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魔的无上妙诀
魔教教主: ……如果哪位博士生交出陈博士这种样的帖子当作业,立即罚抄《金刚经》一百遍,再革出师门,削去顶上方帽,打入大一好好补补基础课。(编按:系对一篇关于署名某博士的外道人士污蔑佛教的贴子的评论。) zf: “教主”真慈悲,对这样不争气且诽谤佛法的“博士”还要“罚”抄《金刚经》一百遍,用心良苦! 抄此无上经典,名为惩罚,实乃喂药:为其将来走向解脱埋下种子。 “教主”行于魔界,实为真实利益魔子魔女,想来一定与魔界行不污菩萨同门。 聋猫: 请各位帮忙。近来念佛总有魔障,不知道如何破解。 zf: 降魔的无上妙诀 猫兄,这几句“口诀”被天台宗祖师视为降魔的无上妙诀: 魔界如即是佛界如(zf注:“如”即真如。) 魔界如佛界如不二不别 我等不离是如 魔界相即是佛界相 魔界法佛界法不二不别 我等于此法相不出不过(zf注:“此法相”指魔界法、魔界相。) 魔界无有定法可示 佛界亦无定法可示 魔界佛界不二不别 上述口诀亦是入“不二法门”之妙诀。只不过此口诀要用得起来,必须对“如”和“如的不二不别”有真切体验。 无论如何,将此口诀放在心中,将来总会有大用。 以此因缘,将此无上妙诀奉献坛上诸兄。 口诀之出处──《佛说首楞严三昧经》 海印: 妙诀!另一个问题,修显教者,若持咒语、口诀或助念超度类事,是否应以心持为要,而依据具体情况不必过分执著形式呢?这样效果如何?比如上述口诀,若能明白其义,融于心念之中,在遇到魔相时,因明白道理而不动摇,是否可以算受持口诀呢? zf: 形式是为目的服务的,执著形式,本末倒置。 形式的起源可能是因为众人协作,若众人一起行事,没个规矩恐怕也不行。但根本上,修行之事在意不在形。 将《首楞严经》中的开示冠以“降魔口诀”,乃在下哗众取宠之举。 但实际上,佛经中的开示哪一句不是实修的“口诀”?《金刚经》《心经》是修持般若波罗密多的口诀,《普贤行愿品》是修习普贤行的口诀。 若将上述口诀,明白其义、融于心中、遇魔相时、心不动摇,这样还不算受持口诀的话,我真想像不出真正受持口诀应该是什么样子! 智行: 在下手头有个共修课本就有这句话,麻烦的是,诵的人大多惊讶不知其中所云,解释起来很费力,呵呵。 zf: 天台智者大师的相关开示 释禅波罗蜜次第法门 隋天台智者大师说 三明破魔法者。当用三法除却魔罪。一者了知所见闻觉知皆无所有。不受不着。亦不忧戚。亦不分别。彼即不现。二者但反观能见闻觉知之心。不见生处。何所恼乱。如是观时。不受不分别。便自谢灭。三者若作此观。不即去者。但当正念。勿生惧想。不着躯命。正心不动知魔界如即是佛界如。魔界如佛界如一如无二如。于魔界无所舍。于佛界无所取。即佛法现前。魔自退散。既不见去来。亦不忧喜。尔时岂为魔所恼。复次亦未曾见有人坐中。见魔作虎来剩食此人。骨肉狼藉。正是怖人。令心惊畏耳。都无实事。当知虚诳。如是知已。心不惊怖。复作是念。设令是实。我今身命为道故死。何足可惧。今我此身随汝分别。心如金刚。不可回转。如是或一月二月。乃至经年不去。亦当端心正念坚固莫怀忧惧。当诵大乘方等诸治魔咒。默念诵之。存心三宝。若出禅定。亦当诵咒自防忏悔惭悚。及诵波罗提木叉戒。邪不干正。久久自灭。事理除魔。其法众多。非可备说。行者善须识之。方便除灭故。初心行人。欲学坐时。必须亲近善知识者。为有如此等难。是魔入人心时。能令行人证诸禅定三昧智慧神通陀罗尼。何况不能作此小小境界。若欲知之。诸大乘经。及九十六种道经中。亦少分分别。今略说此。为令行者深知此意。则不妄受诸境。取要言之。若欲遣邪归正。当观诸法实相。