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故事:隽永故事:来去自在

来去自在

文/噶玛天津仁波切

普化禅师是临济禅师的入室弟子。有一天,普化禅师到街上化缘,要化法衣一件。信徒知道了,就供养一件上好袈裟给他,但禅师却又拒绝供养了。信徒不解其意,于是向临济禅师告状;临济禅师懂得普化之心,于是差人买了一口棺材给他。

普化禅师见到棺材非常高兴,立刻跑到街坊告诉众人:「临济禅师为我做了一件法衣,我明天可以到东门去死了。」大家听了十分怀疑。人好好的,怎么能说死就死啊!

第二天,普化禅师到了东门,准备就地圆寂,一看人山人海,大家都好奇的来看禅师怎么死。禅师见人多,就说:「人来看热闹,我如何好死?明天我到南门去死好了。」话说完,就带着那口上好棺木回寺去了。

隔天,大家又赶到南门去,而且去的人更多。普化禅师仍然说人太多了,明日我到西门去死。众人心想,八成是普化禅师作弄人,因此隔日到西门的人变少了,不过禅师仍嫌人多,又说明日到北门去死。

大家认为禅师故意戏弄,于是到了第四天,普化禅师扛着棺木到了北门时,已经没有几个人了。禅师见因缘具足,便说:「你们几位很有信心,我现在可以死给你们看了。」说罢,禅师进驻棺中,向在场数人微笑,不发一语自己将棺盖盖上,示现圆寂。伟哉!生死自如。

死亡未必是件悲哀的事;见着家人好友往生,心中生悲是人常之情,此乃不解死亡的究竟。无始无尽的轮回中,生死不过是一时假相,如梦幻泡影。本来无死的生命本质,一旦证得,将对生命有一番新的诠释,至少不会再畏惧死亡。假如我们能不畏生死,来去自在,那么人世间的荣辱、毁誉、烦恼、快乐,就会只是一本剧本了。演好这一出戏吧!莫待曲终人散时,再来做准备。

更多精彩: http://yfs.bbs5050.com/

点我:

相关文章

佛教故事:百喻故事广释:18、楼上磨刀

佛教故事:百喻故事广释:18、楼上磨刀

18、楼上磨刀人往上爬、水往下流。谁不愿往上爬呢?没有衣食住的时候努力求衣食住,有了衣食住时求更美好的,没有积蓄时,省食俭用都要积蓄一点,有了积蓄求更多。所以人的欲望是永远无止境的,无名无位时求名求...

印光大师文钞

印光大师文钞

印光大师文钞(民)印光汪含章夫人往生记汪含章夫人者。江易园居士之德配也。宿根深厚。赋性淑贤。其事父母。奉翁姑。相夫教子。律己持家。皆足为闺阁法。而且居心仁慈。故于惠施贫乏。救放生命。每每行之。易园多...

阿育王王子的惨死

阿育王王子的惨死

阿育王王子的惨死从古至今,在印度被认为最贤能的国王,就是阿育王,他有一位王子,名叫拘那罗,长得非常俊秀,眉目如画,面如满月,因此,很多女孩子,都喜欢亲近他。这时候,住在王宫里面有一位年青的王妃,名叫...

永海法师:莫以貌取人

永海法师:莫以貌取人

《杂阿含经》1051经:佛弟子当中以拔提比丘的容貌最为难看丑陋,向来都为诸比丘轻视怠慢。有一天四众弟子围绕在祗园讲堂,准备恭敬聆听佛陀的说法,当大众看到拔提比丘走进讲堂的时候,顿时生起轻慢心,纷纷窃...

福德和功德的有什么共同点?

福德和功德的有什么共同点?

​  功德和福德是学佛修行过程中的高频词,我们常听到以下说法:“随喜您的发心,功德无量!”“您孩子真懂事,您真有福报!”“累劫善根、福德、因缘的积累,才能在今生值遇佛法,要珍惜!”可见功德和福德都是...

诚拜观音别聋哑

诚拜观音别聋哑

宋代王百娘,明州人。年少时丧父,嫁人没多久就守寡了。于是王百娘跟着她的舅舅舍人(掌管诏告或侍从的官员)陈安行,一起居住在官舍。南宋高宗绍兴二年(公元1132年)夏天,王百娘忽然生病而变成聋哑,因此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