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上感应篇浅释:为官十一种恶(五)

为官第十恶:知过不改,知善不为,自罪引他。

知过不改,就是已经认识到自己身口意的错误,但并不试图去改正;知善不为,就是已经知道怎样做是善,但并不去实行;自罪引他,就是自己造下的罪业,事发之后,诬陷为他人所为。

一个人之所以“知过不改,知善不为,自罪引他”,完全是由于内在没有惭愧心所致。《成唯识论》中说:“惭者,依自法力,崇重贤善,羞耻过恶为性;愧者,依世间力,轻拒暴恶,羞耻过恶为性。”也就是说,所谓惭,是指由于自己内心崇敬与尊重贤善,对自己犯下的过恶感到羞耻;所谓愧,是指由于害怕被他人知道,对自己所犯下的过恶感到羞耻。《瑜伽师地论》中说,菩萨心生惭愧的境有四种:第一,对于该做的善却没有去做,也即知善不为;第二,对于不该做的恶,却去做了;第三,掩盖已经造下的恶,比如自罪引他;第四,对自己的恶行随逐不舍,也即知过不改。

没有惭愧心的人,实际上对断恶行善已经失去了兴趣,内心没有任何希求。正因为这样,所以已经变得无可救药。《二规教言论》中说:“若于众多士夫中,遍身沾染不净物,裸体行走非为耻,然此无愧真羞耻。不净以水可洗净,裸体著衣可严饰,无愧沐浴不得净,著上妙衣亦不美。”意思是说,若有人在大众之中,身上沾染粪便等不净物,裸体而行走,这样的事情还不算真正的羞耻,而对断恶行善没有任何希求心的无惭无愧才是真正的羞耻,因为身体之上纵然有不净物,只要用水洗一下就可以变得干净了,裸体之人只要穿上好看的衣服照样变得庄严起来,而没有惭愧心的人,即便沐浴,内心也不干净,穿上妙衣也不庄严。

在一部佛经中,文殊菩萨曾经问佛说:“少年造孽,到老修行,可以成佛吗?”佛说:“苦海无边,回头是岸。”圆悟禅师说:“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所以,一个人知过能改,他的德行就会日新月异,这样的人就是君子之人;而小人对于自己的过恶则会隐藏、粉饰、推在别人头上,因而恶一直会伴随着这样的人。以下是两则知过能改的公案:

宋朝的司马温公,在五岁时,想把一个胡桃的皮剥掉,但是不能成功。婢女就将胡桃泡在热水之中,等到胡桃皮松软下来,很容易就剥下来了。这个婢女的哥哥刚好从外面来,问司马温公:“谁想出这个好主意,把胡桃皮剥下来的?”司马温公说:“是我自己!”他的父亲听到了,很严厉地斥责他说:“你这小孩,岁数还这么小,竟然会说谎!”司马温公当时内心生起了大惭愧心,一生都小心翼翼,不敢说谎。

宋朝有个人叫徐节,字孝积,初次参见安定先生,身体做得不端正,脸上表情很随便,安定先生厉声对他说:“身体要坐端正了,面容不可随便!”徐节当时惭愧地说:“身体正直,面容端正,心怎能不正直呢?”自此之后,从来没有让自心不正直过。如果有人问他修身立德之要,他就在纸上写两个大大的“正直”送给此人。

老子说:“九层之台,始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这是说“积小成大,聚少成多”的道理。善其实也是如此,不断地积累善行,自心就会得到净化,所以善贵乎积。知道什么是善,立即就行动起来,义无反顾地去做。这样,每天改掉一个过失,就消一分罪业,每天行一件善事,就会增上一分福德。若知善不为,实际上是很愚蠢的事情。以下是两则知善不为而感受恶报的公案。

周朝的齐桓公有一次路过当时郭氏家族衰亡之后留下的废墟,问身边的一个老人:“郭氏因为什么而灭亡?”老人回答他说:“郭氏因为喜欢善、厌恶恶而灭亡!”齐桓公奇怪地问:“喜欢善,厌恶恶,怎么会灭亡呢?”老人回答说:“喜欢善,却不去实行;厌恶恶,却不能去断除——这就是郭氏灭亡的原因!”

过去有个叫唐苏成的人,性情顽劣,生平没有做过一件善事,见到书中教诫人们积德行善的嘉言懿行,就说这些话语与故事都是骗人的。见到他人勤修善事时,就讥笑此人狡猾造作、沽名钓誉。长大之后,身体竟然渐渐缩小,用两手趴在地上与双脚一起行走,与狗同吃同睡。这样过了几年就死去了。

以下是一则自罪引他的公案:赵业,在贾奕杀一条牛时曾在旁边观看。贾奕死掉之后,阴间审问他这条杀牛的罪状,贾奕推卸责任地说,不是他一人干的,是赵业唆使他并与他一起干的。于是阎王命令将赵业拘捕到阴间来核对,赵业竟然说不出话来。忽然之间,在他们面前出现一面圆圆的镜子,直径有一丈多,悬在空中。他们在这面镜子中清清楚楚地看到贾奕当时用刀杀牛的场景,而赵业躲在门后,内心有不忍的样子。到了这时,贾奕不得不全部认罪,而赵业则被送还阳间。佛经中说,人在死亡时,一生所做的善恶事,会一时俱现,不会有丝毫差错;善事则会带来喜悦,恶事则会造成痛苦与后悔。所以,在自心这个明镜之前,自己所作的恶业根本无法推在别人头上,自己所作的善业别人也抢不走。总之,无论如何,应当下定决心断恶行善。