是故摩诃衍论云。除诸法实相。其余一切皆是魔事。 释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觉意三昧 隋天台智者大师说 首楞严经云。魔界如即是佛界如。魔界如佛界如。一如无二。如是故不出魔界而得佛界。当知观空即度他化天子魔。菩萨行三空正观。即时不复恐怖四魔。亦不得四魔而能度四魔。故释论云。除诸法实相。其余一切皆名魔事。若能善修实相即无魔事。是故行者善观此意修行三昧。终无魔事。若离此观分别忆想必定堕魔网中。故释论云。若分别忆想即是魔罗网。不动不分别是则名法印。复次行者能善修如上三观。破一切法心无所著。虽知众生空相而常念大悲。不舍一切众生。学诸波罗蜜起十力。观察法界种种法门。长养一切诸善功德。 savelife: 请教您是如何体会和实践“我等于此法相不出不过”的?并请您谈谈您引用的这个口诀和菩提心的关系。 zf: 琉璃兄、Save兄请进,“口诀”最初出自一群魔女之口,未读过《佛说首楞严三昧经》的同修闻此可能吓一跳。当然这些魔女已被佛菩萨度化,生起无上菩提心,虽现魔女身,实为菩萨。 通常行人对魔界和佛界的态度是破除魔界去证取佛界。此时若无正见,容易堕在有魔界这一实法可破,有佛界这一实法可取的邪见之中。“口诀”之中明示:“魔界无有定法可示,佛界亦无定法可示”,由此去除行人的“得失”见。
进一步,“魔界如即是佛界如,魔界如佛界如不二不别”,正因为真如的这种不可分别性,法界之实相恰恰是“魔界相即是佛界相,魔界法佛界法不二不别”。正因为魔界佛界不二不别这一属性,修行之时如果魔界现前,行者完全不须破除魔界之法相(“我等于此法相不出不过”之意),而应用心体会魔界佛界的不二性,于魔界上现见佛界。 如何于魔界上现见佛界?修净土者当深信,弥陀之名号具足如来之万德,因此如来名号即是佛界;持咒者应知,如来真言即是如来即是佛界。法界实相之中,魔界必与佛界同在,因此见魔界的当下即是闻佛名号闻佛真言,即是亲见如来之三十二相。 认识到魔界佛界之完全平等性后,菩萨唯愿心中佛界常显、魔界常隐。佛界常显方能利益无量众生故──这就是菩提心。 在下上述见解多是纸上谈兵。点滴心得愿与诸兄分享,不当之处敬请指正。 翁阿轰: 用心体会魔界佛界的不二性,于魔界上现见佛界!学生对这句的理解是:佛、魔都是为度生而做的方便说,其实都是假名。有比量的方便是进入无比量的实相的阶梯,去除佛魔对立,认知不二才是驱除魔境的根本。所以,有佛有魔的时候就是魔境!而魔境即与佛境不二,那就没啥可驱除的。没啥屁事啦!……却不无。还要“菩萨唯愿心中佛界常显、魔界常隐。”是为慈悲。明了真如不二后,还要有所谓“慈眼视众生”,才不离慈悲本怀。 zf: 体性平等,利用不同。空慧若不为无上菩提而修,不名般若波罗密多。而菩萨成就菩提的目的是利益众生。莫忘普贤行愿品中之“诸佛如来以大悲心而为体故”。 zf: 翁兄,将“降魔口诀”改动一字,成为…… 三界如即是佛界如 三界如佛界如不二不别 我等不离是如 三界相即是佛界相 三界法佛界法不二不别 我等于此法相不出不过 三界无有定法可示 佛界亦无定法可示 三界佛界不二不别 依在下浅见,维摩诘居士即是实践上述“口诀”的典范。 古慈: 因拜读谈先生文-后学近来也在再度读此经,后学感觉-问疾品──启发很大。 zf: 请进,《首楞严三昧经》中有一位菩萨叫“魔界行不污”,此菩萨的行相与维摩诘有类似之处。藏地宁玛派将维摩诘称为大圆满祖师,汉地禅宗把维摩诘视为禅师典范,可见禅宗与大圆满确有甚深因缘。 附录一: 《首楞严三昧经》相关章节选录 后秦龟兹国三藏鸠摩罗什译 尔时会中有一菩萨名魔界行不污。白佛言。