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故事:少林故事:天降甘露

天降甘露

嵩山少林寺西边有座甘露台,这里有一个传说:北魏太和十八年(494年),都城由平城(今大同市)迁到洛阳,跟随而来的有一批天竺国高僧,其中就有嵩山少林寺开山祖师佛陀扇多(《魏书?释老志》称跋陀)。

跋陀喜欢清静,一日他在大街上碰见中国沙弥慧光,经奏明朝廷,二人来到嵩山大法王寺,他们发现殿堂颓圮,尘遮佛面,昔日的佛门胜地如今成了一座破落寺院。他们来到刚刚建立的嵩阳寺,问起和尚僧周:和尚日诵何经?回答说:天天42章(经)。又问:师承何人?回答:无师自悟!跋陀经过详细考察后认为嵩山确实是一座灵山,眼前虽然少云 (经)缺雨(法),却正是自己在此开辟道场,弘扬佛法的大好时机。

跋陀回到魏朝新都洛阳,魏孝文帝问他在嵩山观感如何。跋陀回答说:山是灵山,就是久旱(汉)缺雨(法)。魏孝文帝对跋陀的语双关并不以为然,随口说道:近来阴雨连绵,怎能说是久旱缺雨呢!跋陀大师进一步说明:自后汉水平年间,佛法传入嵩(山)洛(阳),至今已有400余年,经还是42章经,又缺乏高僧传授啊!这时候,魏孝文帝理解跋跎说的嵩山佛教仍停留在四百多年前的后汉水平,便说:那就请大师你到嵩山耕云(经)播雨(法)吧。跋陀说:圣上让我到嵩山弘扬佛法,正合我的心愿,但是那里更需要天降甘露!魏孝文帝说:天高难求。聪明的沙弥慧光急忙进言:天子代天。魏孝文帝心里明白这师徒二人是要求朝廷的支持,于是传下圣旨,在少室山阴的丛林中为跋陀建造了新的道场,这就是现在的少林寺。太和十九年(495年),少林寺建成,魏孝文帝就命跋陀为寺主,并由他会同天竺国另两位高僧,也就是勒那摩提和菩提流支,在少林寺翻经台上一边译经一边传法。太和二十年(496年)四月初八,佛祖释迦牟尼圣诞之日,跋陀、勒那、流支三位大师在翻经台上开大法会,临场听法的人多达数千。正当三位大师在台上说法的时候,五乳峰上涌起五朵莲花彩云,刹时间下起了清风细雨,在场的人地都受到甘露滋润,欢声齐唱:天降甘露!

这就是跋陀译经,天降甘露的故事。

更多精彩: http://yfs.bbs5050.com/

点我:

相关文章

寂静法师:佛说,佛说,佛从未说

寂静法师:佛说,佛说,佛从未说

时间过去的很快,今天一天过去了,明天一天很快也会过去。回忆自己的生命,10年过去了,又一个10年过去了,我们都在生命线上排队。有人说等公司上市了来学佛,等孩子长大了再来学佛,我不知道他能不能等到公司...

佛教故事:佛典寓言:性格的形成

佛教故事:佛典寓言:性格的形成

性格的形成有位财主老来得子,对儿子甚是溺爱。这位小少爷自然也就淘气得很。一天,小少爷爬上路旁的大树玩,见树下走过来一个书生,就站在树上往下撒尿,浇了那个书生一身。书生大怒,之乎者也地嚷嚷了一通,可财...

善道称为习养道德 为大众服务的一种行境

善道称为习养道德 为大众服务的一种行境

《世法哲言》(十五)善知识者诸语皆收,诸识皆藏,归己为用,施之众或所益,原何来,善知本性为或而福,劣理作己批照,善道养德为或。一个具有高尚道德品质的人,都是胸怀博大,心襟宽广,好话和坏话都听,好的知...

达真堪布:可以用神通来指引自己的修行吗?

达真堪布:可以用神通来指引自己的修行吗?

达真堪布:可以用神通来指引自己的修行吗? 可以用神通来指引自己的修行吗? 达真堪布解答:佛法不是神通神变,学佛修行也不要把自己弄得神神叨叨的。我从来不强调这些,也从来不会用这些去衡量弟子进步与否。...

这4种素食是食物中的“战斗机”

这4种素食是食物中的“战斗机”

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喜欢素食了,只因为素食更绿色更健康,其实在饮食中很多的素食完全可以抵得上肉的营养。1.红薯:补虚乏、益气力营养分析:系粮食中营养较为丰富的食品。由于红薯能供给人体大量的粘液蛋白、糖、...

母热得瓜,孝感佛现

母热得瓜,孝感佛现

滕昙恭是五代的梁朝人。当他五岁时,母亲生了热病,心里想吃清凉的瓜,可是这种瓜在那种地方是没有出产的。所以他找来找去,始终寻找不到这种瓜。滕昙恭心里非常难过。有一天,他忽然遇见了一位出家师父告诉他:「...