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故事:隽永故事:舍利弗的心

舍利弗的心

文/噶玛天津仁波切

佛陀在华严经云:「不为自己求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佛陀的十大弟子,智慧最高的舍利弗尊者对此语有所感动,故发愿想行菩萨道。

舍利弗在路上边走边想:「今天不论遇到任何困难的事,我都一定要去完成,绝不半途而废,我要效法佛陀舍身的精神。」

此念一动,大梵天的天人就想测试一下舍利弗;天人将自己变成一个凡人,蹲在路边哭。

舍利弗路过看到,认为这是自己行菩萨道的机会,因而趋前去问路人为何哭泣。

路人说:「你不要管我,因为你无法帮我解决问题。」

舍利弗说:「你说说看,我一定想办法来解决。」

路人说:「我的母亲患重病,医生说要修行者的眼睛,配合医生的药方,一起煎药才能治好。但是我要到哪里去找呢?」

舍利弗说:「我的眼睛给你。」就毫不迟疑的挖下了右眼。

路人急忙的叫道:「你挖得太快了,我需要的是左眼。

舍利弗迟疑了一下,但还是挖下了左眼给他。路人把眼睛拿到鼻边一闻,嫌眼睛的腥味太重太臭,还把眼睛丢在地上,用脚去踩它。

舍利弗听到此情形,不禁叹息菩萨道难行,心中兴起了退道之心,认为自己还是做一个自了汉好了。

此时天人腾身空中,并让舍利弗的双眼愈合回复光明。天人笑着对舍利弗说:「你不是想行菩萨道,想效法佛陀舍身的精神吗?为何半途而废呢?」舍利弗哑然合十。

菩萨道乃解脱之不二途径。自古以来,有无数的佛教徒,曾如舍利佛一般,发愿献身于此。然而,或许不识,错过者多;或许不继,折返者多。这诸多的错落,徒增人们累生累世解不开的迷惑。是俱生惑障道?抑是遍计烦恼?

在《菩萨地持经》中,佛说菩萨学有七处:「一者自利。二者利他。三者真实义。四者力。五者成熟众生。六者自熟佛法。七者无上菩提。」自利利他是为基础,而在其上所发展出来的,却远非世法所能量;《大方广佛华严经》谓之十种无量修道:不来不去修;不增不减修;非有非无修;如水中月修;空无相无愿无作修;不可说无言说离言说修;不坏法界修;不坏真如实际修;广大智慧修;住如来十力四无所畏一切智智平等修。佛法之精深微妙,尽在其中矣!

简言之!自利利他菩萨行首先当舍自我,发现真我,证得本来的我,「空性」。依此空无上智方便利他,如是方可善巧方便不二。

更多精彩: http://yfs.bbs5050.com/

点我:

相关文章

不用花钱的七种布施

不用花钱的七种布施

一个人跑到释迦牟尼佛面前哭诉。    “我无论做什么事都不能成功,这是为什么?” “这是因为你没有学会给予别人。”    “可我是一个一无所有的穷光蛋呀!” “并不是这样的。一个人即使没有钱,也可...

益西彭措堪布:观世音菩萨在哪里,离我们有多远?

益西彭措堪布:观世音菩萨在哪里,离我们有多远?

益西彭措堪布:观世音菩萨在哪里,离我们有多远? 观世音菩萨就在我们心中,没有距离。 观世音大士证得耳根圆通,由此身心微妙周遍法界,一身即是无量身。 问:观世音菩萨在哪里,他什么时候在,是什么形象?...

佛教故事:佛教与拜拜:布施获福

佛教故事:佛教与拜拜:布施获福

布施获福世人总认为,供养与布施,获得一福报最殊胜的,莫过于供养佛了。但佛陀以平等的观念,却不以为然。经云:「供养三世一切诸佛,不如供养一个无心道人。」当此末法时期,人多注重看人表面。若有真正修持的人...

人死后有三种力量决定他的去向

人死后有三种力量决定他的去向

人当在出生的时候,就已决定了死亡的命运。所以,生的情景未必可喜,死的情景也未必可哀。以佛法来说,若不出离生死,都是可怜悯者!因此,信佛学佛的人,平日所做的佛事,在临命终时最能得力。平日修行有素,命终...

佛教故事:因果故事:因果故事一

佛教故事:因果故事:因果故事一

因果故事一汉朝的杨宝,在他九岁的时候,见到了一只黄雀,被一只凶猛的大鸱?咬伤,掉落到地面上;结果这只受伤的黄雀跌落在地上,又被好多的蚂蚁围困著。杨宝就赶快的把黄雀救起来,放置在箱子里保护它;并且用黄...

魏德东教授:佛教的生态观

魏德东教授:佛教的生态观

魏德东教授:佛教的生态观魏德东“生态”是一个极为宽泛的概念,盖指生物与其环境的关系。生态观就是人们对生态问题的看法、观念。早在1866年,德国生物学家海克尔(Ernst Haeckel)就提出了“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