唯然世尊。我今当现于魔界中。以自在神力令魔得住首楞严三昧。佛言随意。时魔界行不污菩萨。即于会中忽然不现。现于魔宫语恶魔言。汝宁不闻佛说首楞严三昧。无量众生皆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出汝境界。亦皆当复度脱余人出汝境界。魔即报言。我闻佛说首楞严三昧名字。以被五缚不能得往。所谓两手两足及头。又问恶魔。谁系汝者。魔即答言。我适发心欲往坏乱听受首楞严三昧者。即被五缚。我适复念。诸佛菩萨有大威德难可坏乱。我若往者或当自坏。不如自住于此宫殿。作是念已。即于五缚而得解脱。菩萨答言。如是一切凡夫忆想分别。颠倒取相是故有缚。动念戏论是故有缚。见闻觉知是故有缚。此中实无缚者解者。所以者何。诸法无缚本解脱故。诸法无解本无缚故。常解脱相无有愚痴。如来以此法门说法。若有众生得知此义。欲求解脱勤心精进。则于诸缚而得解脱。时魔众中七百天女。以天香华末香涂香及诸璎珞。散魔界行不污菩萨。而作是言。我当何时于魔境界而得解脱。菩萨报言。汝等若能不坏魔缚。则得解脱。云何名为魔缚。谓六十二见。若人不坏此诸见者。即于魔缚而得解脱。天女复言。云何名为不坏诸见而得解脱。答言。诸见本无所从来去无所至。若知诸见无去来相。即于魔缚而得解脱。诸见非有非无。若不分别有无。即于魔缚而得解脱。若无所见是为正见。如是正见无正无邪。若法无正无邪。无作无受。即于魔缚而得解脱。是诸见者。非内非外亦非中间。如是诸见亦复不念则于魔缚而得解脱。七百天女。闻说此法即得顺忍。而作是言。我等亦当于魔界中行无所污。度脱一切魔所缚者。尔时魔界行不污菩萨。语恶魔言。汝诸眷属已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汝作何等。恶魔答言。我被五缚不知所作。菩萨答言。汝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当从此缚而得解脱。时诸天女慈愍魔故。皆作是言。可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勿于安隐生怖畏想。勿于乐中而生苦想。勿于解脱而生缚想。尔时恶魔生谄曲心。而作是言。若汝舍离菩提心者。我当发心。时诸天女以方便力。而谓魔言。我等皆已舍离此心。汝便可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若一菩萨发菩提心。一切菩萨亦同是心。所以者何。心无差别。于诸众生心皆平等。尔时恶魔。谓魔界行不污菩萨言。我今当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以是善根令我缚解。说此言已。即自见身从缚得解。时魔界行不污菩萨。以神通力放大光明。现净妙身照于魔宫。魔自见身无有威光犹如墨聚。时魔众中二百天女深着淫欲。见此菩萨身色端正起染爱心。各作是言。是人若能与我从事。我等皆当随顺其教。时此菩萨知诸天女宿缘应度即时化作二百天子。色貌端严如身无异。又作二百宝交露台胜魔宫观。是诸天女皆自见身在此宝台。各各自谓。与此菩萨共相娱乐。所愿得满淫欲意息。皆生深心爱敬菩萨。菩萨即时随其所应而为说法。皆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时魔界行不污菩萨。谓恶魔言。汝可诣佛。魔作是念。我缚已解。当诣佛所坏乱说法。尔时恶魔眷属围绕行诣佛所白言。世尊。勿复说是首楞严三昧。所以者何。说是三昧。我身即时被五系缚。唯愿如来更说余事。时坚意菩萨。谓恶魔言。谁解汝缚。答言。