为官第十一恶:壅塞方术,讪谤圣贤,侵凌道德。

方术,是指如医药、播种、养殖、制造等各行各业的工巧技艺;壅塞,即阻塞,使不得流行;壅塞方术,即阻碍对世间有益的方术流行。讪,是指侮辱;谤,是指诽谤;讪谤圣贤,是指对圣贤及其所说的道理,进行侮辱与诽谤。侵,侵犯之意;凌,欺凌之意;侵凌道德,是指侵犯与欺凌有道德的人。

依靠方术技艺等,世人可以获得暂时的安乐;依靠圣贤所传授的道理,人们可以获得究竟的安乐;依靠有道德的人住世,人们可以学他们的样子,修身立德,获得暂时与究竟的安乐。现在对世间人所依赖的这三个安乐因进行阻碍与摧毁,其恶甚大,因为他们摧毁的不是一个人两个人的安乐,而是整个世间人安乐的所依。

明朝的李卓吾,喜欢诽谤圣贤,曾经创作“二人语”来讥笑儒家圣贤,原文是这样的:“甲: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乙:然自羲皇而下,尽燃烛而行耶!”这样从孔子诽谤到孟子,最后到程朱子,对儒家圣贤一一都加以诽谤。后来,李卓吾因为犯法死于狱中。

高之绶,自以为高明,性情桀骜不驯,不信佛法,并对佛法诋毁备至。曾经用《法华经》来糊墙壁。有人送他一尊玉佛,他说:“这可以制作手镯”,于是让工匠锯开,做了十枚手镯。后来,高之绶因目空一切,嘲笑朝廷政令,皇帝命令刑部审问他,将其腰斩于市。

国清禅师曾在某地云游说法,一官员向来不信佛,居然将国清禅师捆绑起来打了二十杖。当晚,该官员在梦中见到他的亡父,哭泣着对他发火:“你怎敢侮辱禅师,阎王打了我二十铁鞭,还削掉了你的官职。”不久,该官员果然被罢官。

过去有个叫于崇德的人,二十岁时进入学校学习。性格邪僻,凡是周围读书人中有道德而被人们所尊崇的人,他一定去当面挑战,肆意凌辱诋毁。一夜忽然见到一神灵对他说:“你想着各种办法侵凌有道德的人,所以我来去掉你的智慧。”说完,用刀一砍,于崇德昏迷倒地,后来渐渐苏醒,醒来后竟然变成了白痴,几年后就去世了。

摘自《太上感应篇浅释》(明如居士著)

更多精彩: http://yfs.bbs5050.com/

点我:

相关文章

大师教你想挽回但是挽回不了前男友该怎么办

大师教你想挽回但是挽回不了前男友该怎么办

和自己的前男友分手后应该怎么挽回对方?是自己自暴自弃的颓废度日,还是不断的讨好对方卑微祈求。这样最后的结果只会演变成纠缠对方。怎么才能够正确的挽回自己的前男友?一起来看看想挽回但是挽回不了前男友该怎...

分手后如何挽回?挽回前任的方法

分手后如何挽回?挽回前任的方法

和她在一起三年,是我提出的分手,也是觉得太累才分的。当时把所有的联系方式都删除了。她给我发过几个短信,也打过电话,我没接。这么做 是怕自己一心软,再来一遭。其实我当时蛮想听她说:对不起以前没有顾及你...

猴年365天药师禅文化传播年(连载067)“法施”分享

猴年365天药师禅文化传播年(连载067)“法施”分享

药师坛城(世界)文化集团传播有限公司主办北京药师坛城国际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协办 今天和大家说说一些学佛者,常有用“金”或刺血写经,而作虔诚的供养。 其实供养经典,就使学佛的人生尊敬心,难得想,从此...

香港的“绿色星期一”——舌尖上的素食

香港的“绿色星期一”——舌尖上的素食

近年来,身边多了很多朋友希望食得健康点,清淡点,因而茹素。北美(Northern America)的素食者(vegan)在1977年设定每年10月1日为世界素食日(World Vegetarian...

文殊菩萨的真实身份

文殊菩萨的真实身份

见者顶礼膜拜,功德无量文殊菩萨乃是:过去-平等国土的龙种上如来现在-常喜国土的欢喜藏摩尼宝积如来未来-随愿积集清净圆满国土的普见如来 佛说首楞严三昧经卷下云:过去久远无量无边不可思议阿僧祇劫。尔时有...

楞严咒精勤持诵,生意红火

楞严咒精勤持诵,生意红火

大家都叫他李师兄,以前既辛苦,又挣不到钱。那年李师兄开始学佛,同时也修学楞严咒,一天背十多遍,几年过去,从不间断。有一次,李师兄回老家重庆过年。过年后回来,对老师说:老师,我回去二次没来上课,今天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