要靠悟 解析不同层次的悟

悟光法师:学习佛法要靠悟 解析不同层次的悟

学习佛法需要靠悟。没有悟,很难深入真正的佛法。因为,佛陀、菩萨讲的,都是一种境界,表面看似是语言,实际是内心的一种境界、内心的一种感受。他用语言、文字来表达、书写,但实际是内心里的一种感受,是立体的...

佛教史:第二课、经典的结集

佛教史:第二课、经典的结集

第二课经典的结集佛陀一代教说,透过集众会诵的方式,经大众审定认可后,有系统的编辑成书,垂为典则,称之为「结集」。依佛陀的遗教,佛涅槃后,当以戒为师,以法为依止,故佛陀一代教法的传续,所谓三藏结集,乃...

    学佛的人不观察自己的心,不是学佛。每天要增加观察自己的心多一点。有些居士,刚皈依的时候,念佛、做功课、放生、转绕佛塔都非常好,非常用功,随着时间的推移,慢慢的功课减少了,再过一年、两年,就什么功课也不念了,只是在放生的时候,随喜一点点的钱,某个HF来的时候,去接个法,去供养一下……

 

    真正学佛的人不是这样的。放生随喜的时候,你是否观察过自己的心呢?是发自内心的随喜,希望这些众生早日解脱、早日成佛?还是希望自己身体好?希望自己有福报?哪个比重更大一些呢?很多人学佛,最初的目的不是为了成就,更没想过要成佛,有的是因为自己很痛苦;有的是因为自己的公司垮掉了;有的是因为夫妻吵架;有的是身体不好,想治病;很少有人是因为感到人生无常,怕死而学佛。由于目的不同,真正学习佛法并将佛法运用在生活、工作中的人少之又少。很多人对学佛的意义到底有多大,没有意识到。学佛就像抓金子,不是可有可无的,真的入门了,抓住的就是金子。

 

     佛经中有个公案说:往昔有父子二人,共同拥有一个如意宝。一天,父子二人到一个地方去,路途中父亲累了,想睡一会儿,临睡前对儿子说“你将如意宝收藏好,在我睡着以后,千万不要将如意宝给任何人。”父亲很快就睡着了。这时果然来了几个小偷问这小孩要如意宝,孩子说“父亲说了,如意宝不能给任何人。”小偷们于是拿了一些糖果给他,并说:“这个如意宝对你没有什么用,糖果却可以马上吃,不如我们交换吧。”小孩终于把如意宝交了出去。父亲醒来,听说儿子因为几个糖果已经把如意宝舍弃了,心里非常伤心与失望。


    学佛也是如此,如果把最重要的“修心”舍弃了,虽然得到了一些微利,也没有多大利益。对于功课,不要是一种无所谓的态度。应该“认真”对待,还应抱着一个长期学佛的决心。世间任何一个大学生要毕业的话,也是要经过小学、初中、高中、大学,16年的时间才能完成。那么,要想真正领悟佛法里那些精深的含义,也自非一朝一夕就能实现。


    我们从无始以来,能获得人身,能抓住这不可思议的学佛机会,能有学佛的条件,真的是不容易的,不要轻易放弃。学佛、修心应该像山中的小溪水,长年不断的流。而不应该像开关水龙头一样,用的时候打开,不用的时候关上。这样断断续续,对我们来说,没有什么益处。要时时刻刻去观察自己的心。

也不能为了眼前的一点点利益,或一点点的烦恼就放弃学佛,就像上面的那个小孩子一样。到最后,你面临死亡感到痛苦、伤心的时候没有人能救你。


    以前,我只是告诉别人,今天你皈依,学佛可以慢慢来。现在想想,这样不太对的,皈依虽然对他们的今生来世,有很大的利益,但如果不抓紧时间学佛,来世何时再得到这样宝贵的人身和学佛的机会,谁也不知道。所以应该抓紧时间,快一点学佛,早日成佛。每个人的生命是无法自己掌握的,我们不知道生命的过程,什么时候生,不由我们决定,什么时候死,我们也不清楚。所以一定要把握住眼下的时间,把握住学佛的机会,用心去学。

    学佛的最根本的目的是“修心”,心的本性控制得好,本质就好,外面的伤口也就没什么了。

    “修心”有多重要呢?学佛就像一棵树,而“修心”则是树根,树根是好的,树干、树叶坏了,没关系,缘分到的时候,还有重新长出来的机会。但如果树根烂了,那这棵树就算暂时拥有挺拔、粗大的树干,有茂盛的树叶也只是表面的,没有什么用处了,因为它的“根本”坏了。只有学佛才能保护自己的心,不要受外面的干扰。现在很多年轻人皈依后,不懂得如何学佛,嘴巴里乱说,不珍惜佛法,这样真的不好。每个人应该时刻观察、保护自己的心,无论发生什么事情,遇到自己害怕的、痛苦的事情、病痛、烦恼,这些时候都要忆念佛所教给我们的修行办法。怎样才是修心呢?还是那句话,时刻要观察自己的心。比如说,生气、生病,这样的事情一旦出现的时候,你第一个反应是什么呢?你一定会使用世间法去解决这个事情,你生气的话,会说是别人不对,才惹你生气,你生病的时候,你会说是天气冷了、食物不干净……你才生病;说这些的时候,你的心是怎么样的呢?再比如,很多人都有人生中自己感觉是最痛苦的事情,也有最可怜的时刻。自己的父母去世了、自己最心爱的人离开了,自己最喜爱的玩具丢失了。当时你可能非常的伤心、绝望、痛苦、烦恼……现在呢?这些都随着时间而过去了,就像风吹一样过去了。能留下什么呢?当时的那些痛苦和烦恼,现在回想起来有什么意义吗?


     有位修行人曾经说过:“每天观察自己的心多一点,就是学佛”。不要去说别人的事情、不要看别人的过失,自己每天多观察自己的心,才是最根本的。佛陀在《摄正法经》中说:“所谓的佛法,就是调伏自相续。”如果能调伏自相续,那就得到了佛法的真谛。

学佛的人不观察自己的心,不是学佛

    学佛的人不观察自己的心,不是学佛。每天要增加观察自己的心多一点。有些居士,刚皈依的时候,念佛、做功课、放生、转绕佛塔都非常好,非常用功,随着时间的推移,慢慢的功课减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