魔界行不污菩萨。解我系缚。汝许何事而得解缚。魔言。我许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尔时佛告坚意菩萨。今是恶魔。为解缚故发菩提心非清净意。如是坚意。我灭度后后五百岁多有比丘。为利养故发菩提心非清净意。坚意。汝观首楞严三昧势力佛法威神。是诸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以轻戏心贪利养心随逐他心。闻是三昧而发菩提心。我皆知此心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得作因缘。何况闻是首楞严三昧。能以净心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当知此人于佛法中已得毕定。坚意菩萨白佛言。世尊。今此恶魔闻说首楞严三昧。为解缚故发菩提心。亦得具足佛法因缘耶。佛言。如汝所说。恶魔以是三昧福德因缘及发菩提心因缘故。于未来世。得舍一切魔事魔行魔谄曲心魔衰恼事。从今已后。渐渐当得首楞严三昧力。成就佛道。坚意菩萨。谓恶魔言。如来今已与汝授记。魔言。善男子。我今不以清净心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如来何故与我授记。如佛言曰。从心有业从业有报。我自无心求菩提道。如来何故与我授记。时佛欲断众会疑故。告坚意言。菩萨授记凡有四种。何谓为四。有未发心而与授记。有适发心而与授记。有密授记。有得无生法忍现前授记。是谓为四。唯有如来能知此事。一切声闻辟支佛所不能知。坚意。云何名为有未发心而与授记。或有众生往来五道。若在地狱若在畜生若在饿鬼。若在天上若在人间。诸根猛利好乐大法。佛知是人过此若干百千万亿阿僧祇劫。当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又于若干百千万亿阿僧祇劫。行菩萨道。供养若干百千万亿那由他佛。教化若干百千万亿无量众生。令住菩提。又过若干百千万亿阿僧祇劫。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号字如是。国土如是。声闻众数寿命如是。灭后法住岁数如是。佛告坚意。如来悉能了知此事复过于是。是名未发心而与授记。 附录二: 新角度看维摩诘 无畏金刚(Dorje Jigdral,谈锡永)在《印度密乘源流考略》一文中认为,维摩诘乃大圆满法的人间祖师。现将该文中的部分内容摘录如下。 印度密乘源流考略 节选 谈锡永 在密乘起源这问题上,格鲁派的说法有点含糊,宗喀巴大士的《密咒道次第广论》,其弟子克主杰的《密宗道次第论》都不对这问题有具体意见。 至于《时轮续》,则谓系于释尊成道后第一年之三月十四日,释尊现比丘身说《般若十万颂》,又于南印现身说《时轮续》,其后,此续传于金刚手化身之月贤王(Suchandra),有一万二千颂。月贤是北印香拔拉的国王。 但宁玛派的说法则与此不同。在此应知,宁玛派的说法,应该即是印度诸师的传统说法,如敦珠宁波车的《宁玛派教法史》说,密续的来源有三: 第一,为普贤王如来在色究竟天,示现为金刚持相,为五方佛及其眷属所说。 第二,其后,文殊师利菩萨化身为金刚锐(Tiksnavajra),向天人说密法;观自在菩萨化现为甘露药王(Amrtabhaisajya),向龙王说密法;金刚手化现为愤怒尊身,向药叉众说密法。 此外,关于大圆满法系,则以诸佛加持力,由金刚萨埵(即金刚心)传于帝释天王子最胜心。 第三,佛灭度后二十八年,天、龙、药叉、罗刹、人等五大持明,将密法向人间传播。关于此五持明之名,汉文译文如下(《西藏古代佛教史》,刘锐之译):天之持明渣鼎初忠、龙王持明王左波、药叉持明星箭面、罗刹持明罗爵他丁,与人之持明赖渣啤……。 然而这五个名字的翻译,实际上有问题,近年来敦珠宁波车的《宁玛派教法史》已有英译本,对比英译,此五大持明实际该是:天人持明耶舍持护天(Yasvi Varapala)、龙族持明现毒龙王(Taksaka)、药叉持明焰口药叉(Ulkamukha)、罗刹持明黑齿罗刹母(Matyaupayika)、人持明离车族维摩诘(Vimalakirti,The Licchvi)。 如此翻译这些名字,才能够跟佛经中原有的译名对得上,如若不然,便很容易认为这五大持明在佛经中不见经传。也许正因为这层关系,所以该书的汉译本出版已近二十年,却未见有学者提及宁玛派的说法,这也很难怪,名字太陌生,学者便不加重视,而且会认为无可稽考。 说维摩诘是传播密法的人持明,除了敦珠宁波车之外,其他宁玛派学者的英文著述亦有提到(如《Buddha Mind》,Tulku Thondup Rinpoche著,Snowlion出版),因此这说法就特别值得注意。而且《维摩诘经》在西藏并不流行,因此提出维摩诘为密续持明,不应该是西藏诸师的创见,相信必为印度密乘的旧说,随密法一同进入西藏。宁玛派一向保存旧说,如今便成为独家的说法。 至于维摩诘的行持,经说: [虽为白衣],奉持沙门清净律行。 [虽处家居],不著三界。 [示有妻子],常修梵行。 …… [入诸淫舍],示欲之过。 [入诸酒肆],能立其志。 我们故意将部分经文用方括号括起来,如果将这些文字联系起来,那么,维摩诘所示现的行相,便是有妻子、服宝饰、好饮食、赌钱、入欢乐场所、研究外道学问、到处闲逛的白衣居士。 如此行相,连一般学佛的人都不似,但他却是大成就者。这除了用密乘修持来解释之外,很难用别的修持法门来解释。因为密乘大圆满的修持,即是不离世俗生活,如实生活。对一切烦恼的境相,视之如同水面作画,随作随散,于是烦恼自然消融于法界本体,是亦不为烦恼所动。 换言之,修持大圆满的特色,即是过着贪嗔痴的世俗生活,而从贪嗔痴修离贪、离嗔、离痴。这正如维摩诘在《弟子品》中教训须菩提:“不断淫怒痴,亦不与俱。”所谓“不断”,即是不逃避这种世俗生活;所谓“亦不与俱”,便是离贪嗔痴等。不断不俱,是即中道。能行中道,即是不动。 一般人对这种修行的方式,未必了解。所以在《弟子品》中,当富楼那在树林中为诸新学比丘说法时,维摩诘便教训富楼那说:“欲行大道,莫示小径”,并不是世间一切根器都要由小径入道,除小径外,当有“大道”在。如果对适宜由“大道”入的人示之“小径”,那便是“以秽食置于宝器”,“彼自无疮,勿伤之也”。 在这里维摩诘所说的“小径”,未必专指小乘,所谓“大道”,亦未必通指大乘。经文虽如是说,实则或意有别指。因为在《菩萨品》中,维摩诘亦一一指责大乘菩萨。 他教训弥勒菩萨:“若弥勒得受记者,一切众生亦应受记;若弥勒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一切众生皆亦应得;若弥勒得灭度者,一切众生亦当灭度。”换言之,若弥勒应成佛,则一切众生亦应成佛。这便是如来藏思想。是故即知,维摩诘所说的“大道”即此,即大圆满道,非其余大乘法门。 引用经文至此,笔者觉得,若说维摩诘是密乘大圆满的行者,已不算穿凿附会。宁玛派说他是“人持明”,为密乘祖师,所依当系印度密乘旧说,而旧说亦必有据。编辑:小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